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477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docx

第七单元滚动检测试题

第七单元 滚动检测试题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编者选题表

考点

题号

第六单元

1、2、3、4、5、6

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7、8、9、10、11、12、13

工业革命

14、15、16、17、18、19、20

综合

21、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3晋商四校联考)马克思指出:

“小农人数众多。

……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马克思反对皇权主义

B.儒家学说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C.小农人数众多却互不来往

D.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解析:

D A、B材料没有涉及;C项表述本身就是错误;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的基础构成的,而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催生了专制集权体制。

2.(2014泰安模拟)《新全球史》写道: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

解析:

B 根据“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时间为汉代以后,首先排除A项;这项制度实施的标准是“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因此正确选项为B。

3.(2013嘉兴测试)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

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阅读《战国策》,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

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

参观“中国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

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

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

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

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

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

A.甲B.乙C.丙D.丁

解析:

D 从表格看出,甲的结论是依据文献资料《战国策》得出的,文献资料具有主观色彩,不如实物史料,排除A;乙的依据是了解制船工艺,制船工艺不能说明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排除B;丙依据的是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不能说明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排除C;丁的结论得出是依靠原始的史料,最具有说服力,故选D。

4.(2013南京调研)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解析:

C 题干材料表现了中国古代商人将资金用于购田置地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资金不能循环利用,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5.(2013泉州检测)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

省区

嘉靖至万历

州县数 集市数

顺治至雍正

州县数 集市数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山东

14 132

42 104

82 527

64 1126

43 537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福建

45 459

19 131

51 545

15 205

43 976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解析:

D 观察表中数据可知,州县、集市的密度应是南方超过北方,A项错误;“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反映不出B、C两项;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集市数量的不断增长趋势说明商品经济在农村得到广泛发展,D项正确。

6.(2014安溪统考)(商业发展)据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

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

A.市镇经济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影响

C.晚清经济的衰败D.坊市制度被打破

解析:

A 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晚清(1820年)正处于中国近代前夜发展的高峰时期,商品经济繁荣。

大城市人口比例却呈下降趋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市镇经济发展,市镇大量兴起,使人口流动呈分散性,不单一流向大城市。

7.哥伦布的伟大发现最初看来像是一个重大失败。

这里的“失败”是指哥伦布(  )

A.没有实现到东方发财的美梦

B.遭到印第安人的强烈反抗

C.没有从印第安人那里获得财富

D.在穷困潦倒、满怀怨恨中死去

解析:

A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探索新航路是为了到达印度和中国发财,而其发现的却是美洲。

8.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出现的商品中最能体现时代特色的是(  )

解析:

C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非的联系扩大,由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与美洲的联系由无到有,所以原产美洲的玉米最能体现时代特色。

9.(2014泉州模拟)16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消息。

”“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工业革命

解析:

A “威尼斯共和国”位于意大利北部。

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失去了国际贸易的中心地位,故“最坏的消息”应该是新航路开辟。

10.(2013河南调研)在1502~1505年的四年中威尼斯人在亚历山大港每年平均只进口价值100万英镑的香料,而在15世纪的最后几年,他们平均每年进口的香料价值达到350万英镑。

相反,葡萄牙所进口的香料价值则从1501年的22.4万英镑上升到1503~1506年四年中的平均每年230万英镑。

这一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商业革命B.政治革命

C.工业革命D.价格革命

解析:

A 15世纪末,葡萄牙已经开辟出通向亚洲的新航路。

材料即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位于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商人利润下降,而处于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商业利润大大上升,故A项符合题意。

11.(2013洛阳统考)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教会势力日益衰落D.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解析:

D 材料反映封建地主阶级衰落,而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结合时间16世纪,可以判断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使得贵金属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封建地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以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资产阶级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高价出售产品,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12.(2013河北调研)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D.意大利的威尼斯

解析:

C 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而17世纪的荷兰占据世界商业霸主地位,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C项符合题意。

13.1984年冬天,南非的图图主教在纽约的一次演讲时说:

“白人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

传教士说:

‘让我们祈祷吧!

