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711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3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docx

硅酸锌结晶铀得制备

摘要

本课题研制了一种1200~1300℃下烧成的硅酸锌结晶釉。

对结晶釉的配方,硅酸锌结晶釉结晶机理,添加剂色料对硅酸锌结晶釉呈色的影响以及制备硅酸锌结晶釉的工艺技术关键进行了探讨。

本课题将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在适应日用陶瓷厂窑炉现有烧成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硅酸锌结晶釉配方的研制。

所研制的硅酸锌结晶釉结晶剂用量少,晶花细小成白色,通过改变着色金属氧化物的种类和添加量,还可使制品颜色更加丰富多彩。

所研制的硅酸锌结晶釉突破了传统硅酸结晶釉结晶剂用量大,需要氧化气氛烧成的局限性。

该结晶釉适于小型艺术瓷的装饰,可进行批量生产。

关键词:

硅酸锌结晶釉配方着色金属氧化物

Abstract

Theprojectwasdevelopedundera1200~1300℃sinteringof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wediscussforRecipeforcrystalglaze,crystalline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themechanismofadditiveson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pigmentofcolorationandtheproductionof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preparationprocessandkeytechnology.Thistopicwillbebasicresearchandpracticalapplicationofthecombinationofdailyceramicsfactoryintheadaptationofexistingsinteringfurnaceunderthepremiseofthe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recipedevelopment.bychangingthetypeanddosage,Thedevelopedcrystalline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agentisnotonlywithless,smallwhitecrystalflower,coloredmetaloxidesbychangingthetypeanddosage,butalsotomakeproductsmorecolorfulcolors.The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developedbreakthroughofthelargetraditionaldosageofcrystallinesilicatecrystallineglaze,needtooxidizingatmospherefiringlimitations.Thecrystallineglazeporcelainisadapttothedecorationforsmallartanditcanbeproducedinbatches.

Keywords:

zincsilicatecrystallineglazeformulacoloringmaterialsofmetaloxides

目录

摘要1

Abstract2

1.前言3

2.文献综述4

2.1.釉的发展史4

2.2.结晶釉的概况4

2.3.结晶釉的发展史6

2.4.硅酸锌结晶釉的特点及概况7

2.5.硅酸锌结晶釉的生长动力学和热力学8

2.6.影响硅酸锌结晶釉的因素11

3.实验内容17

3.1.实验的初步设计17

3.2.实验仪器与设备17

3.3.原料17

3.3.1.原料简介17

3.3.2.原料选用19

3.4.工艺流程20

3.5.坯料20

3.6.釉料制备工艺参数:

20

3.7.硅酸锌结晶釉配方实验21

3.7.1初步实验确定原料配方,首先要考虑不同制品对陶瓷釉面的影响,例如卫生陶瓷要求高硬度、热稳定性、高耐磨性、耐酸性、化学稳定性等;其次,要求釉料组成适应坯体性能与工艺条件。

21

3.7.1.优化实验方案25

3.7.2.正交试验27

3.7.3.着色剂的影响29

3.8.烧成30

3.9.关键流程工艺31

3.9.1.硅酸锌结晶釉制备的工艺要点31

3.9.2.硅酸锌结晶釉的关键烧成工艺31

4.结果分析与讨论32

4.1.釉料化学组成的影响32

4.2.着色氧化物对结晶釉的影响32

4.3.结晶剂对结晶釉形成的影响33

4.4.釉浆细度对结晶釉形成的影响34

4.5.釉浆厚度对结晶釉形成的影响34

4.6.结晶剂粒度对结晶的影响34

4.7.烧成制度的影响35

4.8.器型与结晶釉的关系35

5.结论36

6.经济分析37

6.1.各原料的单价(元/吨)37

6.2.单位样品的原材料成本核算37

6.3.能耗、水电设备折旧37

6.4.税收与利润37

7.致谢38

8.参考文献39

1.前言

景德镇历来是全国主要的日用细瓷生产基地之一,景德镇瓷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00℃以上,以还原气氛烧成。

