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619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大系统编制说明书Word文件下载.docx

(7)系统可实现对矿井其他移动目标进行监测定位管理。

(8)系统在进行实时数据采集时,可进行记录显示查询编辑人工录入网络通信等。

(9)系统可自动生成人员信息数据库。

(10)系统具有人员活动轨迹再现功能。

人员跟踪定位系统传感器布置在各巷道出入口,中间段等地点,下井人员携带标示卡,当人员进入某巷道时,传感器自动获得人员信息,通过监测站将信息上传。

该系统传输介质为光纤或通讯电缆,信息直接传到设于调度室的上位机,进行分析储存,当某区域出现危险情况,可及时进行分析,备查。

11.6.3紧急避险系统

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为入井人员提供自救器、建设井下紧急避险设施、合理设置避灾路线、科学制定应急预案等。

1.本矿井为入井人员配备的过滤式自救器型号为AZL-60SW,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60min。

2.矿井避灾及避灾路线见本章“11.2灾变逃生路径”。

3.矿井投产时,本矿井设计采用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和井下避难硐室。

(1)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

1)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布置

根据本矿井各采掘工作面及零散作业人员的分布情况,按照“多点布置,就近避难,一人一位,快捷入舱”的原则布置避险设施:

①在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轨道顺槽各设置2台可移动式救生舱,可容纳16人,布置方式采用扩巷硐室方式,保障可移动式救生舱到工作面的距离小于1000m;

②在每个掘进工作面布置2台移动救生舱,布置方式采用扩巷硐室方式,随着掘进工作面移动,保障可移动式救生舱到工作面的距离小于1000m;

根据矿井的采掘工作面配置,共需布置18台井下可移动式救生舱。

2)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主要参数及性能

①救生舱的性能、参数

JMAH-96/8A型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为组装式钢结构,长6.3m,宽1.4m,高1.8m,全重10.5t。

额定救援人数8人,能在外部动力供应中断时救援支持时间96h。

舱体能阻隔外部有毒有害气体,气密性符合要求。

同时舱体结构能抵抗2.3MPa以下的爆炸波冲击力。

可移动式救生舱主要技术指标:

整体外形尺寸:

长6300mm宽1400mm高1800mm;

舱门尺寸:

高850mm宽600mm;

紧急逃生门尺寸:

φ600mm;

紧急逃生门离地高度:

900mm;

舱门离地距离:

300mm;

整体重量:

10.5×

103kg;

动力供应:

380V或220V;

隔离环境:

密封;

防护等级:

矿用防爆;

保护标准:

空气气体密封隔离;

防护环境:

非强腐蚀性气体或液体;

救生舱舱体抗爆炸冲击波能力:

不超过2.3MPa;

标准防护温度:

瞬时温度1200℃,260℃下持续12h,舱内温度30℃以下;

最大拆装尺寸:

1400×

650×

1800mm;

拖动方式:

轨道车轮或滑靴拖动;

供氧方式:

压缩空气、高压氧瓶、化学氧;

通讯联络:

井下电话、主动或无线呼叫系统;

食物储存量:

舱内备有足够最大承载人数天数的食物和水;

舱内装备最大功率:

60W。

②救生舱的系统组成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研究目的在于适应中国复杂的煤矿作业环境,具备抗爆、防水、防毒、防火、耐高温等多种功能,足以满足我国大部分煤矿中可能存在的多种灾害的防护要求。

同时,由于煤矿开采属于危险程度较高的行业,使得可移动式救生舱也能够满足金属矿山、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公共场所应急避难等大多数救援场所的危险防护指标。

i.舱体结构

机械结构: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舱体创新性的采用了分体组装式设计,整舱采用统一规格的舱体单元连接组合而成。

在整体尺寸上,可移动式救生舱充分考虑了煤矿矿井的复杂条件,整舱可拆卸成基本单元后进入煤矿井下,也能够采用单轨吊运输,最后在煤矿巷道中现场组装,并能满足舱体的密封性要求。

防护设计: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不仅在气密性上满足了隔绝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的要求,还充分考虑了煤矿矿井常见的瓦斯、煤尘爆炸、火灾等严重事故。

经过巷道模拟爆炸试验的检测,救生舱舱体外部钢结构有足够的强度抵御瓦斯甚至煤尘爆炸的直接冲击。

对于可能出现的高温环境,救生舱内填充了高性能的隔温材料,并且在整舱内外连接上,采用了特殊的设计,完全阻断了金属热桥,避免了热量直接通过金属等热传导性优良的介质传入而导致舱内升温过快,能有效阻隔外部高温环境对舱内人员的直接伤害。

使用材料:

救生舱内部尽量地避免了使用可能分解产生有害物质的有机材料,将舱内可能出现微量污染物的材料种类降到了最低点,既能减少舱内未知污染源的种类,也能减轻有毒有害气体去除设备的负荷。

移动方式: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具备多种移动机构。

整舱、舱体单元均可通过顶部吊装孔吊装,也能采用叉车运输;

