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616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1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0页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0页
亲,该文档总共1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docx

淮安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

0前言

0.1编制背景

“十一五”中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困难。

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总体要求。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

因此,“十二五”期间挑战与机遇并存,与以往中长期规划比较,“十二五”规划编制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随着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长三角地区区域格局发生变化,城市空间结构由多层级向扁平网络化转变,淮安作为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依托长三角经济圈的辐射作用,将为今后五年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重要机遇。

同时,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苏北振兴的重大决策,淮安作为苏北地区重要城市,也为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十二五”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

只有将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实践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丰富完善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谋划好这个阶段的水利发展战略、思路、目标及重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才能全面提高我市水利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0.2编制过程与依据

0.2.1编制过程

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淮安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依据。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意见”,并结合省水利厅要求,编制完成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

市水利局高度重视“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

编制工作组主要由市水利规划办公室、局相关处室、局属有关单位共同组成,规划办负责归口管理、规划汇总,相关处室负责相关分项规划内容编制。

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总体上与全市“十二五”规划及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的进度相适应,并略有超前。

规划编制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评估与思路报告编制阶段。

时间为2009年10月至11月。

主要任务是:

各有关处室、单位和各县区水利(务)局提交“十一五”规划评估及“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规划办汇总编制形成全市“十二五”规划思路报告。

第二阶段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阶段。

时间为2010年2月至6月。

主要任务是:

在思路报告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编制完成分项规划征求意见稿,集中编制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第三阶段为水利发展规划报告编制、审查、报批阶段。

时间为2010年6月至12月。

7月份完成规划初稿,征求各方意见,10月份完成规划预审,11月份完成规划评审,12月份上报市政府。

主要任务是:

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水利规划初步成果,根据市发改委的统一要求,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形成水利发展规划报告,并与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相衔接,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经局党委审定后上报市政府批准。

第四阶段为规划成果汇编阶段。

待水利发展规划报告批准后,进一步完善规划纲要和分项规划,形成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汇编资料。

0.2.2编制依据

0.2.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1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1施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1.1施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4.7.1施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10施行);

6、《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1997.7.31施行);

7、《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3.10.1施行);

8、《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7.1施行);

9、《江苏省湖泊保护条例》(2005.3.1施行);

10、国家、省及水利行业其它有关法规、规定、标准、规范、规程等。

0.2.2.2有关文件

1、《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程序工作方案》(江苏省水利厅,2009.12);

2、《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工作意见》(江苏省水利厅,2009.12);

3、《江苏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江苏省水利厅,2010.10);

4、《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江苏省水利厅,2006);

5、《淮安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淮安市水利局,2006.5);

6、《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淮安市十二五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的意见》(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淮政办发[2009]172号);

7、《关于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淮办发[2010]8号);

8、《关于成立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淮水办[2009]50号);

9、《关于调整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淮水办[2010]40号);

10、《全市防汛防旱工作会议材料汇编》(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5);

11、《淮安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水利系统应急预案》(淮安市水利局,2009.4.20)。

0.2.2.3文件依据

1、《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淮安市发改委,2010.11);

2、《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2009);

3、《江苏省近期防洪规划》(江苏省水利厅,2010.11);

4、《江苏省城市防洪规划》(江苏省水利工程规划办公室,2004.12);

5、《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1998.7);

6、《淮安市里运河防洪控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8);

7、《淮安市古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盐城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2010.10);

8、《淮安市水功能区划报告(修订版)》(淮安市水利局、淮宿水文水资源勘测局,2006.9);

9、《淮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淮安市水利局、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2008.6);

10、《淮安市水系整合规划》(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1、《淮安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淮安市水利局、淮安市水利规划中心、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2006.5);

12、《淮安市入河排污口整治规划》(淮安市水利局、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淮安分局);

13、《淮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淮安市规划局,2010)。

0.3规划成果

本规划成果由《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报告》和《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要点》两部分组成。

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将作为全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今后全市范围内凡新建或加固改造的涉水工程项目,一般应符合本规划要求。

同时,其它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涉水部分的规划编制,也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0.4修订与评估

本规划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规划评估,及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及评价,并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和专项规划调整,按程序进行滚动修订,不断完善规划,为我市水利的发展、改革、建设与管理服务。

 

1水利现状与发展形势

1.1基本情况

淮安,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淮安,即“淮水安澜”之意,得名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是著名的“青莲岗文化”发源地,明清时期就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九省通衢、七省咽喉”之说。

京杭运河与淮河在此“十字”大交汇,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

淮安市下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四区和金湖、盱眙、洪泽、涟水四县,总面积10072km2,耕地面积590万亩,总人口537万人,城区面积3171km2,人口278万人。

