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645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7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docx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目标导航】

 

【案例引入】

轩轩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是大学音乐教师,妈妈是某高级中学的舞蹈教师。

由于从小受到较好的薰陶,很小的时候就会弹琴、跳舞、画画、下棋,尤其是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两岁的她就能背唐诗、数数。

上幼儿园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且不断拿奖。

小小年纪的她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大家都认为她是名副其实的“小神童”,长大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的。

然而,事情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轩轩上大班时,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轩轩不再像小时候那么活泼了,她开始变得不喜欢表现自己,也不怎么听话了,说话、做事开始趋于我行我素。

更可怕的是,突然有一天,“小神童”看着妈妈面无表情地说了句:

“活着真没有意思!

”当时,妈妈吓坏了,这么小小的年纪的人儿怎么会有这么种念头!

曾经一度把孩子视为“天才”的妈妈一时难以接受:

我的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越来越退步的她就要升小学了,该怎么办呢?

面对现在的轩轩,妈妈没了辙。

事后,幼儿园老师了解到,轩轩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可就在轩轩4岁时,轩爸轩妈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夫妻俩动不动就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

这让夹在中间的轩轩既悲伤又无助。

后来,轩轩一直跟着妈妈生活。

由于妈妈工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管教他,原本活泼好学的轩轩开始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弹琴、跳舞、画画等爱好失去了兴趣,并且越来越不爱与人说话了,这与四岁前的她,判若两人。

轩轩的出生为她造就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按常理,她应该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可是结果为什么会让人感到如此心寒呢?

上述案例涉及到的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问题,那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本章的学习将带我们一同进入并探索这其中的奥秘。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指从3岁到入小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我们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从而更自觉地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含义

“时隔三日,刮目相看。

”这句话用在三岁的明明身上太合适不过了。

为了给明明以后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明明爸爸妈妈在他不到一岁半时就南下广东打工,明明只好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

时隔一年多,爸爸妈妈回家就发现明明发生了很大变化。

走之前,明明还不会说很多话,而如今,明明不但会说很多话,而且能把他平时与其他幼儿游玩所发生的、自己在电视、大脑所看到的、在幼儿园所听到的都能一五一十讲给爸爸妈妈听。

同时还向爸爸妈妈问了许多为什么……。

爸爸妈妈特别高兴,心想明明长大了,懂事了,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发展是儿童心理成长的核心体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学前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学前儿童的心理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还包括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某些心理方面衰退、消亡的过程;不仅包括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从总体方向上看是进步的、提高的,在心理过程或个性方面,都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变化。

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在初生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

比如,3—4岁儿童头脑里还没有建立起数的概念,因此,对数的学习要借助于实物。

随着儿童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数和实物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儿童对数和实物之间的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总之学前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出现和个性特征形成的次序,都是从无到有,从不齐全到齐全,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

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才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到了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以儿童的哭为例,最初儿童是为寻求生理上的满足或身体不舒服时而哭闹,随着经验的积累,当儿童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会用哭闹的方式对成人提出要求或表示抗议。

(二)从具体到抽象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单从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比如,他常常认为“儿子”总是小孩,当妈妈告诉他“爸爸是爷爷的儿子”时,常常感到不可思议:

“这么大,还是儿子?

”整个学前儿童的思维都处于具体阶段,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到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三)从被动到主动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最初常常没有目的,具有很大的无意性。

这种无意性表现于儿童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活动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儿童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比如,大班儿童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特别是后来意志的逐渐形成,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如,两三岁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不强,自制力很差,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

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增强,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四五岁儿童在有的活动中(如在做作业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在有的活动中(如自发游戏中)注意力集中,表现出个体的主动选择与调节。

到了五六岁儿童个体心理活动主动地选择与调节能力大大增强。

如大班幼儿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能选择合适的时段和场合才表现出来。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很容易因情境的影响而改变。

比如,幼儿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一会儿堆积木,一会儿开火车等等,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整体性,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性,从而有了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画画,无论何时何地,会表现出对画画持久的兴趣。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伴随着相应环境的作用,更具有适应性、组织性、有效性和复杂性。

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从根本而言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心理的先前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发展是先前发展的结果。

比如,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先是直觉动作思维,再是具体形象思维,然后是抽象逻辑思维。

这些思维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没有先前的发展,就没有后来的进步。

另一方面高一级心理发展水平包容着先前心理发展水平。

如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发展后,并不意味着具体思维的消失,在思维过程中照样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又是由一个个具体发展阶段组成的。

