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5094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作计划水尧乡十二五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全乡总面积面积90.7平方公里,林业用地12000亩,耕地4676亩,境内耕地主要以坡耕地为主,水田主要分布半坡以下。

2、水资源

水尧水族乡喀斯特地貌岩溶发达,地表径流少,一旦降水就渗入地下成为暗流。

暗流均流入樟江河,故境内河流均属于龙江水系归珠江流域。

水尧水族乡最大一条径流由水捞村-水扒-茂兰镇尧庆转为暗河后进入广西境内汇入龙江河,流域总面积为90.7平方公里。

生活用水采用地下水、灌溉都是靠天然降水。

3、生物资源

全乡森林覆盖率42.5%,生物多样性突出,植物种类丰富。

4、矿产资源

水尧水族乡矿藏以煤炭资源为主,水功、水捞岜合组两个煤田储量共1971万吨,占全县无烟煤储量的6.28%,质量好,为低灰中硫高热无烟煤。

除此外乡境内还盛产丰富的石灰石和缊藏相当数量的铁和铅镁矿石。

辖区内共建有4个合法煤矿,分别为新寨煤矿、吉党煤矿、岜合煤矿、的为煤矿,除新寨煤矿建在水功村境内外,其余3个煤矿均建在水捞村境内。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人口、劳动力资源

全乡辖5个行政村,46个村民组,全乡总户数2050户,总人口7697人,流动人口734人,农业人口7502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6%,有劳动力4556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700人,年务工收入可达800万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

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2010年全乡粮食产量2263.5吨,人均占有粮食294公斤;

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3406头,出栏1500头,生猪存栏3900头,出栏1250头,羊存栏120头,山羊出栏20头。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方面,乡内水泥路里程13公里,通村公路里程56.5公里,无未通公路,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

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5757人,尚有1940人饮水困难,有小型蓄水工程1处,小水池21口。

大小灌渠52公里,有效灌溉面积达1975亩。

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99%左右。

社会事业方面。

教育方面,全乡目前有乡级完小1所,村级教学点4个,小学教师53人,在校学生81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

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院1间,村卫生室4个,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3%。

第三节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水尧水族乡属全县贫困乡镇之一,也是荔波县的少数民族贫困乡。

从经济方面看,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0年我乡人均收入为3200元,与全县人均收入3480元相比,有一定差距。

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看,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全乡各通村公路路况极差。

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乡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全乡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人口文盲率为9%。

按照国家贫困标准,水尧水族乡还有群众没有摆脱贫困。

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深,在全县都是最为突出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深山区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

二、贫困原因分析

1、资源匮乏短缺,发展后劲不足。

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6亩,且大部分为25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

林地可利用资源不多,林业资源严重匮乏, 

传统的“水稻、玉米+养猪”模式是全乡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

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

2、区域位置约束,发展环境不优。

水尧水族乡地处大西南腹地,四面环山,只有一条通乡公路进出,交通较为不便。

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

乡村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

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

3、农民观念陈旧,难找致富门路。

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

4、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全乡共有劳动力4556人,户均有劳动力2.2人,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而且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

5、资金投入不足,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质量难以提高。

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水尧水族乡极大支持,特别是县直属机关对口帮扶和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给全乡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起色,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

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第四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1、绿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各种绿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较快。

水尧水族乡乡党委、政府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特色产业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大力发展食用菌、经果林糖蔗等特色产业,努力构建的食用菌产业带、糖蔗长业带和经果林产业带。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

新阶段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在县委“四化一强”战略和“两基”攻坚战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带动下,在县直属机关对口帮扶和国家整村推进等项目带动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乡城镇化、农村沼气化、小型农田水利、人饮工程、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新时期扶贫政策机遇好。

首先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了以“四减免、四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好环境。

其次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了条件,其战略重点就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为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

二、不利因素

1、区位条件差。

交通滞后,境内无一条省道,现有公路承载力较差,交通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难,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

境内山多田少,且多系陡坡高山,田多系贫瘠的干旱田、冷浸田。

2、产业结构还不优。

“水稻、玉米+养猪”的结构仍较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特色品牌,整体竞争力不强,现有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服务领域不宽,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无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相互脱节,贮运、保鲜等,后续产业未形成。