本文研究对象为硅酸锌结晶釉,烧成温度为1200~1300℃。

结晶釉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艺术釉,它源于我国古代的颜色釉,如宋朝的“茶叶末”、“芝麻点”、“铁锈花”等名贵色釉就属于微晶结晶釉范畴。

结晶釉区别于普通釉的根本特征在于釉中含有一定数量的可见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形状,利用这种特性可以制作出复杂动人的图案,且这些图案能够较好的被着色剂着色。

而硅酸锌结晶釉是一种以氧化锌为结晶剂,在一定的烧成制度下形成结晶的艺术釉,其结晶矿物是硅锌矿,具有结晶性能好、有良好晶态、晶花呈大型扇形纹样等特点。

本课题从釉料配方着手,在改变硅酸锌结晶釉配方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制备出成本较低的硅酸锌结晶釉,并研究了其结晶性能和析晶机理,同时也为结晶釉在艺术陶瓷中得到更加广泛应用打下基础。

通过研制,对其制备原理、方法、工艺技术关键等有较全面的掌握和领悟,具有创新意识,研制出了艺术效果较好,基本适合生产用的硅酸锌结晶釉。

2.文献综述

釉的发展史

釉是瓷器最直接的外观特征,是构成瓷器的重要因素。

关于釉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前时期的孕育阶段,包括陶器上陶衣和泥釉的出现;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釉的形成阶段,包括从硬纹硬陶分离而来的原始瓷釉;第三阶段为汉到五代釉的成熟阶段,包括南方越窑的青釉和北方邢、巩、定等窑的白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布局;第四阶段为宋到清代釉的提高阶段,其中出现了史上名满天下的宋代五大名窑,为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烧窑都是以树木柴草为燃料,燃烧后的草木灰落在窑内的坯体上,在窑内温度达到一定温度时,这一层草木灰与坯体表面的硅酸盐氧化物作用,并熔成玻璃态物质而附着在坯体的表面。

又当制品与火焰或气流直接接触时,气流中夹带的草木灰也有可能与红热的坯体表面接触而生成玻璃态物质,为釉的产生打下了基础,被认为是釉的孕育阶段。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到3000年前的商代,人们从易熔黏土高温中熔融成玻璃质光亮层的认识基础上,直接采用或加工精致易熔黏土做釉料,这是最原始的釉料。

从自然灰形成釉中得到启发,创造出用草木灰加水调合成泥状,直接涂布于器物之上,这是纯粹的灰釉。

另外用草木灰配以适量的黏土做成釉料,是商周时期高温釉的主流,自商代一直沿用到宋代,形成我国瓷器的“灰釉”特色。

至此,釉被分离出来独自发展。

汉到五代釉的成熟阶段时期所用的原料较原始瓷有了更高的要求。

南方盛产的瓷石。

由于釉中含有2%左右的Fe2O3和一定量的TiO2,一般在弱的还原气氛中烧成,致使这些瓷釉都呈青中带黄,故统称为青瓷釉。

釉中主要助熔剂是CaO,是我国典型的钙釉。

到隋唐时代,我国北方出现了白瓷釉,陶工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Fe2O3在瓷釉中的着色作用,是制瓷技术的一次飞跃。

宋代是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

其中官、哥窑的瓷器主要以铁着色的结晶釉为主要釉色;钧窑以瑰丽的钧釉闻名天下,在铜红颜料中混杂其他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呈色变化万千,红、蓝、紫、月白等色交相辉映,结束了长期以来瓷器的单色釉效果,为多彩釉开辟了新的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晶釉的概况

结晶釉是在我国古色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人工晶花釉。

其基本特征是:

在釉中或釉表面析出各种形状的晶花,这些晶花是利用釉熔体中的成晶物质在过饱和状态下,通过冷却和适当的保温自然生长形成的。

结晶釉的晶花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大的肉眼能见,小的需用显微镜分辨。

还可通过人为的方法,来合理控制晶花的分布。

结晶釉中的晶核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釉熔体中残留的固态晶粒;二是釉熔体中加入的晶核剂在冷却过程中处于过饱和条件下形成的晶核,这些晶核就是晶体发育长大形成晶花的基础。

