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57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铁丢书时评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读书早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相反,今天读书多少变成了一种“姿势”,用于向外人宣示“我是读书的”。

正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社交媒体常被修饰过的“亲切读书照”刷屏。

读书成了文化格调的彰显,变成了“炫耀性消费”。

不能说作出爱读书的姿态、大张旗鼓地举办活动都是虚伪的,或是一概贯之以附庸风雅的嘲讽。

这只是展现了一种补偿性心理:

正因为现实情境的过于冷清,造成了姿态展示的极端热闹。

这其实是逻辑自洽的,对不读书的过度焦虑,造成了全民号召读书的文化景观。

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如果说古代的障碍是教育、书籍的获得成本,在今天则是占据时间的机会成本。

读书习惯,它必然地和功利意义相悖,正如中国学生从小就泡在书山题海里,在脱离了功利指向后却并没有形成广泛的读书习惯。

阅读的意义,可能更指向人格的完满,而非具体问题的解决。

南北朝时梁元帝藏书万卷,国破时却一举焚之,理由是“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他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但读书并不必然导向“成功”,而是指向“丰沛”。

这种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全民范围内的养成还需时日,过多焦虑也无用,缓解这焦虑的,唯有读书。

地铁“丢书”更应坚持下去

上下班途中,在地铁里拿本书或者拿份报安静阅读,是许多北京人的美好记忆。

昨天,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一场“丢书大作战”活动引起了人们关注。

举办方在地铁、航班、顺风车“丢”下了1万本书,呼吁更多人利用通勤时间开卷读书。

不过也有乘客提出质疑:

“在早晚高峰人挤得都转不开身的地铁里,这场文化秀是不是选错了地方?

”(11月16日《北京日报》)

一则地铁“丢书”的新闻引爆了舆论场,说这是作秀的有之,说其是一次失败的测试有之,说别以成败看待这一活动的也有之,而更多的人则对地铁“丢书”持肯定的态度。

不过,在笔者看来,如果就事论事来讨论这个问题,很可能是一个无解的结果,也毫无意义,原因很简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都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陷入毫无意义的口水仗。

笔者以为,我们似乎更应该关心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种活动是只此一次,还是还将延续下去?

如果仅仅就丢这一次书,那多少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只能说明实验者是一时头脑发热,或是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而标新立异。

实际上,现在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这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很多人都成为“低头一族”,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出行工具上,我们看见的几乎都是人人抱着一个手机玩,却鲜见有人在埋头看书。

现在,有人试图通过模仿“赫敏地铁丢书”的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这种出发点和旨在传播阅读的做法无疑是好的,值得肯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仅仅靠这一次活动,显然很难改变人人低头玩手机的陋习,也很难培养人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因此,笔者觉得,现在最重要不是讨论这一活动的成败利弊,特别是活动的组织者不能因为这一次实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而顾虑重重,甚至就此收场,那就失去了地铁“丢书”这一活动让人重拾阅读的本来意义了。

有道是,坚持到底才是胜利。

地铁“丢书”亦是如此。

当务之急是如何完善这一活动,使其更具有可行性,然后将其作为传播阅读的一个手段坚持下去,做到经常在地铁上“丢书”,这样才可能收到效果,才能让乘客在地铁上乃至平时养成阅读的习惯,也才能真正达到让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朋友这一最终目的。

国版“地铁丢书”更像是一次心灵提醒

王聃

近日,英国演员艾玛·

沃特森在地铁上“丢书”,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任一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1月15日上午八点半,为鼓励粉丝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

除黄晓明外,徐静蕾等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

(11月15日新华网)

中国版“地铁丢书”在网上引发热议,是一件可以想象的事情。

那些与国际接轨的“挑战”或“实验”,那些看起来和精神层面相关的行为,总能受到城市年轻人们的追捧。

此时倘若再有明星的参与、社交媒体的介入,想不成为被热议的新闻都难。

曾经风靡中国的“冰桶挑战”如此,中国版“地铁丢书”亦如是。

因为明星的参与,中国版“地铁丢书”的意义表达得更为清晰:

不管你是谁,不管是忙碌还是轻松,就算你是在一趟来来往往的地铁上,阅读也应该成为自觉的行为。

如此,在互联网时代里,我们的心态才会更宁静,精神世界才会更丰富。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版“地铁丢书”行为,并不只是简单的模仿。

但正如媒体早已经指出的,“地铁丢书”要衍生出最大的涟漪效应,丢下的书要能被拾到的乘客自觉阅读,必然要建立在几个基本的前提之上。

譬如,整个社会都有阅读的习惯;

