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858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docx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

【原创】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版)

第1章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主备人:

主讲人:

内容

节次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认识地球公转及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3.重点理解昼夜更替现象、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学生能够总结知识点,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演示法、读图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图

师:

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同时我们都看到太阳升起进入白天,太阳西落后进入黑夜。

真的是太阳在运动吗?

生:

是地球在运动

师:

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这就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引起的,地球的运动有两各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2.自转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4页,找出地球自转的特点。

自转的轴: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产生现象:

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分别展示从南极上空演示自转及从北极上空演示自转。

引导学生说出观看到的现象。

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3.晨昏线

动画演示,认识晨昏线

在图中指出晨昏线,边看观动画边引导学生说出所看到的现象。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的现象。

原因:

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此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就产生的昼夜现象。

②由于地球的自转,昼夜现象不停的交换,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活动:

完成P5思考题

图B中甲乙丙三地哪里先看到日出?

为什么?

乙地先看到日出

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所以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就是时差,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资料阅读:

怎样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

中国某汽车公司分别在中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和日本建立了五个研究开发基地,这样除了可以吸引国外汽车制造的先进技术和设计思想外,还可以利用各地之间的时差,实现24小时连续设计研发,而且工程师都仅在白天工作。

例如:

下午5点,中国的研发基地的工程师下班时,可以把有关设计方案通过网络发到英国的研发基地,而此时英国是上午,英国工程师可以纠结设计;英国工程师下午5点下班时,美国西部是上午,那里的工程师可以继续工作,到他们下午下班时,又可以把设计方案通过网络传回中国研发基地。

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全球协同设计研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

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叫地球的公转。

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

2.公转特点

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p6-7及图E,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是沿方向公转的?

和自转的方向,

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2)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的。

(3)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哪些?

四季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

太阳高度角变化

五带的形成

活动:

读图E,了解二分二至

二分二至的时间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春分(3月21日)秋分(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6月22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冬至(12月22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资料阅读: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然后向南移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然后向北移动,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回赤道,到6月22日前后阳光又直射北回归线。

小组合作探究:

昼夜长短变化

认真阅读课本P7内容,结合图E与图G,分析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

问题1: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观察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如下图)

结论: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问题2: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观察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如下图)

结论: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注意:

南半球和北半球正好相反。

问题3: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观察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如下图)

结论: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而且越向南昼越长。

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资料阅读:

极昼和术夜现象

在极圈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北半球夏至时,北极圈以北的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此时,南极圈以南的地区都会出现极夜现象(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

北半球冬至时,情况正好相反。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不同的地球运动产生不同的地理现象。

四、巩固练习

1、关于地球公转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②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③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周期为一个月  

 ④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 ()

  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B.北极圈和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3、当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时南半球是夏季        

B.此时我们学校正处于冬季

C.南昌白昼时间达一年中最大值   

D.此时赤道上才会昼夜平分

4、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升得最高、白昼时间最长、黑夜时间最短的一天是 ()

 A.6月22日  B.3月21日C.12月22日 D.9月23日

5、天安门广场每天国旗升旗时刻与日出同时,下列节日中,升旗时刻最早的是 ()

  A.“五一”劳动节  B.“六一”儿童节

C.“八一”建军节  D.“十一”国庆节  

作业布置

完成白板作业

板书设置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第1章第二节《海陆分布》

主备人:

主讲人:

内容

节次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特征。

2.了解七大洲名称、大小及其主要特征和七大洲分界线。

3.了解四大洋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

4.重点掌握七大洲及其四大洋空间分布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结合,使学生掌握概念,观察海陆分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七大洲的划分界线

教学方法

读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探索活动P11:

观察月球,了解地球

认真观察图A和图B,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1.夜晚我们仰望天空,如果能看到月亮(月球),它是什么颜色?

(白色)

2.宇航员在地球以外看到的地球是什么颜色?

(蓝色)

3.地球和月球颜色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海洋面积大)

师:

正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重合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所我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2、新课讲授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自主学习1:

阅读课本12页及图D、E,思考回答:

1、目前海洋面积为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陆地面积为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

2、地球表面积是“、”。

自主学习2:

读图活动,填写知识点。

1、从南北半球看,陆地集中在_______海洋分布在_________。

2、从东西半球看,陆地集中分布在,海洋集中分布在。

3、地球上的陆地分布很不。

但无论怎样划分半球,每个半球都是面积大于面积。

(自主学习环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P12-13内容及图D、E、G,在课本相应地方划线,小组内完成检查,提出问题组内解决)

(二)七大洲

1、概念理解

陆地:

地球表面未被水体淹没的部分。

大陆:

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

半岛:

三面临水,一面同陆地相连的陆地。

大洲: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称大洲。

2、七大洲名称、轮廓及大小排列

活动:

读图L,了解七大洲的轮廓并记住其名称,大小的排列。

课件展示七大洲轮廓,让学生说出名称及大小。

知识延伸:

各大洲名称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处”。

欧洲是欧罗马洲的简称,“欧罗马”意为“西方日落处”。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

“阿非利加”一词源于希腊文,是“阳光灼热”的意思。

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

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最早提出“新大陆”的概念,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块大陆称为亚美利加大陆。

大洋洲因其处于大洋的包围之中,远离其他大洲而得名。

南极洲由于地处地球最南端而得名。

3、七大洲分界线

活动:

小组讨论,阅读课本14-15页,结合地图册,找出七大洲的分界线。

(要求:

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中,能在图中指出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并能说出是自然分界线还是人为分界线)

归纳:

亚欧分界线: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线:

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分界线:

马拿马运河

欧洲、非洲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

南极洲、南美洲:

德雷克海峡

欧洲、北美洲:

丹麦海峡

(三)四大洋

1、基本概念理解:

洋、海、海峡、海湾

洋:

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

大洋边缘部分。

海峡:

两个海区之间狭窄的水道。

海湾:

向陆地凹进的海域。

内海:

深入大陆内部,只有狭窄水道与海洋相同的海。

2、四大洋的名称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分别让学生说出四大洋的位置及名称。

2、四大洋面积和深度比较

阅读课本P17内容及图N,了解四大洋的大小及深度。

太平洋:

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

世界第二大洋,轮廓呈“S”型,航运发达。

印度洋:

世界第三大洋,深度第二。

北冰洋:

最小的大洋,地处北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试一试:

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及相对位置

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字母打赌大洲或大洋名称。

填一填:

请在课本第18页复习题1中填写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知识延伸:

太平洋名称的由来

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

他们一路上乘风破浪,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一个新的大洋。

这时天气晴朗,洋面平静,因此这片水域被命名为“太平洋”。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五、巩固练习

⒈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

()

A.乌拉尔河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D.土耳其海峡

⒉全球陆地分七大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跨纬度最广的是大洋洲B.跨经度最广的是南极洲

C.跨南北半球的是北美洲D.跨东西半球的是南美洲

4.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D、南极洲。

5.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C.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6.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   

A.东半球  南半球     B.西半球  北半球

C.北半球  东半球     D.南半球  西半球

作业布置

白板作业

板书设置

第2节海陆分布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二、七大洲

三、四大洋

第1章第三节《海陆变迁》

主备人:

主讲人:

内容

节次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

(3)通过读图掌握海陆分布及变迁历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大陆漂移学说”,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陆地、海洋之间的相对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2)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板块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陆变迁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和证据。

(3)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及板块运动。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

七大洲的分界线

情景引入

北京时间2016年9月6日4时45分在广东云浮市新兴县(北纬22.66度,东经112.15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提问:

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吗?

(地壳变动)

提问:

同学们听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回答)

意思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比喻年代久远,变化巨大。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海陆变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

二、新课讲授

探索活动:

实验演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动物园要新增一些小海龟。

考虑到海龟的生活习性,饲养员为它们准备了新家是一个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陆地”。

动物专家看了以后,建议将水面缩小一些。

三个饲养员马上行动,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建方案。

如下图:

学生讨论思考:

1.他们的办法是否可以让水面缩小?

(三种方案都是可以)

2.你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让水面面积发生变化?

(减少水或沙子)

3.三个方案分别是从什么角度使“海”和“陆”发生变迁的?

(①模拟地壳变动;②模拟海平面的升降;③模拟人类活动)

过渡: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有些地方会由海洋变为陆地,有些地方会由陆地变为海洋。

那么,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海陆的运动和变化

学生阅读P19页找出原因。

教师展示关系图。

①地壳变动(自然原因,主要原因)

海陆变迁的原因②海平面的升降(自然原因)

③人类活动(人为原因)

提问:

有哪些例证可以证明这几个原因导致了海陆变迁吗?

学生通过阅读P20页阅读材料,并根据所学知道找出相关的例证。

积极举手回答,说说自己的见解。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图1:

落基山脉上的三叶虫化石,科学家在北美洲狮落基山脉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三叶虫本来生活在海洋中,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山脉。

(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首要原因)

图2:

我国东部海域图,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人类是生活在陆地上的,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后来由于海平面上升,形成了海洋。

图3:

日本的填海造陆图,日本是一个地窄人稠的岛国,多年来通过填海的方式扩大陆地面积,说明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第三个原因。

(世界上通过填海造陆获得陆地和国家和地区还有香港、荷兰等)

连连看:

展示图片与文字,把海陆变迁对应的原因连起来。

(2)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

自主阅读P21的材料,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与魏格纳。

资料阅读: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大西洋两岸可能是连接在一起的。

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也指出南美洲和非洲之间的海岸轮廓的凹凸吻合。

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认为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地屋非常相似,可以虚拟地将它们拼命成一个大陆。