作为一种高级陶瓷艺术釉,结晶釉美丽、新颖的自然晶花,及其外观的多种多样、色彩的缤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效果,深受国内外用户的欢迎。

结晶釉种类很多,分类方法也很多。

按晶形形态,可分为天目、雨点、茶叶末、铁锈花、菊花状、放射状、条状、水花状、星形状、松针状、螺旋状、闪星状、粒状、菱角状、羽毛状等结晶釉。

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陈设陶瓷结晶釉、建筑陶瓷结晶釉和日用陶瓷结晶釉。

按釉料加工处理方法,可分为生料结晶釉和熔块结晶釉。

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中温和低温结晶釉。

按晶体大小,可分粗结晶釉和微结晶釉两大类。

粗结晶釉可凭肉眼看见,大的直径可达12cm,表面为完全或部分发达的众多结晶所覆盖,或结晶在釉表面的下部,封闭在玻璃质基体之中。

此种釉即为所谓典型的结晶釉,硅酸锌结晶釉即属此类型,金星釉亦属此类型。

微结晶釉结晶很小,犹如天空星星一般,有的不用显微镜放大则看不出来。

结晶形态基本上为针状、板状或微小的球状。

结晶釉颜色纷呈,美丽新颖,按结晶釉的色彩,分为白色、黑色、黄色、蓝色、变色等结晶釉。

但最常用的分类方法还是按所选用的结晶剂来分,可分为铁系结晶釉、硅酸锌结晶釉、硅酸钛结晶釉、硅锌钛结晶釉、锰结晶釉、砂金石釉等。

但使用最多的是硅锌矿2ZnO·SiO2系统。

自两宋烧制出微晶铁结晶釉,上世纪末期,塞格尔制陶所、哥本哈根制陶所烧制出锌结晶釉、柏林国立制陶所烧制出钛结晶釉后,至今,没有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可以说,结晶釉技术的发展道路还没有完全拓开。

为了拓开结晶釉技术,不能只把结晶釉作为孤立的对象进行研究。

结晶釉也是以陶瓷釉为基础的,因此,要对普通陶瓷的技术进行广泛的研究。

要研究成瓷机理,釉料的配制、烧成方法及其控制等。

其次,结晶釉中晶体的析出与火成岩从岩浆中结晶出来有类似性。

因此结晶岩石学研究也是非常实际的工作。

诸如:

结晶成长理论,结晶形态理论等。

第三,作为结晶釉不仅要出现千姿百态的晶花,而且要有绚丽多彩的色调相衬托,因此,结晶体的颜色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如果能根据配方,工艺条件,预计结晶矿物的种类,晶花的形态,或根据结晶矿物、晶花形态、加入某种金属盐类或氧化物等,就可得到预定的颜色,或者,根据配方和制定的工艺路线,就可达到预定的结晶和色调,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艺术性来说,结晶釉不是人工彩绘能达到的,一旦烧制成功,就不必再彩饰、彩烧、亦无铅毒之害。

结晶釉虽已发展到商品化生产,但至今还停留在工艺陈列陶瓷的圈子里,究其原因主要是:

结晶釉成熟温度窄,析晶温度范围窄,高温黏度低,极易流釉,造成成品率低。

为了提高成品率,使结晶釉能像其他釉料一样,实现工业化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扩大结晶釉的成熟温度范围;

(2)选择和确定适宜的结晶温度范围;(3)选择合适的保温温度,使之既有利于晶体的长大,又尽可能不产生流釉;(4)确定晶花定形、定位及颜色;(5)研究新的结晶釉系统;(6)改进结晶釉的生产工艺。

结晶釉的发展史

结晶釉是指将适当配方的陶瓷釉在烧制过程中,通过人为控制热动力学条件,使釉层内产生析晶并长大,从而形成人工晶体装饰的釉层。

古人利用无机化合物的析晶性能,制备出举世闻名的微晶铁系结晶釉——“天目釉”。

我国两宋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油滴天目”等,直至今日的“硅酸锌结晶釉”、“硅酸钛结晶釉”、“金红石结晶釉”等,都是结晶釉的名贵品种。

