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5712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 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docx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

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涂志伟专访带你走进他的艺术人生

葫芦里2016-02-1516:

06涂志伟,一位普通的中国百姓,

当上了美国油画家协会的主席。

涂志伟油画的画面效果

如同装上200瓦的灯泡,

光彩夺目,令人称奇。

是怎样的人生,成就如此!

葫芦里,带您一起,

走进涂志伟的艺术人生!

 

涂志伟近照

本期葫芦大仙简介

涂志伟,1951年生于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著名油画家。

1970至1972年,在翁源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1975至1978年,在韶关师范学校任教员;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7年赴美国留学,获美术硕士学位;2004至2006年担任美国油画家协会主席。

涂志伟现为翁源籍旅居美国著名画家,20世纪旅美杰出华人,被美国政府授予“油画大师”称号。

“葫涂访谈录”/文:

陈煜璧葫芦哥

葫:

我们先聊聊您的这个美术馆吧?

您当时建“涂志伟美术馆”是抱着怎样的初心和标准呢?

涂:

我认为美术馆、美术博物馆,应该具备展示当下或历代美术精品、呈现美术演变状况的功能。

让社会大众、学者和美术界的学生,到这个地方可以通过观赏馆藏作品,达到学习、借鉴的目的,这有助于促进艺术的创新。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大部分的美术馆,包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和关山月美术馆等等在内,都不是健全意义上的美术馆,它们实际是美术展览馆。

美术馆的大功能应该展示艺术精品和美术的演变、呈现美术总体知识,才有借鉴作用。

我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如今的现状,建了这个美术馆。

 

涂志伟美术馆,中国·翁源对岸望去,美术馆宛如一架钢琴,被巧妙地安设于滃江河畔。

我们当时在建造涂志伟美术馆的时候,选址在滃江河畔,正好与“书堂石”隔岸相望。

据考查,书堂石现存遗址占地700多平方米,分正门、书房、空旷地三部分。

传说,当年在邵谒书院读书的人都能考取功名。

有一年,六名学子在书堂读书,上京赴考时,七人中举,原来连在书堂做饭的厨子也一起考上。

当然这是传说,但邵谒有33首诗作收入了《全唐诗》,这是有史料记载的。

我建的这个美术馆,希望通过介绍画家的成长、及画家艺术风格演变的历程。

这里,将我一生的东西都展现在这里,包括最初的创作作品。

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艺术家完整的成长经历。

虽然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但起码,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艺术人生、一个完整个案。

对观众来说,其中任何的一个线索、一个指引、一个方向,都有可能带来新启发。

 

涂志伟美术馆内景涂志伟(右二)陪同葫芦哥(右四)、陈煜璧(右一)参观涂志伟美术馆。

摄影:

罗晓东

葫:

一进美术馆,《慧能》这件鸿篇巨著非常显眼(即作品《脸孔·幡·心动》)。

我们知道历史画对您的意义应该是非同一般。

您创作历史画的初衷是什么?

涂:

我对中国历史画感兴趣,始于1978年编钟的出土。

新闻一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跑去湖北的随州。

当时,顿时内心自发的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崇敬钦佩的感受,油然而生!

试想,2500年前铸造出的编钟,里面需要包含多少的科学知识:

乐理、青铜的属性和音阶的关系等等的微妙技术手段的处理。

现在让我们自己来做都觉得很难,更何况放到两千多年前,更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

回来之后,我就开始勾了一些有关编钟的草图,叫《音乐沉睡三千年》,画几个女孩子睡在编钟的旁边,但是最终这张画没有画成。

 

《音乐沉睡三千年》,麻布油画,76x142cm,1996年

MusicSleepingForThousandYesrs,Oil,56x30in,1996

↑编者注:

现在看到的这张《音乐沉睡三千年》,是后来画的,是原稿的缩小版。

 

《肢体语言》组画(脸孔·幡·心动),麻布油画,1000x600cm,2011-2013,韶关市收藏

BODYLANGUAGE_Faces.theFlag.StirringofHeart,oil,236-14x393-12in,2011-2013,CollectedbyShaoguanCity《脸孔·幡·心动》局部《肢体语言》组画(舞乐·编钟·古音),麻布油画,793x229cm,1978-1996

BODYLANGUAGE_Dancers.Bells.AncientMusic,oil,90x306in,1978-1996《舞乐·编钟·古音》局部

葫:

对待历史画,您是持怎样的态度?

