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0357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4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文档格式.doc

(二)产业链及项目 29

(三)重点领域 36

(四)产业环境建设 43

(五)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 48

(六)推动企业转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49

七、航天基地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支撑体系 51

(一)管理体系 51

(二)产业政策 51

(三)投融资体系 52

(四)人才环境及支撑体系 54

(五)公共服务体系 56

附件:

重点企业分析 58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云计算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按需付费为商业模式,具备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的新型网络化应用模式。

云计算是继个人计算机变革、互联网变革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云计算将推动传统设备提供商进入服务领域,加速软件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催生跨行业融合的新型服务业态,支撑物联网、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和提升。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为加快发展西安航天基地云计算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推进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航天基地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云计算产业概述

(一)全球市场规模与特征

1.市场规模

近两年来,云计算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根据权威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Inc.所发布的数据,从2009年开始,云计算产业正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市场总收入从2008年的464亿美元增长至563亿美元,增幅为21.3%。

相关分析师预计,2010年云计算服务总收入将达700亿美元,2013年云计算服务开支将占整个IT开支增长幅度的近三分之一;

而美林公司(MerrillLynch)则预计,未来5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950亿美元。

信息技术咨询公司IDC把2010年定义为“云计算服务元年”,认为云计算的增长速度将是传统IT行业增长率的6倍。

目前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为172亿美元,IDC预测,云计算相关IT支出2012年将达42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7.3%,超出云计算以外IT支出部分增速(5.3%)5倍以上,在整体IT支出中占比也将从4%上升至9%;

2013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42亿美元,存储将是增长最快的云计算服务;

未来4年,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可达到26%。

在《福布斯》杂志新近评选出的2010年10大趋势中,“应用走向云计算”列在第一位,充分表明了这一趋势得到了多大程度的认可,其他趋势包括“互联网无处不在”、“Web愈加智能化”、“互联网传感器随处可见”、“医疗网络化”、“教育网络化”、“从化石燃料转向智能电网”等。

2.市场特点

(1)云计算增长趋势

云计算主要倡导的模式是:

聚合包括CPU、存储、网络在内的所有的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与服务,建设规模庞大的数据与应用中心,让个人和企业用户可通过互联网随时访问、分享、管理和使用相关资源。

云计算是IT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神经中枢。

可以说未来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云计算息息相关。

从理论上讲,云计算将赋予每个人无限的计算、存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

预计,现在70%的研发都将是在云计算领域,未来5年中,这一比例还将不断上升,预计全球90%的资源将投入云计算相关领域。

(2)云计算成为市场发展亮点

今后,云计算的应用程序将被广泛应用,不论个人还是企业,大部分的数据将会存储在云的中心,90%的计算任务都能够通过云计算技术完成,其中包括几乎所有企业的计算任务和个人的计算任务。

个人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设备可以随时随地从云中存取数据,就像现在用水用电一样,插上插头,打开开关就可以了。

不再担心自己电脑中的数据会不会丢失;

不再为安装大量的应用程序而烦恼,因为只要联入云就可以获得任何一个应用或软件;

不会因为电脑没在身边而不能获取想要的信息,因为通过任一终端就可以接入云中的数据。

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云”中获取所需要的计算和存储资源。

当一个项目所需的资源确定后,项目经理可以通过网络提交需求给“云”中心,中心的管理员会查看可用资源,然后自动化的为项目分配合适的资源,并部署所需的环境。

当资源需要增加时,项目经理还可以申请更多的资源供项目使用。

项目结束后,这些资源就可以回收供其他项目使用。

(3)中国成为云计算应用重点市场

在新的技术趋势和应用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将会惠及更多的、数以亿计的用户。

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因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而受益的用户大多生活在发达国家。

将来的5到10年,会有更多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用户受益于互联网时代,受益于“PC+”,受益于“云-端”计算,受益于“软件+服务”的新模式。

(二)产业发展趋势

1.技术趋势

企业的IT建设过程,以当前的基准来衡量,主要有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企业IT向云计算演进路线图

第一个阶段:

大集中过程。

这一过程将企业分散的数据资源、IT资源进行了物理集中,形成了规模化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在数据集中过程中,不断实施数据和业务的整合,大多数企业的数据中心基本完成了自身的标准化,使得既有业务的扩展和新业务的部署能够规划、可控,并以企业标准进行IT业务的实施,解决了数据业务分散时期的混乱无序问题。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过程解决了企业IT分散管理和容灾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

