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483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docx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

中国医学史应该记牢的知识

绪论

*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特点:

1、系统的理论。

2、丰富的实践经验3、独特的诊疗特点。

*中医学发展的过程

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从远古到春秋)

1、形成了中医学的学术体系的标志:

《黄帝内经》、《皇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四部经典著作的著成。

2、四大经典构建了理、法、纲、药的学术体系。

二、临阵经验积累和发展时期(晋唐重视临证实用)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宋元时期,大型医书、方书;医家著述专科化、专题化,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

四、体系成熟与创新时期(明清医学:

本草纲目;戾气说;重视解剖;温补派;外科流派;温病学说)

五、中西医交汇碰撞时期(近代)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

1秦简“疠迁所”2手术治疗痔瘘(《五十二病方》3发现三联律脉(《足臂十一脉灸经》)4腹腔穿刺放腹水(《黄帝内经》)5华佗“麻沸散”6晋代器械加药物灌肠疗法 南北朝用脏器疗法治甲状腺肿大……

*隋代《诸病源侯论》记载肠吻合术,结扎血管止血等。

*唐代《外台秘要》载消渴病人尿甜、黄疸尿检验法、金针拨白内障。

*宋代,针灸铜人、烧烙断脐防治脐风、尿中提取秋石(作用与性激素相同)、全兔脑制作药物催生。

《洗冤录》

*元代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

*明代人痘接种术传染病戾气说

*周代我国出现了医学分科

*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

*唐代,开创了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

编撰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

*宋代,成立了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

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医学教学模型——针灸铜人。

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明代,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中医学的观念系统及其作用

1、超越结构的整体观念。

2、顺应天地的自然观念。

3、临证价值的使用观念。

4、自由灵活的直觉观念。

5、人物互通的人伦观念。

6、重视传统的法古观念。

*中医学的理论系统及其特点

1、超越实证的形态结构。

2、生理与病理有机合一。

3病因依病性而确定4、发散开放的智慧启发性。

5、意向概念、直觉判断与类比推理。

*中医学的技术系统及其特点

1、诊疗活动的个性化。

2、技术操作的灵活性。

3强调技术间的融通性。

4、技术自由通便性。

5、技术不依赖构造性认识

*学习医学史的意义

(1)审视现实,了解医学发展规律,明确医学发展方向。

(2)认识医学的发展特点,自觉地把握科研定向与选题的背景知识。

(3)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自我修养(4)理解医学的本质与价值。

第一章

第二章

*引导:

是一种医疗保健形式,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是远古人民按照医疗保健需要而创作的“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是由原始舞蹈演化而来的。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甲、酉、戌、亥。

*医和提出“六气致病”学说。

六气曰:

阴、阳、风、雨、晦、明。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山海经》是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等为主的文化典籍。

*酒有通经活络、令人精神兴奋的作用,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汤液的出现标志着方剂的诞生。

*方剂标志了中医特色的本质。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产生,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初步奠定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理、法、方、药体系完整用于临床实际。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药物学第一次系统总结。

*淳于意创“诊籍”,是最早的医案。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帛画《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黄帝内经》

成书时间:

战国到秦汉时期

作者:

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内容: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81篇,合计162篇《内经》较全面的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慨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认是统一的。

B人体自身是统一的。

C人的身心是统一的。

)2、重视脏腑经络。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成就:

《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后中医学发展均是以其为理论基础,这是中医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本著作。

*《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时间:

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作者:

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内容:

1、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法。

2、确立了手腕(寸口)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九候的“三部九侯”诊脉法。

3、经络方面,系统的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症,弥补了《内经》在这方面的不足。

4、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

5、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温病、热病、湿温等五种;6。

提出积聚分属脏腑,认为五脏生积,六腑生聚。

7、在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原则。

成就:

《难经》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方面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神农本草经》

成书时间:

东汉作者:

并非一人一时之手笔。

载药:

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

内容:

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2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药物结合。

3、记载了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4、描述药物的功效主治。

成就: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

*《伤寒杂病论》

成书时间:

东汉末年作者:

