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02462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0.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ppt

第四章常见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康复,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第二节支气管哮喘第三节慢性心力衰竭第四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五节原发性高血压第六节周围血管疾病,3,案例:

男,64岁,咳嗽、咳痰、喘息30余年,活动后气促10余年,下肢水肿1周。

查体:

T37.5,R26次/分,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双肺呼吸音弱,呼气延长,双肺散在哮鸣音,肺底部可闻及少许湿性啰音,心界缩小,剑突下可见心尖搏动。

肝肋下2cm,触痛阳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双下肢水肿(+)。

请问:

1.如何进行呼吸功能评定?

2.运动疗法如何进行?

3.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一、概述,

(一)定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防治的疾病,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异常慢性炎症反应有关,包括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合并的肺气肿。

5,1.危险因素:

外因:

吸烟、粉尘、化学物质吸入、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内因:

遗传因素、气道反应性增高、在怀孕期、新生儿期、婴儿期由各种原因导致肺发育或生长不良的个体2.病理改变: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理变化,特点是气道狭窄、阻塞,肺泡膨胀、失去弹性,肺血管增生、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

特征性:

持续气流受限致肺通气功能障碍。

(二)病因与病理,6,1.症状:

(1)咳嗽、咳痰,晨间明显,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

急性发作期可有脓性痰。

(2)呼吸困难:

早期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

(3)其他:

疲乏、消瘦、焦虑等病情严重时出现。

2.体征:

早期不明显,

(1)视诊:

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宽,呈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

(2)触诊:

双侧语颤减弱(3)叩诊:

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4)听诊:

双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可闻及湿性或干性啰音。

(三)临床表现,7,3.合并肺外表现:

(1)外周骨骼肌功能障碍:

表现为肌力、耐力下降和易疲劳等;

(2)骨质疏松:

可能与缺氧和营养不良、运动能力下降、吸烟、骨血液循环障碍等有关;(3)心血管疾病:

可能与气流受限、缺氧、全身性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使用药物等有关;(4)心理紊乱:

抑郁、焦虑等,(三)临床表现,8,1.血气分析:

早期为低氧血症,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高碳酸血症;2.胸部X线检查:

后期可出现肺纹理增多、紊乱等非特征性改变,肺过度充气征。

(四)辅助检查,9,1.生理功能评定:

(1)呼吸功能评定

(2)支气管舒张试验2.关节功能评定:

二、康复评定,10,轻度肩痛,逐渐加重;气候变化或劳累后加重,昼轻夜重,三、功能障碍,1.疼痛:

2.活动受限,11,四、康复治疗,

(一)作用,康复治疗可以止痛消炎,防止粘连改善患肢血液、淋巴循环,消除水肿,缓解疼痛保持肩关节功能,牵伸挛缩组织,松解粘连扩大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萎缩肌肉,预防肩关节功能障碍,12,

(二)方法,1.局部注射2.药物治疗:

止痛药、肌肉松弛剂等3.中医传统康复治疗推拿、针灸疗法4.物理因子治疗:

超短波,中频电疗,超声波,热疗5.运动治疗6.手术治疗:

严重关节挛缩,活动功能障碍,非手术未改善者,肩周炎,14,案例:

女,7岁,因走路姿势不正就诊,检查发现脊柱侧凸。

检查:

腰椎向左侧弯,胸椎向右侧弯,腰部右侧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X线片示腰椎左侧凸20,胸椎右侧凸30。

请问:

1.如何进行康复功能评定?

2.请制定出康复计划?

3.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九节脊柱侧凸,15,一、概述,

(一)定义,脊柱侧凸:

又称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在冠状面内偏离枕骨中点至骶骨棘连线的弯曲畸形,常伴有椎体旋转、椎体楔形、生理弯曲改变或胸廓变形等畸形。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指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占发病总人数的85%-90%,女性对于男性。

16,1.遗传因素:

呈家族聚集性2.神经系统平衡功能失调:

这类病人常伴有姿势反射、本体反射和视觉反射障碍,由于这些障碍使得外界信息的传入和脑干整合障碍,导致姿势控制障碍而发生脊柱侧凸。

3.神经内分泌异常:

褪黑素、雌激素、生长激素4.脊柱前柱和脊柱后柱生长不对称因素5.生物力学因素:

如骨盆倾斜影响脊柱稳定,腰背肌腹肌发育不良,左右不平衡,

(二)病因,17,1.特发性脊柱侧凸多见儿童、青少年,女性较多,早期畸形不明显,自身可无症状,且无结构变化,易于矫正。

后期可出现明显脊柱侧弯畸形、胸廓畸形等。

2.体征:

脊柱外观畸形,棘突偏离中线,双肩高低不一,胸廓不对称,一侧腰部皱褶皮纹、剃刀背征。

(三)临床表现,18,X线:

