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0399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师培训教程初级学习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7防静电(G3) 21

5.8温湿度控制(G3) 21

第六章安全管理测评 22

6.1安全管理制度 22

6.2安全管理机构 23

6.3人员安全管理 24

6.4系统建设管理 26

6.5系统运维管理 29

第7章工具测试 33

附录A信息安全技术 35

A.1标识与鉴别 35

A.2访问控制 36

A.3密码技术 38

A.4安全审计和监控 39

A.5恶意代码防范 41

A.6备份与恢复 41

A.7Web安全防护 42

A.8终端安全 43

附录B网络攻击技术 44

B.1网络攻击概述 44

B.2网络攻击过程 45

PS 48

Ps1子网掩码 48

计算方式 49

表示方法 52

地址判断 53

运算示例 53

本书主要以三级系统S3A3G3测评为例

标记说明:

保护数据在存储、传输、处理过程中不被泄漏、破坏和免受未授权的修改的信息安全类要求(简记为S);

保护系统连续正常的运行,免受对系统的未授权修改、破坏而导致系统不可用的服务保证类要求(简记为A);

通用安全保护类要求(简记为G)

后面的数字3是说S、A、G三类的要符合等保的三级要求,比如S3就是要达到S类的3级标准

其中G是通用要求,G的级别为S、A中最高的数字级别

通过不同的组合,得到系统的最终等级。

安全保护等级 信息系统定级结果的组合

Ⅰ级 S1A1G1

Ⅱ级 S1A2G2,S2A2G2,S2A1G2

Ⅲ级 S1A3G3,S2A3G3,S3A3G3,S3A2G3,S3A1G3

Ⅳ级 S1A4G4,S2A4G4,S3A4G4,S4A4G4,S4A3G4,S4A2G4,S4A1G4

Ⅴ级 S1A5G5,S2A5G5,S3A5G5,S4A5G5,S5A4G5,S5A3G5,S5A2G5,S5A1G5

第1章网络安全测评

1.1网络全局

1.1.1结构安全(G3)

a)应保证主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有冗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应在业务终端与业务服务器之间进行路由控制建立安全的访问路径;

d)应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e)应根据各部分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和网段,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f)应避免将重要网段部署在网络边界处且直接连接外部信息系统,重要网段与其他网段之间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在网络边界处部署:

防火墙、网闸、或边界网络设备配置并启用acl)

g)应按照对业务服务的重要次序来制定带宽分配优先级别,保证在网络发生拥堵时优先保护重要主机。

(检查防火墙是否存在策略带宽配置)

注释:

1)静态路由是指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的路由信息,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链路的状态发生变化

时,网络管理员需要手工修改路由表中相关的静态路由信息。

2)动态路由是指路由器能够自动地建立自己的路由表,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的进行调

整。

动态路由机制的运作依赖路由的两个基本功能:

对路由表的维护和路由器之间适时的路由信

息交换。

路由器之间的信息交换是基于路由协议实现的,如ospf路由协议是一种典型的链路状态

路由协议,它通过路由器之间通告网络接口的状态,来建立链路状态数据库,生成最短路径树,

每个OSPF路由器使用这些最短路径构造路由表。

如果使用动态路由协议应配置使用路由协议认证

功能,保证网络路由安全。

3)vlan是一种通过将局域网内的设备逻辑而不是物理划分成不同子网从而实现虚拟工作组的新技术。

不同vlan内的报文在传输时是相互隔离的。

如果不同vlan要进行通信,则需要通过路由器或三层交

换机等三层设备实现。

思科华为

4)是否存在路由协议认证:

showrunning-configdisplaycurrent-configuration

查看vlan划分情况:

showvlandisplayvlanall

1.1.2边界完整性检查(S3)

a)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位,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技术手段:

网络接入控制,关闭网络设备未使用的端口、IP/MAC地址绑定等

管理措施:

进入机房全程陪同、红外视频监控等

b)应能够对内部网络用户私自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准确定位,并对其进行有效阻断;

(方法:

非法外联监控功能、非法外联软件)

1.1.3入侵防范(G3)

a)应在网络边界处监视以下攻击行为:

端口扫描、强力攻击、木马后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IP碎片攻击和网络蠕虫攻击等;

(入侵防范的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IDS,包含入侵防范模块的多功能安全网关UTM)

b)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的、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报警方式:

短信、邮件、声光报警等).