张仲景(医圣,方师之祖,中国临证医学、辨证论治奠基人,现代个体化治疗方案运用的第一人。

)内容:

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1、提出了辩证论治范例(A《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

B《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2、对方剂学的贡献(A提出了较为严谨的方剂组方的原则B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C、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成就:

《伤寒杂病论》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治疗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从整部《伤寒杂病论》来看,概括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以及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疗八法。

此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并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扁鹊:

一专多能,内外妇儿兼长。

撰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后遭秦太医令李醯杀害。

提出“医有六不治”。

六不治——①骄慢放纵不讲医理;②重钱不重身体;③衣食不能按病情需要调配得当;④血气错乱,脏腑功能不稳;⑤身体弱,不受药力;⑥信巫不信医。

*华佗:

字元化,沛国谯人(安徽亳县)。

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以外科著称。

第四章

*《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

1、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注释《素问》,亡佚。

2、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太素》)——现存最早注本,凡30卷,现26卷特点:

①首创分类统纂、注释法;②释文多据《说文》、《尔雅》、《释名》、《广雅》,并汇通医理而阐发,训诂较优,释义精当;③个别疑难则存疑待考,尊重所据古传本之经文,错讹之处注文说明。

3、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次注黄帝素问》)特点:

①对原书篇卷次序大加调整,删除重出篇目,合并调整内容相关篇目;②内容上补亡续断;③注释、发挥;④“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

*《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

1、晋代王叔和第一个收集、整理、补充和编次《伤寒论》,10卷22篇;特点:

首开治法分类研究《伤寒杂病论》先河,列出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及温、刺、灸、水、火等治法。

“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及后面治法分类的8篇疑为叔和所加。

2、孙思邈《千金翼方》9、10卷收录《伤寒论》条文,“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特点:

《伤寒论》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其柴胡等诸方,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比”。

*《脉经》——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作者:

晋·太医令王叔和

成就:

(1)完善发展了“寸口脉法”(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

(2)归纳24种脉象,规范脉象名称及指感形象;(24脉相:

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浮、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

①阐述了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证、治结合;②记述了多种危重脉象;

*《脉诀》

1、朝人高阳生,通俗本《王叔和脉诀》

2、以通俗的七言歌诀形式阐述脉学理论,更密切地结合临床。

3、“七表八里九道”,24脉分类后更具条理,易于学习掌握。

*《诸病源候论》(《巢氏病缘》)——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

作者:

隋·巢元方主撰

内容:

论述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等,也包括诊断、养生及导引等。

50卷,67门,1739种病候。

成就:

1.广泛记载临床各种疾病,内科为主。

包含部分疾病证候鉴别,如天花和麻疹鉴别为世界最早;2.提出病因理论方面的新见解;3.证候描述细致、准确;4.另外,记载了“妊娠欲去胎候”、“金疮断肠候”、“拔齿损候”、“阴中生息肉候”等医学发展新成就

*《肘后救卒方》—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作者:

晋代·葛洪

特点:

内容丰富,简廉便验

成就:

1.对多种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2.“以毒攻毒”防治疾病;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用药约350种,“率多易得之药”,记载若干特效药物。

4.记载了多种急症的救急措施

*《千金方》——我国最早医学百科全书。

作者:

唐·孙思邈(药王)

成就:

1.重视医德修养、详论医德规范;2.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伤寒研究法;3.方剂方面的贡献:

(1)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载方6500余首;来源:

前代医家、当代医家、民间验方、少数民族医方、国外传来的医方。

(2)创设了分证列方的体例,便利检索;即每一证候下简述医论,再列对证医方,便于检索,达到“备急”之用。

】4.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论治;5.强调综合治疗;6.倡导积极养生,强身长寿。

反对魏晋盛行的服石求长生的风气

7.对药物深入研究,“万物皆药”;【①药物功效研究:

记载大量有效药物,其中胎盘粉、荞麦、蜜酒等多为孙思邈首倡。

明确动物肝脏明目(多种肝脏);并写明海藻、昆布、羊靥之用。

②注重辨证用药:

提倡南北之地不同,因地制宜用药;对煎服方法、时间、宜忌多有要求;反对滥用珍贵药。

③重视食治:

专列食治一门。

④重视药物采集、储藏、炮制等:

⑤重视道地药材;认识到药物的功效与产地有密切的关系,记载了当时133个州所产的道地药材519种。

孙思邈对我国医药学的贡献(参考)

1.医学巨著《千金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

3.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4.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5.第一个创绘彩色《明堂三人图》;

6.第一个将美容药推向民间;

7.第一个创立“阿是穴”;

8.第一个扩大奇穴,选编针灸验方;

9.第一个提出多样化用药外治牙病;

10.第一个提出用草药喂牛,而使用其牛奶治病的人

11.第一个提出并试验成功野生药物变家种;

12.首创地黄炮制和巴豆去毒炮制方法;

13.首用胎盘粉治病;

14.最早使用动物肝治眼病,现在证明富含维生素甲

15.第一个治疗脚气病并最早用谷白皮煎汤入粥预防脚气病及其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

16.首创以坤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

17.第一个提出“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18.首用羊餍(羊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

19.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间,向群众和同行虚心学习、收集校验秘方的医生。

*《外台秘要》—大型综合性医著、包罗临证各科。

被《新唐书》赞为“世宝”

作者:

唐代·王焘(文献整理的“大师”)

成就:

1.整理保存了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收集整理并推广大量民间单、验方;3.对疾病认识和治疗有新发展:

4、记述了某些中药的特意疗效。

5、首次记载了用观察小便的方法以鉴别诊断黄疸病之轻重、进退、汇集了唐以前的多种疗法,如灸、熏吸、吹、蒸等,以及多种切实可行的急救法)

*药物学的发展

大量的药物学著作问世。

–《隋书·经籍志》记载药物著作31部93卷

–《新唐书·艺文志》载录药物著作达36部283卷。

–书名

–作者

–内容与特点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药物学的又一次总结

–《新修本草》

–苏敬等

–第一部国家药典

–《食疗本草》

–孟诜

–食疗本草专著

–《本草拾遗》

–陈藏器

–拾遗,创10剂分类法

–《食性本草》

–陈士良

–食用药物分类整理

–《海药本草》

–李珣

–海外传入药物

*《本草经集注》

作者:

南朝·梁,陶弘景——医药学家、道家,“诸王侍读”,“山中宰相”。

(著述有《本草经集注》《药总决》《效验方》《养生经》《养生延命录》并《补阙肘后百一方》等书。

成就:

1.对《神农本草经》整理,纠正错误,并增补365种药物,共计730种;2.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果、菜、虫兽、米食、有名未用七类)3.创“诸病通用药”分类法,以病证为纲,以“主治”分类。

4.对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认识进一步提高。

*《新修本草》——我国第一部药典!

作者:

苏敬等23人集体创作

成就:

1、首次使用图谱。

2、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载药:

300种。

作者:

南朝·雷敩。

——后世制药业皆尊雷敩为炮制学鼻祖。

炮制的意义:

1)减低毒性2)增强疗效3)改变某些药性,以防变性,易于存放

内容和成就1.系统总结炮炙经验:

(1、记述古代制药基本知识,炮制加工方法,操作过程,实验数据等;2、敩被尊为药物炮制学始祖,后世“十七法”以此为基础。

)2.保存大量制药史料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并以原本形式传世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针灸学专著。

作者:

晋·皇甫谧

成就:

1.系统整理人体输穴,厘定输穴349个,确定了这些穴位的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了临床针灸经验,按病论穴

*葛洪——灸法治疗急症,最早记载了隔物灸法;

*鲍姑——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

“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

*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了大量的经外奇穴,如悬命穴、十宣穴、阿是穴等。

*《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学专著。

作者:

南齐·龚庆宣。

内容:

1.内、外两法治外科疾病处方140余个,包括止血、止痛、收敛、解毒等及活血化瘀法用于创伤外科;2.痈疽辨脓法:

软硬、疼痛;3.痈疽积脓,针烙排脓法:

火针穿刺排脓,引流法。

4、在治疗方面,讲求辩证施治,即以外治为主,有重视内治。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的骨伤科专著。

代表了唐朝骨伤科最高成就。

作者:

唐·蔺道人。

成就:

1.系统记述了骨折的治疗常规;2.骨折复位固定“动静结合”;3.“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4.收载40余方,有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用法。

*妇产科

《脉经》记载妇女妊娠、产后、带下、月经疾病及妇女疾病的脉法和辨证。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内有求嗣一门,提倡晚婚和节育。

北齐名医徐之才《十月养胎法》(《逐月养胎法》),记述了婴孩逐月发育的情况。

“先兆子痫”《诸病源候论》载有妇人病8卷,总计283论,探讨多种妇科病的病因病机;

《千金要方》妇产一门列为卷首,广泛论述多方面内容,尤重视孕妇卫生,有关药方557个,灸法30余条;

*《经效产宝》

作者:

唐·昝殷

内容:

收集了有关经闭、带下、妊娠、坐月难产、产后诸证等备验药方378首,撰成《产宝》3卷,41论,内有妊娠病12论、难产4论、产后病25论。

*《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学专著。

唐前的专书均佚。

现存之《颅囟经》为最早儿科专书。

最早提及小儿体质“纯阳”学说;载有鳖甲治小儿骨热疳痨;首次记载了用烙法断脐预防小儿脐风。

*按摩科

《汉书》记有专书,隋唐时期风行。

隋唐设有按摩专科。

并在此时期传往朝鲜、日本。

《唐六典》:

按摩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五官科

晋代已有兔唇修补术的记载;

隋唐时期设立专科“耳目口齿”;

发明了汞合金补牙,推广金针拨障术治疗白内障甚至补眼(义眼)手术;

*内科

晋唐时期的内科,在疾病诊断、治疗上均有很大进步。

主要的著作:

《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肘后方》。

*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

公元443年,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是我国政府创办医学教育的开端;

隋设太医署,内有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主药、医师、药园师等;

唐继隋制,建成行政、医疗、教学、药工并存的机构。

分医学、药学两大部分。

唐朝药学部人员设置:

府2人,史4人,主药8人,药童24人,药园师2人,药园生8人,掌固4人,典药8人。

京都长安设药园,良田三顷,药供御用,药园师管理药园,并指导药园生学习多种药物知识,学成可补升药园师,这是最早之药学校。

产药的地方设采药师,选药进京。

隋唐皆设尚药局、药藏局为宫廷服务

唐朝医学部分科:

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

课程:

既学诸经,又分业教习。

基础课为《黄帝内经素问》《本草》《脉经》《针灸甲乙经》,后学临证各科。

考试:

月、季、年三考,分别由博士、太医令丞、太常丞主考。

不及格给二年补考,再不及格,黜退。

魏晋以来,尤其唐代,经济交通发达,中国成为亚洲医学中心,来华留学者多,僧人、医家出国、旅行、讲学、居住亦多,如法显、玄奘、义净、鉴真等。

意义:

极大促进了医药学的交流,引入了大量的外来药材,为今日所用。

第五章

*《注解伤寒论》——全面逐条注解《伤寒论》第一家

作者:

金·成无己

特点:

以经注经,条理清晰,说理明了

*创编现存最早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创编现存世界最早国家药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创编现存集宋以前之大成的方书——《圣济总录》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

1.集宋以前药物学之大成2.载药1558种,增476种,每药附图,附制法,尤详主治3.载方3000余首,方论千余条,保存了大量民间经验

*《洁古老人珍珠囊》

作者:

张元素

载药113种,重点归纳各药阴阳、寒热、性能、主治、归经及宜忌

*《饮膳正要》——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作者:

1330年忽思慧

基本内容:

饮膳的制作方法和滋补药的形态、性味、功效、饮食禁忌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174年南宋·陈无择

明确三因(外因:

六淫、内因:

七情、不内外因:

生活不节、虫兽所伤、金疮折跌、畏压溢溺等)分类原则

*《崔氏脉诀》1189年 南宋·崔嘉彦

确认《难经》纲领,系统化研究,歌诀记诵

*《察病指南》1241年 南宋·施发创脉图33种

*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敖氏伤寒金镜录》

舌苔图24幅,舌质图4幅,苔质合论图8幅主要病理舌象已基本具备

*《幼幼新书》刘昉虎口三关指纹检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纹形状及所主症候

*北宋·创始图谱:

《欧希范五脏图》——脏腑生理结构图《存真图》——局部解剖图

*《疑狱集》 ——我国现存较早的法医著作

*《洗冤集录》  1247年  宋慈

成就:

1.现存世界最早、内容系统的法医学专著2.全面总结了宋以前的法医学知识3.介绍了多种刑事犯罪手段及验证法4.介绍了多种杀人毒物及解毒方法

针灸

*针灸铜人——世界上最早的教学模型

作者: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创始铜人

*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

1.全面总结宋以前针灸学成就2.增收新穴3.创同身寸法

*《外科精要》陈自明——强调辨证论治

*窦默与《标幽赋》(《标幽赋》

*《仁斋直指方论》杨士瀛——最早论述“癌症”

*《世医得效方》危亦林

1.成功运用了麻醉术2.记载了多种伤科工具——剪、刀、钳、凿、桑白线、曲针等3.双足悬吊复位法——脊椎骨骨折

*《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第一部系统完善的综合性妇产科专著

*《十产论》杨子建总结发明科学助产方

*《备产济用书》虞流运用兔脑催产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1.发展儿科理论2.总结儿科临床经验3.灵机巧变,化裁古方

*刘完素

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河间人寒凉派倡首

代表作: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理论创见:

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

治疗特点:

寒凉泻火

用药特点:

长于运用寒凉药物

学术影响:

开辟外感病研究新领域

*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

字洁古金·易水人

代表作:

《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理论创见:

引经报使说

治疗特点:

脏腑病机辨证论治

学术影响:

强化脏腑辨证在杂病诊治中的地位,促进了杂病系统化研究。

*张从正与攻邪论

字子和,号戴人金·睢州人攻邪派倡首

代表作:

《儒门事亲》

理论创见:

倡邪气致病论

用药特点:

汗、吐、下三法

治疗特点:

治病主攻伐,补益倡食疗

学术影响:

对滥用补药有补偏救弊之功,对顽、怪病症的治疗多所启发

*李杲与脾胃论

字明之金·真定人补土派倡首

代表作: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

理论创见: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特点:

升阳散火,补中益气

用药特点:

甘温升举

学术影响:

开温补派系统研究之端

*朱震亨与相火论

字彦修,号丹溪老人元·义乌人,滋阴派倡首

代表作: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理论创见:

阳有余、阴不足论

治疗特点:

滋阴降火

学术影响:

开后世滋阴派系统理论研究之端,对温病治疗亦多启发

*王好古和阴证论

字进之、号海藏老人

代表作:

《阴证略例》《医垒元戎》

理论创见:

阴证难辨而难治;少阴内藏,腠理闭拒,苛毒莫能害;以三焦寒热、气血寒热区分病位。

治疗特点:

温肾阳以护肾强体

用药特点:

辛温;灵活化裁古方

学术影响:

拓宽了伤寒的运用范围;启发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第六章

*最早的医学杂志——《吴医汇讲》

时间:

1792年唐大烈主办

成就:

介绍学术经验,促进学术交流

*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时间:

1568年徐春甫发起

成就:

研究医理,交流经验,弘扬医德,互助互济

*内科

1.综合性医书

1396年楼英《医学纲目》、1584年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

2.内科著述

1396年刘纯《玉机微义》、1502年王纶《明医杂著》

1515年虞抟《医学正传》、1536年方广《丹溪心法附余》

1529年薛己《内科摘要》——内科正名

3.虚劳专著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1630年龚居中《红炉点雪》

1636年胡慎柔《慎柔五书》

*医案

江瓘《名医类案》——开选编古人医案为一书的先河

*外伤科

1.内外兼治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

2.强调内治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以消为贵,以托为畏,

阴阳分证论治,反对刀针蚀药

3.外科专病

1529年薛己《疠疡机要》——最早的麻风病专书

1632年陈司成《霉疮秘录》——论治梅毒

*妇产科

一)与《妇人大全良方》有关的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