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533834 上传时间:2023-07-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之欧阳文创编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时间:

2021.03.12

创作:

欧阳文

授课人:

金文斌208060116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授课内容: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纲领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一次重大突破。

2、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道路理论的内容和意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1、本章重点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2、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内容及其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

难点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

教学过程:

一、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1.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去实现。

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和战争解决问题。

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曾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开展革命斗争,建立自己的政权,但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吸取了近代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与俄国十月革命不同,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为中心暴动取得了胜利,但在中国却行不通。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

正如后来邓小平所指出的:

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讲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当时在世界上还是没有的。

但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在军阀割据的时候,在敌人的控制薄弱的地区,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根据地,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了城市。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在帝国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搞革命,我们也是在敌人控制薄弱的地区搞革命,这在原则上是相同的。

但我们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农村,用农村包围城市。

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能提出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吗?

能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吗?

    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

因此,中国革命的道路既不同于俄国,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便产生了。

    中国是以农民为主要群众的国家,农民是革命所需力量的主要来源,必然成为中国武装斗争的主体;中国又是一个有着农民战争悠久历史的国家,总结历代农民战争的经验,继承历代农民战争的传统,这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武装斗争的一个重要任务。

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与中国的这种民族特点结合起来,便产生出一种新式的农民革命战争。

这种革命战争,既吸收了历代农民战争的长处,又抛弃了历代农民战争的弱点,是真正中国化、真正民族化的革命模式。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未曾有过的壮丽事业,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既然中国的武装斗争就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那么党的工作重点,革命的战略基地就必须放在农村。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

"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隈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争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

    总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村是中国革命的战争基地。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发动城市中心暴动的教训    在土地革命战争以前,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斗争,已被看成是一条普遍规律。

这是由于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得首先占领城市。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较长时间里,共产党人借鉴并沿袭了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暴动的传统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

在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初期,党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召开的八七会议,仍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

随后,中共中央和各地方党组织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其结果都以失利告终,使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损失。

    血的教训表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十分强大,武装起来的革命力量较为弱小,而反动势力又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要夺取革命胜利,实行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武装暴动的传统模式是行不通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依据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革命新道路,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为全党所认识和接受。

    围绕着革命的道路怎么走的问题,当时党内思想认识很不一致。

    一方面,坚持“左”倾思想的人,再度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热衷于发动城市暴动,看不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甚至命令已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立足的工农红军离开根据地去攻打城市,结果造成新的失败和革命力量的再受损失。

李立山、王明的冒险主义。

    另一方面,由于根据地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加上敌人的严密封锁和不断“围剿”,给根据地军民造成极大困难,致使一部分红军将士产生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因此,革命的道路到底该怎么走成为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了回答革命道路和前途的问题,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

毛泽东认为: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这些原因和条件是:

    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一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可能条件

第二,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长期存在的地方,一般是国民革命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地方,如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省。

这些地方都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的组织,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的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也有一定的斗争经验。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的国民政府,完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新军阀政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

它不仅没能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却使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化。

蒋介石政权成为各种矛盾的渊源,成为新时期革命的主要目标。

由于存在着深刻的革命根源,中国革命的形势必然继续向前发展,从而有利于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拥有相当规模的正式军队,才能对付各种类型的反革命军队,才能造成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割据发展的局面。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

这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

2.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毛泽东在1930年1月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论述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在1936-1939年间,毛泽东又在先后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进一步阐明了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综合这些著作,毛泽东对于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看:

提问:

中国的社会性质怎样?