1)入侵检测的分类:

主动入侵检测、被动入侵检测。

主动入侵检测:

在攻击的同时检测到。

它会查找已知的攻击模式或命令,并阻止这些命令的执行。

被动入侵检测:

攻击之后的检测。

只有通过检查日志文件,攻击才得以根据日志信息进行复查和再现。

2)多功能安全网关的功能:

防火墙、虚拟防火墙、入侵检测和防御、防病毒、防垃圾邮件、p2p流量控

制、URL过滤等功能。

1.1.4恶意代码防范(G3)

a)应在网络边界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

(防恶意代码产品:

防病毒网关、包含防病毒模块的多功能安全网关、网络版防病毒系统等)

b)应维护恶意代码库的升级和检测系统的更新(更新方式:

自动远程更新、手动远程更新、手动本地更新等)

1.2路由器

1.2.1访问控制(G3)

a)应在网络边界处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能够起访问控制功能的设备有:

网闸、防火墙、路由器和三层路由交换机等

b)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路由器通过配置合理的访问控制列表ACL)

c)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一般实现方式:

防火墙)

d)应在会话处于非活跃一定时间或会话结束后终止网络连接;

当恶意用户进行网络攻击时,有时会发起大量会话连接,建立会话后长时间保持状态连接,从而占用大量网络资源,最终将网络资源耗尽的情况。

因此应在会话终止或长时间无响应的情况下终止网络连接,释放被占用网络资源,保证业务可以被正常访问。

一般在防火墙上实现。

e)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一般在防火墙上实现)

路由器可根据IP地址、端口、协议来限制应用数据流的最大流量;

根据IP地址来限制网络连接数,从而保证业务带宽不被占用,业务系统可以对外正常提供服务。

路由器的带宽策略一般采用分层的带宽管理机制,管理员可以通过设置细粒度的带宽策略,对数据报文做带宽限制和优先级别设定,还可以通过源地址、目的地址、用户和协议4个方面来限制带宽

showrunning-configdisplayaclconfigal2

f)重要网段应采取技术手段防止地址欺骗

地址欺骗中的地址可以使MAC地址,也可以使IP地址。

目前发生比较多的是ARP地址欺骗,ARP地址欺骗是MAC地址欺骗的一种。

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是一个位于TCP/IP协议栈中的低层协议,负责将某个IP地址解析成对应的MAC地址。

ARP欺骗分为2种,一种是对网络设备ARP表的欺骗,另一种是对内网PC的网关欺骗。

解决方法:

1在网络设备中把所有PC的IP-MAC输入到一个静态表中,这叫IP-MAC绑定;

2.在内网所有PC上设置网关的静态ARP信息,这叫PCIP-MAC绑定。

一般要求2个工作都要做,称为IP-MAC双向绑定

思科Showiparp华为displayarp

g)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通过配置用户、用户组,并结合访问控制规则可以实现对认证成功的用户允许访问受控资源

showcryptoisakmppolicy;

showcryptoipsectransform-set;

showipaccess-list。

Displayipsec

h)应限制具有拨号访问权限的用户数量

showrunning-configdisplaydialer

1.2.2安全审计(G3)

a)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b)审计记录应包括:

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查看日志记录情况:

showloggingdisplaycurrent-configuration

1.2.3网络设备防护

a)应对登陆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用户登录路由器的方式包括:

&

1利用控制台端口(Console)通过串口进行本地连接登录;

2利用辅助端口(AUX)通过MODEM进行远程拨号连接登录

3利用虚拟终端(VTY)通过TCP/IP网络进行远程登录

——无论哪一种登录方式,都需要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别,口令是路由器用来防止非授权访问的常用手段,是路由器安全的一部分。

——需要加强对路由器口令的管理,包括口令的设置和存储,最好的口令存储方式是保存在TACACS+或RADIUS认证服务器上。

检查方法:

思科

1)在特权模式下输入命令showrunning-config会输出该路由器相关配置信息

2)检查配置信息中是否存在类似如下的配置信息

Linevty04(虚拟终端)

Login

Passwordxxxxx

Lineaux0(辅助端口)

Login

Passwordxxxxxx

Linecon0(控制台端口)

3)为特权用户设置口令时,应当使用enablesecret命令

该命令用于设定具有管理员权限的口令,enablesecret命令采用的是MD5算法,这种算法比enablepassword加密算法强,不容易被破解。

4)如果设备启用了AAA认证,则查看配置信息应当存在类似如下配置信息

aaanew-model

tacacs-serverhost192.168.1.1single-connecting

tacacs-serverkeyshared1

radius-serverhost192.168.1.1

radius-serverkeyshared1

linevty04

aaaauthorizationlogin

华为displaycurrent-configuration

b)应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为了保证网络管理员对路由器安全访问的同时,避免其他人的未授权访问,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带外管理,使用专用的管理终端和通讯路径,将管理数据流和其他数据流分开,能够有效地增加安全性。

利用ipaccess-class限制访问VTY(虚拟终端)的IP地址范围。

同时由于VTY的数目有一定的限制,当所有的vty用完,就不能再建立远程的网络连接了,通过限制登录地址,限制能够防止DOS攻击(拒绝服

务攻击)。

c)网络设备用户的标识应唯一;

d)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2种或2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双因子鉴别还需要访问者拥有鉴别特征:

采用令牌、智能卡、数字证书和生物信息等

e)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使用口令的组成、长度和更改周期。

对储存在配置文件中的所有口令和类似数据进行加密,可以避免通过读取配置文件而获取明文口令)

f)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可以利用命令配置VTY的超时,避免一个空闲的任务一直占用VTY,从而避免恶意攻击或远端系统的意外崩溃导致的资源独占。

g)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不应当使用明文传送的Telnet、http服务,应当采用SSH、HTTPS等加密协议等方式来进行交互式管理

h)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应根据实际需要为用户分配完成其任务的最小权限)

