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775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docx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

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

摘要:

自上古至魏晋南北朝,洛神形象经历了各种文学变形而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上古神话作为洛神神话的温床,虽和洛神没有直接联系,但却借助交媾致雨的原始宗教观念及其巫术仪式赋予了洛神性爱女神的象征含义,促使了洛神原型的产生。

直到战国屈原在《天问》中首次明确描写了洛神,其模糊不清的初始印象才被打破,成为一个带有否定意味的神灵符号。

曹植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创作出了经典的《洛神赋》,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人们对宓妃的看法,宓妃自此成为一个容颜绝美、气质超凡、通晓人性、真实可人、遵守礼法又重情专一的爱与美神的代表,成为后世争相引用的文学理想形态。

而顾恺之《洛神赋图》又从绘画与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勾画出了一段凄美的人神恋故事,再次拔高了洛神的艺术地位。

接着,南北朝的文人便将这种对宓妃的青睐发酵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洛神因此不断迸发着生命与活力。

关键词:

神女,原型,美貌,性爱,屈原,曹植

1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的背景

将《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作为本论文的最终选题是在笔者对相关的资料作出全面地分析、筛选和总结之后决定的。

脱胎于无文字记载的夏以前的上古神话,有着纷繁复杂的故事传说和较为零散模糊的神话人物。

虽然隔着一层时空的薄膜,他们真实的模样仍然对历朝历代的人们尤其是骚人墨客,有着难以名状的神秘吸引力。

宓妃(即洛神)就一直以其神秘、特殊的女性神灵身份一直吸引着人们。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她出色的容貌、多变的性情以及对待性爱的态度也成为学者争相研究的话题。

但事实上学界对洛神的研究片面、单一,多半以相貌和性格等微观形象为焦点,忽略了在才能本领、婚配状况和身份地位等宏观方面的研究。

考察也不具系统性,研究大都局限于战国时期或者魏晋等某一朝代,对某一段历史时期内(本文指的是上古至魏晋南北朝)的研究更是少见。

相较于热门的“狐仙”或“青蛇”等文学意象,对洛神宓妃的形象研究更具有发掘的空间和研究价值。

本人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参考了老师专业意见的前提之下,考虑到目前对洛神形象的流变研究十分稀少、不具完整性,且中间还存在一段考察的空白期的情况下,决定从“形象完整性”和“跨时代的研究”两个维度切入,将“论上古至魏晋的洛神形象及其流变”作为论文的最终选题。

1.1.2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上古神话作为璀璨的中国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却一直被冠以“模糊、零散、杂乱”的特点而饱受西方学者的诟病。

而本文在极力探求洛神本领才能和身份地位的同时,也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完整、丰满的上古神话体系。

从洛神形象的研究本身来说,也算是向前迈了一步。

前人对宓妃的考察角度单一、研究片面,因此笔者将洛神置于上古至魏晋的历史语境当中,即从远在几千年前夏以前的上古时代开始考察,研究洛神在夏朝、商朝、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的辗转嬗变,以及最终在魏晋南北朝的定型,在这一时段内去具体、全面地考察洛神的形象。

其中主要从宓妃的身份地位、婚配状况(或者说她和河伯、后羿的关系)、才能本领、容貌性情、风貌体态、服饰妆容、言辞举止以及对待性爱的态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可感的洛神宓妃。

从史学的角度来讲,对洛神的形象进行有根据地科学研究,也有助于破解“洛神究竟是谁”的千古谜题。

(2)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由上古神话改编而来的电视剧、电影的大热,对洛神形象的研究就显得愈发必要了。

笔者对宓妃的考察力求真实可感,如若这样的洛神形象得以借助媒体这一介质呈现出来,这在增进中外对洛神宓妃和上古神话的正确理解与记忆的同时,也便于外国学者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考察,以及中国优秀文化的向外传播。

2上古神话与洛神

2.1上古神话的定义

对上古神话的定义可以从时间和具体含义两个维度来分析。

时间上看,华夏体系中通常存在两种定义:

