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323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1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docx

语文语文二模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综合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2.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

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画面:

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3.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夜坐①[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

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②蛩,蟋蟀。

文天祥《夜坐》的尾联与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内容作比较赏析。

【答案】陆游的诗通过虚写自己睡梦中在战场上激烈厮杀的场面,抒发了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的无奈;文天祥的诗借“闻鸡起舞”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但自己年华不再、前途渺茫的沉重悲凉。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解析】

【详解】

尾联一扫沉郁悲凉,转为仰天浩歌,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

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抒发了诗人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

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

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矢志报国、壮心不已的情怀。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

(或:

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

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

1.此题考查了诗歌的色彩美,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为了追求奇,本诗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作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赏析。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定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金台”是用典故,“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句话的意思是: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5.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示例:

“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怨情。

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

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述。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7.古诗鉴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合理想象,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思乡之情。

(意对即可)

(2)遥望对岸,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城的树木枝繁叶茂,清楚可见。

那鹦鹉洲上的草长得极为茂盛,郁郁葱葱,就像铺上一层绿茸茸的毯子。

【解析】

【详解】

(1)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往往会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体现出来。

《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在诗歌的最后一句“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中流露出来,从这句可以看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做此类题目,不仅需要掌握诗句的翻译,还要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让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饱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为: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在做题时,可以结合翻译,加入一些形容词,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

杜鹃花科。

④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⑤炎瘴:

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⑥斗:

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

1.BD

2.

(1)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

故A项理解有误。

B项,正确。

C项,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

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所以C项中“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的说法不准确。

D项,正确。

E项,这首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被贬无奈、愤慨之情。

并非自在悠闲、无所事事。

所以,E项中的“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理解是错误的。

据此,答案为BD。

2.试题分析:

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写法分析作答。

诗的前两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的意思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从描写的顺序看,“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是远景的描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是近景的描绘。

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从视觉和听觉来描绘的,“山净江空水见沙”描绘了山村的宁静,“哀猿啼处两三家”则写猿啼,采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更突出山村的静寂。

据此理解,依据题目要求分析作答。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菩萨蛮①

[宋]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

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释)①该词作于诗人晚年。

作者晚年遭逢厄运,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上片“______”和“______”两句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

2.“插花还起舞”和“把酒共留春”两个行为,展现了词人________的生活状态。

【答案】

1.“老夫争肯输少年”“醉后少年狂”

2.洒脱、旷达乐观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具体考查对流露出词人狂气和不服老的心境的两句诗的提取。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如可分别提取“老夫争肯输少年”和“醉后少年狂”作为答案。

这两句都流露出词人桀骜不驯、老当益壮的心境。

2.考查对诗句所表达的生活状态。

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

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充分体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旷达乐观的风貌,开阔洒脱的胸襟。

这首词中性灵的流露,具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①楼阁帘栊②,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阑干:

即栏杆。

②帘栊(lóng):

窗户上的帘子。

栊,窗户。

1.本诗画线句通过描写、_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渲染了春天__________的氛围。

2.请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的内容,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春山暖日(或和风杨柳皆可)生机盎然(风和日丽或和煦明媚等)

2.示例1: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这两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示例2:

这两句描绘了美丽的春日图景:

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鸣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示例3:

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这两句通过描写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陶醉于美丽春光中的喜悦之情。

【解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

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

如一、二两空可直接提取“春山暖日和风”中的“春山”和“暖日”作为答案,当然也可提取“风”“杨柳”。

三空,这几句为我们清晰描绘了一幅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所以可填“生机盎然”等词。

2.体会这首小令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要求结合结尾两句“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内容分析。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

这结尾两句,词人的目光又从庭院里转移到晴空中,转移到旷野上,渲染了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

春树枝头,黄莺在悠扬地歌唱;晴空之中,燕子在悠闲地飞舞;旷野之间,潺潺流淌的小溪在小桥下淙淙作响,落英在微微的春风中静悄悄地飘落。

至此,作品的意境更显得和谐,更显得意趣盎然了。

由此抒发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11.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观察下面图画,简要说明这幅图画表现了诗歌中所描绘的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秋景及身处边塞的征人的艰苦生活,抒发了将军与征夫_______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这是一首边塞诗。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表现边塞生活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和“②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崇山峻岭之中,只有一座孤城静默在黄昏里。

2.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

3.①秦时明月汉时关②归雁入胡天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画面中的主要景物“群山”“孤城”“落日”,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考查对诗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如,王昌龄(唐)的《从军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翰(唐)的《凉州词》: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2.诗歌赏析。

(甲)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

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

点名时令:

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

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野望》中:

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

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13.古诗欣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这首诗颈联将诗人的思绪从怀古拉回现实,描写了他登高所见汉阳、鹦鹉洲的____景色,尾联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____之情,两联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

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3.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如“晴川历历汉阳树”一样含有地名。

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含有地名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已出现的除外)

【答案】

1.明丽(日暮)怀乡

2.示例:

托想空灵:

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

寄情高远:

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

3.示例: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理解景色特点要抓住相关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画面。

理解作者情感,要抓住作者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堪称“托想之空灵”;“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