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片测量Cobb角,(四)辅助检查,19,主要依据X线片确定侧凸的范围、位置、原发弧度、代偿弧度和椎体旋转情况和骨成熟度。

1.脊柱侧凸程度评定2.脊柱旋转程度评定3.骨成熟度评定,二、康复评定,20,造成身体外观发生变化:

肩歪斜、骨盆倾斜、胸廓畸形,严重影响身体的直立姿势和脊柱的活动范围;,三、功能障碍,1.结构异常:

2.肺功能下降3.疼痛,异常姿势和不正确的负重,久而久之引起背部肌肉、韧带劳损、继发骨关节炎,而出现疼痛,21,出现明显腰背痛,体力较差,运动能力下降,不能剧烈活动;,4.运动功能障碍:

5.感觉功能障碍,严重者引起椎管、椎孔变形、椎间盘突出,导致脊髓、神经根受压,神经受损后出现肢体无力、麻木和感觉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截瘫,6.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7.心理障碍,22,四、康复治疗,

(一)原则,根据脊柱侧弯Cobb角的大小选择治疗方法1.脊柱侧弯10,注意日常活动中姿势治疗,配合矫正体操,定期随访观察;2.脊柱侧弯10-20,除以上,配合体表电刺激,并密切注意脊柱侧弯程度的进展,2-3个月复查一次,有发展倾向,可及时佩戴矫形器;3.脊柱侧弯20,穿戴矫形器为主,配合矫正体操、姿势治疗、侧方体表电刺激等4.脊柱侧弯45或侧弯伴有旋转畸形严重者,选择手术治疗,但手术前后仍需配合合适的矫正体操和姿势治疗,以提高和巩固手术效果。

23,

(二)方法,1.矫正体操:

可选择性增强维持脊柱姿势的肌肉力量2.姿势训练:

目的减少腰椎和颈椎前凸程度,以牵伸脊柱,增加腰背肌和腹肌肌力。

3.侧方表面电刺激:

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轻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4.矫形器治疗5.牵引治疗6.中医传统康复治疗,脊柱侧凸及其手术矫治,25,案例:

女,70岁,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疼痛,伴有足跟、胸背等疼痛,疼痛呈间断性发作。

近年疼痛逐渐加重,发作频率增加。

查胸腰段X线,正位片示胸12椎体高度降低,侧位片示胸12椎体重度压缩,呈楔形改变,过屈位椎体前柱压缩和后凸畸形更加明显,过伸位前柱压缩和后凸畸形略有好转。

查体:

胸腰段轻度驼背后凸畸形,局部压痛、叩击痛。

请问:

1.该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补充哪些相关检查?

2.该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如何设定?

3.请制定出康复计划?

第十节骨质疏松症,26,一、概述,

(一)定义,骨质疏松症:

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常见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27,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身体和骨骼本身生理功能退化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包括退行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成人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妊娠哺乳期骨质疏松症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于其他疾病或应用药物后的,如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二)分类,28,1.遗传因素:

成骨不全症等2.营养失衡:

蛋白质失衡,维生素D缺乏,长期缺钙等3.活动量不足:

绝对卧床4.不良嗜好:

长期酗酒、吸烟、喝咖啡因食品等5.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类固醇激素、利尿剂等6.特发性:

原因不明7.年龄相关因素及绝经期后:

常见,女性发病早、多,(三)病因,29,1.不可控因素:

人种(白种、黄种人风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2.可控制因素:

多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少、钙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危险因素:

30,1.骨量减少:

骨矿物质及其基质等比例减少;2.骨微结构退变:

多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3.骨脆性增加、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

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

发病机制:

31,1.疼痛:

腰背部疼痛,四肢关节痛、足跟部疼痛及一些肢体放射痛、麻木感、刺痛感等,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坐起及行走有困难;2.骨折:

常发生于胸、腰椎、髋部等,脊椎压缩性骨折好发。

3.身长缩短、驼背:

椎体内部骨量减少,椎体因受压而缩短,身长平均缩短3-6cm。

4.心肺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可影响心肺功能,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5.肌痉挛:

因钙质流失可出现肌肉痉挛,多发生于下肢。

(四)临床表现,32,1.生化检查2.骨密度测定3.X线检查,(五)辅助检查,33,1.生理功能评定:

1)肌力评定2)关节活动度评定3)疼痛评定4)平衡功能评定5)步态分析2.心理功能评定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4.社会参与能力评定,二、康复评定,34,运动功能障碍:

常表现为以腰椎活动受限和腰背肌力下降;脊椎及骨盆等部位明显的全身持续性疼痛心肺功能障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脊椎后凸,胸廓畸形,使肺活量受影响,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三、功能障碍,1.生理功能障碍:

2.心理功能障碍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4.社会参与能力受限,35,四、康复治疗,

(一)目标,缓解或控制疼痛;防治骨折;减缓骨量丢失,提高骨量;防止失用综合征;预防继发性肌肉萎缩;改善和恢复机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36,

(二)方法,1.物理治疗:

1)物理因子疗法:

中频、低频电疗2)运动治疗2.作业治疗3.康复辅具4.药物治疗5.饮食治疗6.手术治疗:

骨折时7.病因治疗,骨质疏松症,38,案例:

男,4岁,半年前被发现走路易跌,奔跑困难,逐渐出现走路和上楼困难,下蹲站起困难,不能从仰卧位直接站起。

查体:

走路呈鸭步状,跌倒频繁,不能跳跃,腓肠肌肥大。

四肢肌力低下,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

请问:

1.如何进行康复评定?

2.目前主要的康复问题有哪些?

3.康复治疗方法有哪些?

第十一节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39,一、概述,

(一)定义,儿童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是一组遗传性肌肉变性疾病。

其中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为儿童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肌病。

40,X连锁隐性遗传:

男性发病,女性携带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细胞骨架蛋白,称抗肌萎缩蛋白,分布在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的质膜面上,起细胞支架作用,可保护肌膜抵抗收缩时产生的力而不致受损;患儿因该基因缺乏,所以不能产生抗肌萎缩蛋白,肌膜不稳定,在收缩时损伤,出现肌肉的变性坏死,导致肌肉无力与萎缩。

病理:

肌纤维变性、坏死与再生并存,肌纤维有的萎缩,有的代偿性增大,大小不等呈相嵌分布。

肌纤维肥大的部分呈玻璃样变,肌细胞间质可见大量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即假性肥大。

(二)病因与病理,41,本病均为男性发病,常在3岁以前出现症状,3-5岁发病。

1.婴幼儿期(1-3岁):

起病隐袭,运动发育迟缓,双下肢无力,呈蹭爬,行走延迟,患儿约1岁半至2岁开始行走,步态拖沓,上台阶时用手辅助,言语发育迟缓,肺活量低;2.学龄前期(3-6岁):

1)起病时双下肢无力,步行不稳,容易跌倒,由于髂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而上台阶、蹲位站起困难;2)从仰卧位起身时,由于腹肌和髂腰肌无力,表现为“攀爬性起立”,患儿首先起身翻身呈坐位,让膝关节及髋关节屈曲,手支撑躯干呈四点跪位,然后双腿支撑躯干,双手按压膝部起身,此时躯干慢慢立直。

(三)临床表现,42,3)因骨盆带肌无力,髋膝无力常导致腰椎过度前凸,走路时向两侧摇摆,呈典型鸭步,在起身行走期,可观察到双下肢腓肠肌假性肥大,特征性表现。

4)肩胛带肌同时受累,举臂无力,因前锯肌、斜方肌无力,不能固定肩胛内缘,使肩胛游离呈翼状支于背部,称为翼状肩胛。

3.学龄期(6-11岁):

病情进展,躯干和四肢肌力严重下降,由于功能失用,出现明显的肌肉挛缩和关节畸形。

4.青春期(12岁以后):

躯干和肢体肌肉力量急剧下降,11-12岁以后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卧位不能坐起,甚至不能翻身,强迫卧床。

30岁以前常因肺功能不全而死亡。

43,1.肌酸磷酸激酶(CK):

显著升高2.肌电图:

提示肌源性损害3.肌肉活检4.DMD基因检查,(四)辅助检查,44,1.肌力检查2.关节活动度检查3.功能检查:

上肢、下肢4.ADL能力评定5.呼吸功能评定,二、康复评定,45,肌无力自躯干和四肢近端开始,缓慢进展,下肢重于上肢,下肢骨盆带肌无力,导致起立、行走障碍;,三、功能障碍,1.肌力低下与关节挛缩:

2.起立、行走障碍小儿容易摔倒,走路或跑的步幅受到限制,特殊起立姿势3.床上动作障碍床上移动主要靠爬行,从四爬、可保持坐位到强迫卧位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5.呼吸功能障碍:

呼吸肌麻痹,46,四、康复治疗,

(一)目标,恢复与重建运动功能;矫正和改善肢体挛缩和变形;维持其现有的动作能力及ADL能力,延缓活动受限进行性发展;积极使用支具和辅助具,防止功能进一步丧失;对住宅和生活环境进行改造以适应患儿居住;维持和改善心肺功能以延长生命;给患儿心理上的援助;同时对教育、职业等方面受到制约者,也要给予一定的援助。

47,

(二)方法,1.关节活动度训练2.肌力增强训练3.物理因子疗法4.矫形器应用5.呼吸功能训练6.作业治疗7.心理康复,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