整体救生舱底部可根据使用现场要求选装滚轮或者滑靴中的一种行进机构,能有效地适应不同的矿井巷道条件。

ii.氧气供应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采用供氧多级防护的设计,包括矿用压风管路、压缩氧气钢瓶、化学氧、压缩氧自救器四级防护,保证舱内可靠供氧。

救生舱设计有与矿用压风管路兼容的管路、接头,在煤矿压风输送正常时,采用压缩空气直接为舱内送风,此状态下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舱内空气质量;

若压风系统中断,舱内压缩氧气钢瓶也能提供设计救援时间内所需全部氧气;

特殊情况下,舱内的化学应急氧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提供氧气,继续维持舱内人员8h以上的生存时间;

舱内储备压缩氧自救器,供舱内气体环境恶化需撤离时使用;

以上多级供氧防护技术使得因氧气供应出现问题而影响救生舱救援效果的可能性几乎不会出现。

iii.有毒有害气体处理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中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性能经检验,已经完全满足了密闭空间内气体环境控制要求,能有效地将舱内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其它微量污染物含量控制在标准容许范围内。

空气净化器拥有能相互切换的普通风道和与制冷设备连通的制冷风道,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制冷除湿功能,这种特殊设计简化了舱内设备体积,降低了设备能耗,提高了电力应用效率,具有相当的创新性。

iv.舱内温湿度控制

可移动式救生舱中采用专门设计的蓄冷空调控制舱内温湿度,依靠舱内冷量储存有效地解决了舱外持续高温环境下的舱内制冷除湿问题。

正常情况下,救生舱的外部煤矿专用防爆制冷机组可依靠矿井电力维持运行,完成舱内冷量储备后,以较低的电能消耗维持蓄冷设备运行;

当矿井发生事故造成电力供应中断或外部机组受损停止运行时,舱内可以通过蓄冷设备释放储存冷量来平衡人体散热、设备放热甚至外部传热,完全不存在灾变时期需要外部动力维持或向外传热的问题,是目前矿井外部恶劣环境下救生舱内温湿度控制的最可靠手段。

v.动力供应

救生舱主要的动力供应系统是专用隔爆电源箱,内部采用镍氢蓄电池组。

此防爆电源具有单位体积容量大、安全可靠、智能充电管理等优点,平时依靠矿内电源充电维持,在外部电力供应突然中断的情况下,完全满足救援时间内救生舱的电力消耗,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向外传输电池工作状况,使矿井监测部门或救援部门能实时掌握救生舱内电源工作状态,预测电池工作时间。

vi.监测系统

采用救生舱专用传感器对舱内、外总气压、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温度和湿度等舱内大气环境的主要特征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为舱内人员提供生命维持设备操作指导依据,并能通过矿井监测分站将舱内、外环境特征参数传输地面中央调度平台。

vii.通讯系统

救生舱内的通讯系统采用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两种方式。

救生舱预留了有线电话线路安装孔位,可在下井后根据具体的矿井设置有线电话。

同时设置无线通讯方式,采用超低频透地通信系统,以大地为传播媒介,通过无线电波透过大地来实现地面与井下通信的一种方式。

viii.附属设备

包括舱内和舱外两部分。

舱内附属包括食物、水、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垃圾桶、急救箱、工具箱、使用说明书、自救指南、用于缓解压力的读物;

舱外包括救生舱附近区域的荧光标识、导向绳、灭火器、状态指示灯等。

(2)井下避难硐室

1)井下避难硐室的位置及容量

①在+1650m水平井底车场设置永久避难硐室,可容纳80人;

②在+1460m水平井底车场设置永久避难硐室,可容纳80人;

③由于矿井投产一采区上山距离+1650m永久避难硐室距离不足300m,一采区不再设置采区避难硐室,发生灾变时采区人员就近避灾;

④在二采区轨道上山与运输上山之间建设采区避难硐室,可容纳40人。

2)井下避难硐室设置要求

避难硐室内设有与地面压风系统联通的通风口、电话、备用自救器、和饮用水等。

一旦发生瓦斯爆炸、火灾等事故时,矿工可以通过逃生指示装置的指引,在自救器有效工作的时间内撤离到最靠近的避难硐室,关上密封门,然后用电话向地面报告事故以及人员所在的安全庇护所的编号,等候救援。

避难硐室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

接入避难硐室的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的各种管线在接入硐室前均采取保护措施。

矿井采区设置采区固定式避难所,设置于采区进风侧安全出口路线上;

且其距人员集中地点不大于500m,该处岩层无异常应力,顶板完整,避难所前后20m范围内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避难所设置向外开启的隔离门,隔离门设置标准按照反向风门标准安设。

室内净高不低于2m,深度满足扩散通风的要求,长度和宽度根据可能同时避难的人数确定,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且必须至少能满足15人避难,每人使用的面积不少于0.5m2,避护所内支护保持良好,并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

避难所内放置足量的饮用水、安设供给空气的设施,每人供风量不得少于0.3m3/min。

该避难所采用压缩空气供风,供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

避难所内配备满足避难人数所需的隔离式自救器。

压风管路、供水管路在进入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前20m的管路应采取保护措施(如在底板埋管或采用高压软管等)。