3、人口素质低。

文化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较差,农民普遍缺乏市场经济观念,难以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缺乏科学的经营方法,生产方式陈旧,生产效益低下。

第五节发展潜力及主要途径

一、发展潜力

水尧是传统的农业乡,全乡丘岗山地广袤,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少而分散,不利于发展粮食作物,但发展山地农业优势较明显。

1、生态条件优越,境内山地小气候特征明显,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自然环境条件适合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食用菌、糖蔗、大蒜水果等特色产业,是荔波县内发展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2、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然草山草坡面积广,载畜量大,是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的理想区域。

3、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有了较大的改观,绿色特色农业产品逐步被群众接受,优质大棚基地初具规模,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养羊和肉牛养殖呈逐步壮大的发展势头,群众的市场意识明显增强。

二、主要途径

1、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并举。

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产业结构调整与打造环境生态乡并举,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的方略,采取“项目带动、政府协调、群众参与、社会帮扶、金融支持”战略,重点搭建好新的产业发展平台,在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逐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领域。

 

2、实行产业化扶贫。

依托地方优势资源,按照“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以食用菌、糖蔗、大蒜水果等特色产业为核心,加大培育特色产业种植基地的力度,加大对以生猪和牛羊的扶持力度,走规模发展、集约经营之路。

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经合组织建设,大力培育经纪人,发展营销大户,建立产业协会,引导广大农民走向市场,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实现特色产业流通增值。

广开渠道,大力开展招商扶贫,促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3、实行“整乡推进、连片开发”。

把“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作为“十二五”时期水尧水族乡扶贫工作的重点项目和主要工作内容。

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战场,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记其功”要求,实现各种资源和各类资金的整合利用,努力实现全乡协调发展。

4、开展劳动力培训与转移。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开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

以“雨露计划”等项目为载体,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在确专项培训资金全部用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础上,再争取县级资金,加大培训投入。

5、继续实行搬迁扶贫。

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的特困人口,继续实施搬迁扶贫,把扶贫搬迁与贫困户的危房改造相结合,加大搬迁扶贫的支持力度,在保证上级补助资金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争取部门配套资金,减免有关费用,解决好搬迁户耕地、子女入学、户口迁移、饮水、用电、治病等生产生活困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6、加强信贷扶贫。

按照小额扶贫到户信贷贴息资金“扶贫到村,扶持到户,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加大信贷扶持产业的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促农增收”的原则,积极探索到户扶贫信贷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模式,加大对食用菌、糖蔗、大蒜水果以及猪、牛、羊养殖及方竹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扶持,引导贫困农户走发展产业化扶贫路子,实现农民有效增收。

第二章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第一节总体思路

围绕县委“三化一新”(加快工业化、提升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绿色生态、特色经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正安)的战略部署,依托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效益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为核心,全力实施“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基础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五项重点工程,强化“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狠抓扶贫政策到户,狠抓区域发展,突出解决贫困人口收入问题,稳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发展目标

1、贫困人口脱贫率达60%以上。

尽快解决全乡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和脱贫问题,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扶持。

使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县、省平均水平以上。

2、到2015年,连片开发、整村扶贫效益明显。

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区域要达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节发展重点

一、重点扶持对象

水尧水族乡“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扶持对象是全乡7520个农业人口,重点是2010年底“两项制度衔接”贫困农户信息管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47人。

二、重点扶持区域

“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扶持区域包括以全乡5个行政村,主要以1、2类贫困村和边远高寒的村为核心,同时,根据产业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适时调整区域。

三、重点工作任务

1、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构建农村经济新格局,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特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例,重点“在生态农业发展上谋特色,在产业建设规模上求突破,在产业化发展上做文章”,全力打造食用菌、糖蔗、大蒜、水果等绿色特色产业,提升以猪牛羊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培育发展我县新兴食用菌产业,建立具有品牌效应、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区,形成市场相对稳定、规模较大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生态型、特色型、高效型、效益型、精品型农业的新格局。

一是建立经果林示范基地。

发挥区域优势,加强水尧乡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民围绕我乡特有区位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经果林种植,预计两年内在以毗邻玉屏镇时来、水春两村的坡顶、大寨、岜莫等村寨为主的全村范围内实现经果林种植面积5800亩,实现年产量11600吨,实现产值3480万元,努力打造水尧乡成为经果林基地。