涂:

对待历史画,我的态度首先是站在尊重历史的立场上,作品保证其艺术性的同时,尽可能的反映历史的“真实”。

对人物形象、服饰、动态等,我一定都要经过一番考察。

我画兵马俑,就要画出当时秦人的感觉来。

我专门跑到西安,在西安人身上,寻找秦人的形象。

画人物服饰,我跑到北京请教沈从文先生。

记得,当时沈先生就告诉我“出土文物”是最好的证据,也是最为可靠的证据。

画敦煌飞天,要知道他们的舞蹈是怎么跳的。

包括人物的面部形象和神态,都要找真人进行写生。

我们去敦煌那里,刚好有甘肃歌舞团的人在那里表演。

我们就过去找一些形象,当场写生。

后来,我在芝加哥的时候,有一些中国去的舞蹈家,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跳敦煌的舞蹈。

这都是很好的资料。

我的态度就是,画历史画这些基础的工作必须做好。

当然了,有了这个基础,也不是接下来就一马平川、毫无困阻了。

如何处理好人物跟环境光线的协调、统一,也是比较难的。

但这是技术层面的了。

想体现历史的凝重感与沧桑感,相对应的,在创作中就应该持认真严谨的态度。

 

《贵妃醉酒》,油画,241x170cm,1997-2000

ConcubineYangDancingwithWine,65x99in,1997-2000《贵妃醉酒》局部

葫:

在油画的表现技法上,您探索得比较多的是哪些方面?

涂:

我探索的比较多的,还是如何表现和再现“光”这一点上。

我对光的追求,就是画上颜色之后,营造出就像是画面背后有光源发出一般。

感觉到画面会发光,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神秘的效果。

在美国,那些买我的画的人看了我的画以后,常常以为在画布的背后装了一个灯泡,哈哈,真的有人为此还专门将画反过来,检查后面有没有装置。

很多收藏家来买我的画,他们说,就是来买我的光的。

 

《钢琴旁》,油画,61x91cm,2010,涂志伟美术馆藏

BythePiano,oil,36x24in,2010,CollectionofZhiweiTuArtMuseum

↑编者注:

涂志伟作品,画面如同强光投射所致,实乃画面真实效果,并非灯光原因。

葫:

您探寻过这种“特别偏爱”的艺术追求的源头所在吗?

涂:

我对“光”异常的迷恋,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是如此。

我最早喜欢油画,就是因为“光”的原因。

起初看到人在背光中,呈现出的那种朦胧的神秘感,十分打动我。

“光”会在我的脑海里反覆的出现,有时候晚上做梦都会经常梦见,大片的、小片的光,强的光、弱的光。

大概这就是源头吧。

 

《晨曲》,油画,76x143cm,2008

MorningSong,oil,56x30in,2008

葫:

这就难怪那些敦煌飞天题材的作品,呈现出如此令人惊叹的光芒。

听说,您是第一个画敦煌的油画家?

涂:

是的,油画家里面我可能确实是第一个画敦煌的。

在1980年,我去了敦煌,那个时候我就对敦煌呈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便特别想通过油画这种艺术方式将其表现出来。

用油画的表现手法,油画的艺术效果,来再现当年的生活气息,因为油画是比较有现场感,能让人仿佛一下子回到那个盛世大唐。

 

《反弹琵琶》,油画,345x173cm,1994

DancingWhilePlayingPiPa,oil,68x136in,1994《反弹琵琶》局部《唐代乐舞》,油画,396x178cm,1996

DanceandMusicinTangDynasty,oil,70x156in,1996《唐代乐舞》局部

葫:

您跟绘画是怎么结缘的?