结晶釉技术的完善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发展和成熟的历史过程。

早在我国宋代,在色釉的基础上,利用氧化还原气氛,制出各种窑变花釉,其中有些色釉还自然地呈现绚丽多彩的微晶,如天目、星盏、茶叶末、铁锈花、葡萄点、芝麻点等名贵的微晶结晶釉。

这些微晶色釉产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产品。

天目釉的晶体是以铁元素为主体的一种呈黑色偏黄色调的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油滴、星盏、玳皮、兔毫、灰被、黑定盏、柿天目等。

两宋时期的芝麻点是一种含钙元素的微晶,它是在铜红釉内产生,如果改变它的烧成工艺,就能产生肉眼可见的美丽晶花。

12-14世纪,铁结晶釉产品传到日本;15世纪,朝鲜以锌、钛等化合物为结晶剂的结晶釉的研究,19世纪末在欧洲开始盛行,在布鲁塞尔博览会和1897年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柏林国立制陶所向世界展示了优秀的结晶釉产品,此类产品结晶单体肉眼清晰可辨,故称巨晶结晶釉。

20世纪头10年,对结晶釉的研究在欧美特别盛行。

之后,日本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直到20世纪50年代,结晶釉的生产才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巨晶结晶釉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各主要产瓷区都先后烧制出锌、钛、锰、铁等为结晶剂的结晶釉。

70年代,解决了硅锌矿结晶过程中的三大技术难关,80年代建成国际上第一条硅锌矿结晶釉工业生产线。

至此,对硅锌矿结晶釉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与之相关的生产工艺、结晶核化作用、晶体形态与结构等理论研究全面展开。

在国内早在商周时期,原始青瓷釉中已观察到有分相现象。

1400年前南朝的梁唐怀安窑已生产了分相釉瓷器;宋代,我国已经烧制成功结晶釉,并在色釉的基础上,利用氧化还原气氛,制出各种窑变花釉,其中有些色釉还自然地呈现绚丽多彩的微晶,如天目、茶叶末、铁锈花、葡萄点、芝麻点等名贵的微晶结晶釉。

这些微晶色釉产品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产品。

建窑天目是典型的分相析晶釉,在宋代就已享誉海内外。

天目釉的晶体是以铁元素为主体的一种呈黑色偏黄色调的产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油滴、兔毫、灰被、黑定、柿天目等,还有人工剪纸装饰、二次上釉的梅花天目、木叶天目等。

两宋时期的芝麻点是一种含钙元素的微晶,它在铜红釉内产生,如果改变它的烧成工艺,就能产生肉眼可见的美丽晶花。

我国对硅锌矿结晶釉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

随着结晶釉机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硅锌矿结构特征、物理性质、釉中硅锌矿析晶、氧化锌的核化作用、晶花成长机制以及氧化铝在结晶釉中的作用等进行了探讨。

从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对釉熔体中硅锌矿的析晶过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使我国在80年代中期建成了国际上第一条硅锌矿结晶釉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线。

国外大约在19世纪开始研究结晶釉。

19世纪50年代,法国埃别尔曼曾作过结晶釉的研究,其后是劳·赛重利继续研究。

1855年,法国赛格尔瓷器制造所陈列馆展出过样品,但未大量制出成品。

1879~1887年,法国塞佛尔研制出了结晶釉。

1894年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展出了路兹库屋兹赛制陶所出品的结晶釉,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硅酸锌结晶釉的特点及概况

硅酸锌结晶釉是一种以氧化锌为结晶剂,在一定的烧成制度下形成结晶的艺术釉。

其结晶矿物是硅锌矿,具有结晶性能好、有良好晶态、晶花呈大型扇形纹样等特点。

硅酸锌结晶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小,流动性不太大,晶体成长速度快,晶形美观,有复杂的变化性。

只须将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度、烧成与保温等方面的工艺稍加调整,即可获得簇状、针状、放射状等变化万千的晶体形态。