矿井投产后应在当年开展1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以后保证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紧急避险应急演练,建立应急演练档案,并将应急演练情况书面报告县级以上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生产中紧急避险系统应随井下采掘系统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完善,包括及时补充或移动紧急避险设施,完善避灾路线和应急预案等。

4.井下避灾系统避灾能力

本矿井井下最大班下井作业人员为158人,矿井避险设施能满足井下所有作业人员的避险需求。

5.在改扩建投产前,建设单位应根据矿井自身特点科学制定针对各种灾害的应急预案,明确方向,制定措施,落实到人。

11.6.4压风自救系统

本矿井利用井下压风系统布置了井下压风自救系统,在采煤及掘进工作面均设有压风自救器,其设置原则如下:

(1)压风自救系统在距煤巷掘进工作面25-40m设置第一组,以后每隔50m设一组。

每组压风自救袋个数不能少于10个;

岩巷掘进工作面距迎头100~130m安装一组(15个)压风自救装置,向外每隔100m安装一组(5个)压风自救装置;

放炮撤人地点要安装一组压风自救装置(5个袋)。

回采工作面回风巷在距采面上安全出口以外25~40m范围内设置一组自救袋,自救袋个数为50个;

向外有人固定作业地点安装一组(5个)压风自救装置;

进风巷在距采面下安全出口以外50~100m范围内设置一组自救袋,自救袋个数为50个;

工作面回风巷反向风门外放炮警戒位置设一组(5个)压风自救装置。

压缩空气供给量每个袋不得少于0.3m3/min。

(2)压风自救袋要安装在地点宽敞、支护良好、没有杂物堆积的人行道侧,人行道宽度要保持在0.8m以上,管路安装高度按距底板1.2~1.3m,自救袋的安装高度按自救袋的袋底距底板0.5m,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

安装压风自救袋时,压风自救袋的支管不少于一处固定,压风自救袋阀门扳手要同一方向且平行于巷道,压风自救袋上的煤尘要及时清理,经常保持清洁。

压风自救系统下面或管路上不得堆放杂物。

(3)管路敷设要牢固平直,压风管路每间隔3m吊挂固定一次,岩巷段采用金属托杆配合卡子固定,煤巷段采用钢丝绳吊挂;

进入采掘工作面巷口的进风侧要设有总阀门,中间设置分阀门,间隔不大于200m。

(4)压风自救系统主管路直径不得小于100mm,压风自救系统必须派专人维护,确保压风自救系统完好。

(5)主送气管路应装集水放水器。

在供气管路与自救装置连接处,要加装开关和汽水分离器。

压风自救装置具有减压、节流、消噪声、过滤和开关等功能,操作简单、快捷、可靠。

避灾人员在使用装置时,应感到舒适、无刺痛和压迫感。

(6)压风自救装置适用的压风管道供气压力为0.3~0.7MPa。

在0.3MPa压力时,每个装置的排气量在100~150L/min范围内。

该装置工作时的噪声小于85dB。

(7)生产队组负责安装及日常管理,当出现管件破损或丢失附件时,由通风科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队组进行处罚,并及时补充配件,保证其完好。

11.6.5供水施救系统

本矿井按照《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和《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完善的供水施救系统;

除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设置三通及阀门外,设计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提供应急供水的要求。

生产中要加强供水管路维护,不得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保证阀门开关灵活。

矿井供水施救水源引自矿井地面生活消防水池,管道由主、副井引入井下,送至采掘工作面及一切工作地点(或避灾路线通过地点),在压风自救装置处和供压气阀门附近应安装供水阀门,其余地段每隔50m设置供水阀门,在支管处设置三通。

主管采用DN50无缝钢管,支管采用DN25无缝钢管。

矿井供水管路设计接入紧急避险设施,并设置供水阀,水量和水压满足井下人员避险时的需要,接入避难硐室和救生舱前的20m供水管路设计采取保护措施。

井下供水施救管路设计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

生产中每隔一个月对供水施救管路进行维护,防止管路出现跑、冒、滴、漏,保证在灾变期间提供应急供水、输送营养液提供条件。

11.6.6通讯联络系统

矿井现有的通讯网络系统为:

江西联创通讯DDK—6M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指挥系统(416门),经校验能够满足矿井改扩建后的通讯要求,本次设计仅提供矿井改扩建后增设的各个场所及采掘运输等所需要的通讯设备及电缆,具体配置按现有系统增设。

井下通讯电缆出调度中心后,沿地面电缆沟敷设至行人进风斜井井口,沿斜井井壁敷设至+1650m水平车场,进入接线箱,由接线箱向各用户配线。

本矿井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建设井下通信系统,并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通信联络系统。

通信线路要接入井下避难硐室和井下可移动救生舱。

本设计在井口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最高点,安设电话。

井下避难硐室(救生舱)、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

距掘进工作面30~50m范围内,设计安设电话;

距采煤工作面两端10~20m范围内,设计分别安设电话;

机房及入井通信电缆的入井口处设计有防雷接地装置及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