为什么中国革命的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中国革命不能走经过长期合法斗争,积蓄力量,最后一举夺取政权的道路。

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

要通过建立红色政权来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夺取全国政权的主要工具。

    上述几条固然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仅有这些条件而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领导和实行正确政策,红色政权即使能够建立,也很难长期存在和发展。

而只有当根据地普遍建立起各级党组织以及党组织在根据地建设中实行一系列正确政策,才能给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第二,从中国革命的动力来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最主要力量,所以,无产阶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而要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就必须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

因此,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才能进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以战胜武装的反革命。

开展土地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好形式。

    第三,从革命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来看:

中国革命的国内环境决定了以农村为重心,建立农村根据地是必要的。

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党强大,并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地区。

因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只能首先在广大农村聚集力量,即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积蓄和发展力量,把农村建成巩固的革命基地,以赞成与城市敌人的对垒,借以反对敌人的进攻,借以在长期的武装斗争中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进而取得全国的胜利。

   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但也不能够放弃其他的斗争形式。

毛泽东十分重视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的相互配合。

开展其他形式的斗争,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工人的斗争、青年的斗争、妇女的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或者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开展起来以配合武装斗争。

没有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武装斗争也难以取得胜利。

    三、“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

三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三位一体。

 首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

只有建立强大的革命武装和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确保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民主力军参加红军和革命战争,农村根据地才能得到切实巩固和扩大。

    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

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可靠依托,只有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

    2.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要求党在农村建设巩固的根据地。

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有力支持;而要获得农民的支持,就必须废除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因而,创建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土地革命就成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实践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农村根据地的建设,由于实行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使根据地不断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主要的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这实际上是在抗日民族战争的条件下,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同时,这一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进而使人民抗日力量发展壮大。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在农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5年9月,中共中央及时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示人民解放军主力进入东北,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战略决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和迅速扩大,从而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这表明通过22年来农村道路的实施,夺取全国胜利的条件成熟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标完全实现。

3.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如何选择革命道路的重大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辛探索,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种种束缚,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上,还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上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

这种转变避免了过早地与强敌进行盲目作战,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不仅有效地保存和积蓄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提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地发展,如果背离了这条道路,革命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毛泽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原则与中国革命和社会实际相结合,解决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方式问题,即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解决了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如:

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重心问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问题等等。

在认识上产生了第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五,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践,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共同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而奋斗的统一战线。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

"

首先,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具有特殊性。

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而占全国人口绝大数的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力量比较弱小的中国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其次,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

在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国际帝国主义在破坏中国革命的问题上相互勾结,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封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虽说人数不多,但它们毕竟掌握着全国政权。

这些势力相互勾结,构成反革命同盟,残酷镇压革命,造成中国革命的残酷性和长期性。

    同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要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盟者,才能孤立和打击强大的敌人。

2、建立广泛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

内部、外部的矛盾错综复杂。

在内部,有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在外部,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还会不断发生转化和变迁。

这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革命力量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

    其次,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这一条件决定了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也就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再次,帝国主义在华分别扶植不同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

    由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以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背景,在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地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充当别的帝国主义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到上述斗争中去。

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削弱敌人和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可以同这样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建立某种程度的统一战线。

于是,他们就成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暂时或不稳固的同盟者。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这是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表明,我们党什么时候违背了这个规律,革命就受损失,什么时候遵循了这个规律,革命就胜利。

所以,毛泽东把武装斗争看成是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正是对中国革命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科学总结。

3、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要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在斗争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在近代中国,建设好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其自身建设面临着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

    首先,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这种状况给党的建设带来的影响是:

一方面,由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有强烈的革命愿望,共产党要建设成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党,就必须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吸取大批的革命分子加入到党内来;另一方面,大量出身于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被吸收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不解决好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共产党就不可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特殊的首要问题。

    其次,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是又联合又斗争。

中国革命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来的,这一情况,对于党的建设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的。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挫折和最后的成功,都同能否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密切相关。

同样,党的建设中也要解决好同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党的建设理论中相当大一部分,就是在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中形成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特别重大的新课题。

    再次,中国共产党长期处于武装斗争的环境中。

这种情况给党的建设带来很大影响。

一方面,武装斗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党的发展与倒退;另一方面,党员大多数在军队中活动,军队的党组织成为党的最主要的组织。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与如何在农村根据地和游击战争的环境中推进党的建设的问题是密切联系着的,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基本问题。

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党风即党的作风,是指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和工作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反映了党的精神风貌。

    中国共产党把党的作风问题提高到党性原则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党风不正就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已的工作作风,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这些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并指出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意义:

见书p59

作业: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是什么?

2、然后理解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时间:

2021.03.12

创作:

欧阳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