涂:

1967年,文革开始后就不用上课了,学生都是玩。

有一天,翁源县有位广州来的画家在学校临摹油画《毛主席去安源》。

我好奇、认真的看他画完了那幅画,还当即请他在我作业本上用各种油画颜料涂了色样。

山区小镇没有油画颜料卖,我就到镇上油漆店,买了红、黄、蓝、白、黑五种油漆,按照作业本上的色样调出20多种颜色,用瓶子装好。

之后我做了一个大内框,买来白棉布,用白油漆做底,画了一张毛泽东挥手的油漆画(画照片)。

结果,老师、同学都说我画得很好,还把画挂在学校的二楼临街的墙上,大街上很远都看得到,街坊邻里,人人都夸,我却不好意思去街上看。

这是我的第一幅油画。

从此,对画画完全着了迷,甚至,为此还患上“画画失眠症”。

晚上灯光黄色,看色不准,我就整天整夜睡不着,盼天亮,人都变得瘦骨如柴,还起誓要为画画而活。

 

《毛泽东各时期形象》,水粉画,1967年,涂志伟美术馆藏

PortraitsofMaoinDifferentAges,gouache,1967,CollectionofZhiweiTuArtMuseumin

葫:

后来呢,很顺利地考上了广州美院?

涂:

也不是很顺利。

一开始,当地政府也是不愿意放行。

后来上头有文件,说读研究生这个事,地方政府不能阻拦。

结果有一次,不放行的领导开会去了,借这个机会,一个梅州的专员批准了我去读研究生。

葫:

听说您在研究生的时候,还举办个展。

涂:

80年代中前期,我因为长期在室内画画,广东的天气好闷热,就用电风扇对着背吹,导致严重腰酸背痛。

我知道是运动不够,就想到外面画些风景画。

先在广州附近写生,后来到太行山、长江等地写生。

1986年,我参加首届星河展,并由广东美术家协会举办了“星河展首届涂志伟近作展”,展的就是我那一批写生作品。

这个展览很成功,充分反映了我对事物的敏锐性,证明了有些“灵性”。

说起星河展,我一度以为早就停办了。

回国后一打听,没想到,到现在还在办,听说已经举到六十多届了。

哈哈……我那是第一届。

葫:

说起这段艺术经历,虽时隔几十年,但还是能感觉到有激起您心中的小小波澜啊。

涂:

由于是首届研究生,人数很少,广东的油画研究生才四个人。

在当时,我们几个人还是小有名气的,很多人找我们画插图。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就是有一次,我骑着单车去买木条来做油画内框。

回来的路上,在十字路口被人喊停下来,说我这个木条超长,违规。

他的意思是要接换他的岗,轮到我站在路口,举着红旗,指挥交通。

如果我上去了,我就得抓到下一个违规者,才能离开。

他问,你这个是干嘛用的?

我说做油画的内框啊。

他就问,你叫什么名字?

我说,我叫涂志伟。

“啊?

原来你就是涂志伟啊!

那没事没事,你走吧。

 

新中国第一张裸体模特油画

《站立的裸女》,油画,65.5x100cm,1979

NudeStanding,oil,39-12x25-34in,1979

↑编者注:

画中的模特是文革后中国第一位裸体模特。

当时,由于广州是开放之先,所以广美油画的四位研究生有机会优先画裸体人体。

涂志伟的这张画当时是留校作业。

 

《七步诗》,油画,200x152.5cm,1983

Seven-StepPoem,oil,60x78-12in,19831982年,陪胡一川(左)华东写生,研究生时。

1985年,在广州美术学院105画室。

(右二为涂志伟)1986年,在广东星河展上,与胡一川家人。

1986年,广东星河展,涂志伟(右一)与涂夫(左一)和王肇民(中),研究生时。

葫:

研究生之后,您选择出国,在当时又是一个怎样的情况呢?