我们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形成了发展的阶段性。

这个阶段如何划分,各种派别由于理论观点不同,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和依据也不同。

我国现时通用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是:

新生儿期(0-1月)

婴儿期(0-1)岁婴儿早期(1-6月)

(乳儿期)婴儿晚期(6-12月)学前期

先学前期(幼儿早期)(1-3岁)(广义)

幼儿初期(3-4岁)

学前期(3-6岁)幼儿中期(4-5岁)

(幼儿期)幼儿晚期(5-6岁)

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

不同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过程的质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的主导活动和不同的心理能力。

在具体行为上,又表现为不同的行为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些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是不可逾越或倒退的。

 

(二)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不可逆、不可逾越的,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譬如,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机能中,感知觉的发展最早,然后是运动机能、情绪、动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抽象思维的出现和发展最迟。

同样言语的学习先掌握口头言语,然后掌握书面言语。

尽管学前儿童个体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差异,心理发展的速度也存在加速或延缓的问题,但发展的方向和顺序不会改变。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又不是等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比如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是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

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前后变化一般不那么明显了。

二是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

比如,学前儿童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而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三是不同学前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比如,有的孩子刚刚1岁零2个月就会说话 ,有的孩子已经两岁了,还没有开口。

比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3岁多才会说话。

 

(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尽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遵循着颇为一致的规律,表现出共同性,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由于遗传素质、教育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发展又表现出相对特殊性,即个别差异。

例如,有的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强,有的学前儿童操作能力强,还有些学前儿童擅长与人交往……。

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往往是以年龄为标志,年龄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

通常所说的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包括学前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在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其含义: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出现的。

儿童所生活的时代,儿童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儿童所受的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以生理发展为基础。

正因为如此,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某一年龄段所有儿童的心理发展中概括出来的特征,具有普遍性。

它不是个别儿童或少数儿童偶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殊特征。

(4)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全部的心理特征,而是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5)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我们所说的年龄特征主要指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常常和实际年龄有所出入。

但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立起来。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在一定社会和教育影响下,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似性和稳定性。

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1)儿童的脑的发育是有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

这些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奠定了生理基础。

(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如对儿童而言,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默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会使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

(1)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不完全相同。

今天的儿童,生活在信息时代。

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如出现早熟现象等。

在城市长大的儿童,与在偏僻农村长大的同龄儿童相比,其心理特征也有明显区别。

(2)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完全不同。

许多事实说明,在不同的教育制度、教材、教师和方法的影响下,儿童心理的发展有显著的差异。

如我国儿童数学能力较之西方儿童要强,而动手能力较之西方儿童要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在处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问题上,既要反对过分夸大其稳定性,也要反对过分强调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的可变性。

(三)学前期(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1、3—4岁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3—4岁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表现出很强的情绪色彩,他们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哭起来。

如果老师拿来新玩具,他马上又破涕为笑。

3—4岁儿童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刚入园时,儿童情绪波动性很大,特别爱哭,不让送他的家人走。

有的孩子刚入园时虽不哭闹,但情绪压抑,表现为既不听老师指挥,也不参加活动,只是个人独坐。

3—4岁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周围人感染,在幼儿园里常看到,一个小朋友哭,其他的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当看到别人笑时,他们也会跟着大笑。

3—4岁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还表现在很多方面:

高兴时听话,表现很乖;不高兴时,什么也听不进去;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2)爱模仿

3—4岁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

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

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一的角色。

比如在“过家家”的游戏中,有些小女孩看见别人当妈妈,也要当妈妈。

她们不管家里有几个妈妈呢!

又如玩开公共汽车游戏,大家都要当司机。

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游客,但仍然玩得很高兴。

周围人特别是父母、教师常常是他们模仿的主要对象。

在教育工作中,父母、教师要多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多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模仿样板。

3—4岁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他们主要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

如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坐的直,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精神,其他小朋友都会跟着学,马上把小胸脯挺起来,并向被表扬的小朋友投去羡慕的眼光。

(3)思维靠行动

  3—4岁儿童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

其思维的进行往往借助动作和运动。

例如,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数。

3—4岁儿童的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想好了再做。

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说像“面条”、“太阳”或“大饼”。

3—4岁儿童在听别人说话或自己说话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动作。

例如,听到故事中说“小鱼游啊游”,他就会把身子晃来晃去。

儿童自己在讲述某件事情时,经常会把手里的东西放下,边讲边比划。

2、4—5岁

(1)活泼好动

活泼好动是学前儿童的天性,这一特点4—5岁儿童表现尤为突出。

他们对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总是摸摸这儿,看看那,动作灵活,思维活跃。

但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坐久了,也会感到疲倦,打哈欠,伸懒腰,左右摆动,不断搞小动作,不再像学前初期的儿童那样听话、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主意,让老师觉得“不好带”。

因此这一时期,无论教师或家长,在教育中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2)思维具体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

这一特点在幼儿中期表现最为突出。

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

如常看到学前中期儿童能说出4个苹果加3个苹果是7个苹果,也能算出8粒糖给了弟弟5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4加3等于几?

