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6048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docx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

我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手抄报

  手抄报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一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定名为“经济特区”。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

  4、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中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

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6、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以改革开放为强国之路。

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7、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8、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9、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1月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10、1993年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2

    手抄报二:

改革开放大事记二

  11、1994年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12、1992、1994年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

医改的核心思路是:

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

医改的政府态度是:

给政策不给钱。

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医改再掀波澜。

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

2000年,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

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13、住房市场化改革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

《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中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中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14、1995年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

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5、1996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16、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17、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7年“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19、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中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次会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

  

  

    手抄报三:

改革开放大事记三

  21、2003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实现21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3、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

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4、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

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

  26、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28、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29、2022年《物权法》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22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22年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出的科学定位,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