硅酸锌结晶釉还具有色彩丰富的特点,釉中配入适量的色剂,能生成各种不同色调的颜色结晶釉。

对锌结晶釉的最初研究是在1847~1852年。

1906年,Riddle较系统地研究了经1050~1100℃烧成的含硼锌熔块釉,并概括了釉组成对其结晶的影响。

他提出了锌结晶釉的配方(wt%):

27.389ZnO、71.382KNO3、131.770硼砂、7.200白垩、4.466硼酸、39.693燧石、0.6CuO(超过100%另计)。

Riddle认为,添加着色剂Fe2O3、CuO、MnO不会对硅锌矿的结晶产生明显影响,将其引入后依然析出白色硅锌矿晶体,只是基础釉玻璃的底色有些变化。

1937年,美国NortonF.H详细地研究了锌釉晶体成核和生长过程动力学。

这种釉的分子式如下:

0.0513Na2O·012350K2O·010880CaO·015750ZnO·0.10513BaO·0.11620Al2O3·1.7000SiO2·0.12020TiO2及0.25%CoO添加剂。

除Al2O3、CaO和SiO2外,所有成分都预熔融。

在研究过程中,NortonF.H首先将釉样置于电炉中(炉温变化范围为±2℃)加热至1270℃,保温30min,接着急速冷却至不同温度并保温1h,然后他测定了所析出a、b、c、d四种类型晶体的数量和最大尺寸,获取了晶体成核速度和生长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NortonF.H认为,a的主要结晶相是硅锌矿。

为了避免形成无光釉面和获得粗大球粒状晶体a,应将釉加热至大量晶核溶解的极高温度(高于晶体生长温度范围),而后将温度降至晶体生长温度并保温。

NortonF.H还认为,晶体生长温度影响晶体形状,在釉组成中引入某些添加剂(如Na2CO3、CaCO3)作催化剂可以在晶体生长温度下改变釉熔融物的局部粘度这样会达到硅锌矿的可控结晶。

由于釉层厚度的限制,晶体只能在釉层平面生长。

因此,NortonF.H极为关注所析出晶体的晶系并认为,只有六方晶系晶体才能产出较大尺寸的球粒形成物。

NortonF.H的论文为后来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至今仍是研究结晶釉的理论基础。

但是,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研究方法,NortonF.H没能对四种析出晶体做定性分析,也未完全证实自己的结果,因此他的某些结论带有推测性质。

近年来,各国都提高了对硅锌矿釉的重视程度,仔细研究了釉组成对硅锌矿结晶、硅锌矿球粒的结构特点和釉烧成制度的影响。

中国、德国和日本已工业生产施用这种釉的瓷器。

硅锌矿釉属于SiO2-ZnO-Al2O3-CaO(MgO)-K2O(Na2O)系统。

根据一些文献数据,硅锌矿釉分段烧成:

加热至成熟温度(1250~1350℃),而后冷却至晶体生长温度并保温。

该釉的烧成应在无烟介质的氧化气氛中进行,因为在还原气氛下会从釉中挥发出氧化锌,致使釉的外观不尽人意。

一些国家研究人员对硅锌矿球粒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显微镜分析,并推翻了NortonF.H的观点——在釉层中形成粗大球粒的根据是只能在与釉面并行的两个方向生长的硅锌矿六方晶系。

硅锌矿的针状晶体为纤维结构,以交错束形式相对配置并能在C轴方向(沿陶瓷表面)生长。

釉的历史比较悠久,在釉的基础上出现的结晶釉又是一大在瓷器方面的突破。

硅酸锌结晶釉的发展相对结晶釉要晚些,它是建立在结晶釉的基础上发展的。

通过加入ZnO和结晶剂以及CMC在通过一定的烧成制度得到晶花,硅酸锌结晶釉的发展时间不长。

但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对研究各种结晶釉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硅酸锌结晶釉的生长动力学和热力学

动力学:

成熟的釉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在釉层中有许多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尺寸大小的晶粒,这些晶粒因釉的种类及制釉工艺不同而异,对于透明釉来说,这些晶粒是不需要的,因为这样会影响其透光性。