8减5还剩多少?

”的抽象含义。

4—5岁儿童理解成人的语言常常依靠自己的具体经验。

比如,这个阶段的儿童常常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们无法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为什么会是儿子。

(3)初步具有规则意识

4—5岁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了一定的约束,初步能够遵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规则,如在活动室不大喊大叫,不乱扔东西,饭前便后要洗手,发言要举手,依次玩玩具,不破坏游戏规则等。

当他们与人相处时,表现得有礼貌,会主动说“谢谢”“对不起”等。

3、5—6岁

(1)好学好问

学前晚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

他们不光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

”“用什么做的?

”。

这个阶段的儿童不仅提出的问题各种各样,而且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

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

家长、教师都应保护学前儿童的求知欲,要科学地回答他们的提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

他们已开始掌握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坚强、勇敢等概念;能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如白菜、西红柿、茄子都是蔬菜,苹果、梨、葡萄都是水果等;也能初步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如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

(3)个性初具雏形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变化比以前小得多,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

性格特征已有明显差异,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

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外露,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

第二节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这些因素可概括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

一、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性因素。

良好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它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

(一)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

人类通过遗传,可以将祖先长期形成和固定下来的一些生物特征传递给后代,完成其种系的繁衍。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人体的形态、构造、血型、头发和神经系统等的特征,其中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遗传作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遗传素质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生理机能不断发展,形成了其他一切生物所没有的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神经系统。

比如,有人曾经把黑猩猩与幼儿放在一起抚养,但因为黑猩猩不具备人类的遗传素质,即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黑猩猩即使有良好的人类生活条件和精心训练,其智力发展的高限也只能是人类婴儿的水平。

再如,生来双目失明的孩子,难以发展绘画能力;生来聋哑的孩子,难以发展音乐才能;无脑儿不仅不能产生思维,甚至还难以生存。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了22.8万名儿童,其中3%-4%的低能儿和痴呆儿中有50%与遗传素质有关。

由此可见,没有正常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人的心理,遗传素质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奠定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我们应该看到,各个学前儿童的遗传素质又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个别差异,这些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上形成个别差异提供了可能。

钢琴家、音乐家、运动员等之所以表现出色才能,取得辉煌成就,固然与后天的培养训练和自身的勤奋有关,但不能否认优越的遗传在其中的作用。

比如,手指长而灵活,声带音质,动作协调性好等。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生理成熟主要依赖于人类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成熟。

个体的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直接相关,并以生理成熟为基础,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母腹中的胎儿还是出生后的儿童,其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地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

儿童生长发育的方向顺序是按所谓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远近方向(从中轴到边缘)进行的。

如,儿童的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是上肢,然后是下肢。

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是遵照首尾规律和远近规律发展的。

其顺序是:

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爬,最后才会用腿走路;先发展臂部动作,后发展手指动作。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的发育成熟也遵循一定的顺序或规律:

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生殖系统成熟最晚。

例如,儿童5岁时脑重已达成人的80%,骨骼肌肉系统的重量还只有成人的30%左右,生殖系统则只有成人的10%。

儿童生理成熟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出生的头几年,年龄越小,生长的速度越快,以后会减慢,到了青春期,又出现一个迅速生长的阶段。

生理成熟也是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

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只要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地出现或发展。

如果生理上尚未成熟,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准备,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上述身体方面的成熟规律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都有制约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进行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就有力地说明了学习依赖于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一对双生子T和C从不同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

先让T在出生第48周起开始接受爬楼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而C则在出生后53周才开始学习,即比T晚6周开始,C仅训练了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

由此看出,机体尚未成熟时,过早的训练只能带来一时的效果。

真正的学习效果要在成熟之后才能出现。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用。

二、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环境和教育是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成为现实,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环境是指个体体外一切能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分、养料等。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家庭状况、社会气氛、受教育状况等等。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也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教育又跟一般的社会生活条件或环境影响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它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织成一定的教育内容,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学前儿童心理施行的有系统的影响。

这无疑比那些自发的偶然的、无计划的环境因素的影响更有力、更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