二是打造生姜、大蒜产业示范园。

以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在水尧村形成标准化生姜示范区。

到2013年,全村生姜种植面积达200亩,实现年产生姜200吨,实现产值60万元。

大蒜种植200亩,实现产值60万,

三是打造立体化种养项目。

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立体化种养项目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家园为目的,充分利用水捞村草山草坡资源,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引进猪、牛优良品种,改良扩繁本地存栏优良品种,积极探索和优化草地畜牧产业结构,走标准化、现代化养殖的路子,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全村生猪存栏从2010年末猪578头增加到2012年1578头,牛存栏768头,猪出栏700头。

牛出栏473头,畜牧业产值达126.95万元。

四是建立食用菌示范经济区。

利用水尧交通和区域优势,狠抓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以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全乡食用菌产

业发展,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水尧乡食用菌种植面积将达到100亩以上,年产食用菌380吨,实现产值180万元,使水尧乡形成具有全县特色的食用菌经济区。

五是打造早熟大棚蔬菜产业示范基地。

以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把水尧乡水捞村等适宜种植早熟大棚蔬菜产业带,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在水捞村形成标准化早熟大棚蔬菜示范基地1个。

到2012年,全村早熟大棚蔬菜面积达80亩,实现年产早熟蔬菜160吨,产值48万元。

六是打造糖蔗产业示范基地。

以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把全乡5个行政村适宜种植糖蔗的区域打造成糖蔗产业带,通过二到三年的努力,全乡达2150亩标准化糖蔗示范基地。

实现年产甘蔗6450吨,年产值达322.5万元。

七打造水尧乡油茶、中药材基地。

分别在水功村种植油茶基地1000亩。

预计年产值达500万元,拉交村板蓝根种植基地100亩,实现产值30万。

打造生态畜牧重点乡镇。

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猪、牛、羊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家园为目的,充分利用水尧草山草坡资源,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引进猪牛羊优良品种,改良扩繁本地存栏优良品种,积极探索和优化草地畜牧产业结构,走标准化、现代化养殖的路子,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使全乡生猪存栏到2015年达6278头,羊存栏从120只到1300只,瑶山鸡9000只,实现畜牧业产值达594.24万元。

2、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着重按照“围绕产业修公路、修好公路促产业”的思路以及以现有水源为依托,大兴水利,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在交通方面,加强乡道、村道的建设,解决各村行路难的问题,做到村村通较优质的公路,不受天气的影响;

在水利方面要搞好渠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贫困地区防洪抗旱能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能源方面,抓好电力升级改造工程,扶持发展农村沼气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通讯、卫生等方面,抓好省扶重点村通程控电话、通广播电视工作;

住房方面,通过实施危改工程,让90%的以上的贫困户住上安全房。

3、继续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搞好科技培训,抓好示范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文化教育活动,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到2015年,全乡累计转移劳动力达5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800万元以上。

4、全面实施扶贫到户,扎实推进贫困户能力建设

在积极稳妥做好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全面扶持政策。

主要是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步伐。

第三章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及布局

第一节产业发展

一、种植业

1、拉交村:

①新建糖蔗种植基地1600亩(2011年实施下拉交450亩、董港组150亩;

2012年实施上拉交组250亩、董未100亩、拉党组450亩、拉交四组200亩)。

②板栗种植100亩(2011年实施董未组50亩、2012年实施拉党组50亩)。

③大蒜种植200亩(2011实施董未60亩、2012年实施拉交党140亩。

④蔬菜种植200亩(2011年实施下拉交组80亩、2012年实施上拉交组120亩)。

⑤板兰根种植100亩(2011年实施董港组50亩、2012年实施下拉交组50亩。

⑥经果林种植500亩(2011年实施董未300亩、2012年实施拉党组200亩)。

2、水尧村:

①经果林。

新建经果基地2500亩,分别是2012年在坡顶、大寨、岜莫、打里种植1500亩、2013年在坡顶、大寨、岜莫、洞力种植1000亩。

②食用菌。

加强对现有20亩食用菌的全面科学管理,规划期内,发动水尧村群众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100亩,努力打造水尧村成为全县乃至周边县市最大的食用菌基地。

③新种植生姜面积200亩,分别在2012年水尧片区种植100亩,2013年在水尧片区种植100亩。

④甘蔗。

到2011年在水尧村建高标准糖蔗种植示范基地300亩。

3、水捞村:

①早熟大棚蔬菜基地2012年末在水捞组建大棚蔬菜基地80亩。

在岜合组高标准观赏林种植基地300亩。

(桂花基地)②高标准甘蔗种植基地以糖业公司企业为龙头,紧密连接蔗农,到2012年在水捞组建高标准糖蔗种植示范基地250亩。

③高标准梨园基地梨树对自然环境适应性强,耐涝抗逆能力也较强,山地、平地都可种植。

到2012年末在马安组实施200亩高标准梨园基地。

4、水功村:

①九千李。

九千李种植1000亩。

2011年种植200亩,2012年新增200亩,2013年新增200亩,2014年新增200亩,2015年新增200亩。

②油茶。

油茶种植1000亩。

5、水瑶新村:

改造雪桃基地2500亩,分别是2011年在飞机场下方、寨子对面坡上段改造1000亩;

2012年在寨子对面坡下段及懂猛改造1500亩。

二、养殖业

①黑山羊。

新增能繁母羊300只(2011年实施董港组100只、2012年实施上拉交组200只);

建圈舍200平方米;

配套种植牧草200亩,改良草山1000亩。

②瑶山鸡。

基础瑶山鸡5000只(2011年实施拉党组2000只、2012年实施董未组3000只),建圈舍100平方米。

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通过大户带动,以基地+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发展养殖业,使全村生猪存栏从2010年末1026头增加到2013年4000头、羊存栏从120只到1000只,畜牧业产值达,370万元。

以立体化种养为主。

全村立体化种养达170亩。

分别2013年岜合组种植经济林100亩及猪存栏750头;

牛存栏200头。

2014年水捞组种植经济林70亩及猪存栏828头;

牛存栏300头。

猪。

建立养猪小区10个,养殖能繁育母猪200头,建圈600平方米。

分别是2011年养殖40头,2012年新增40头,2013年新增40头,2014年新增40头,2015年新增40头。

①鸡。

新增养殖瑶山鸡4000只;

分别是2011年在一、二、三组新增2000只,2012年在一、二、三组新增2000只。

②猪。

养殖良种肉猪500头,户均6头。

分别是2011年三个组新增300头,2012年三个组新增200头。

第二节基础设施

一、农村交通

水尧村:

①通组公路:

新建和改建通组公路12.1公里,分别是2012实施水扒小学路口至洞夯通组道路硬化工程4公里、2013年实施洞力至荔大路道路硬化工程3.6公里、2014年实施驼背树至董港生产便道工程建设4.5公里。

②组内硬化道路:

路面硬化5个组7.5公里,分别是2012年实施老场、岜莫、懂见组5公里;

2014年实施懂伟、洞力组2.5公里。

水捞村:

村内公路:

新建和改造组内道路硬化8.5公里。

分别是2012年实施董罕组新寨道路硬化0.9公里;

实施岜合组至吉两坡道路硬化3.1公里;

实施孔伞组至水捞小学道路硬化0.6公里;

水捞组内道路硬化0.9公里;

2013年实施马安组内道路硬化0.5公里;

水捞组至糖厂2.5公里;

水功村:

①道路硬化从岜莫至水功路面硬化,长达5.5公里。

分别是2011年修建1.1公里,2012年修建1.2公里,2013年修建0.9公里,2014年修建0.8公里,2015年修建1.5公里。

②组内道路:

硬化从更甫组到板独组路面,长达3.1公里,其他路段还未硬化,全村正在蓄资蓄力。

分别是2011年修建0.62公里,2012年修建0.42公里,2013年修建0.82公里,2014年修建0.52公里,2015年修建0.72公里。

拉交村:

通村公路:

2011实施下拉交至董港组水泥路2公里;

2012年实施修建荔大公路到上拉交水泥路4公里;

生产便道8000米(2011年实施董港组1000米、董未组1000米;

2012年实施拉党组2000米;

2013年实施拉交五六组1500米、拉交四组1000米;

2014年实施下拉交组1500米)。

二、水利设施

2013年至2015年分步配套建设经果林基地小水窖150口,筑高加固塘芽、板央、拉交交界处“的连”(地名)山塘1口,实施步骤为:

2012年实施水窖建设80口,2013年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