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274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docx

外国文学复习提纲

外国文学史纲要

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的基本关系

•古罗马文学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古罗马文学是联系欧洲与希腊文明的桥梁。

•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

(两希文学)

古希腊神话的特征:

•系统性

•人神同形、同性

•现实性

雷电之神宙斯是万神之主,他的妻子,也是他的姐妹叫赫拉。

他的两个兄弟波塞冬和哈得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冥土。

这些神都住在希腊北部的奥林匹斯山上,因此他们被称为“奥林匹斯神统”,主要是十二位主神,除了宙斯、赫拉、波塞冬之外,还有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神(也是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战神阿瑞斯、美神(也是爱神)阿佛罗狄忒、火神(也是工匠神)赫菲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等。

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人神同形同性。

《伊利昂纪》(《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奥德赛》)

•1、内容

•2、战争观念

•3、史诗的价值、意义、地位(史诗性,叙事性

古代希腊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

相传这两部作品是诗人荷马所作,所以又叫“荷马史诗”。

  《伊利昂纪》是描写特洛亚战争的。

希腊主帅阿伽门农,主将阿基琉斯。

特洛亚方面的主将赫克托尔。

  《奥德修纪》主人公是木马计的策划者奥德修斯。

史诗写他从特洛亚回国途中在海上飘流期间发生的故事。

他的妻子珀涅罗珀,儿子帖雷马科。

古希腊主要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史称三大悲剧诗人。

共同主题:

命运

  

(1)埃斯库罗斯:

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

史家称为“悲剧之父”,最著名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他的作品提倡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如《波斯人》。

  

(2)索福克勒斯:

作品《安提戈涅》、《奥狄浦斯王》(杀父娶母)。

  (3)欧里庇得斯:

作品《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安德罗玛克》、《特洛亚妇女》。

阿里斯托芬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理论著作《诗学》历来被认为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上的权威性作品。

柏拉图的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为:

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

中世纪文学

(一)教会文学,形式

•取材《圣经》)

体裁:

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但丁《神曲》两重性:

形式、内容

•1 诗人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崇敬,表现出重知识重理智的理想;但又把引导他的维吉尔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2 对爱情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同情保罗和弗兰齐斯嘉的恋情;但又按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打入地狱。

3对待爱国主义者。

一方面赞扬法利那塔的英雄气概和爱国行为,但又把他作为异教徒打入地狱。

4对教皇的双重性。

在普尼腓斯八世当政时宣布他一定要人地狱,但又对他在阿那受到的污辱表示愤慨。

他认为重知识重理智才能走出苦难,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这一认识超越了旧时代,达到了新时代的思想高度;但他对待异教徒的认识,完全没有脱离宗教的桎梏。

《神曲》的艺术特色:

1 梦幻与写实的交融。

2 工整与协调的结构。

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末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

3 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

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齐是爱和信仰的化身;地狱:

黑暗社会;炼狱:

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天堂:

理想境界。

作品的结构:

"3"的含义(3部、33篇、3韵句)神学上的"三位一体。

"

4运用意大利语写成,采用意大利的民歌形式,打破正统的拉丁文写法

(二)英雄史诗

•(三)骑士文学

•(四)市民文学

人文主义:

1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2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主要内容:

(1) 用人权反对神权。

(2)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二、意大利文学:

彼特拉克被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

他的诗集《歌集》开一代诗风。

彼特拉克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

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十日谈》的框式结构是学习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结果。

故事的重要主题是反教会,揭露天主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

通过爱情题材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偏见。

法国文学:

拉伯雷。

长篇小说《巨人传》,前两部写巨人国王卡冈都亚和他的巨人儿子庞大固埃的出生、教育、游学和他们的文治武功,后三部写庞大固埃和他的朋友巴汝奇如何探讨婚姻问题,以及他们为寻找“神瓶”而游历各地的见闻。

流浪汉小说:

1 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

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

 

2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顶峰: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戏剧方面。

为什么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既有悲剧因素,又有喜剧因素的复杂形象?