譬如,读书是一种有格调的生活方式;

再譬如,人们更乐于从书籍中获得精神慰藉,而非娱乐等其他领域。

由此来对比我们的现实,很难说阅读的氛围都已经形成。

那么,中国版“地铁丢书”最终能否实现发起者的初意,还很难下定论。

而且,和艾玛·

沃特森的“地铁丢书”不一样,中国版的“地铁丢书”是某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行动。

主办方号召大家将10000本书“丢”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网约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

换言之,中国版“地铁丢书”行为并非完全的自发,相反,它带有着部分策划和自我营销的味道,那么它的实际效果,显然需要重新打量。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以读书的数量为炫耀?

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在地铁与公交上不仅是刷手机?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4本(含电子书)。

当整个社会对于阅读的习惯还未形成,当鼓励全民阅读还在以一种个体策划与营销的方式而出现,那么中国版“地铁丢书”的价值,实在不应被过度高估。

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一次对心灵的提醒。

这就是中国版“地铁丢书”的意义所在。

“地铁丢书”缘何遇上尴尬

近日,一群神秘人出现在广州地铁站内,他们手拿着书籍,寻找合适的位置放下后,默默地观察着人与书的各种相遇,这是一场“地铁丢书”的试验。

如今,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阅读爱好分子纷纷响应,准备在各自的城市地铁里“丢书”。

“地铁丢书”的试验,最初的灵感来源于一则新闻:

电影《哈利·

波特》中“赫敏”的饰演者,在伦敦地铁站藏了100本书,引发了当地市民的争相寻找和阅读分享……然而,同样的创意置于不同的情境之内,所触发的结果却是迥然不同的。

虽然此活动的关注度火爆异常,但似乎并未在现实空间内激起多少波澜,反倒是在社交网络上成为红极一时的谈资。

一场旨在推广纸质书阅读的线下行动,却最终又回到了线上碎片化传播的轨道,这多少有些讽刺。

到最后,大多数人还是会通过网络上的简短文字,来远远感受并理解这场“地铁丢书”的来龙去脉。

事实上,所谓的“地铁丢书”,已经越发成为阅读爱好分子的圈子狂欢。

他们以此来标识自己是读书人,以此来找到并呼应更多的同类。

从此意义上说,“地铁丢书”已经与读书无关,而演化为一种甄别身份、自我表演以及社交互动的世俗活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被小众化、边缘化的读书者群体,时刻想着以某种方式重回舞台的中央。

但在很多时候,这其间的种种努力与创意,早已和推广阅读毫无关系。

“读书”作为高度个人化的事物,原本就不太适合高调曝晒。

而地铁作为基础性的载运工具与公共空间,也不适合承载太多人文布道的责任。

尽管这一行动代表了“传播阅读文化”的价值正确,但是公众却始终看不到,这其中形式表演与价值兑现之间的必然逻辑。

地铁“丢书”玩“情怀”,请别糟蹋书了好吗……

【导语:

凭着一腔的文艺情怀,并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可能只是流言的方向。

就这次的“丢书大战”而言,用文艺的内容并不能打一手商业的好牌。

你有多久没看书了?

别装,芝麻君知道,答案一定是很久了。

很久不看书的你,地铁上有一本书,会捡吗?

昨天,一篇《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丢书大作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刮起一阵刷屏风。

新世相联合几十位作家、明星、企业家一起,在北上广的地铁、航班、滴滴顺风车等交通工具上丢下10000本书和手写纸条,拉开“丢书大战”的活动。

比如这样:

黄晓明参与“丢书大战”

看起来是不是很酷,很文艺?

然而,他们猜中了故事的开始,却没猜到结局……

当然,这可能只是误会。

不过,你们把书随便丢在地铁上,考虑过书的感受吗?