但是在烧制结晶釉时,希望析出适当晶体以增加釉面的艺术效果。

从热力学角度看,釉熔体的内能比形成同组成晶体的内能要高,所以它是不稳定的,冷却时,釉熔体有降低内能的趋势,则有析出晶体的趋势,但是它不一定会析晶,因为析晶受熔体的温度及烧成工艺等动力学因素的影响。

釉是一种玻璃质,当釉中的某种物质处于过饱和状态时,这种物质就有了结晶的自发倾向。

但是,要从熔体或玻璃体中析出晶体,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即晶核的形成和晶体的长大。

晶核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釉熔体中未熔化的残余微晶充当晶核,其是釉熔体在冷却过程中原子重新排列而形成的。

成核的速率与晶体生长速率二者之间都是过冷度的函数。

它们在冷却开始与冷却终结时均降至零,而在某一温度达到最大,这个最大值并不重合,大多数硅酸盐熔体的成核最大速度在较低温度区,而晶体生长的最大速度在较高温度区。

温度与晶体成核和生长速率的关系如图2-1所示。

 

(KB--晶体成核速率,KG--晶体的生长速率,η—熔体的粘度)

图2-1温度与晶体成核和生长速率的关系图

Figure2-1Temperatureandcrystalnucleationandgrowthrategraph

而硅酸锌结晶釉有其特点。

硅酸锌结晶釉的烧成温度是在大约1200~1300℃条件下,但大致的晶核生长速率和晶体形成速度和其他结晶釉相似。

在熔制过程中存在化学反应:

SiO2+2ZnO2→Zn2SiO4,即在硅酸锌系釉熔块中产生了成晶物质——晶核。

根据热力学观点,产生硅酸锌的过程实质上是上述反应趋于平衡的过程,但热力学描述的只是反应达到平衡时的状态,而反应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反应速度则与反应动力学条件有关。

烧成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物质迁移完成的,而物质迁移的速度主要决定他们的扩散系数,扩散系数又与温度存在如下关系:

D=D0exp(-Q/RT)式中,D0表示扩散系数,Q表示扩散激活能,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由此可知,温度升高,扩散系数增大,有利于加速Zn2SiO4的形成;温度过低时,扩散系数减小,不利于Zn2SiO4的形成。

Na2O是釉料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是由玻璃粉引入的,釉料组成中的Na2O含量越高,釉的结晶倾向越强。

但Na2O的含量过高,即玻璃粉引入过量时,由于釉与坯体的膨胀系数相差过大,容易使釉面开裂。

因此,在釉料中加入适量的CaO、MgO和B2O3取代部分Na2O对结晶有促进作用,同时还起到助熔剂作用。

同一个配方,不同厚度的釉层采用相同的烧成工艺,釉的性能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如果釉层超薄,则由于晶核形成的界面相对较多,一般晶核发育得多,但釉中存在的结晶剂数量少,晶体成长发育不起来;如果釉层过薄,则难析晶,即使析晶,晶花稀而小,发育难完整;若釉层过厚,会造成晶花过多,高温流动性增加,流釉严重,易造成产品釉层厚度不均,釉面成色不稳定,色差大,晶花呈立体方向发展,使釉面粗糙无光。

适当的釉层厚度有利于晶体生长,发展到合适的尺寸,产生良好的外观效果。

因此掌握好釉层厚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晶釉中的晶核来源于2个方面:

一是釉熔体中残留的固态晶粒;二是釉熔体中加入的晶核剂在冷却过程中处于过饱和条件下形成的晶核,这些晶核就是晶体发育长大形成晶花的基础。

结晶釉晶体的形成受釉内部结构的制约,晶体的成长又受外部各因素影响。

在结晶釉的烧釉过程中,釉熔体因温度升高在结晶釉的烧釉过程中,釉熔体因温度升高而粘度降低,这有助于晶体的成核长大。

但是,若温度过高,则晶核往往不易形成,这时只会形成较大的晶体;反之,如果将烧成析晶温度选在T核(T核为晶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