1.1.1自然地理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腹地,位于东经118°12′00″~119°36′30″,北纬32°43′00″~34°06′00″之间。

东与盐城,南与扬州、安徽接壤,西邻宿迁,北与连云港毗连,南北最大直线距离约为150km,东西最大直线距离约为72km,总面积10072km2,其中山丘区占18.9%,平原洼地占69.7%,湖泊水域占11.4%,基本上为“二山一水七分田”。

1.1.2气候条件

淮安市境内气候属于中纬度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兼有南北气候特征,温带季风气候尤为显著,加之濒临黄海,受海洋水体影响,气候条件比较优越。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有霜期短。

全年平均气温14.0℃,最高气温39.5℃,最低气温-21.5℃,头年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低于3℃,其余各月平均气温均在5℃以上,最大冻土深度23cm。

平均日照时数2130~2430h,平均为2244h。

无霜期214d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72mm,由于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季节性变化显著,冬季雨水稀少,夏季雨水集中(约占全年的65%左右),春秋两季雨水量基本相当,占全年降水量的30%左右。

区域内春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一般在2.9~4.3m/s之间,平均为3.5m/s,秋季多东风和东南风,冬季多北风和东北风。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和东风。

据统计,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6.7m/s(E、SSW)。

汛期多年平均最大风速为13.9m/s(NE)~14.9m/s(ESE)。

1.1.3地形地貌

全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起伏较大。

西南部为山丘区,最高峰为盱眙境内的老虎峰,海拔231.0m(废黄河高程系统,下同);其余大部分为向东南、东北倾斜的平原坡地,最低为楚州境内的绿草荡,高程在1.0m左右,地面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二。

1.1.4水土资源

1.1.4.1水资源

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水资源条件较好。

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利工程较多。

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32.64亿m3,但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总体来看本地水资源较为贫乏,而地下水资源贮量丰富,过境水量较多,来水水源丰沛,淮水、江水、沂水通过各类水利工程的调度,基本可以满足我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1.1.4.2土地资源

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耕地面积较大。

2008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590.1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54亩。

其中水田409.13万亩,旱地181.01万亩。

此外全市还有可供开发的黄河故道和其它河湖滩地近100万亩。

1.1.5流域水系

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中下游,以废黄河为界,以南属淮河水系,以北属沂沭泗水系。

上游近15.8万km2的来水进入洪泽湖后由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二河—淮沭河经淮安入江入海。

淮安市目前已初步建成河湖相连、脉络相通、水多能排、水少能蓄、干旱能调、能初步控制调度的防洪和水资源格局。

境内南有淮河入江水道,中有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北有废黄河、盐河,西有淮河干流;二河—淮沭河贯穿南北,京杭大运河将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二河—淮沭河联系在一起,沟通了江、淮、沂三大水系;位于境内西南部的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与宿迁市共享,还有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等镶嵌其间。

淮安市境内淮河水系面积7412km2,主要水体有:

淮河、洪泽湖、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里运河、二河等;境内沂沭泗水系面积2660km2,主要水体有:

废黄河、淮沭河、盐河等。

由于自然因素及水利工程的原因,除淮河承接上游来水下泄洪泽湖和洪泽湖承接上中游其它来水外,其它各水体基本由洪泽湖补给,淮水较枯时通过“江水北调”或“引沂济淮”补充。

这些水体的水位、水量基本由水利工程人为控制调度。

淮河:

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经豫、鄂、皖、苏四省入洪泽湖,是洪泽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也是洪泽湖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淮河在我市境内长约70.0km,是盱眙县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也是盱眙县城工业、生活污水的主要尾水通道。

洪泽湖:

位于淮安市区西南,部分属宿迁市,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淮河流域最大的调蓄水库,西承淮河,东通黄海,南往长江,北连沂河,承接上中游15.8万km2的来水,入湖河流主要有淮河、怀洪新河、新汴河、濉河、老濉河、徐洪河等,最大入湖流量24600m3/s,多年平均入湖水量303.4亿m3,其中70%以上来自淮河干流。

历史最高水位16.25m,正常蓄水位13.0m,相应蓄水量30.11亿m3,相应蓄水面积1698.7km2,其中我市境内807.04km2。

主要出湖河道有:

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二河。

洪水时入洪泽湖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大部分洪水由淮河入江水道排入长江下泄入海,另有部分洪水经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下泄入海;遇大洪水时,还可以通过二河经淮沭河分淮入沂,由新沂河下泄入海。