广义的上古神话和狭义的上古神话。

前者包含了夏朝至两汉时期的神话和传说;后者则指无文字记载的夏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这是业界普遍认定的说法,也是本文探究的侧重点(杨堃,罗致平,萧家成.《神话与神话学的几个理论和方法问题》)[]。

而关于神话的阐释,马克思主义说就契合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传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都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小括号)导言》)[]。

”此外,“神话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

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且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

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辞海》对神话的这一解说则更加全面(《辞海·神话》,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总而言之,从时间和具体含义这两个维度来看,上古神话指的是:

在无文字记载的夏以前的时期,原始人类在与自然力的抗争、社会的形成和自身的生存与繁衍的实践当中,把一些不能科学解释的现象幻想、神化的结果。

2.2洛神与上古神话的渊源

上古神话作为原始人类想象的产物,缺乏文字资料的记载,使今人难以寻得洛神形象的踪迹,即便是能从人们描绘上古女神的只言片语中窥得残影,也缺乏夯实的证据支撑。

《庄子逍遥游》中就描绘了鲜明的神女形象: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女能超越时空,逍遥自在,是一位恬静,娴雅的美人。

在下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庄子笔下的神女和洛神存在着相似点,但却不能等同,再加上没有其他的资料从旁佐证,我们便不能武断地得出结论。

同样,要同理对待他人对这一时期的宓妃形象的阐述。

2.3小结

总之,作为原始初民想象的产物,上古神话还处于混沌、零散、模糊不清的状态。

此时,洛神神话并未产生,洛神也只是作为一个简单而抽象的神灵符号存在于其中,甚至没有姓名,遑论清晰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古神话的确是洛神神话产生的温床。

3洛神原型的产生

3.1洛神与原始初民的性崇拜

洛神原型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原始初民的性崇拜和早期的宗教巫术仪式。

首先,洛神的产生与原始初民的生殖器崇拜,即性的崇拜有关。

在母系氏族阶段的远古人类社会,都产生过女神崇拜,且多表现为生殖崇拜。

这主要与当时低劣的生活环境和先民对生殖能力的神化密不可分。

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不仅要与强大的自然力对抗,还要从猛兽口中夺食,两方困境夹击下生命的生存繁衍便成为头等大事。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先天的生殖能力就使得种族延续成为可能,随之便产生了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又逐渐演变为性的崇拜。

这可以从古代石雕女神雕像和文字学的角度找到解释。

考古队在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牛河梁一带挖掘出了原始神殿遗址和大量陶塑女神像,这些神像普遍都放大了女性生殖特征,比如腹部突出、乳房丰盈、肢体肥硕。

不止于此,旧石器时代晚期世界各地都发掘出了同样特征的石雕女神雕像。

而郭沫若先生的《释祖妣》则从文字学角度表明了远古人类对先妣的崇拜实则与女性生殖崇拜有关。

郭指出,“妣”是女性阴部的象形演化而来,“甲骨文之且、乙,即祖、妣,亦是男女生殖器之象形(干志耿等:

《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闻一多的“古代各民族所祀的高禖全是各民族的先妣”亦给出了佐证(《闻一多全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2洛神与早期宗教观及巫术仪式

洛神的产生又与早期宗教观及巫术仪式有关。

据考证,中西方在远古时期都曾存在一种男女交媾致雨的宗教观念。

在我国古代,交媾致雨的方式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具体反映,如《老子》记载:

“天地相会,以降甘露”;《周易·系辞下》亦有言: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交媾致雨又逐渐演变为可使大地丰产、人畜兴旺的观念,并衍生出与其相关的巫术仪式。

正如弗雷泽在《金枝》中的记载,受闪族神话和阿都尼斯神话的影响,西方民间开始盛行于性爱女神庙中自由性交的习俗,国王将代替阿都尼斯与女神婚配,而女神通常是当地神庙中的女祭司担任,女祭司亦人亦神的特殊身份也成为神女世俗化趋势的重要来源。

