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505160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六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doc

第六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简况: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授课顺序

6

章标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本章学时

4

本讲标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本讲学时

2

授课对象

高职院校大学生第二学期

课时累计

12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发展过程、基本内容;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使学生明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难革命胜利成果及来之不易,因此要珍惜今天得幸福生活。

教学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结合案例、讨论、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

课后作业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有哪些?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复习第三章;预习第四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六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艰难探索

党成立初期工作重点放在城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确立

社会性质所决定

革命的动力和实质所决定

2、依据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所决定

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土地革命→基本内容

3、内容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农村革命根据→革命的战略阵地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建立的必然性

1、统一战线基本原则和经验基本策略

统一战线发展历程

2、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3、党的建设(是一项一个伟大的工程)

包括: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统一战线(武器)

4、三大法宝关系党的建设(战士)

武装斗争(武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教学内容设计:

内容及步骤

设计思路

组织教学:

包括师生问候、考勤检查等上课前的准备。

复习和导入:

(5分钟)

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哪些?

2、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

我们今天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二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

这讲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40分钟)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20分钟)

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

在西方,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几乎都是在大城市展开的。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无产阶级革命的重点也总是放在城市。

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正是实践“以城市为中心”成功的典型。

从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似乎成为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的惟一道路。

1、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这样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

1924年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这一时期,党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开展了工农运动,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但是,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为了挽救革命,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武装斗争的中心放在哪里?

多数认为夺取中心城市。

资料:

简要介绍三大城市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1927年7月下旬,临时中央常委会派周恩来到南昌组织领导起义工作,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占领了整个南昌城,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讨伐”,起义军在敌我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南下广东,计划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10月初进入广东地区后,遭到优势敌人的围攻,主力受到严重损失。

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从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秋收起义。

9月9日开始,起义军先后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向长沙进攻。

但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受挫。

9月19日,毛泽东在湖南浏阳文家市召开前委会议,决定改变原来直取浏阳,攻打长沙的计划,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进军。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1927年11月下旬,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举行广州武装起义,12月11日,起义爆发,取得胜利。

12日,在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炮舰的支援下,国民党军队大举反扑,起义军被迫于13日退出广州,起义失败。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向国民党反革命势力进行的又一次英勇反击。

随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接连失败的残酷事实,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到底应该怎样走?

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达到胜利的彼岸?

这是中国革命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能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认识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能不能真正认识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特殊规律。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1927年秋,毛泽东在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过程中,在久攻长沙不下的情况下,依然决然地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将武装起义的主攻方向由中心城市转向了湘赣边界的农村,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上走上了一条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新型的革命发展道路。

毛泽东指出: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对的。

但在这个基本原则下,武装夺取政权的具体形式、具体道路,则基于各国的条件不同,而不应强求一致,应由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而定。

在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针对党内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写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案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故事

井冈山斗争初期,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下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面对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红军中流行着一种悲观的拼命主义。

林彪就是代表人物。

是坚持巩固的根据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而使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还是分散出击,打到山外,闯州过府,形同流寇,这是当时的重大原则问题之争。

林彪力主分散出击。

1929年岁末,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坚持对形势的悲观估计,怀疑“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

毛泽东知道,林彪的这种悲观情绪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眼下,无论是在红四军还是在全党,忽视农村根据地的作用、坚持“城市中心论”者大有人在。

中国革命要不要建立广阔的农村根据地?

革命的道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带根本性的问题。

1930年初,毛泽东整整花了五天的时间,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并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印发各纵队、大队党支部,展开讨论。

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48年,出版《毛泽东选集》时,把题目改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生思考讨论:

井冈山斗争初期为什么会出现“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封信中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概括:

这封信从分析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出发,不但批驳了林彪的“红旗能打多久?

”的悲观论调,而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思想,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实践也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一样,井冈山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促进了全国各地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到1930年上半年,全国共建立大小15块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到约10万人,还有众多的农民赤卫队,空前壮大了革命力量,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行性。

农村革命根据地迅猛发展的局面,展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独特途径,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重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并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通往胜利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确立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为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奠定了基础。

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形态,并成为全党的共识。

从而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在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指引下,党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上迅猛发展。

抗战后期,华北、华中地区的广大乡村控制在抗日根据地军民手中,日军只能占据少量的城市和交通线,充分显示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巨大威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逐步实现了分块分片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任务。

到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夺取的城市已占全国城市的大多数。

同年,党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宣布,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至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得到完满的实现。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20分钟)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

近代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学生思考、讨论,找学生回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

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由中国革命的动力和实质决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战争。

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成浩浩荡荡的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战果,才能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第三,由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布局决定的

由于异常强大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

因此,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

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在农村长期积聚力量,锻炼自己的队伍,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根据地,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以上三点第一点讲的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第二点主要讲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第三点主要讲中国革命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农村。

2、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①自然经济为红色政权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农民是革命主力军,为红色政权提供了阶级条件;

③帝国主义分裂剥削政策,军阀混战,提供了发展缝隙。

④中国面积广大提供了回旋余地。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地方,一般是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地方,如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这些地方都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的组织,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的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也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政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它不仅没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化。

由于存在着深刻的革命根源,中国革命的形势必然继续向前发展,从而有利于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正规军队,才能对付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军队,才能造成革命根据地长期割据发展的局面。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

毛泽东认为,必须坚持“工农武装割据”,正确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无产阶级最广大最忠实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中国的革命军队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军队。

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发动和紧紧依靠农民。

而农民的基本问题是土地问题,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

无产阶级只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把农民的根本利益与革命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使无产阶级在农村中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堡垒,取得革命军队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形成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巩固联盟。

没有土地革命,红军就得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武装斗争就会失败,农村根据地也会因失去武装斗争的保障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丧失。

所以,要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就离不开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没有武装斗争的胜利,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土地革命也不能巩固其成果。

同样,没有武装斗争,也不能开辟、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因此,进行土地革命和建设革命根据地都离不开武装斗争。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

农村根据地是支持革命斗争的人力物力的主要来源,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有了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才能有可靠的依托,土地革命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因此,为了使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获得胜利并得到巩固和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到1930年,根据地15个,军队10万人;到1934年初建立了15块革命根据地;全国红军30万,人口1000多万。

抗日战争时期:

到1945年正规军120万;民兵220万;解放区19个;面积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

解放战争时期:

不以保守城市为目标,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粉碎敌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在敌后建立根据地,把敌人孤立在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第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是机械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树立了光辉榜样。

第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邓小平在谈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时曾指出:

“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35分钟)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一)统一战线(15分钟)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论述了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这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的中间阶级。

”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中间阶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其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的官僚资产阶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

第一,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只有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才能巩固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在统一战线中,对团结和斗争这两方面,视不同情况,有时以团结为主,有时以斗争为主,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二)武装斗争(10分钟)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不能经过长期合法斗争进入武装起义的道路,而应该一开始就进行武装斗争。

其次,从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面对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再次,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2、如何开展武装斗争?

(1)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军队

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三湾改编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支部建在连上”,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2)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3)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

军队政治工作有三大原则,即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为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执行严格的革命纪律。

为此,毛泽东为人民军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强调在人民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坚持革命纪律与民主制度的高度统一。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这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军长期以来所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