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建成后,设计流量2270m3/s,洪泽湖部分洪水可直接下泄入海。

洪泽湖也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灌溉水源,担负着下游近2000万亩耕地的灌溉,并通过江水北调工程体系,将洪泽湖水输送到淮北的每个角落。

洪泽湖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线路上的巨型调蓄水库。

高邮湖:

位于淮安市东南部,部分属扬州市,少部分属安徽,与洪泽湖、长江相通,是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最大入湖流量10300m3/s,历史最高水位9.52m(2003年),正常蓄水位5.70m,相应蓄水库容8.82亿m3,蓄水面积661km2。

入湖洪水经高邮湖调蓄后,大部分通过高邮湖控制进入卲伯湖后再入长江。

高邮湖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的一部分。

淮河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在淮安市境内自三河闸东流至金湖县城,折向南流至施尖入高邮湖,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是洪泽湖主要泄洪河道,其泄量占洪泽湖总泄量的70%左右。

淮河入江水道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输水线,我市境内长56.0km,是金湖县城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也是金湖县工农业用水主要水源地。

苏北灌溉总渠:

自洪泽县高良涧进水闸,向东北流至楚州区建淮乡与里运河平交,复向东北自运东闸流至苏嘴南出境,经阜宁、滨海至扁担港入海,全长165km,设计行洪流量800m3/s,是灌溉、排涝、航运综合利用的人工河道。

苏北灌溉总渠在我市境内长73.3km,淮安市主要取用于农业灌溉。

苏北灌溉总渠运东闸以上段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输水线。

淮河入海水道:

1998年10月开工建设,2003年7月建成。

自二河新闸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与其成两河三堤,最后在扁担港入海,全长163.5km,近期工程设计行洪流量2270m3/s,我市境内长66.5km。

淮河入海水道建成后,市区清安河尾水、楚州区部分尾水由淮河入海水道南偏泓下泄入海。

二河—淮沭河:

自洪泽县二河闸,向北至杨庄与中里运河平交,该段称二河,复向北自淮阴闸经淮阴区、沭阳县入新沂河,该段称淮沭河。

二河—淮沭河全长97.6km,设计(分淮入沂)最大分泄淮河洪水流量3000m3/s,由新沂河下泄入海。

淮沭河也是向连云港送水的主要通道,境内长65.8km。

二河为淮安市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

中、里运河:

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重要通道,也是南北水上运输的大动脉。

中、里运河在淮安市境内从楚州区平桥镇至淮阴区竹络坝翻水站,长67.1km,贯穿我市南北,横贯市区,是淮安市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地。

古运河:

是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在淮阴船闸闸下与里运河分岔,在淮安市区大闸口处转向东南流向楚州区,在运东闸上游与里运河汇合,全长27.7km,其水位与里运河基本一致。

古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通道,也是淮安市区工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水源地。

废黄河:

原为淮河入海故道,自1194年黄河夺淮以来,河道逐渐淤淀萎缩,淮失入海故道,演变成今日之废黄河。

入张福河口以上段废黄河,淮安市境内长15.3km,上游来水量很小,淮安市主要取用于农业灌溉;杨庄活动坝以下段废黄河,自杨庄闸引河口,经淮阴区杨庄、王营镇、涟水县城南至石湖镇出境,后进入盐城市在滨海县套子口入海,我市境内长100km,最大行洪流量681m3/s,是市区、淮阴区和涟水县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盐河:

自盐河闸经淮阴区、涟水县至涟水义兴出境,后进入连云港境内,我市境内长78.9km,是淮阴区、涟水县工农业用水水源,也是淮阴区、涟水县工业、生活尾水通道。

淮安市范围内除上述河、湖外,还有其它许多河、湖,如金宝航道、南六塘河、一帆河、宝应湖、白马湖等,这些河、湖互相交汇贯通,有众多水工建筑分别控制调度。

丰水时各河、湖水量基本来源于洪泽湖,枯水时通过中、里运河引调江水补充。

淮安市主要河流水系情况见图1-1。

 

 

图1-1淮安市主要水系示意图

1.1.6土壤农作

淮安市地处苏北平原腹部,受黄河、淮河及洪泽湖的影响,北部为黄泛冲积平原,南部为河湖相沉积平原。

土壤主要有潮土和水稻土两类,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大豆、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

1.1.7社会经济

淮安市是苏北腹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

到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5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4万人;全市生产总值915.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3.2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8921元,财政总收入146.92亿元,粮食总产量424.7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657元。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5:

49.5:

35.0。

各县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详见表1-1。

表1-1淮安市各县区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县(区)

乡镇/办事处

(个)

