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697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docx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课时训练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限时45分钟)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及难度

实践及其特点

1、2(中)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中)、5、6、13(难)

真理

7(中)、8、9(中)、13(难)

认识过程

4、10、11(中)、12、13(难)、14(中)

一、选择题

1.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

这表明,实践具有(  )

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D.社会历史性

解析:

A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

“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强调实践不同于认识,认识只停留在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看法,而实践则是直接把看法变成现实,这是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强调实践的发展水平、规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B项不符合题意;自觉选择性是强调实践是能动性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项不符合题意;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D项不符合题意。

2.(2014呼和浩特模拟)科学家们称,他们计划释放的全部是不叮咬人类的雄性蚊子,这数十万只经过基因改造的雄性蚊子与野外的雌蚊进行交配,将先天缺陷遗传给后代,数代之内携带病毒的埃及伊蚊有望被根除,而且还不会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引发巨大连锁反应。

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有客观物质性特点 ②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 ③意识活动有目的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B 改造蚊子的过程,尊重了蚊子及其特点,体现了①;材料没有涉及真理的含义,②不符合题意;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体现了意识的特点,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认识的检验,④与题意无关。

3.小时候就常听父母说:

“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那个时候,对这句话始终没什么感觉。

直到后来,自己一人漂泊他乡,不得不靠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才发现这句话真的是真理。

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盲目的实践是没有意识指导的实践

C.不同的认识主体对人生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

A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当”“养”是行为即实践,“知”是认识,即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A项符合题意。

B项说法错误,盲目的实践同样有意识的指导,只是意识不正确而已;C项表述错误,不同的人认识有可能相同;D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4.(2014汕头三模)一个由中、美、俄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给食盐施加20万大气压,生成了一些“不可能”的物质如氯化三钠和三氯化钠。

按照传统化学教科书上的规则,这些物质本不该存在。

科研人员制造出“本不该存在”的化学物质,表明人们能(  )

①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而显示其实践的能动性 ②进行创造性思维以实现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及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④依据主观意愿决定客观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

C 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故③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故④错误;科研人员制造出“本不该存在”的化学物质,体现了①②,故选C。

5.(2014南昌模拟)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

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21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

这表明(  )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解析:

D ①错在“循环过程”;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④符合题意;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践和客观实际,③错误。

6.“猪肉菱角若共食,肚子疼痛不好受;牛肉栗子一起吃,食后就会发呕吐。

”这些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说的是我国的食物相克之道,被一些人奉若“灵丹妙药”时刻谨记在心。

专家们随机选取了130名健康的志愿人员,针对民间流传最广的“相克食物”进行了实验。

按照家常方法进行烹饪,在志愿人员食用这些“相克食品”一周后观察他们的尿液、大便、血压、精神、体温等反应,结果一切正常。

这表明(  )

①正确的认识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动力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学习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D 实验证明了民间谚语的错误,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①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无更重要之分,②错误。

7.“吃就吃新鲜的!

”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通常情况下这句话没有错,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其营养价值越高,味道越好;长期放置,其色香味形等会变差。

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导致食物中毒的隐患。

上述情况说明(  )

A.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C.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D.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解析:

D 本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吃就吃新鲜的!

”这一真理适用于某些蔬菜,对有些蔬菜则不适用,说明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8.(2015长春调研)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

她的外祖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起来。

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

“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以下选项与该故事蕴含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有(  )

①美好的感觉源于你是否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②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也许你就看到了希望 ③不一样的视角往往使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④学会选择与取舍是收获美好与希望的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

C 故事体现了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故②③与故事蕴含的哲学寓意相符;认识源于实践,故①说法错误;“收获美好与希望的基础”也是实践,且材料也并未涉及“取舍”问题,故④说法错误。

9.(2014南昌模拟)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延迟退休年龄和基本养老金领取年龄的政策提议开始,“延迟退休”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

如果要让中国在这项改革中少付出一些社会成本,我们应(  )

①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正确揭示延迟退休的必然性

②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多元价值取向

③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坚持按规律办事 ④重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坚决批判公民的情绪化认识

A.②③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C ①③分别从坚持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按规律办事角度说明了取得成功的措施;②“尊重人民的多元价值取向”不利于退休制度改革的成功;④“坚决批判公民的情绪化认识”观点错误。

10.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环形RNA分子是人体细胞的基因表达程序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特征,这一研究发现大大颠覆了人们对经典基因表达模式的理解。

上述材料表明(  )

①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③真理总是包含着谬误而存在 ④实践永远是正确的、客观的

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认识的过程。

科学家的新发现颠覆了人们对经典基因表达模式的理解,说明思维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B项符合题意;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③错误;实践活动也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实践具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④错误。

11.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

可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

这样人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细胞培养出需要移植的器官。

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

上述事实说明(  )

①人们可以改变细胞生长规律,使之造福人类 ②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③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细胞的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 ④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

D 人们对人体干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充满了曲折,说明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④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①说法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真理是正确的认识,原有的真理只会不断发展,而不会被推翻,③错误。

12.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煤的使用价值的认识经历了“黑色的石头用来垒墙”“能自燃且是重要的燃料”“能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学元素,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等的漫长过程。

人类对煤的使用价值的认识过程体现了(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C.对同一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D.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解析:

A 本题考查认识过程。

人类对煤的使用价值的认识过程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说明认识的发展,没有涉及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对同一对象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C项错误;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辩证否定,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

阅读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

“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

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1)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2)我们应如何看待人们对同一问题的争论?

解析:

(1)问的关键信息是“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科学争论的勇气”“实践的胆识”等,先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再调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2)问,首先应回答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其次应说明要坚持的原则。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④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

我们既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

(2)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争论,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用实践进行检验。

14.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

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成功。

材料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理论上成熟对发展党的事业有何重要作用。

(2)联系材料二、材料三,运用实践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问,要注意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联系教材知识阐述分析理论成熟对发展党的事业的重要作用。

(2)问,首先要联系材料二、材料三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的错误之处,然后围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组织答案。

答案:

(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科学地确定奋斗目标以及制定实现目标的长远规划。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抓住工作中心,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并实现党的宏伟蓝图。

③正确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理论成熟有利于我们党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就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理论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就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就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不断被检验的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

“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条”就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了实践,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