实施虚拟化的过程。

在数据集中与容灾实现之后,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IT基础设施扩张很快,但是系统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即使是标准化的业务模块建设(哪怕是系统的复制性建设),软硬件采购成本、调试运行成本与业务实现周期并没有显著下降。

因此,以降低成本、提升IT运行灵活性、提升资源利用率为目的的虚拟化开始在数据中心进行部署。

总的来说,第二阶段过程提升了企业IT架构的灵活性,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运行成本降低。

第三个阶段:

云计算阶段。

企业IT产生新的期望蓝图:

IT资源能够弹性扩展、按需服务,将服务作为IT的核心,提升业务敏捷性,进一步大幅降低成本。

因此,面向服务的IT需求开始演化到云计算架构上。

云计算架构可以由企业自己构建,也可采用第三方云设施,但基本趋势是企业将逐步采取租用IT资源的方式来实现业务需要,如同水力、电力资源一样,计算、存储、网络将成为企业IT运行的一种被使用的资源,无需自己建设,可按需获得。

这三个阶段中,大集中与容灾是面向数据中心物理组件和业务模块,虚拟化是面向数据中心的计算与存储资源,云计算最终面向IT服务。

这样一个演进过程。

2.应用趋势

以数据为中心(DataCentric),是为了要解决海量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搜索的问题,并使数据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结构化。

以人(用户)为中心,是数据集中化之后的必然结果,也即让数据和服务围绕着个人,而非相反。

以服务为中心,特别是建立在以广告和搜索为新的业务模式的服务,展现了软件服务企业应用户需求而变的一种努力。

(三)国内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督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服务。

2010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的发展明显加快,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典型案例日趋增多,涌现出一批如北京“祥云工程”、上海“云海计划”、“苏州风云在线”、中国移动“BigClound”云计算平台等项目。

除了大型的云计算中心建设,还有众多以SaaS、虚拟化等模式存在的云计算相关应用服务。

在政府示范应用项目的推动和厂商积极宣传下,2009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92.23亿元,预计201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167.31亿元,同比增长81.4%。

图-22010-2012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规模与增长率预测

当前,国际IT产业巨头都将中国作为云计算业务发展的热点区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国内产学研各界,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校、研究机构、媒体,都纷纷加入云计算产业生态的打造中,积极推动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就指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将云计算应用提上了创新生产方式的高度。

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10月18日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1.示范城市发展基础

北京:

创建“祥云工程”。

龙头企业率先构建云平台与云产品体系;

通信运营商推出云计算服务战略;

形成一批云计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集成应用解决方案;

建立全国首个专业高端的中关村云计算产业联盟。

自主技术和服务不断创新。

北京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如百度公共云平台、中国科学院北京云计算中心、北科院工业云计算平台。

上海:

出台《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

组建以上海市本地企业为主的“云海产业联盟”成员单位80余家;

实施云计算专项工程,目前首批57个项目,总投资50亿元;

建立了上海云计算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

产业链比较完善,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计算所等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亚太数据港等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盛大网络等平台服务商,万达信息等软件服务提供商、以及微软等海外云计算知名企业。

深圳:

已建立与云计算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实验室8个,重点实验室1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

2009年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2010年建设深圳云计算中心,将部署运算速度世界排名第二的曙光星云系统。

2010年中国云计算创新性代表的中国移动大云项目在深圳研发成功;

从事云计算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300家,直接提供云计算技术与服务的企业近百家;

行业应用不断推进,2010年骨干企业投入20多亿元开展云计算相关研发和产业化项目60多个;

较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在云计算设备制造、基础软件研发、云计算服务应用等领域具备比较优势。

杭州:

以电子商务和行业应用软件为代表的软件服务业居全国领先地位;

云计算平台服务业全目领先(阿里云计算公司);

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数字化节目内容媒体资源库,拥有全国最大的互动电视内容提供商和全国视频基地;

云计算基础支撑产业发达,构筑7云基础设施制造与集成的完整产业链;

云计算应用服务业力量雄厚。

无锡:

首个商业云计算中心进入市场化运作,“盘古天地”软件服务创新孵化平台建立,建立世界最大的电视采集收录基地“视频中国无锡天脉云计算产业基地”,曙光信息与无锡3年内建成中国物联网云计算中心,云存储、网络设备、云终端等企业不断发展。