’于是我们闭目祈祷。

可是到我们睁开眼时,发现情况颠倒过来了:

我们手里有了《圣经》,他们手里有了土地。

”这主要表明(  )

A.种族观念是种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B.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C.宗教曾充当殖民扩张的工具

D.共同的心理素质是区别民族的显著标志

解析:

C 世界近代史上,西方殖民者对非洲进行了野蛮的殖民扩张活动。

材料表明西方殖民者传播宗教、利用宗教麻痹当地的居民,进行殖民扩张。

这说明宗教曾充当殖民扩张的工具。

14.到了1860年,英国所有贸易和关税限制被单边取消。

在此期间,荷兰采取了与英国相似的政策。

1860年,英国和法国签署了《科布登——雪佛利尔条约》,使两国之间实现了自由贸易。

法国随后也与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签署了类似的条约。

这是因为(  )

A.欧洲间的贸易壁垒被取消

B.西欧国家认识到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

C.英法两个大国主宰着欧洲

D.工业革命的发展需要自由贸易

解析:

D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由时间“1860年”可知当时欧洲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要求建立自由贸易市场,因此答案为D。

15.(2014深圳调研)“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由平民出身、从事贸易或其他资本主义冒险事业的人组成的中产阶级的相应发展。

到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政治家在西欧很多国家中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同贵族分享权力,因为出身不再能保证贵族对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垄断。

富有的资产阶级花钱买大地产,模仿贵族的习惯和爱好,成了遍及欧洲各地的寻常事。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

A.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获得了自由、平等

B.工业革命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C.房地产业迅速发展

D.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改变

解析:

B 材料信息中工商业资产阶级崛起,他们跻身于社会上层是社会结构变化的表现,其推动力是工业革命的发展。

16.(2013安徽模拟)以下是1843年创办和主编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医疗改革者托马斯·维克利的死亡平均年龄统计结果。

该表格主要反映了(  )

区域

城市

士绅/

专业人员

农民/商人

工人/技工

农业地区

拉特兰

52

41

38

巴斯

55

37

25

工业区

利兹

44

27

19

曼彻斯特

38

20

17

A.曼彻斯特成为英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B.工人遭受沉重的压迫

C.工业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

D.工业革命加速了人口流动

解析:

C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43年曼彻斯特市工人、技工平均寿命17岁,农民、商人平均寿命20岁,士绅、专业人员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8岁。

这是受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

故正确答案为C项。

其他选项从表格中体现不出。

17.(2014丽水模拟)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作者要说明的是工业革命(  )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推动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思想传播

C.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解析:

B “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代表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则代表先进的思想,因此斯塔夫里阿诺斯上述言论旨在说明工业革命在推进先进生产方式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先进思想的传播。

18.阅读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商品份额图》。

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①1832年改革完善英国代议制 ②工业革命增强工业生产能力 ③自由放任政策促进外贸发展 ④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其市场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注意时间是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再观察饼状图的信息:

“英国主要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应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促进了英国经济的稳定发展,①②正确,而③自由放任政策对英国进出口货物的种类没有影响,④则发生在1856年之后,故排除③④。

19.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A.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C.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解析:

C 题干材料史实主要反映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工人运动客观上推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

20.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析:

B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市场,而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两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市场最终得以形成,而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又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2013南京调研)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

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

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

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

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6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6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

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分析;第二小问,题干中“悲伤”暗示亚洲所遭受过的屈辱。

(2)问,从材料二“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分析。

第(3)问,根据英国在工业革命前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科技发明、对外关系等方面回答。

第(4)问,第一小问,材料一是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联系阐述的,材料二是从英国在殖民地进行掠夺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因此体现了全球史观。

第二小问,根据全球史观整体性的特点回答。

答案:

(1)因素:

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

途径: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6分)

(2)条件:

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4分)

(3)现象: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

(6分)

(4)史观:

全球史观。

特点:

整体性或全面性。

(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两种解释框架引人注目。

那些最先使用市场机制和“看不见的手”等术语来解释说明18、19世纪英国经济史的人,简称“斯密派”,而那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强调权力和“看得见的手”的人,简称为“马克思派”。

“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

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

“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

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

“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

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

英国、

工业革命和中国》

以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为例,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20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以两个派别对英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为命题切入,介绍了两种观点,要求以其中一种观点或两种观点为论点,寻找史实论据,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要注意的是“斯密派”侧重于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派”在经济分析的同时,也重视阶级和政治的分析。

答案:

观点:

同意“斯密派”。

(2分)

史实:

圈地运动提供了原料、劳动力、市场等;奴隶贸易和殖民扩张积累了原始资本,扩大了海外市场;手工工场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等。

(18分)

观点:

同意“马克思派”。

(2分)

史实:

政府颁布圈地法令,扩大国内市场;鼓励海外贸易,颁布《航海条例》;发动殖民战争,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议会改革,加强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等。

(18分)(答出一种观点即可)

另:

将两种观点综合评述也可,史实可参考前两种观点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