当然,这种宗教观念及巫术仪式也可以在我国古代的高禖神话及其巫术仪式中寻得踪迹。

《墨子·明鬼篇》有言:

“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

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

”郭沫若认为祖、社稷、桑林和云梦即诸国的高媒。

此外,闻一多在《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中云,“夏人所祀之媒神为深山氏(即女娲);殷商人所祀媒神为简狄;周人所祀媒神为姜源(《闻一多全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都直接说明了中国古代存在于桑林、云梦的祀高媒活动,这和西方国王取代阿都尼斯与女神婚配的实质一样,都是集体男女相会的日子。

那么,古代性爱女神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而洛神除了因交媾致雨的宗教观念和祀高禖的巫术仪式影响而被赋予性爱女神的含义之外,她的出身也给我们提供了证明。

李善注引《汉书音义》中写道:

“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

”宓羲指的是大神伏羲,“伏羲之伏一作密,羲一作戏当以密戏二字为正,后世所谓秘戏图,是其义也。

惟密当训合,非隐密之谓(闻一多:

为陈梦家《高禖郊社祖外通考》所作的跋》《清华学报》第十二卷三期第469页)[]。

”密戏隐喻交合,因此,伏羲之女宓妃也就可看作是性爱的象征符号。

3.3小结

由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强大的自然力,原始人类的生存率极低。

因此为了种族的繁衍,人们格外看重女性的生殖能力,加之一些无法科学解释的现象,人类社会中便神化出了生殖崇拜,后来演变为女性崇拜,这种女性崇拜又逐渐上升为女神崇拜。

这可以在西方的古希腊乃至中国古代的宗教祭祀活动——祀高媒巫术仪式中得到验证。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

洛神作为远古时期的女性神灵,还没有形成包括面貌、性情、身份地位、才能本领以及婚配状况在内的成熟而具体的形象,甚至还只被抽象为一个简单的性爱符号,但洛神也从这种女神崇拜中获得了充沛的生命力,她的形象也在后人的想象和文人的笔下逐渐丰满起来。

4先秦时期的洛神

作为中华文明的头颅,先秦指的是秦王朝建立以前的时期,主要是指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4.1夏商二朝的研究断层

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业界鲜有研究者涉足这一时期的洛神研究,因此笔者也不能凭空想象出夏商时期的洛神形象。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直至夏商二朝,洛神的模样都是模糊不清的,多数时候都作为男性神灵的配偶神存在,因此仍然只是一个抽象的性爱女神符号。

4.2瑶姬和洛神身份之争

我国古代早期的女性神灵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大都抽象且模糊,她们在面貌、性情等形象特点方面也没有明显的界限。

再加上《高唐赋》和《神女赋》都出自一人之手,难免有人把二者女主人公当作一人。

所以在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发现:

在这一时期内,洛神和瑶姬的身份常常混淆不清。

因此笔者有必要说明瑶姬的身份以作区分。

瑶姬最早可见于《山海经·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女尸,化为蘨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实如豆,服者魅于人。

”《襄阳耆旧记》中也提到“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

”因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两点信息:

一,瑶姬乃帝王之女。

又据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考证,姑媱山在当时河南的伊、洛二水及鲁山、南召一代,属于炎帝的管辖区域,可知瑶姬是炎帝之女;二,“服者魅于人”表示瑶姬作为蘨草的化身在当时也是性爱的象征符号。

后人对于宓妃居住于洛水一带为洛水女神这一说法并无异议,比较上文提到的瑶姬也居于河南的伊洛一带,二者的活动区域的确有所交叠,加之都被认为是性爱的象征符号,人们会将二者混淆也不足为奇。

但实则不然,从身份来看,瑶姬是炎帝之女,但上文提到宓妃却是伏羲之女;此外,二者被当作是性爱符号的根据也不同,方才亦提到,宓妃是因其父伏羲才被赋予了性爱的象征含义,瑶姬却是因其死后化为蘨草,人食蘨草而魅之才被打上性爱的标签,因此,瑶姬和洛神其实是我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女儿辈神中不同的两位女性神,她们各自有存在的意义。

4.3屈原眼中的宓妃

洛神形象最初有明确记载是在屈原的《天问》中,也是在这里,洛神有了“宓妃“的别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大意是,天帝派下夷羿(夏朝的有穷国君)来祸害夏民,他为何又射瞎河伯的眼睛,强占洛神为妃呢?

