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5579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8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第25讲 神经调节学案 中图版必修3.docx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5讲神经调节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25讲 神经调节

[最新考纲]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5年13考)

1.神经元

(1)神经元结构

(2)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

(1)类型:

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

(2)结构基础:

反射弧。

3.反射弧

 

教材

高考

1.(2017·全国卷Ⅱ,5)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解析 胰岛素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皮下注射是指药物经皮下注入人体,该方法比皮内注射吸收快),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错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

答案 B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必修三P33~37,考查内容侧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类型的判断、反射弧分析等。

2.

(1)剖析“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提示 ①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②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③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

(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

提示 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2012·全国新课标)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

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解析 看到酸梅分泌唾液应属“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其中酸梅色泽可刺激视觉感受器进而引发兴奋的传导及反射的形成。

答案 C

2.现象Ⅰ:

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Ⅱ:

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现象Ⅰ

现象Ⅱ

A

反射弧的完整性

不完整

完整

B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可以不要

一定需要

C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D

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

解析 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Ⅰ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Ⅱ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现象Ⅰ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Ⅱ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答案 B

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2.“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

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

若不经历完整反射弧,仅刺激效应器所引发的反应不可称“反射”。

(2)要有适宜刺激(含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

1.(2012·新课标全国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

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

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_______的调控。

(3)图(a)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

解析 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

人体屏住呼吸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

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

答案 

(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3)轴突 细胞体

2.(2018·山西太原期末)如图为某一神经冲动传递过程的简图,若在P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其中甲为肌肉,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方向为丁→戊→乙

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解析 图中共显示三个神经元,根据突触的结构可知甲是效应器,乙是感受器。

P点受到刺激后,兴奋将沿丙传到甲,甲会发生收缩,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反应不属于反射。

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一般位于中枢神经系统内。

答案 B

反射弧的完整性

(1)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不完整,反射无法发生。

①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②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有感觉,但无效应。

(2)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的反应过程不叫反射。

①刺激感受器,神经中枢产生感觉,但是效应器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不是反射。

②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做出反应,也不是反射。

   

考点二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5年4考)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传导形式:

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

(3)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

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

(2)突触处兴奋传递过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

单向。

原因如下:

①递质存在: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中。

②递质释放: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助学巧记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二”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元间的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速度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辨析下列图示,请思考:

(1)图甲中箭头处给予刺激时,兴奋传导方向如何?

自然状态时在人体内是否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③与④为突触前神经元还是突触后神经元?

判断依据是什么?

兴奋的传导方向如何?

(3)图乙中⑤的产生与哪类细胞器有关?

图中⑥发挥作用后的去向如何?

(4)图丙中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

提示 

(1)传导方向为①

②;自然状态下人体内不存在该状况。

(2)图乙中④为突触后神经元,③为突触前神经元,判断的依据是③内有突触小泡,④的细胞膜上有递质受体;兴奋的传导方向为③→④。

(3)图中⑤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⑥发挥作用后将迅速被灭活。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而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因此D所示符合题意。

教材

高考

1.真题重组 判断正误

(1)给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2017·全国卷Ⅰ,4B)(×)

(2)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外排(2015·全国卷Ⅱ,3D)(√)

(3)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2012·全国卷Ⅰ,4D)(√)

(4)膝跳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2012·全国大纲卷,1D)(√)

(5)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2016·全国卷Ⅰ,4B)(×)

以上内容源自教材必修三P28~P37,考查角度侧重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机制。

2.下图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请思考:

(1)三幅图中可表示甲电极兴奋、乙电极不兴奋的及乙电极兴奋、甲电极不兴奋的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2)若从电极乙的右侧施予适宜刺激,则电流计指针偏转状况应依次用哪些序号排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1)③ ② 

(2)①②①③①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1.(2015·经典高考)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在动作电位形成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析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的外流所致,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使神经细胞外K+浓度下降,K+外流增多,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当受刺激时,就可能导致Na+内流不足以引起内负外正电位的逆转或动作电位值偏小的情况发生,D正确。

答案 D

2.(2017·河南八市重点高中一模,18)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

①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

上述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解析 利用药物Ⅰ阻断Na+通道,膜外钠离子不能内流,导致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①对应图乙;利用药物Ⅱ阻断K+通道,膜内钾离子不能外流,兴奋过后的动作电位不能恢复为静息电位,②对应图丙;利用药物Ⅲ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加固了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不能形成动作电位,③对应图丁;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溶液中,受刺激后膜外钠离子内流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度低,④对应图甲。

答案 B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段解读

   

 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典例】(2016·全国课标卷Ⅱ,30)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

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_,再到达突触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_。

解析 

(1)分析图示可知:

在乙酰胆碱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

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也能作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以外排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再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3)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A—C会持续发挥作用,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兴奋。

答案 

(1)C 能 

(2)外排 突触间隙 (3)兴奋

【对点小练】

如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以________的方式传到突触前膜,使得乙酰胆碱以________方式被释放。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________(填离子名称)进入细胞,使得膜电位变为________,引起肌肉收缩。

(2)现有以下几种与神经调节有关的物质及其作用机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A.河豚毒素:

抑制Na+通道的打开;

B.烟碱:

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Na+的通道;

C.某种有机磷农药:

能抑制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D.肉毒素:

阻止运动神经细胞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老年性疾病,致病原因主要是Ach含量显著减少,可用上述物质________进行治疗。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致病机理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做抗原,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使得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此病可以使用以上哪种物质进行治疗?

