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673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docx

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练习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Word版含答案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赏古诗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当时的诗人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亲密的诗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特别寂寞冷淡。

诗中多少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

全诗紧扣“安闲”二字展开,“卧迟”“睡美”“寒未起”等诗句都表现出老翁的安闲,此诗也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

白居易与琵琶女短暂的相逢,便碰撞出思想共鸣的火花,其间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法探知的灵魂。

然而在“知音”面前,这些已经不重要了,真正值得我们品尝的是知音心灵碰撞那一瞬间的芬芳。

真正的知音应该游离在物质之外,贵相知,贵知心。

可如今,太多的人习惯了一层一层地伪装自己,到最后连自己的真心都找不到。

[运用角度] “同情”“理解”“知音”等。

白居易的长归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

这就是公元829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

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

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

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

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十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

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并序)》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

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

当然,此时此地的白居易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唐诗走向衰败,最后居然由泥腿子黄巢用“我花开后百花杀”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

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只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他想,那里便是自己死后的悲惨归宿了。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

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

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

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

(选自2011年5月27日《光明日报》)

[佳作赏析]

唐统治者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白居易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白居易的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也是他文学上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

作者能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白居易的政治悲剧,读罢文章哀而不伤。

作者对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失落地颠簸在那古道之上的情景,充分想象,生动写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作借鉴]

1.学总领

开头段用“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总领文章内容。

“人生选择”实乃官场失意后的无奈,“人生归宿”实乃仕途绝望后的最大悲剧。

2.学描写

第二段描写白居易长归洛阳龙门的情景,组合了“秋天”“傍晚”“老马”“破车”“古道”“老树”“乌鸦”等典型意象,以此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突出长归的悲剧性。

3.学发问

第三段连续发问构成排比。

使用了一个反问和三个疑问,进一步突出白居易长归的悲剧性,语言富有气势,感情充沛。

4.学辩证

作者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白居易仕途的失意,由失转到得,从而引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名篇《琵琶行(并序)》,进而引出第五段文学方面的悲剧。

5.学联想

第五段紧承上文,由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并序)》联想到他长归的龙门琵琶峰,又由白居易的长归联想到唐诗的转折,如此联想合情合理,又进一步突出了白居易长归的悲剧性。

6.学深化主题

结尾段将白居易个人的悲剧升华到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深化了主题。

末句使用整句,内容很有高度,语言富有文采。

【考点点击】

《琵琶行(并序)》中运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描绘琵琶声,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赏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中的比喻手法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点。

【技法点拨】

赏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

原则:

找出比喻手法,从情感的具象化、形象的优美化和哲理的深沉化入手分析其作用。

一、常见的比喻的种类

1.明喻: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

甲是乙。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二、比喻在诗歌中的作用

1.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通过长度来表现,具体可感。

2.使具体的形象优美化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怒放,到处一片白色来比喻“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不但把“雪景”描写得如此奇妙、美好,而且通过比喻营造的审美境界,给人一种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3.使诗文的哲理深沉化

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借助了比喻手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比喻来形象地阐明人在观察事物时,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迥异结论的哲理思想。

三、规范答题步骤

第一步:

点出诗歌(或其中某些内容)运用了比喻手法。

第二步:

分析相关内容如何运用的比喻手法。

第三步:

结合诗歌内容答出诗歌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

【典题共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请指出这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比喻技巧的能力。

鉴赏时,借助重点词语把握诗歌的形象及其特点,结合自己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积累,确定此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首先,抓住诗中的“皎如烛”关键词,确定为比喻手法;其次,说明该句是如何运用比喻的,该句是以烛喻月;最后,结合内容分析比喻的作用(所表达的效果),该句中比喻主要是使具体的形象优美化。

答案:

运用了比喻手法,以烛喻月。

写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一、语言运用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

低沉抑郁

B.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

纵横错乱的样子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

暂时

D.却坐促弦弦转急却:

退回(原处)

解析:

暂:

忽然,一下子。

答案:

C

2.《琵琶行(并序)》中音乐描写非常精彩。

从“转轴拨弦”开始,琵琶女弹奏的曲子富于变化,其变化顺序是(  )

A.悠扬流畅——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

B.凄凉抑郁——悠扬流畅——低沉冷涩——高亢激越

C.高亢激越——低沉冷涩——凄凉抑郁——悠扬流畅

D.低沉冷涩——悠扬流畅——凄凉抑郁——高亢激越

解析:

抓住文中描写音乐的词语和琵琶女弹奏琵琶时的动作进行推断即可。

答案:

B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D.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解析:

A项,突出:

古义为“忽然爆发出”,今义为“冲出;使超过一般;鼓出来”;B项,冷落:

古今意义相同,都是“冷清,不热闹”的意思;C项,整顿:

古义为“整理”,今义为“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D项,明年:

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

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动词,弹奏,②介词,给、替;B项,均为介词,在;C项,①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②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D项,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把。

答案:

B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轴拨弦三两声……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音乐的开始,琵琶女通过自己的演奏替诗人诉说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

B.“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

C.“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暂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D.“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段音乐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公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解析:

“替诗人诉说”不当,琵琶女是在诉说她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

答案:

A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②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③《琵琶行(并序)》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④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

⑤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

⑥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综观几个语句,不难看出都是说的《琵琶行(并序)》一诗,因此,可以确定③句应排在首位;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推知接下来应为④句;根据③④句的内容,很自然得出接下来是②句;在①⑤⑥三句中,⑥句中有“这些”一词,是近指,是对上面几句的总结,所以⑥应排在最后;⑤说的是社会的环境,①是作者自身的情感概述,故应先⑤后①。

答案:

③④②⑤①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以景物起兴,引起下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含羞不忍露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既表现全诗的主旨,又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4)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六年秋重题白莲

白居易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

本是吴州供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

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经今六七年。

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在秋天为从吴州移栽到伊水多年后依然生机勃勃的白莲写下的赞美之作。

B.诗歌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莲房的饱满丰实以及翠钿圆扇般的绀叶迎风摇摆的情景。

C.本是供进藕,今为寄生莲,颔联极言白莲变化巨大,为下文写“移根”“结子”做铺垫。

D.诗歌遣词造句极为讲究,前三联都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对仗工整且不呆板,音韵和谐。

解析:

写莲房并没有用比喻手法,而是用“素”“玉”“鲜”表现了其洁白鲜润,并非“饱满丰实”。

答案:

B

9.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白莲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描绘了美丽的白莲形象:

首联展示了白莲纯洁如玉、亭亭玉立的风姿的外在美;颈联和尾联书写了白莲顽强的生命力和坚贞的品格的内在美。

答案:

诗歌描绘了美丽的白莲形象。

①外形美:

素房含露,绀叶摇风,展示了白莲纯洁如玉、亭亭玉立的风姿。

②内在美:

移根三千里,结子六七年,生命力顽强;远离故土,移根北方,白色如故,品格坚贞。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 ①作此诗时,诗人73岁。

诗人在诗前小序中说:

“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

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

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

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

”②振锡:

指僧人持锡杖出行。

锡,手杖。

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第六句诗人以疏广自比,委婉透露出诗人施财凿滩造福于民的愉快心情。

D.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各方化缘所得。

解析:

“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诗人的“家财”。

答案:

D

11.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

②尾联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

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