涂:

当时我们上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都在输送人才到国外学习,学校也要我们去。

结果我们考了三次,都是英语过不了。

后来,学校就说你们可以自己去联系,但你们的英语过不了,不能算是公费。

当时出去留学,还需要一个条件,就是需要担保。

我就没有这个条件,所以一开始并没有考虑要出去留学。

但是,有一次,我骑车经过北京南路的时候,就看到,路边挂着一个“美国招生办公室”的牌子。

我就进去,他那本招生简章有这么厚(比划了一下,大概十厘米厚)。

招生简章里还有学校的照片。

我就看着图片,看哪所学校我比较喜欢,凭感觉选了四个学校。

我选的四个学校都有奖学金的,结果录取的时候,这四个学校都给我奖学金。

后来,德瑞克(DRAKE)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比较早,签证给我的是“J1”,就是公派,这个比较符合我的条件。

因为我们当时第一批研究生,一毕业就是讲师的职称。

刚好就在前几个月,下达了一个文件,说“讲师不能自费自派”,所以“自费公派”就比较符合我的条件。

我的初衷就是去临一批画,然后就回来,没有想太多,就去了美国。

 

1987年涂志伟在DRAKE大学

即使在美国学了三年之后,也没有想继续留在那里,还是想回来。

因为在美国靠艺术生存,是很难的事情。

还有就是,如果想一辈子安静、纯粹地画画,在国内的美院当教师,确实是很不错的选择。

所以在1992年回到国内之后,我就表达了我想留下来的想法。

由于当时的人们还受到“六四”的影响,周围的人纷纷都不同意我回国,说我想报效祖国,在国外混出名堂,一样是报效祖国。

所以,当时就没有回成。

葫:

一路以来,您画画的状态有变化吗?

涂:

我画画的时候很容易进入状态,也很享受这个状态,以前年轻的时候,画一天的时间感觉就过了十分钟一样,现在也是,画了一上午,感觉才过了几分钟。

画画能让人进入一种不知疲惫的状态。

年轻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地画画,我在画画的过程中就晕倒了。

可能惊吓到旁边的人,就把人喊过来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睁开眼睛一看,怎么周围围着这么多的人,把自己都吓一跳。

 

下午,在美术馆的大画室里,涂志伟接受了葫芦大仙的第二轮专访。

摄影:

罗晓东涂志伟在画室创作“丹霞”题材的作品。

摄影:

罗晓东

葫:

我们很好奇,您创作一张“飞天”需要花多长的时间?

涂:

一般这样的作品大概需要两三个月,但不是说,这个期间只画一张画,是几张交错并行的。

因为,画画的时候,眼睛对颜色容易感到疲劳。

而且,油画并不像国画一样,画国画有一定的程式,画树叶怎么画、画石头怎么画、画人物怎么画,有一个程式,比较能固定下来。

但是,油画除了掌握技法之外,还特别需要感觉。

要表现某一个空间和时间,要考虑是室内还是室外,是中午的还是晚上的。

因为这么多的因素凑在一起,会对你的眼睛的判断增加负担,所以实际上很容易产生疲劳。

当你没感觉的时候,或者是眼睛疲劳的时候,你就需要停下来,放上一个礼拜左右,回过头来再画下去。

这样,包括作品进行中的好与坏,在有了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你的判断会更加清晰,更加准确。

葫:

能简单说说您创作一件作品的过程吗?

涂:

这个过程,其实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造就每个人画画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

有的人从局部开始,有的人从整体开始,有的人从颜色开始,有的人从造型开始。

而我,是从颜色开始的。

我在画画的时候所关注的往往是色彩,所以,当我关注色彩的时候,我眼中的形体是模糊的。

从颜色中,营造出一种氛围,再从这个氛围中慢慢塑造出形体和形象。

这样能保证色彩是在里面的。

现在的学生学画画,是反过来,一开始就造型、抓形体,这种画法是学院派的画法。

这种画法虽然比较稳妥,但是,很容易造成没有色彩效果,缺乏颜色的力量和冲击力。

葫:

您觉得当下我们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整体态度如何?

涂:

我们中国,包括艺术家、科学家,其实都不如人家(美国)那么用心。

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我眼见为实。

印第安人、土著人,他们的生活很原始,很落后。

画家想画他们,就住在那里。

是把家安在那里,不是临时住在哪里的哦,很艰苦的!