________。

物质________可以使肌肉松弛,减少皱纹。

物质________可以作为止痛剂使用。

解析 

(1)发生反射时,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传出神经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到突触前膜,使得乙酰胆碱以外排方式被释放。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处Na+进入细胞,使得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引起肌肉收缩。

(2)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是Ach含量显著减少,烟碱能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Na+通道打开,可起到与Ach相同的效果;重症肌无力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把Ach受体当做抗原,产生Ach受体抗体,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针对此病,题中所给四种物质都无效,可通过对免疫系统的治疗来缓解。

肉毒素可以阻止运动神经细胞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肌肉不收缩,以此减少皱纹。

河豚毒素可抑制Na+通道的打开,抑制兴奋的传导,因此可以作为止痛剂。

答案 

(1)局部电流(或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外排 Na+ 外负内正 

(2)B 以上物质均不可用 D A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

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考点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5年4考)

1.完善各神经中枢的功能

2.连线人脑的言语区及损伤症

(1)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却不能,其原因何在?

(2)你如何解释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塞后,出现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

(3)在医院做尿检时即使无尿意,但也能提供尿检样本,你作何解释?

提示 

(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

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

(2)该状况的出现表明外伤或脑梗塞已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即大脑)”,致使丧失对排尿这种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的“控制”作用。

(3)该事例充分证明低级中枢可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大脑皮层的功能

1.(2016·北京卷,4)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

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解析 大量出汗导致失水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B错误。

答案 B

2.(2017·海南卷,15)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解析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而中枢神经又分为脑和脊髓,其中脑又可分为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小脑(主要维持身体协调、平衡),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

答案 D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概念图

(2)人类大脑皮层的四大功能

①一切“感觉”形成的场所——躯体感觉中枢;

②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调控支配脊髓低级运动中枢;

③记忆、思维能力;

④具有语言中枢,如W区、V区、S区、H区等(人类特有的)。

   

 

易错·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能完成反射

点拨 反射的发生不仅需要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适宜的刺激。

如图所示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一个神经细胞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

图中显示:

①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②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随刺激强度增加动作电位基本不变。

易错点2 误认为神经递质的作用只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点拨 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有兴奋和抑制两类。

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若能使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若不能打开Na+通道,而是提高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从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外正内负局面更加剧,进而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被抑制。

易错点3 误认为“形成了感觉”也是“完成了反射”

点拨 反射依赖完整的反射弧(五部分)才能形成,感觉只需经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三部分即可形成。

易错点4 突触小体≠突触

点拨 

(1)组成不同:

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信号转变不同: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纠错小练]

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

如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段表示________电位,引起b点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内流。

(3)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

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__上的Gly受体结合。

当Gly与其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________的方式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

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突触前膜可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组织液中,因此,图中没有体现的内环境构成部分是淋巴和血浆。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电位是外正内负,曲线图的起点为负值,即表明此曲线图表示膜内的电位变化,a段即表示静息电位,a~b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b点即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形成原因是Na+内流。

(3)题干提示突触2抑制突触1的兴奋传导,因此,贮存在突触2的突触小泡中的Gly应该是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阴离子内流,进而使突触后膜继续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导致兴奋不能传导,起到抑制的作用。

氨基酸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和ATP供能。

氨基酸的跨膜运输及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 

(1)血浆和淋巴 

(2)静息 Na+

(3)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阴 主动运输 蛋白质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随堂·真题&预测

1.(2017·江苏卷,8)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线粒体,②为突触小泡,③为突触前膜,④为突触后膜。

结构①在突触小体中,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结构①产生的能量不可能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A错误;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错误;神经递质被②突触小泡包裹运输至③突触前膜,发生膜融合后通过外排将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C错误;神经递质与④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④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产生膜电位变化,D正确。

答案 D

2.(2017·海南卷,13)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过程都需消耗ATP,而缺氧会影响呼吸作用产生ATP,进而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A错误;肌肉细胞膜上具有神经递质的受体,这样才能确保神经对肌细胞的控制,B正确;当神经纤维的电信号(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小体,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相关递质,C正确;突触可借助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实现前、后膜间的兴奋传递,D正确。

答案 A

3.(2019·高考预测)如图表示神经元的结构。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B.在Ⅰ、Ⅱ、Ⅲ任何一个部位给予适宜的刺激都可产生兴奋

C.当Ⅱ处兴奋时,该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D.若该神经元处于某反射弧中,则其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 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

答案 D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

30分钟 满分:

100分)

1.(2014·安徽高考)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