1喜剧因素:

由于被骑士小说毒害,他终日脱离实际。

把维护主正义,消除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天职。

见义勇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善良的动机,由于方法不对(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等)而得到相反的结果。

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喜剧性的角色。

2悲剧因素:

堂·吉诃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堂·吉诃德不单是个喜剧性角色,他坚信骑士道,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全身心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为理想而承受种种艰难困苦。

主观上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

3不涉及骑士道时,他是一个具有渊博的学识,为理想而奋斗的战士。

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都具有远见卓识,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脑子里装这人文主义的理想,手中却提着中世纪的长矛。

如此极端的矛盾集中在他身上,使得堂 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即丰富又复杂。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

阶级特征: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

2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

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3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

(犹豫、延宕)

犹豫:

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

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

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

(主观)

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

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客观)

巴洛克文学:

 

1巴洛克,特指17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过分雕琢和华丽的建筑。

 

2内容上多写带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生死、哀怨。

艺术上借鉴了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并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

 

.“古典主义”:

17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文坛处于混乱状态。

有些作家主张消除文坛的这种状况,提倡文艺创作应该遵循统一的原则,服从王权的支配。

国王本欲控制文艺,于是在王权的扶植下,一种拥护专制政体,主张创作有法则、有规范,并以古代希腊文学为标准的文学流派迅速兴起。

因为它把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而被被人们称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

古典主义共同特征:

(1) 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

 

(2) 思想上崇尚理性(理性王权统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3) 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范。

(主张“三一律”) 。

还有追求简洁,明朗,严整,洗练的文风。

班扬:

(王政复辟时期带有民主倾向的清教徒作家) 

梦幻寓意小说:

《天路历程》 

弥尔顿(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

 

长诗《失乐园》:

取材《旧约·创世纪》被认为“欧洲文学史上文人史诗的典范之人”。

 

高乃依: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熙德》被公认为法国古典主义第一部典范性作品

让·拉辛:

(悲剧家) 

代表作《安德洛玛克》(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取材于希腊悲剧。

女主人公:

安德洛玛克(赫克托尔的寡妻)、皮洛斯、爱弥奥娜、奥雷斯。

 

布瓦洛(古典主义的理论家):

 

最大成就:

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强调“理性”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

全面系统得阐述了古典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创作原则。

作者由此而获得“古典主义立法者”的称号。

贺拉斯的《诗艺》,寓教于乐。

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启蒙运动:

自由、平等、“理性王国”

•启蒙文学的特点:

•A.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B.民主性:

•C.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传统:

•D.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形式: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

英国文学:

丹尼尔·笛福、斯威夫特、亨利·菲尔丁

笛福发表《鲁滨逊飘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

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

亨利。

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作品《约瑟。

安德鲁传》、《大伟人江奈生。

魏尔德传》、《汤姆。

琼斯》和《阿米利亚》。

法国文学:

四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波斯人信札》书信体哲理小说,伏尔泰:

《老实人》。

狄德罗。

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忏悔录》是他的自传性作品。

•德国文学:

狂飙突进运动歌德、席勒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文学史上一次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但是它的反抗带有自发的性质。

狂飙突进运动的理论家和精神领袖是赫尔德尔。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出现的许多作家中,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是最主要的代表。

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和《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就是这一运动中出现的最出色的作品。

浪漫主义作家在思想上和政治立场上并不相同,风格各异,但是在艺术上具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浪漫主义文学着重表现作家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这种主观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第二,浪漫主义文学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文明对立,着力于歌颂大自然。

  第三,浪漫主义作家重视民间文学。

  第四,浪漫主义作家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他们隐居于昆布兰湖区,被称为“湖畔诗人”

德国文学

 史雷格尔是德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他通过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宣传和古典主义对抗的文学主张,打出“浪漫主义”的旗号。

 霍夫曼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中影响较大的作家。

他的创作善于用荒诞离奇的形象和情节来揭露讽刺社会的黑暗面,小说中恐怖的、病态的幻想和庸俗丑恶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人物往往受着神秘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代表作《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

 海涅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

恩格斯称赞他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是拜伦和雪莱。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继承了古希腊以来文学的优良传统,其特点:

  

(1)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这和浪漫主义作家通过主观折射来反映社会不同。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2)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

高尔基认为“这个流派的特征是它那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

称它为批判的现实主义。

  (3)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人道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是西欧文学在思想上的重要特征。

它宣传抽象的人类爱和改良主义。

  **(4)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恩格斯在总结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基础上,提出“除细节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标准。

•法国文学:

《拉辛和莎士比亚》: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

1830年出版的《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人间喜剧》。

梅里美中篇小说《高龙巴》、《卡门》  

福楼拜是巴尔扎克以后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戈蒂耶:

“为艺术而艺术”

•波德莱尔:

《恶之花》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成为象征主义的奠基人。

•英国文学:

萨克雷:

勃朗特姐妹:

盖斯凯尔夫人:

•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先以劳资矛盾为创作题材。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

巴顿》,夏绿蒂。

勃朗特的《谢利》、狄更斯的《艰难时世》。

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主人公穷画家的女儿蓓基。

夏泼。

夏绿蒂。

勃朗特是英国文学中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长篇小说《简。

爱》。

•狄更斯

俄国文学:

冈察洛夫:

《奥勃洛摩夫》:

又一多余人形象

屠格涅夫:

《罗亭》:

罗亭是40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中“多余人”的典型。

《贵族之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19世纪后期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批判家,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

《怎么办》(长篇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

•法国文学:

福楼拜:

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莫泊桑(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中短篇小说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

 

《羊脂球》(短篇小说):

成名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法朗士

四部曲:

《当代史话》《企鹅岛》(寓言小说)《诸神渴了》等。

•英国文学:

托马斯·哈代 

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

(悲观主义情绪) 

《德伯家的苔丝》(代表作):

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

 

《无名的裘德》(最后一部小说):

描写了一个劳动人民出身的青年理想破灭,壮志不遂的悲惨身世,形象地表明裘德“未能如愿以偿的悲剧”。

实际上是英国整个一代劳动人民的社会悲剧、肖伯纳(英国杰出的实现主义剧作家):

 

继承了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传统,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指出“戏剧的使命在于振奋人心迫使人们进行思考,引起痛苦,反对戏剧当作消遣。

 

《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员》《伤心之家》 《巴巴拉少校》(代表作)

•俄国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

•美国文学:

斯托夫人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被认为“世界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事件”。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美国的莫泊桑。

代表性的作品:

《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杰克·伦敦(“美国的高尔基”之称):

代表作:

属于“北方故事”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

长篇小说《马丁·伊登》:

自传性质的小说。

《铁蹄》:

美国第一部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作品。

简答与论述题:

•雨果的创作理论

•《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艺术手法和思想核心。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美丑对照原则:

一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二主要内容:

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3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雨果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人道主义为主线)《海上劳工》:

歌颂劳动者的高尚品德。

《笑面人》: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第一部长篇小说):

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

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

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

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

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艺术特色:

1对照方法:

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2人物之间:

伽西莫多、克洛德。

3两个阶级、两种朝廷:

路易十一、平民王国。

《悲惨世界》:

人道主义思想主要人物:

冉阿让、芳汀、小柯塞特。

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

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论述《悲惨世界》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现实主义:

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浪漫主义:

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

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3政论性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红字》以十七世纪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取材于当年在波士顿发生的一个恋爱悲剧。

本以为丈夫己死于海难的年轻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生下了一个私生女,可丈夫齐灵渥斯却平安地回到了新英格兰,并隐瞒了自己的身份。

齐灵渥斯发现妻子被迫穿着绣有红A字的衣服。

当他查出海丝特的情人是丁梅斯代尔,那个敦促海丝特说出孩子生父姓名的乡众的领袖,齐灵渥斯便开始折磨这位愧疚不已的年轻牧师。

最终,齐灵渥斯因偏狂报复而身败名裂;丁梅斯代尔不堪愧疚,身心俱毁,临终前在海丝特怀中公开承认了通奸事实;只有海丝特勇敢地面对未来,准备带着女儿去欧洲开始新的生活。

《红字》深入美国民族历史和道德根源,对人类与罪孽、愧疚以及傲慢的不懈斗争无法超越的、具有普通意义的经典面精湛的探索,被亨利·詹姆斯誉为“想象性作品中最出色的篇章”。

关于霍桑《红字》的主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众多评论中,最耐人寻味的,当属美国评论家尼娜·贝姆教授的观点:

《红字》是一部描绘自然人与社会人分岐的小说。

尼娜·贝姆提到“(‘市朝)这个场景显示在个人与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之间原先具有的一致中出现了一个可想而知的分歧,一道裂隙。

”[1]而事实上,整部小说或多或少反映了自然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种冲突试着达成某种一致,最后以一种相融状态结束。

谁胜?