行业应用逐步推进,具备较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

2.示范城市实施目标

到2013年,云计算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云计算产业增加值保持平均增速50%;

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邮箱、安全应用、CRM等企业级云计算产品全国占有率35%以上,个人级云计算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25%以上;

云计算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居世界各主要城市前列;

云计算总部聚集进一步增强,建成若干个百亿级云计算产业聚集区。

云计算核心技术逐步掌握,云计算技术和安全标准规范初步形成,云服务应用规模国内领先,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云服务产业链条日趋完善,带动效应明显,实现云服务领域的双十百千计划。

即:

培育十家国内收入超亿的云计算服务企业,建成十个云计算服务示范平台,推动百家传统服务企业和百家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向云服务转型,培养和引进千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经营收入千亿元。

2013年网络基础设施国内领先,数据传输能力大幅提高,云计算平台布局合理,力争成为国家骨干网络主节点城市;

建设20家以上国家级或省、市级云计算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

重点培育20家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

不断拓展应用服务领域,实施20个以上的示范应用项目。

到2013年,云计算产业年收入超过500亿元,带动产业链经营收入2000亿元,推动100家企业使用云计算服务,培育10家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建立3-5个面向全国提供云服务平台,扶持1—2家世界级知名云平台,联合100家云计算服务企业组建云计算产业联盟,培养和引进1000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

云计算产业规模,重点培育10家以上年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并争取1-2家企业上市。

到2013年,全市云计算服务核心产业争取达到100亿元产业规模,带动形成500亿元的云计算产业链,争取到2015年,云计算服务核心产业达到200亿元,带动千亿级的云计算产业链;

应用示范逐步推广,重点在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实施10个以上应用示范项目;

重点在云计算技术研发、解决方案、三类典型服务等领域培养引进和聚集100名云计算产业高端人才。

(四)我国产业发展的机遇

1.我国发展云计算产业的战略意义

IT产业的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云计算作为新一代IT产业浪潮的重要驱动力,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发展云计算产业,将推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进程;

云计算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将构建更大规模的产业生态系统,提振中国IT产业;

能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业务动态性和敏捷性;

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助力绿色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减排;

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升级,保障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我国云计算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需求,将会扩大我国IT市场的规模,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城市信息化进程加速将会促进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国内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推进将会带动与互联网有关应用有大发展。

(2)云计算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七项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二位,并明确提出要促进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为加快中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推进云计算产业建设,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于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为我国云计算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61-

二、云计算产业链和主要模式

(一)产业链分析

云计算产业链包括云计算服务和实现这些服务的云计算环境的所有环节,主要涉及:

硬件与设备制造、云计算软件与解决方案、以及典型服务(IaaS、PaaS、SaaS)等。

硬件与设备制造市场包括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高速网络设备等大部分传统的硬件制造商,因为它们都已经在某种形式上支持虚拟化和云计算。

云计算软件与解决方案是为客户建立公共和私有云等提供软件和方案,涉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云计算解决方案主要以虚拟化管理软件为基础,该市场参与者多为以前虚拟化管理软件市场的参与者。

主要有:

IBM、微软、思杰(Citrix)、VMware、SUN(Qlayer)、Redhat。

目前国际大型的领先的IT公司已经在云计算上核心技术上面超越国内很远,几大知名的可以部署的企业级虚拟机方案和技术都是被国外大公司所掌握,只有通过合作的方式,才能保证自主创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成果。

示范工程和配套环境都将成为国内自主创新获得国际合作的谈判条件。

云计算产业链呈“金字塔”模型。

处于基座位置的是基础设施层,能够提供计算、存储、带宽等按需的Iaas云基础设施服务,这是所有应用和平台的基础,也是“云计算”技术实力的集中体现;

基于基础设施之上的是为应用开发提供接口和软件运行环境的平台层的Paas服务;

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应用层,提供在线的软件服务即SaaS服务。

这三个层面台起来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云计算产业链,随着国内云计算应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整合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云计算无疑是一个生态系统,里面有云软硬件技术提供商、云构建商,也有云运营商、云服务提供商以及广大的使用云服务的企业和个人用户。

对于众多的软件应用开发商(ISV)、系统集成商(SI)、解决方案提供商(SP)来说,由于它们更加接近最终用户,对行业应用需求了解程度更深,因此在整个云生态系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云计算技术成功落地的关键环节。