总面积

(km2)

耕地面积

(万亩)

总人口

(万人)

粮食总产量

(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清河区

6

29

0.28

23.38

0.18

/

清浦区

9

296

20.82

31.84

13.45

7261

开发区

3

60

7.41

13.97

2.40

/

楚州区

26

1522

130.00

118.74

92.65

5803

淮阴区

21

1264

97.13

90.01

59.16

5259

涟水县

19

1670

127.19

107.93

84.91

5193

金湖县

11

1344

51.47

36.40

46.65

6109

洪泽县

12

1394

45.42

38.81

38.15

6197

盱眙县

19

2493

110.43

75.84

87.20

5774

合计

126

10072

590.14

536.91

424.74

5657

注:

表内数据为2008年统计数据。

1.2水利发展现状

淮安市地处淮河流域下游,受特定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历史上黄河夺淮的影响,素有“洪水走廊”之称。

建国前水旱灾害频发,生产力水平低下。

治淮60年来,在党和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我市的水利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初步建成了以流域性防洪工程为依托的市域防洪工程体系,以骨干排涝河道和排涝泵站为主的区域排涝工程体系,以洪泽湖蓄水为主、抽江补给和中小水库为辅的水资源供给体系,以大中型灌区为主的农田灌溉体系。

“十一五”期间,围绕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农村水利、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应急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国家和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45.58亿元,加快了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行业的发展,使水利工程在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水利已经成为淮安市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1.2.1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1.2.1.1“十一五”期间目标任务概述

我市“十一五”期间的水利建设与管理任务主要包括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农村水利、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应急机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1、完善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方面

主要通过流域性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治理,恢复巩固河道堤防工程泄洪能力,实施滞蓄洪区安全建设,保障防洪安全,解决因洪致涝问题。

我市境内的流域性防洪工程建设任务主要有洪泽湖大堤、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等八大项工程。

力争实施洪泽湖大堤、入江水道和分淮入沂工程;续建鲍集圩行洪区安全建设工程:

积极推进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工程,加强对苏北灌溉总渠,中运河、里运河,废黄河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等。

区域治理主要有沂南、废黄河、渠北、洪泽湖、高宝湖、里下河等六个片区,以疏浚内部骨干排涝河道、配套沿线建筑物,扩大外排出路,提高排涝标准为重点,加强区域城市的防洪除涝建设,提高城市防洪除涝标准,兼顾水源工程的建设,提高区域供水保证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小型水库和泵站除险加固工程,主要对盱眙县45座小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全市年久失修的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加强泵站管理。

城市水利工程内容包括城市开发区重点治理工程,里运河堤防加固、大运河险工处理、废黄河城区护岸、城区段盐河整治、疏浚整治城区16条内部排涝河道及配套建筑物、建设古清口水文化设施等。

2、南水北调等供调水工程建设方面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在淮安市境内的主要项目有:

新建淮安四站、淮阴三站、金湖站、洪泽站,疏浚金宝航道,实施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淮安市区截污导流工程、沿运闸洞漏水处理工程和淮安市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等。

3、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进行县乡河道疏浚,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低洼圩区治理、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田水利的保障能力。

4、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

加强水资源管理,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水资源供、用、耗、排关系,完善以取水许可为主的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建立健全水旱灾害应急机制

主要是完善防洪抗旱减灾应急机制,增强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供水应急处置能力。

6、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主要是国有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1.2.1.2规划实施情况

五年来,我市抓住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和扩大内需的机遇,相继建成了一批治淮、南水北调、城市防洪、水环境提升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开展了大面积的灌区节水改造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综合抗灾能力显著提高,成功抗御了2007年淮河大水,2006年的局部涝灾。

到2010年,五年完成总投资45.58亿元,“十一五”规划投资为88亿元,实际完成占51%。

其中,流域防洪完成仅10%,南水北调完成40%,区域治理完成50%。

对照“十一五”规划所列的水利建设和管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下:

1、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方面

“十一五”期间,全市水利防洪除涝工程主要包括流域防洪工程、区域治理工程、中型水库加固工程及防汛岁修工程和城市水利工程等,共完成投资13.03亿元。

(1)流域防洪工程

我市共完成流域性防洪工程4大项,工程总投资为1.02亿元。

分述如下:

①淮河入海水道工程。

“十一五”期间,共实施了淮扬路路面降低工程、二河枢纽上游河道疏浚工程、北堤防汛道路及上堤马道硬化工程及水毁修复工程。

完成淮扬路跨河路面拆建575m,完成二河枢纽上游河道疏浚870m,完成北堤防汛道路硬化42.1k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