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407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docx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

高考热点复习四——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背景材料:

剧烈的社会变革,丰富的历史内容,很容易引起历史命题者的关注,成为近年高考新的命题点。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

东西方文明变迁中的社会转型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断,是人类文明连延的新起点。

这种转型往往诱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式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节点。

 也正因为如此,在东西方文明发展演进的进程中,每一个历史转型都应该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在复习备考中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中国历史上的转型期

1、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

2、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日益衰落

3、晚清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4、1919年前后: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

5、1949—1956年: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6、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

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

世界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1、14~18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到工业革命前):

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2、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两次工业革命之间):

经济上,手工工场向机器生产过渡;政治上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完成,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在全球范围内确立。

3、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4、1945年——至今:

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借鉴、发展;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深化。

第一篇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

【总体特征】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民族大融合,政局大动荡的时期。

【具体特征】

1、从国家政治上看:

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变法, 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2、从经济上看,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3、从民族关系看: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4、从思想文化看,礼乐制的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转型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中外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西方(欧洲)古典文化(古代希腊、罗马奴隶制繁荣)时代。

古典文化倡导的“人文思想”,为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思想武器。

【具体史实】

1、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1)农业:

生产力大幅提高,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

①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铁农具)的出现及推广②耕作技术:

牛耕;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垄作法③土地制度: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过程:

A.“公田”抛荒;B.“私田”逐步成为私有土地,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C.春秋各国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D.战国大举变法(前400年左右,魏文侯变法“废沟洫”“尽地力”;秦前356、350年商鞅两次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军功”“奖励耕织”),从法律上彻底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培植新兴土地所有者。

分类:

多种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

私有土地由宫廷掌管,用于君主私人开支。

②地主:

私有土地来源多种,“公田”转化,奖励赏赐,买卖土地;后来土地兼并是其扩大地产主要来源,也是矛盾焦点;土地经营出现租佃方式。

③自耕农:

也是土地主人,但私有土地规模限于家人自种。

④水利:

春秋的芍陂,战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⑤经营方式:

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

(2)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①西周晚期:

已有铁器;②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硬度高、性能好)的技术;出现钢剑;③战国:

铁器广泛使用。

(3)商业:

①商业: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了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为国家的“四民”,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市井、商业都会形成;

②城市:

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都是重要商业城市。

但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市场规模不大。

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打破官营局面,

(4)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

2、政治: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

A.春秋: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后,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诸侯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频发,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诸侯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出现春秋五霸:

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孙武)、越王勾践(勾践尝胆)。

B.战国:

前475年进入战国时代。

(1)“礼乐征伐自大夫(诸侯)出”:

①“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国;②“田氏代齐”:

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国君;③中期,国君纷纷改称“王”。

(2)各国变法:

魏李悝变法、楚吴起变法、韩申不害变法、齐邹忌改革、秦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韩、赵、魏、楚、燕、齐、秦,著名战事有齐国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秦军大败赵国;最后十年,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2)诸侯国相争变法: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选官制度:

世官制——军功受爵制

3、思想文化:

(1)思想: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原因、派别及主张、意义);法家学说盛行(意识形态的推动)

(2)科技:

①四大发明:

战国时的指南仪器“司南”;春秋战国时期,熟知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②天文:

春秋时有关于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的记录(世界最早);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③医学: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战国名医扁鹊“脉学之宗”(切脉成就),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

数学:

算筹计数法

(3)文学:

现实主义源头——《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浪漫主义源头——屈原创立新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诸子散文:

孟子辩论见长(刚柔相济);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

(4)绘画:

由萌芽走向成熟,盛行帛画、壁画《龙凤图》《驭龙图》

(5)戏曲:

出现专业艺人(优伶)

(6)教育:

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7)汉字:

形成完整体系,主要是篆书。

    第二阶段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1840年)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具体特征】

1、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封建社会正在走向衰落;我国辽阔的版图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

2、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

3、思想:

①思想:

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理学的僵化、传统文化禁锢思想,产生批判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②文艺:

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

文艺大众化、世俗化;④科技:

传统科技步入总结,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没产生近代科技。

西学东渐;

4、对外:

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矛盾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具体史实】

1、政治: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A.明朝:

君主专制的强化(措施):

①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立内阁制③监察制度:

按察制(按察使司);厂卫制④选官制度:

科举制(八股取士)

B.清朝君主专制的顶峰(措施):

①军机处的设置②理藩院: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

③监察制度:

按察制(按察使司)④选官制度:

科举制(文字狱)

2、经济:

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农业:

①风力水车;②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明代蚕桑和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③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增强,并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

④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

①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

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发展;特征:

雇佣关系,增值利润(目的);阻碍因素:

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海禁;闭关;自大)。

②纺织业(花耧机;织造局;苏杭、南京成为纺织中心,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精细的缎;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制瓷业(种类丰富:

青花瓷—明、彩瓷、珐琅彩;景德镇成为瓷都)。

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商业:

(市镇、货币、商帮、抑商政策)

①商帮出现;②都市中的商业区繁华;③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苏州(“十万烟火”)、汉口、佛山镇、景德镇。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④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明);闭关锁国(清)⑤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后期⑥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⑦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3、文化:

⑴思想:

①明朝前期王阳明心学;②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后期李贽思想;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③政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⑵科技:

①指南针(郑和下西洋);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③《农政全书》、

⑶艺术:

①明代书法家:

文征明;②明代传奇剧的发展,清代京剧形成。

③绘画: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④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

⑷文学:

通俗文学形式--小说成熟繁荣(四大名著出现)

 【社会转型的因素】

①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阶级关系:

市民阶层壮大,自由劳动力增加;

③思想文化:

出现早期民主思想;“西学东渐”;

④对外关系:

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之一.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欧美国家处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中西对比,中国已明显落后于西方。

  

政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经济:

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

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第二篇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第一阶段(1840—1894年甲午中日战前)

总体特征: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孕育、启动时期

【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

1、政治:

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开始出现并发动民族民主革命)。

2、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

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3、思想: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受到冲击,出现向西方学习新思潮,开启了民智(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思想)

4、外交:

国门被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5、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转型原因:

】西方列强侵略。

【具体史实】

1、政治:

(1)侵略:

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抗争:

①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②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施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2、经济: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①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3、思想:

(1)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编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维新思想产生、发展。

学习西方的科技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4、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5、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逐渐多元化:

服饰:

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女子服饰旗袍流行;饮食:

西餐馆,面包房;出现西式住宅;交通:

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被西方列强所垄断;在华传教士办报;

第二阶段(1895甲午中日战后~1919年五四运动前)

总体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开展,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具体史实】

经济:

(1)侵略进入新阶段,资本输出,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政治: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两大社会矛盾开始汇流,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①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中国,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和各派军阀作为殖民工具,两大主要矛盾汇在一起。

②为遏制革命和维护封建统治,清末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2)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军阀政府专制独裁(1912年3月-1928年),对内独裁统治,对外卖国;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

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农民产生盲目排外思想,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伟传播。

外交:

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社会生活:

继续近代化,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①西菜馆开办、西餐成为时尚;②服饰:

西装中山装流行;③习俗:

断发易服、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废止缠足;婚姻自由;婚丧礼俗,社交礼仪和称呼;增加国庆、元旦等节日;④行:

自行车大街小巷出没;铁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辛亥革命前,奠定基本格局;公路——20世纪初期,上海出现汽车;有轨电车;民航——1909年,冯如第一架飞机,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拉开序幕;邮政开办——1896大清邮政局;⑤通讯:

无线电报——20世纪初期,上海崇明;1877年有线电报开办;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20世纪初期,南京第一部市内电话⑥报刊——1883《昭文新报》、维新派办报—《强学报》《中外纪闻》《事务报》、《民报》、《新青年》;⑦电影——1896年放映西洋影戏;《定军山》(1905年)、广播事业产生。

   第三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

总体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生质变,旧民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过渡。

【具体史实】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过渡准备阶级基础。

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政治:

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思想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思想并存。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第四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国际形势:

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总体特征: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政治领域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领域分两个阶段:

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阶段特征】

1、政治: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

2、经济:

通过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以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现代化建设起步,随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3、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重视科技文卫事业,制定了长远规划,确立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科技蓬勃发展,文艺欣欣向荣。

4、外交:

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具体史实】

1、政治:

①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制定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④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1950—1953年抗美援朝、1950—1952土地改革、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⑤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根两基”):

1954年一届大会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原因、过程、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原因、含义、设置?

意义)

2、外交:

(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外交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国建交,迎来了建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①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

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3、经济: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原因、措施、结果)——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实行“一化三改”:

1953—1957以重工业为主的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现代化建设起步;1953—195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文化:

①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②文艺: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背景、提出、内容、成果;挫折原因、表现、影响;恢复原因、表现、经验教训)

③教育:

《共同纲领》提出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

④科技:

1949年,中科院成立;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和确定《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向科学进军;

5、社会生活:

①衣: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受到青睐——列宁装和连衣裙;习俗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婚姻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社会风气根本改变。

②食:

实行粮食、食用油等统购统销政策;人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③行:

相继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同时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④通信: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人民日报》等成为党的喉舌,《光明日报》等并存。

重点透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相似之处和存在的共同问题。

主要相似之处: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制订了五年计划;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共同问题:

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总体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形成并发展。

改革开放后走向世界

【阶段特征】

1、政治:

拨乱反正,民主法制建设重建和完善,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港澳回归。

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推进全面开放,接轨世界,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起上海合作组织)。

2、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

3、思想文化: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现代化的科技文教事业取得跨越式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方向;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教科文成就突出

【具体史实】

1、政治:

①民主与法制建设:

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79年实行全面立法,1982年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战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在民主制度建设上,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②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