谁负?

《红字》中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冲突可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是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一伙人与代表社会人利益的一伙人之间的冲突;然后是每个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

一、作品中代表自然人利益的主要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及其女儿珀尔,而代表社会人利益的是两个情敌丁梅斯德与齐林窝斯霍桑将海斯特追求自然人利益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海斯特看来,追求爱情这是个人的事,与社会、道德、宗教无关。

所以她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带红色A字,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2]。

而且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也被她绣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

为拯救行将失去生活勇气的牧师,海斯特劝牧师离开小镇,到自由美好的地方生活,过一家三口的正常生活这也是自然人最起码的要求。

珀尔的存在本身便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

作为“自然”的产物,爱的结晶,珀尔来到世上,其与生俱来的“自然”品质在作品中得到充分渲染。

珀尔与太阳、森林融合为一体,与狼成为朋友,说明珀尔是自然的一部分。

正如尼娜·贝姆教授所说,“她具有清教徒所竭力否定的一切自然的品质。

”而珀尔的存在作为一种惩罚,使海斯特想起自己的罪恶。

珀尔在行使“社会”对海斯特的监控权利,只要海斯特做出违背社会约束的事情,珀尔就会提醒她(如海斯特摘掉A,珀尔不认她的一幕)。

因而福格勒在《霍桑的小说》中将珀尔看成“是将海斯特的通奸始终呈现在她的面前,使她怎么也无法逃脱她自己行为所招致的后果。

”[3]丁梅斯德,这个受过良好的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轻牧师,在教区中担任至高的社会责任,是教区里德才出众的人物,自认自己是教区中最神圣的人,并笃信自己是“受上帝的招呼”,作为上帝的替身来从事牧师工作的,自然应该被仰慕、被爱戴。

他忍受严酷的精神折磨是为了维护加尔文清教教义并奢望通过为教民们超渡、赎罪、布道以达到内心平安,但七年过去了,这种奢望却一天也未得到满足。

最终以死亡来向上帝谢罪。

从这一点来看,丁梅斯德已失去人的自然属性,成为清教教义的工具。

老齐林窝斯本应是位受害者的形象,但他选择了向情敌复仇,这也是在维护17世纪新英格兰的社会公德及当时的妇道。

海斯特与两个男人的冲突,一个表现在追求幸福的家庭生活与维护教义,牧师形象的矛盾;另一个表现在追求女人真正的幸福与坚守妇道之间的矛盾。

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几个人物身上海斯特的自然属性是真实的,她的社会属性却是虚伪的、虚假的。

因而她不存在两种属性(两个自我)的矛盾,她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自我。

表面上看,海斯特“诚实”地“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顺从”地接受社会、宗教、法律对她的惩罚。

但她内心深入并没有一刻顺从过。

在《红字》第十九章中,她将A字摘掉仍在林间地上。

这表明她憎恨这一切。

她始终游离于社会之外,并伺机逃离社会。

是社会抛弃了她还是她抛弃了社会?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冲突的焦点体现在丁梅斯德身上。

“他充当着牧师和情人的双重角色,是宗教与自然,社会与人性之间冲突的一个焦点。

”[4]这里的宗教、社会正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内容,而自然与人性则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内容。

表面上丁梅斯德充当着众人信服的、虔诚的牧师,置所应负的责任于不顾,内心虽也受着煎熬,但却能若无其事地布道,这说明他的社会属性一开始战胜了自然属性,并长达七年之久。

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却一刻也未停止过,在《红字》第19章中丁梅斯德谈到,“你无法想象,我的心里多么害怕这次会面,又多么渴望它1一语道破其矛盾的自我。

他接受海斯特的怂恿,准备一起逃往英国之事,也说明他追求自然的强烈愿望。

《红字》中第20章“身陷迷宫的牧师”着力描写了经过林间会面后的牧师,其自然属性开始复苏,并且这种力量一经觉醒便占胜了他外强中干的社会属性,以一种令他自己吃惊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难。

一时间,“整个教堂外观显得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德先生的头脑在两种想法之间摆动不已:

要么迄今为止他只是梦中看到它,要么此时他是在做梦”。

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名望之间摇摆不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