这里并没有正面提到洛神的具体形象,但我们可以得知此时她的婚配状况,也多少能推测出她对待性爱的态度。

屈原将远古歌曲改作而成的《九歌》当中也提到了一位女神,人们大都认为她就是洛神: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乘水车兮荷盖,贺两龙兮骖螭。

”(我)与你遨游于黄河之上,大风吹皱了海面,波浪翻滚。

(我)与你坐着荷叶作盖的水车,与你驾着骖螭为骑的龙车。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你拱手与我告别向东行去,送你送到南河岸边;水波滔滔来迎接你,鱼儿对对来陪伴你。

洛神临别时水波和鱼儿都前来迎接,也恰好契合洛神河滨女神的身份。

而开始对洛神有大段的正面描写,是在其代表作《离骚》中: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盤。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这段是说,因为宓妃恃美而骄,自大无礼,使“我”求而不得,还是算了另作他想吧。

话里不仅表明了宓妃的貌美,性格傲气难以驾驭,还可以从“寻欢作乐”中看出洛神对待性爱的态度十分开放,这也与屈原在《九歌》中提到的女神放荡不羁正好契合。

此外赋中还点明了宓妃的住处:

住在穷石,居于洧盤一带。

屈原在《远游》中也曾提到宓妃:

“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

”这句是说,火神祝融劝我不要前行,让青鸾神鸟前去迎接宓妃。

这里对我们研究宓妃的形象帮助不大,因此不作深究。

总的来说,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有宓妃的身影,如果说《天问》只是提及了她的婚配状况(为河伯妻)、对待性爱的态度(比较开放);《九歌》只是证实了她河滨之神的身份,那么《离骚》就正面描绘了她的外貌(貌美)、个性(骄傲无礼)、住处(穷石及洧盤一带),并且进一步强调了宓妃的放荡不羁且爱好淫游这一特点。

可以说,虽然洛神宓妃已是屈原乃至后世几代文人笔下容貌瑰丽的文学形象,但他们对洛神的态度是贬抑多过褒扬的,即在他们的眼里,宓妃虽然美貌惊人,可性格乖张难以驾驭,并非良配。

屈原对宓妃的定性,使得秦汉二朝直至魏晋之前的文人大都将宓妃当做反面形象,用以衬托他人或他物的美好。

4.4《神女赋》与洛水女神

屈原之后,战国宋玉所作的《神女赋》对我们发掘洛神的形象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它虽没有明确提到神女的身份,但据魏国曹植《洛神赋》开篇所说“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可以得出结论——《神女赋》中的神女便是洛神的雏形。

《神女赋》和《洛神赋》有颇多相似之处。

从男女主人公的相遇来看,:

《神女赋》中写男主人公“精神恍惚,寐而梦之……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洛神赋》中就有“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从宓妃的远景和近景描写来看,前者写“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后者就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从面部特征特写来看,前者提到“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

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后者便有“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从服饰来看,前者有“振绣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后者便写“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从风骨体貌来看,前者有言“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后者便有“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从气味来看,前者提到神女“吐芬芳其若兰”,后者便写宓妃“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此外,二者也都写到了神女的形影飘忽:

《神女赋》中“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便是《洛神赋》中“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来源,并成为后人常常引用的经典之一。

且洛神的性情特点也大多来源于宋玉对神女的描写,如前者的“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与后者的“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以说,曹植不仅受宋玉《神女赋》的启发而发挥对洛神形象的想象,《洛神赋》中很多词句更是直接引用了宋玉的说法,这才使得《洛神赋》成为经典传世,同时也为洛神宓妃的大热以及文学和艺术地位的提高埋下了火种。