1.3交换机

1.3.1访问控制

a)应在网络边界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功能;

b)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控制粒度为端口级

c)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e)应限制网络最大流量数及网络连接数

交换机可根据IP地址、端口、协议来限制应用数据流的最大流量;

根据IP地址来限制网络连接数

交换机的带宽策略一般采用分层的带宽管理机制,管理员可以通过设置细粒度的带宽策略,对数据报文做带宽限制和优先级别设定,还可以通过源地址、目的地址、用户和协议4个方面来限制带宽

g)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1.3.2安全审计

时间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能够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d)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者覆盖等

1.3.3网络设备防护

a)应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d)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2种或2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e)身边鉴别信息应该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程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f)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的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的措施;

g)当对网络设备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h)应实现设备特权用户的权限分离

1.4防火墙

1.4.1访问控制

防火墙的安全策略的配置应当根据信息系统的应用进行配置,只允许授权的IP地址、协议、端口通过,对于没有明确允许通过的数据流默认应当是被禁止的。

同时可以通过配置NAT、静态地址映射、IP地址绑定等措施隐藏内部网络信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被保护网络的安全

c)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1.4.2安全审计

b)审计记录包括:

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审计相关的信息;

c)应能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审计报表;

1.4.3网络设备防护

需要对远程管理防火墙的登录地址进行限制,可以是某一特定的IP地址,也可以来自某一子网、地址范围或地址组

e)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程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1.5入侵检测/防御系统

1.5.1访问控制

a)应在网络边界部署控制设备,启用访问控制;

此处的访问控制主要指入侵防御系统具有的访问控制功能,入侵检测系统IDS不具有此功能

c)应对进出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实现对应用层HTTP、FTP、Telnet,SMTP、POP3等协议命令级的控制;

g)应按用户和系统之间的允许访问规则,决定允许或拒绝用户对受控系统进行资源访问,控制粒度为单个用户;

1.5.2安全审计

a)应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进行运行状况、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日志记录;

1.5.3网络设备防护

d)主要网络设备应对同一用户选择2种或者2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来进行身份鉴别

e)身边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程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f)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施

第2章主机安全测评

2.1操作系统测评

2.1.1身份鉴别

a)应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

身份标识和鉴别就是用户向系统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提交自己的身份证实,然后由系统确认用户的身份是否属实的过程。

linux用户的口令经过加密处理后存放于/etc/passwd文档中。

现在的linux系统中口令不再直接保存在passwd文件中,通常将passwd文件中的口令字段使用一个“x”来代替,将/etc/shadow作为真正的口令文件,用于保存包括个人口令在内的数据。

淡然,shadow文件时不能被普通用户读取的,只有超级用户才有权读取。

在root权限下,使用命令more、cat、vi查看/etc/passwd和/etc/shadow文件中各用户名的状态。

以root身份登录进入linux。

#cat/etc/passwd#cat/etc/shadow

b)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管理用户身份鉴别信息应具有不易被冒用的特点,口令应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WindowsOS中查看“本地安全策略—账户策略—密码策略”中的相关项目:

1、设置密码历史要求(此设置可确保用户无法复用密码):

24

2、设置密码最长使用期限:

70天

3、设置密码最短使用期限:

2天

4、设置最短密码长度:

8个字符

5、设置密码复杂性要求:

启用

6、启用密码可逆加密:

不启用

LinuxOS:

PASS_MAX_DAYS90

PASS_MIN_DAYS0

PASS_MIN_LEN8

PASS_WARN_AGE7登录密码过期提前7天提示修改

FAIL_DELAY10登录错误时等待时间10秒

FAILLOG_ENABYES登录错误记录到日志

FAILLOG_SU_ENABYES当限定超级用户管理日志时使用

FAILLOG_SG_ENABYES当限定超级用户组管理日志时使用

MD5_CRYPT_ENABYES当使用md5为密码的加密方法时使用

c)应启用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自动退出等措施

linux系统具有调用PAM的应用程序可以用来认证用户、登录服务、屏保等功能,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文

件/etc/pam.d/system-auth,它是pam-stack.so模块的标准控制文件,在这个文件中可以通过配置参

数,设置登录失败断开连接的次数等。

要获得最大程度的安全性,建议在3-5次登录尝试失败后锁定账

户,且不要在30分钟内重新启用该账户,并将锁定时间设置为“永久锁定(直到管理员解开锁定)”

在linux操作系统中,以root身份登录进入linux的命令:

#cat/etc/pam.d/system-auth查看是

否存在“accountrequired/lib/security/pam-tally.sodeny=5no-magic-rootreset”

d)当对服务器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在linux操作系统中:

以root身份登录linux。

首先查看是否安装SSH的相应的包:

#rpm-aq|grepssh

或查看是否安装SSH的相应包:

#ser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