书:

我表示很尴尬……

讽刺的是,有人像模像样的学了起来,丢包子、丢房卡……

芝麻君很想问,有人丢男票么,我想捡一个……

前有情怀,后有营销 

众人皆知,书籍是人类精神食粮。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说,自己“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如今,像黄庭坚这样不读书就觉得“面目可僧”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都在明目张胆地“精神裸奔”。

有统计显示,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均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

有人争辩,一本《红楼梦》和几本周刊杂志不能相提并论,而且更愿意看电子书。

但环顾左右,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芝麻君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空有一颗读书的心,却抽不出时间来执行。

有人抓住了我们所谓的爱书“情结”,把书籍变成了营销的载体。

前不久,QQ阅读携手胡歌及百位作家(包括南派三叔、唐家三少等),通过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发起了一场以“全民阅读”为理念的免费送书行动。

一句“越读越明白自己”,引起了广大“阅读爱好者”的内心共鸣。

“晒脸不如晒书”瞬间登上新浪热门话题一小时榜TOP5,话题阅读数高达4300多万,数以百万的网友都参与进来,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免费送书活动。

尽管“送书”、“丢书”的活动,看起来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迈开了“全民阅读”的一小步,但这些现象背后,很可能是披着文艺的外衣售卖情怀。

丢书大战,也是套路

还记得,今年7月份那次“4小时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吗?

一场“声势浩大”的逃离活动,撩动了多少文艺青年们内心的诗和远方,戳中了一线城市北上广白领们说走就走的“痛点”。

作为内容输出方的新世相,通过逃离活动用户量增长了11万,后台互动留言达8万条,各大社交网站也赚足了曝光率。

然而,最后的真相却是,有人在知乎曝出30张机票早已内定,这不过是一场有预谋的营销活动。

用情怀做铺垫、借明星来造势、拉品牌来增加可信度……“丢书大战”和“逃离北上”都是如出一辙的套路。

芝麻君想说,北上广的地铁那么挤,高峰期拿个手机都直接唿到脸上了,哪有空间翻书?

找黄晓明、董子健、徐静蕾、张天爱等这些明星艺人,和读书活动又有什么关系?

让莫言做“丢书大战”的意见领袖,是不是看起来更靠谱一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网友也对这次的“丢书大战”活动纷纷表示质疑。

活动策划者则对此回应:

“活动是自带意义的,它的意义不只是读书,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游戏性”。

所以,书有没有看不是重点,你参与了游戏就够了。

谁能改变潮水的方向?

新世相的创始人张伟,一度被奉为“文艺教主”;

罗永浩的逻辑思维,也几乎成为文艺青年们的新宗教。

在物质生活之外,文艺似乎是优质生活的必要基石。

一句“我们能够改变潮水的方向”,成了文艺青年们的接头暗号。

凭着文艺情怀,就能改变潮水方向?

那么,请丢我一套学区房,让我看到潮水的方向。

“丢书大战”、“四小时逃离北上广”、“做一小时偶像剧女主角”等之类的活动,之所以引起极大关注,无非也是一场自嗨式作秀。

很多人转发刷屏,也是一种认同的标签,贴在身上就文艺酷炫了。

有人很直接拉开了朋友圈的鄙视链:

“看书看展的文艺青年鄙视只懂转发感慨的文艺青年,热衷转发新世相的用户内心暗自鄙夷那些只懂发孩子照片和单位团建的朋友庸俗枯燥,真正混迹于互联网圈子嘲笑罗辑思维又开始薅用户羊毛,罗辑思维的用户觉得全世界都被他们抛在身后。

人艰不拆,何必呢。

芝麻君觉得,这些看似充满情怀的行动,改变的不过是流言的方向,并不是潮水的方向。

就这次“丢书大战”而言,用文艺的内容并不能打一手商业的好牌。

读书这么严肃的事情,你们觉得丢在地铁好吗?

地铁丢书,一场文艺青年的自嗨

朋友圈又一次沦陷,这回是因为读书。

前几天,英国的学霸美女赫敏参与了“地铁藏书”活动,引来众多关注,周刊君也曾发过(点这里阅读)。

从“整个伦敦都疯了”,到“全世界都疯了”,效果满满,皆大欢喜。

这个活动发起人专注图书漂流好几年,诚意满满,“做了一件小小的好事”,很是暖心。

但当它来到中国,被大龄文艺男青年某微信公号一通包装,却完全变了味。

01

在“逃离北上广”和“写一封信”之后,营销大家某微信公号又搞了这么一个“地铁丢书”活动。

从商业营销的角度看,不管是传播力还是品牌推广,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从“地铁丢书”这事件本身看,着实是丢了一把人.

先澄清一下,我不认为中国版“丢书大作战”发起者有“照抄照搬”的嫌疑,他们之前已经和英国方面联系授权;

也不是说他们找了几个不着边的明星作秀不对(毕竟赫敏是货真价实的学霸、爱读书形象),毕竟是一次商业活动;

更不是说他们“丢”书有妨碍公共之嫌。

而是“丢书”这件事,会给人造成错误的心理暗示,也很难达到现实的阅读效果反馈。

谈及人心,总是比较复杂,我们先从简单一点的功利主义角度来分析,为什么地铁丢书不会有实际效果。

 

02

先来看英国丢书的地铁是什么样子?