1912年1月6日,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展示大陆漂移学说动画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小组合作探究

大陆漂移学说有哪些证据?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P22-23内容,结合图F、G、H、I,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收集证明大陆漂移的证据。

证据1:

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合。

演示:

把按照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剪下来的地图,可以拼合在一起。

证据2:

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层的相似性。

同时代的古老地层恰好可以连接在一起,就如同一张被撕碎了报纸接好后对应的文字和行列也是可以拼合的。

证据3:

南美洲和非洲动物的相似性。

两大洲都有生活在浅海的海牛和不会飞的鸵鸟,说明两个大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思考:

从图I海陆分布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出,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两大洲距离越来越远

总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陆分布只是地球海陆变迁的一个“瞬间”,现在的海陆分布轮廓,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变化而形成的,它还将继续变化。

知识延伸:

南极地区发现煤层,你能解释其原因吗?

南极地区在远古时期地处温暖湿润地带,在那时形成了煤,后来经过大陆漂移,才到了今天的位置。

2、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呢?

动画演示:

(1)将弯曲的吹管插入清水中,把剪好的纸板或塑料块按照拼合好的形状,小心地放在清水表面。

(2)往吹管里吹气。

观察纸板或塑料板慢慢分开,向两边漂移的过程。

归纳: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②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

“内稳边活”。

③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六大板块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全球的六大版块分别是哪些。

板块运动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上的板块边界线及图上箭头的意义。

图中:

“”箭头表示:

碰撞挤压

“”箭头表示:

张裂拉伸

归纳:

碰撞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

板块运动方向

张裂拉伸——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

活动:

依据六大板块现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科学家绘制出了5000万年后的世界地图。

思考:

图中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是相互靠拢还是继续分离?

(分离)

澳大利亚大陆向哪个方向移动了?

(西南方向)

活动:

小组讨论

①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形成的?

②阿尔卑斯山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形成的?

③请你结合世界地形图和板块示意图,分析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的形成原因?

④请你对图中地中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⑤请你对图中红海的命运作出预测?

提供地图,学生也可结合课本与地图册的地图,小组讨论,总结知识点。

归纳: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结果;地中海由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面积会越来越小,并最终消失;红海面积会随着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运动变的越来越大。

展示六大板块和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指出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知识延伸:

讨论:

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

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念解释。

环太平洋地带位于太平洋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会带,地壳活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五、巩固练习

1、海陆变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的科学家______。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是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____,在板块内部,地壳活动___。

在板块的生长张裂边界,常常形成_____,

在板块的消亡俯冲边界,往往形成____。

4、世界两火山地震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

A.翻天覆地B.日新月异

C.历久弥新D.沧海桑田

6、下列因素不能直接导致海陆变迁的是()

A.地壳的变动B.海平面的升降

C.人类活动D.全球变暖

7、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山脉,据测量它现在每年仍在以每年0.33厘米的速度在上升。

造成它不断升高的原因是()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B.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

 C.印度洋板块不断挤压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不断挤压印度洋板块

作业布置

白板作业

板书设置

第三节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假说:

3、板块构造说:

第2章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主备人:

主讲人:

内容

节次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通过读图总结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综合分析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世界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图文资料中分析气温,把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相结合,正确对待不同的气候现象,树立全球气候变化意识。

教学重点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2.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

教学难点

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问题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

阿尔卑斯风光、撒哈拉沙漠、热带草原景观、哈尔滨冰雕、海南岛椰风海韵

问: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地区的景观差异?

明确:

不同的景观反映了不同的气候条件。

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世界的气温。

二、新课讲授

展示图片:

1月份的莫斯科、1月份的北京、1月份的悉尼

问:

从人们的着装来看,三地的气温有何差异?

(引导学生从衣着方向分析三地的气候特点)

明确:

1月份的莫斯科和北京是冬季,而悉尼位于南半球,1月份为夏季,这几张图片的景观差异反映了世界气温存在着地区差异。

(一)世界的气温

探究活动:

阅读P32图A“世界部分城市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图”

完成思考题:

1.比较曼谷、东京、莫斯科1月和7月平均气温,试着总结1月和7月平均气温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2.1月伦敦和北京哪个城市平均气温高,哪个城市平均气温低?

7月呢?

3.对比北京和圣地亚哥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有什么不同,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答案,老师总结展示答案)

明确:

1.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1月,伦敦平均气温比北京高,7月,北京平均气温比伦敦高。

3.一年中北京7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平均气温最低,圣地亚哥一年中1月平均最高,7月平均气温最低。

原因是北京位于北半球,圣地亚哥位于南半球。

展示图片,概念理解。

问:

什么是等温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