5秦汉年间的洛水女神

5.1放浪淫逸的“荡妇”

正如上文所说,屈原对洛神宓妃的定性——一个容貌瑰丽但恃美而骄、自大无礼、奔放不羁的水滨女神,使秦汉二朝直至魏晋之前的大部分文人深受其影响,多将宓妃用作反面的文学形象来对比衬托他人或他物的美好。

如西汉刘向在《淮南子·俶真训》中有言:

“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

”宓妃貌美却无礼,只配做妾而已;扬雄《甘泉赋》:

“屏玉女而却虙妃。

玉女亡所眺其清庐兮,虙妃曾不得施其蛾眉。

”扬雄借宓妃和玉女(女仙之一)暗讽赵昭仪,恨其美色使君王疏于政事,这说明他认为宓妃是靠美色魅惑人心的狐媚角色;《羽猎赋》中“鞭洛水之虙妃,饷屈原与彭胥”更是将矛头直指宓妃,加以鞭笞之刑;

又如东汉张衡在《思玄赋》中提到宓妃:

“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

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

舒妙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

离朱唇而微笑兮,颜的砾以遗光。

献环琨与玙缡兮,申厥好以玄黄。

虽色艳而赂美兮,志浩荡而不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衡对宓妃洛水女神的身份仍然是认可的,他还对宓妃的容貌作了进一步地描绘:

太华玉女和洛水宓妃都姣丽蛊媚,画眼描眉,柳眉弯弯,柳腰纤纤,斑斓瑰丽。

朱唇含笑,光彩照人。

还赠予我玉佩香囊以表示结好的心意。

然接下来却笔锋一转:

虽然宓妃和玉女容貌出众所赠颇丰,但心意不专绝非良选。

此外,边让《章华台赋》有言:

“于是招宓妃,命湘娥,齐倡列,郑女罗。

”宓妃也被塑造成君王奢侈享乐时的舞女。

蔡邕《述行赋》曰:

“想宓妃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

实熊耳之泉液兮,总伊瀍与涧濑。

”他是借山水的险恶和宓妃的神秘莫测来比喻动荡不安的政局,可知在蔡邕看来,宓妃并非善茬。

《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中也有提到宓妃: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作者用洛水女神自喻,描绘了一个留在深闺思夫成疾的已婚妇女形象。

从婚配状况、身份地位、才能本领、容貌性情以及对待性爱的态度来看,这些作品虽然都经过人们文学性的粉饰,但都对宓妃有着同样的看法,即他们认为宓妃作为洛水女神,掌管伊洛水域,容颜瑰丽但恃美而骄、自大无礼、爱好淫游、奔放不羁。

5.2貌美贤良的女神

然而,虽然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对宓妃持否定性评价,却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首次对宓妃作了正面而具体的包括容貌、形体、情态、服饰、气味在内的形象描绘,且几乎没有否定性评价,对我们总结宓妃形象的阶段性特征意义非凡。

他在赋中写到: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柔桡嫚嫚,妩媚孅弱。

曳独茧之褕绁,眇阎易以恤削,便姗嫳屑,与俗殊服,芬芳沤郁,酷烈淑郁;皓齿粲烂,宜笑的皪;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

”将宓妃与青女并列,坐实其神女的身份;然后写她相貌绝美脱俗,美好典雅;写她妆容靓丽、发饰规整;写她形体苗条,姣好多姿;写她衣袂翩翩,香气浓郁;写她眉眼弯弯,眼神幽远。

一颦一笑,都勾人心弦。

此外,刘向也一改之前的否定态度,在《九叹·愍命》“逐下祑于后堂兮,迎宓妃於伊洛”中,将宓妃塑造成一个贤德的妃子。

扬雄也在《反离骚》中写到:

“初累弃彼宓妃兮,更思瑶台之逸女。

”宓妃及逸女用以比喻贤臣。

其《大玄赋》“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妙曲”还首次提及了宓妃的才能本领——可弹奏乐曲,且技艺高妙。

5.3小结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的文人深受屈原《离骚》的影响,对宓妃多持否定性看法。

如西汉刘向的《淮南子·俶真训》、扬雄的《甘泉赋》与《羽猎赋》、东汉张衡的《思玄赋》、边让的《章华台赋》、蔡邕的《述行赋》还有民间诗歌《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都认为:

宓妃作为洛水女神,掌管伊洛水域,虽容颜瑰丽但恃美而骄、自大无礼、爱好淫游、奔放不羁,并非良配。

但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如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首次对宓妃作了正面而具体的包括容貌、形体、情态、服饰、气味在内的形象描绘,只赞其貌美,几乎没有否定性评价。

刘向和扬雄更是一改之前的贬斥态度,在《九叹·愍命》、《反离骚》中将宓妃比作贤良的妃子或臣子。

扬雄还在《大玄赋》中称赞宓妃曲艺高妙。

总而言之,秦汉年间的文人对洛神宓妃的貌美几乎没有异议,但对其性情及对待性爱的态度却褒贬不一,这必然根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此不作深究。

6活在魏晋南北朝的洛神

6.1曹植笔下的宓妃

如果说屈原的《离骚》等作品让洛神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的话,那么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洛神赋》便真正让宓妃声名大噪了。

它不仅描绘了一个空前具体且饱满的洛神形象,还在促使人们对宓妃看法的转变上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洛神赋》作出仔细的分析。

赋中提及,因在归渡洛水的途中稍作休整,曹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邂逅了宓妃,关于她的身份,作者沿用了前人的说法,即宓妃本是古帝宓羲之女,因溺死洛河而被封为洛水之神,故名洛神。

正如下文中宓妃离去时“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的描写,也证明了这一说法。

在宓妃的外形上,作者不可谓不是极尽描绘之能事。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这是写她的形影飘忽,翩飞如鸿雁,游动如蛟龙,容光焕发如秋菊,体态丰茂如青松。

时隐时现,既像轻云蔽月,又向旋风回雪。

远望是“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是“灼若芙蕖出渌波”。

接着“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又写她的体态淑美,高矮、肩宽、腰围都恰到好处,且脖颈纤长、皮肤白皙。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又具体描写她的面部特征,即面容素净也不掩其光华,云髻高耸,眉眼弯弯,唇红齿白,眼眸明亮,酒窝甜美。

接着又写她的仪态娴雅、言辞得当:

“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再把宓妃的服饰和形态描写结合起来: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写宓妃的服饰绝美而罕见,风骨体貌就如画中一般。

她身披绚丽的华服,耳著精美的佩玉,头戴金银翡翠打造的头饰,再缀以璀璨的明珠。

她脚踩饰有花纹的鞋履,摇曳着薄薄的裙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又写她拥有幽淡的兰香。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则是脱离了外形,从宓妃的活动描写中突出她的性情特点之一:

活泼讨喜。

此外,后文又通过对宓妃踌躇满志、泪水涟涟的描写显露出其真实可亲、重情重义的个性;段尾更直接点明她懂礼懂法、通晓人性的特点。

总之,作者从动与静、远与近的角度,结合宓妃的形影、体态、容貌、神态、妆容、服饰、言辞、性情、香味等方面非常全面而具体地描绘了宓妃的形象特点,并高度赞扬了宓妃:

“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

而且,我们知道魏晋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宓妃被塑造成了一个已有婚配的放浪荡妇;但在曹植笔下却变成了一个单身的、大胆求爱的女神。

他用“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联想到自己说明她独身一人并未婚配;“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以及“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表明她大胆示爱,勇气可嘉;“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以及“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又突出她的深情和专一。

与性和其他无关,只关乎爱情。

这也在下文宓妃因爱而不得徘徊踌躇、怅然长吟的表现中得到证实。

此外,赋中还写到: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作为水神,她能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