(二)云计算的特点

(1)超大规模。

“云”具有相当的规模,Google云计算已经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Amazon、IBM、微软、Yahoo等的“云”均拥有几十万台服务器。

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

“云”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

(2)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

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

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

只需要一台笔记本或者一个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我们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

(3)高可靠性。

“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

(4)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高可扩展性。

“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6)按需服务。

“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按需购买;

云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

(7)廉价。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需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

云计算可以彻底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但同时也要重视环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为人类进步做贡献,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提升。

(三)典型服务模式和部署模式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业界普遍认为,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可以分为SaaS、PaaS和IaaS三种,部署模式可以分为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1.云计算的服务模式

1)SaaS(SoftwareasaService:

软件即服务)

通过SaaS这种模式,用户只要接上网络,并通过浏览器,就能直接使用在云端上运行的应用,而不需要顾虑类似安装等琐事,并且免去初期高昂的软硬件投入。

SaaS主要面对的是普通的用户。

2)PaaS(Platform-as-a-Service:

平台即服务)

通过PaaS这种模式,用户可以在一个包括SDK,文档和测试环境等在内的开发平台上非常方便地编写应用,而且不论是在部署,或者在运行的时候,用户都无需为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和存储等资源的管理操心,这些繁琐的工作都由PaaS供应商负责处理,而且PaaS在整合率上面非常惊人,比如一台运行GoogleAppEngine的服务器能够支撑成千上万的应用,也就是说,PaaS是非常经济的。

PaaS主要的用户是开发人员。

3)Ias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基础设施即服务)

通过IasS这种模式,用户可以从供应商那里获得他所需要的虚拟机或者存储等资源来装载相关的应用,同时这些基础设施的繁琐的管理工作将由IasS供应商来处理。

IasS能通过它上面对虚拟机支持众多的应用。

IaaS主要的用户是系统管理员。

2.云计算的部署模式

对于提供者而言,云计算可以有三种部署模式,即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1)公共云

指为外部客户提供服务的云,它所有的服务是供别人使用,而不是自己用。

目前,典型的公共云有微软的WindowsAzurePlatform、亚马逊的AWS、S,以及国内的阿里巴巴、用友伟库等。

对于使用者而言,公共云的最大优点是,其所应用的程序、服务及相关数据都存放在公共云的提供者处,自己无需做相应的投资和建设。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数据不存储在自己的数据中心,其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

同时,公共云的可用性不受使用者控制,这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私有云

指企业自己使用的云,它所有的服务不是供别人使用,而是供自己内部人员或分支机构使用。

私有云的部署比较适合于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

随着这些大型企业数据中心的集中化,私有云将会成为他们部署IT系统的主流模式。

相对于公共云,私有云部署在企业自身内部,因此其数据安全性、系统可用性都可由自己控制。

但其缺点是投资较大,尤其是一次性的建设投资较大。

3)混合云

指供自己和客户共同使用的云,它所提供的服务既可以供别人使用,也可以供自己使用。

相比较而言,混合云的部署方式对提供者的要求较高。

三、航天基地产业发展环境SWOT分析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经济大省、信息产业大省和信息技术应用大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对信息产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是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云计算”是信息产业发展新一轮的引擎,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陕西省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产业部署,充分利用自身战略优势、科技研发优势以及教育人才优势,将以云计算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承载产业转移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知识服务产业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驱动经济增长。

陕西省和西安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诸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率先发力云计算产业,占据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产业链高端,不仅是我省提升信息产业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一)机遇

1.陕西政府十分重视云计算应用在陕西省的发展,并对云计算应用在陕西的发展制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鼓励和扶持的政策。

2.陕西IT行业发展迅猛,迫切需要有更尖端的先进技术进驻陕西,带动陕西IT行业朝更为良好的方向持续发展。

3.陕西有丰富的技术资源以及人才资源,为云计算应用在陕西省的发展已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009-2010年中国云计算应用市场的发展明显加快。

西安是我国西部的中心城市,目前正计划打造中国的“软件名城”。

作为云计算领域的领军企业,微软公司计划通过与西安政府、企业的一系列合作,特别是通过云计算服务,帮助微软在西安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支持和帮助西安向创新型知识经济转型,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城市地位和竞争力,推动西安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微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