跟我们这边相比,住在广州,跑去西藏写生采风,住的是旅馆,游山玩水,拍了很多照片。

回来之后,在空调房的画室里对着照片创作。

这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不是说艰苦才能画好画,而是说一定要“投入”。

像当年的陈丹青,住在西藏,画了那一组西藏画,就很好。

他现在的画,跟以前就没法比了,因为感受没有以前那么强烈、真诚和新鲜。

葫:

那您觉得当下国内的艺术创作,除了缺失“投入”,还有那些地方值得反思提高?

涂:

搞艺术,比较正统一点来讲,就应该纯粹一点。

我们以前的艺术家,不像现在做艺术的人,对市场那么有研究。

以前的人,首先是基于对艺术的爱好,都是很真心的,都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对艺术有所贡献、对艺术有所发展,是以这样的一种使命感来推动着自己从事艺术。

但是,现在的艺术家呢,都是讲钱、讲利益。

以前的艺术家,一张画要画好几年。

你看那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三十多年放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好几个皇帝都想要,他都不给。

但是结果是,这张画在艺术史上的贡献是非常高的。

不但对文艺复兴的贡献非常大,而且对于世界艺术的贡献也是如此。

包括那些文学家,像《红楼梦》这样的大作,怎么可能是为了挣钱而创作的呢?

我们那个年代,对金钱本身还没什么概念,更谈不上将艺术转化成为金钱的观念。

我们那个年代,那些很有名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作品,拿出来就送人了,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索取金钱的回报。

其实,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国内,那些专家对我的艺术创作比较认可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作品比较纯粹。

葫:

那您怎么看艺术家和市场的关系?

涂:

当然啦,艺术家也需要生活的。

我在美国最初的几年,自己开车,几乎全美国各大城市我都走过了。

就是寻找画廊接收我的画。

美国的画廊一般是要等到九月份才看画家的作品,而且一开始是看幻灯片而不是原作。

当时美国画写实的画家也不多,而且我画的那批质量也不错。

每到一个画廊,我都是直接带上原作。

在九十年代,我在这方面下了很多的工夫,最后,有三十多个画廊经营我的画。

一个画廊一年帮我卖掉一张画,我一年就能卖三十多张画了。

这个过程为我奠定了一个好的创作条件,同时也开拓眼界。

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艺术创作和市场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工作,艺术家不应该被卷入市场去。

卖画的职业和绘画的职业,应该是分开的。

就像伦勃朗,后来的时候很落魄,连请个模特都没有钱,所以他只能画自己,如果他的订单很多的话,他的肖像画肯定画不出这个水平的。

他的作品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如果整个展览几十件作品放在一起,只要有一张他的肖像画,你就感觉有一幅画在盯着你,吸引着你走过去。

我在美国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他说,上午八点到十二点,是他自己的时间,一个人呆在画室里画画,两年才画一张画。

有一个美术馆,收藏他的画,是两万美金一张——这点收入,肯定不能满足他生活的需要。

下午一点到九点,是他赚钱的时间,就在大学里面教书,包括教我们。

我们国内大学教授是高于艺术家的,在美国可不是这样,那边大学教授千千万万,艺术家没有几个。

我那个老师,除了画画还要工作这么长的时间。

所以说,真的要做一名画家很不容易,更不要说艺术家,这是需要很尽心的。

 

2009年美国油画家协会大展上,涂志伟(左一)与大师大卫.拉费尔(右一)。

2014年,美国尼尔主席自报做模特。

访谈后记

在采访中,涂志伟先生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

随和、真诚。

即便是第一次见面,你也很难猜不中这个人是个艺术家。

他仿佛是天生就为了画画而来到世间的人。

勤奋与才华,让他即便到了如今的年岁,仍然有资格单纯得像个孩子,仍然有资格可以用言行举止来卖个“呆萌”:

除了画画我什么都不会呢。

涂志伟对着他的画作,说:

要有光。

于是,这个世界就有了这么多光彩夺目的精彩作品。

延伸阅读:

葫芦里解读涂志伟历史画

1、涂志伟拓展了历史画的范畴

历史画,是源自西方绘画的概念。

从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的印象主义绘画兴起之前,历史画在西方美术史上,被奉为最正统与高贵的绘画题材。

“历史画”(HistoricalPainting)在西方美术史的概念中,不仅仅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广义上包括了神话传说、宗教故事为题材的绘画。

而涂志伟历史画作品,某种意义上,拓展了历史画的概念。

像其所创作的历史画《手·木筏·黄河》、《脊背·长城·月亮》等,既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也不是神话与传说,而是贯穿着历史的历史画。

所以说,对涂志伟而言,其“历史画”的意义,与其说在于对史实的忠实记录,不如说在于对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宏伟场面情节的“意念”追求。

而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用人的每一肢体来构成艺术语言的形式,如《脊背·长城·月亮》用背的肢体来构成画面;《胸·郑和船队·大海》用肢体的胸部形成画面;《手·木筏·黄河》用手;《脚·秦军·大地》用脚;《头·书·大坑》用头等等,它们有很强的形式感,在形式上给“历史画”有很大的突破,有新的建树。

 

《肢体语言》组画(手·木筏·黄河),麻布油画,803x234cm,1998-2002,中国美术馆收藏

BODYLANGUAGE_Hands,Rafts,YellowRiver,oil,92x316in,1998-2002,CollectedbyNationalArtMuseumofChinain《手·木筏·黄河》局部《肢体语言》组画(胸·郑和船队·大海),麻布油画,803x234cm,2003-2007

BODYLANGUAGE_Chests,ZhengHeShipTeam,TheSea,oil,92x316in,2003-2007《胸·郑和船队·大海》局部

2、历史画的发展历史,中国不如欧美

其一,油画比中国画,更适合表现宏大的历史的真实感;其二,历史画这个概念,源自西方美术;其三,西方美术史中,将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归纳到历史画的范畴,“挟宗教以令天下”,所以,在“印象主义”兴起之前,历史画是最为主要的绘画题材。

在中国,像汉画像石中,有“周公辅成王”、“荆柯刺秦工”等历史故事被普遍采用,历史画虽有阎立本的《步辇图》、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的传世名画,但是,随着唐宋文人画的出现与盛行,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只能与山水画合流,历史画的地位严重被削弱。

3,中国本是一个最不应缺失历史画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最为重视历史的国度。

经史子集,史列第二。

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如此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虽然就记述历史事件而言,文字显然要比绘画优越得多,尤其是在完整地描述历史事件经过、揭示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以及记载人物言行方面,文字更具优越性。

但是,历史画作品作为相对整体的艺术形象,与文字材料和文物相比,在反映历史方面,显然具有形象性与完整性的优势。

而历史画与文字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如唐代张彦远说过:

“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又说: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张彦远认为,图画在“传既往之踪”亦即记录往昔事件、历史人物的容貌和风俗习惯上比文字更有效。

正如布克哈特所认为的,只有通过视觉作品,某个时代隐秘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诸后人。

4,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画得到的是一个不真实的、虚高的地位

在涂志伟创作历史画题材之前,历史画在中国其实经历了一场被扭曲的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画虽获得了崇高地位,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是“政治化”需求下的抬举,也是国家政治意志推动下的“非艺术倾向”的举动。

当时的作品都表现出了高度的意识形态化,虽然打着“写实”的旗号,但其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却是“艺术为政治服务”。

参与的艺术家,自觉地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思想、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从而失去了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主动和价值。

因此,这个时期的历史画,不仅“历史真实”是欠缺的,而且创作主体的创作意志也是被扭曲的。

“文革十年”,更是一个割断历史、否定文化、泯没良知的时代,美术本来无从说起。

“文革”之后,如邵大箴所言:

“刚刚经过‘文化大革命’风暴的中国美术教育正面临‘拨乱反正’、恢复文革前教学秩序的艰巨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