车厢、班次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有阅读空间。

而我们北上广的地铁是什么样子呢?

来看看被点赞最高的评论:

地铁里被挤成沙丁鱼罐头是一种常态,更不用说上下班高峰期,恐怕丢一本书在车厢,都会被挤得面目全非。

缺乏合理阅读空间的现状下,怎么可能结出“人人阅读”的好果子?

这些被“丢”掉的书,或许能在地铁里有空的时候,等来ta的下一个阅读者呢?

发出这个提问的,只能说太不了解我们的国情了。

以上海为例,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第三章“运营服务”的第三十一条“在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中分别提到:

禁止乱扔杂物、禁止堆放杂物、禁止散发宣传品、禁止收捡废旧物品等。

联系上海地铁运营中心,相关人士表示,这些“丢”在地铁内的书籍假如无人拿走,结束运营后会按照流程由保洁人员回收,车站进行保管,等待“失主”领取。

也就是说,地铁丢书目前来看,只能定义为“达到传播效果的营销事件”,并不是“达到阅读效果的社会活动”。

03

再来说说,地铁丢书给到的错误的心理暗示:

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参与了读书活动是光荣的。

大型社会热点事件之后,免不了每个人站队发声,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泛滥的时代。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那就应该静下心来多读几本书”,配上一张岁月静好的照片,已经不能满足文艺青年们的装逼需求了,他们还需要一张印着“丢书大作战”logo的图书,通过趋之若鹜的态度,表达自己坚定地站在读书第一线、维护文化人尊严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的背后,是对不读书的鄙视。

殊不知,中学课本里就写着“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来源”。

要是读书什么用都管,那些内涵、阅历一堆高尚品质德脸往哪儿搁呢?

有人爱读书,也有人不爱读书。

如果说每个人死后都能变成一本书,有人是百科全书,但也有人是美图秀秀,有人是世界地图。

大家只是不同的门类,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靠读书获取知识,最终乐趣不该是爽了自己嘛?

而当读书和不读书有了高下之分,读书变成一种“装逼”活动,变成社交货币的一种。

书籍本质上是一种商品,满足了我们认识世界、获取经验的需求。

而且门槛比较低,看一本菜谱,将就点能吃一辈子。

但也会有人不热衷这种方式。

请尊重一个人不读书的自由。

04

地铁丢书的另外一层暗示叫做:

你读了我们的书,就有了知识,就提升了自我。

而这一点,也是驱动人们去参与读书活动的重要原因。

和“丢书大作战”类似的,还有个“图书馆”活动,读者(或者这里叫用户更恰当)付款129元之后,可以随机领到4本书。

有人戏称为“交1999会费,每年随机邮寄4件衣服给你,颜色、款式、风格不一”,你会接受吗?

买衣服应该没人会接受,但你为什么能接受读书这件事由别人来选择呢?

每个人的风格不一,对读书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和选衣服是一个道理。

那些能接受别人选书的,归根到底,追求的不是读书,而是“读书活动”的参与感,是对包装过后的“读书很酷”概念的认同。

有文章分析过,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接触的信息量那么多,为什么没成为专家,为什么还是感觉没有用?

那是因为没有建立自己获取知识的坐标系,对于知识型信息仅仅是“listen”(去听)而不是“hear”(听见),最终得到的不过是不成体系的流量垃圾。

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这个筛选过程,就是完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遗憾的是,“丢书大作战”这种活动,抹杀了这么重要的一环。

反而让读书的人,在参与中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参加了新潮活动,就走在了阅读的一线。

对于无序读书的人,只想劝一句:

看再多的心灵鸡汤,也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的。

当然,这是功利角度的建议,不适用于“读书只为了自己爽一把”的有识之士。

发起人提早给自己找了个台阶,“很多人也提醒说,这些书可能会丢失,人们可能根本不感兴趣。

所以它也许以失败告终,但我愿意和你们一起试试看。

没认真试过,不能说放弃。

嗯,好真诚的一句话。

我理应尊重文艺青年的这份自嗨。

但是,对于参与了“丢书大作战”,并洋洋得意秀在朋友圈的人,我还是会果断拉黑。

“地铁丢书”有没有更巧的玩法

“地铁丢书”有没有更巧的玩法---

“地铁丢书”要“活”下去,它不能太功利,需要日积月累,也离不开更专业的组织、持续的运营与管理。

前日,一场名为“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在北上广三地同时上演。

约1万本图书被“丢”在地铁的座椅、角落等地,等待人们去发现、阅读、互动。

活动迅速“走红”,在网络呈刷屏之势。

这场“丢书”活动,其实也是舶来品。

前段时间,哈利·

波特电影中“赫敏”的扮演者带头在伦敦地铁里丢了100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

如今同样是“丢书”,剧情走势却中外迥异,不仅翻阅者不多,活动还引来无数吐槽,有人说丢书选错了地方,有人直言地铁读书“不切实际”,甚至有人还得出了中国人不爱读书的结论。

 

坦白说,这“锅”我们真的不能背。

其实早在上周,就有一位广州小伙做了个“实验”,他将9本书“丢”到广州地铁上,结果当然是大写的尴尬。

为什么?

因为和“丢书”活动一样,太突兀。

面对莫明其妙出现的书本,普通人即便不怀戒心,也难免心存疑惑,相比于图书漂流,它更像是乘客遗落的东西,甚至像是在占座——简单一句话,市民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鬼”,“丢书”效果不佳,也在情理之中。

“地铁丢书”初衷是好的,对于阅读“圈粉”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且不论其背后“秀”的成分有多少,它至少不该像一阵风,只留下一片喧闹。

对比“伦敦版”的丢书活动,那是一个名为“地下图书馆”的公益组织运营的项目,已经坚持了四年之久,并且在伦敦早已很有名气,很多读者成了项目志愿者,不少出版社主动上门合作……可见“地铁丢书”要“活”下去,它不能太功利,而应该是一个公益项目,需要日积月累,也离不开更专业的组织、持续的运营与管理。

另一方面,地铁阅读也可以有更巧妙的玩法。

从实践来看,它完全可以将规则设计得更有序、更常态,比如跟入驻地铁站的报刊店面合作,让有兴趣的乘客免费取阅等等。

而从很多地方的探索来看,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也完全可以变成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比如武汉地铁已设立了69个自助图书馆,还打造“地铁读书角”,给阅读一席之地;

成都日前启动了地铁“流动书包”项目,向市民提供书籍免费借阅;

北京也尝试过地铁图书漂流活动,在部分站点设有专门书架……在这方面,书香浓郁的广州也不妨多多尝试,让地铁里阅读的身影更多些。

此外,活动还提醒我们,推广全民阅读,不能仅靠政府推动,更多相关活动也可以玩起来。

当前,很多阅读推广项目充满“套路”,它们推广手段较为陈旧、效率不高,效果自然也打了折扣。

从“地铁丢书”看来,阅读也可以更多地参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营销活动,依靠年轻人的力量推广,让阅读更好玩——相信只要在推广手法上多多创新,会有更多人成为阅读的“死忠粉”。

莫以成败看“地铁丢书”

上周日下午,一群神秘人出现在珠江新城的地铁站内,他们手拿着书籍,寻找合适的位置放下后,就在远处默默地观察着人与书的各种相遇。

这是一场试验,也可能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的开始。

这一切,缘于一名叫张旭明的年轻小伙。

上周三晚,他在自己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后,短短两天时间,不仅收获了逾5万的阅读量,还聚拢了120多名年轻人,成立了一个“丢书帮”的城市先锋试验群。

(11月15日《南方都市报》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趣味,一个政权的视野远见在于官员群体的阅读水平”。

由此可见,阅读关乎个人成长,阅读关乎民族未来,阅读关乎国家长治久安。

有调查显示:

犹太人平均年读书量为64本,日本人40本,美国人21本,中国人4.5本,是日本人的近9分之一…换言之,这些年我们离书越来越远。

而在日本,在地铁上,人们发现,人们不是闭目养神,就是在看书。

故而,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2015年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打造书香社会、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良好的风气。

如今,“地铁丢书”就是要将书丢给地铁上的陌生人,让他们在地铁上也阅读,并且将这种阅读的风气传递开来,将书香文明搭上时代列车。

不否认,“地铁丢书”遭遇过种种不解,而它的发起人张旭明,也还收获了失落,但是,一个普通的公众号,因为一篇看似普通的文章而火了,它就是关于“地铁丢书”这件事的一个记述而已,其背后,还是一种公益冲动,是一种文明的力量在汹涌,于是乎,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一个120多人的“丢书帮”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