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730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docx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范2

急诊科发热的诊疗规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体温升高

(1)口腔舌下温度>37.3°C。

(2)直肠温度(肛温)>37.6°C。

(3)腋温>37°C。

2.发热临床分度(口腔舌下温度)

(1)低热:

37.4〜38C。

(2)中等度热:

38.1〜39°C。

(3)高热:

39.1〜41°C。

(4)超高热

3.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C达数天或数周,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

急性感染性疾病。

(2)弛热:

体温24小时波动达2°C,甚至更多,见于败血症、肺炎、感染

性心膜炎、风湿热及恶性组织细胞疾病。

(3)间歇热:

隔日或隔三日发热,见于疟疾、局灶性化脓性感染。

(4)波状热:

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及脂膜炎等。

(5)再发热:

髙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天,见于回归热、鼠咬热。

(6)不规则热:

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及恶性疟等。

(二)伴随症状

1.畏寒,寒战,出汗,盗汗。

2.食欲减退。

3.全身不适,疲乏。

4.头痛,肌肉酸痛,肌肉痉挛。

5.易怒,意识状态改变。

(三)体格检查要点

1.生命体征体温(最好测直肠温度)、呼吸、脉搏、血压。

2.头颅及五官颅脑外伤证据,瞳孔。

3.颈部甲状腺,脑膜刺激征。

4.肺部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心脏心率,奔马律,心脏杂音。

6.腹部腹肌,腹胀,压痛,肠鸣音,肛门指检。

7.皮肤及四肢淋巴结,皮温,出汗,瘀点疲斑,肌肉震颤。

8.神经系统意识状态,局灶体征。

(四)问诊要点

1.发热的热塑,伴随症状。

2.发作前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

3.服药史:

尤其是损害排汗机制、导致肌肉过度活动和影响体温调节的

药物。

4.询问系统疾病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_)病因

1.感染性疾病

(1)上呼吸道感染,肺炎。

(2)泌尿系统感染。

(3)肠道感染如菌痢、伤寒等。

(4)急性病毒性肝炎。

(5)感染性心膜炎。

(6)败血症。

(7)结核病。

(8)疟疾。

(9)局部脓肿,蜂窝织炎。

(]〇)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发热。

2.结缔组织和过敏反应性疾病

(1)系统性红斑狼疮。

(2)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

(3)类风湿关节炎。

(4)急性皮肌炎。

(5)结节性多动脉炎。

(6)血清病。

(7)药物热。

3.血液病,恶性肿瘤

(1)急性白血病。

(2)淋巴瘤。

(3)恶性组织细胞疾病。

(4)其他肿瘤(如转移癌)。

4.组织坏死

(1)急性心肌梗死。

(2)急性胰腺炎。

(3)脏器出血,栓塞或血栓形成。

(4)大面积烧伤。

(5)急性溶血。

5.其他

(1)重度脱水。

(2)甲亢危象。

(3)痛风发作。

(4)恶性高热。

(5)中枢性高热。

(6)中暑。

(二)病理生理

1.致热原引起体温调控点升高

(1)源性致热原:

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2)外源性致热原:

细菌脂多糖。

2.外周散热和产热调控机制障碍。

【院前处理】

1.注意患者生命体征。

2.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心电图。

3.为避免掩盖病情,一般发热无需特殊处理。

4.高热和超髙热患者:

(1)离开过热环境。

(2)物理降温(酒精、冰袋)。

【急诊检查】

(一)基本检查

1.准确,多次测量体温。

2.血常规(全血细胞计数)。

3.尿常规。

4.胸片(如发热原因不能通过查体明确时)。

(二)备选检查

1.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

2.血培养。

3.血沉,C反应蛋白。

4.腹部B超。

5.头颅CT和(或)腰椎穿刺

(1)发热合并意识、精神状态改变。

(2)发热合并头痛。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病因分析

1.急诊重点

(1)在急性感染性疾病最多见。

(2)仍有许多患者发热诊断未明。

(3)急诊重点是尽可能明确诊断和排除下列潜在严重后果疾患:

1)败血症。

2)脑膜炎,脑炎。

3)急性脑血管意外„

4)头部创伤。

5)急性心肌梗死。

6)恶性髙热。

7)药物戒断。

8)甲亢危象。

9)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

2.急性感染性疾病

(1)急性起病,伴或不伴寒战。

(2)全身不适,伴肌痛、关节痛。

(3)感染器官系统表现如咳嗽、咳痰、腹泻、尿频。

(4)急性淋巴结或脾脏肿大。

(5)血象WBC>10OOO/mm3或<4000/mm3。

3.药物热

(1)任何药物均可产生药物热。

(2)发热开始于药物治疗后7〜10天。

(3)停药后24〜72小时缓解。

(4)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和嗜酸细胞增多。

(5)常见药物

1)青霉素和其他(3酰胺类药物。

2)磺胺类药物。

3)抗结核药物。

4)抗肿瘤药物。

5)传马西平,苯妥英钠。

6)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甲基多巴,肼屈嗪等。

7)非留体类抗炎药物。

8)可卡因,安非他明。

4.不明原因发热(FUO)

(1)发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C。

(2)在院外检查1周后仍未明确诊断。

(3)通常不能在急诊室诊断FUO。

(4)最常见原因为感染和恶性肿瘤,其次为结缔组织疾病。

5.环境相关发热性疾病

(1)热痉挛

1)高温下强体力劳动时或稍后发生。

2)大肌肉群痛性收缩。

3)体缺盐,肌肉低钠血症所致。

(2)热衰竭

1)高热导致血容量耗竭,脱水。

2)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头痛、头昏、兴奋。

3)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腹泻。

4)体温<39°C。

(3)热休克

1)过度暴露于湿热环境中。

2)高热,体温>40°C,多半无汗。

3)中枢神经系统:

意识障碍,抽搐。

4)心血管系统:

肺水肿,休克,心律失常。

5)肝脏系统:

肝坏死。

(二)鉴别诊断

1.体温假性升高

(1)医源性。

(2)人为造成发热假象。

2.生理性体温波动

(1)妇女排卵期,妊娠期。

(2)剧烈运动,饮食,情绪激动因素。

(3)突然进人髙温环境。

急诊发热病人处理流程

 

【急诊治疗】

(一)基本治疗

1.发热患者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

(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

(3)孕妇。

(4)体温>40°C。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气道呼吸循环支持。

4.建立静脉通路,生理盐水纠正低血压状态。

5.心电监护

(1)生命征不稳定。

(2)严重脱水。

(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二)发热处理

1.物理降温

(1)散热:

低温环境,解开衣服。

(2)对流:

患者置于通风环境。

(3)传导:

冰袋。

(4)蒸发:

喷射冷雾。

(5)特殊方法:

冰水浴,冰水洗胃,冰水腹膜灌洗,体外循环。

2.药物降温指征

(1)高热惊厥患者。

(2)超高热患者。

(3)基础心肺疾病患者。

3.备选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

(2)糖皮质激素。

(三)支持治疗

1.抗感染治疗

(1)有感染病学证据。

(2)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

(3)免疫功能抑制者。

2.环境相关发热

(1)脱离高热环境。

(2)口服或静脉补液。

(3)物理降温,如降温过程中出现寒战,可应用地西泮。

【留观指征】

1.高热或超高热患者。

2.热抽搐,热衰竭患者。

3.下列情况之一者:

(1)高龄患者。

(2)心肌缺血,癫痫发作史患者。

(3)孕妇。

【住院指征】

1.生命体征不稳定患者。

2.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3.热休克患者。

4.怀疑药物热患者。

5.发热基础疾病需要住院。

【出院指征】

1.生命体征稳定。

2.发热原因诊断明确。

3.发热病因允许门诊随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