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639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docx

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 ?

朱子语类?

三那么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晦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

赏美文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创造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

礼记·乐记?

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

“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那么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那么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

中庸?

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

大学?

所谓‘明明德’,?

书?

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华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说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方,“假设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那么此欲亦岂能无?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背了社会标准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

“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他甚至还说:

“人欲也未便是不好。

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假设无道心以御之,那么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

“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那么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那么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那么人欲亡,人欲胜那么天理灭〞。

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

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摘自?

光明日报?

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展过剧烈的辩论。

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 存天理,抑人欲。

例如:

“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我们的祖先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省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

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

谐而美妙的自然环境、完好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开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假如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的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明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根底稳固

1.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

A.如履薄冰(fù)

B.那么精神自是愦愦(ɡuì)

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

D.里面煞有工夫(shà)

解析:

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

D

2.以下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明知合行大路    合:

应该

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

厌恶

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

约束、抑制自己的言行和

私欲等,使之符合天理

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

很有

解析:

B项,厌:

满足。

答案:

B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

B.用之那么愈明木受绳那么直

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

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解析:

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之,构造助词“的〞;B项,那么,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动词,是。

答案:

C

4.以下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5.以下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C.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

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解析:

A项,“工夫〞同“功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6~9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假设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那么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那么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徒为懒倦,那么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问:

“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

〞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假设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假设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假设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又曰: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廷秀问:

“今当读何书?

〞曰:

“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

要自为己?

孔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又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曰:

‘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假设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

6.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徒为懒倦       徒:

学生,徒弟

B.那么精神自是愦愦愦愦:

昏乱不清醒

C.孟子虽是为时君言时君:

当时的君主

D.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不肖:

不才,不正派

解析:

A项,徒:

只是。

答案:

A

7.选出与例句句式一样的一句是(  )

例句:

乃为人欲引去

A.甚矣,汝之不惠

B.秦人不暇自哀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A项是主谓倒装句,B、C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D

8.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坚持不懈方能做到“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朱熹用打比方的方式告诉人们:

不要被欲望牵引,否那么会心生懊悔。

C.人学习都要以提升自己为目的,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夸耀。

D.朱熹认为贤人的资质比拟高,可以不用克己就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

D项,朱熹认为人不管资质上下,都要克己,这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D

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略晓其义即厌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致明白它的要义就满足了。

(2)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

到死才能停顿,不是很遥远吗?

(3)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何必谈利!

(4)这里只要求人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三、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牧 斋 记

朱 熹

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

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

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那么无一日不取“六经〞“百氏〞之文,以诵之于兹也。

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

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其于理之精微,索之有不得尽。

其事之是非,古今之成败兴废之故,考之有不得其详矣。

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如此,那么凡所为,早夜孜孜,以冀事业之成,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

然古之君子,一箪食瓢饮,而处之泰然,未尝有戚戚乎其心,而汲汲于其言者,彼其穷于当世,有甚于众矣。

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孔子曰:

“贫而乐。

〞又曰:

“古之学者为己。

〞其然也。

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

因述其所以,而书其辞于壁以为记。

10.以下语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以是自咎,故尝间而思之     间:

抽空

B.况古人之学,所以渐涵而持养之者况:

比拟

C.而诏道德之进者,亦可谓妄矣诏:

命令

D.予方务此,以自达于圣人也务:

追求

解析:

C项,“诏〞的意思是“劝勉〞。

答案:

C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组是(  )

解析:

A项,“于〞,①表比拟;②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B项,“而〞,①表转折;②表并列。

C项,“以〞,均表目的,用来。

D项,“其〞,①第一人称;②第三人称。

答案:

C

12.以下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样的一句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解析:

A项,“事物〞的意思是“尘世俗事〞。

B项,“措施〞是动词,“理论,施行〞的意思。

C项,“自得〞的意思是“内心的收获〞。

D项,“用心〞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样,即“尽心尽力〞。

答案:

D

13.以下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篇题为“牧斋记〞的短文,没有记叙自己书房的布局陈设,却写了自己读书的感悟,提出了关于读书的主张。

B.朱熹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有尘世俗事的拖累,没有悠闲快乐,缺少对事物的精细研究。

C.古人一箪食、一瓢饮,泰然处之,不伤悲也不牢骚,因为他们心里有收获,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

D.在文章的结尾,朱熹引用孔子的“贫而乐〞和“古之学者为己〞以表达自己坚守困境、快乐读书、修养自己的志向。

解析:

C项,“朱熹认为这是古人勤勉读书的原因〞表述错误,文中朱熹借古人“贫而乐〞来探究古人读书的目的是“期所以用心者〞。

答案:

C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宜其智益加明,业益加进,而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堕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以饥寒者动其志,岂以挟策读书者,而谓之学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分别是:

(1)句中“其志之笃,事之勤如此〞的倒装现象,第

(2)句中连续的反问语气。

答案:

(1)以我这样志向坚决、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2)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参考译文:

我建成这个书斋,居住在这里,已经三年了。

担忧饥寒、感到紧迫,没有一天在心里放松过。

假如没有出巡视察,或者生病,我没有一天不手握“六经〞和“诸子百家〞,在书斋里高声诵读的。

以我这样志向坚决、勤于政事,按理应该是智慧增长,事业增进,却不知怎么的智慧昏昏,事业衰退。

所以我非常自咎,有时候常常细细思量其中的缘由。

我常常怀有担忧饥寒、感到紧迫的心理,从事于孔夫子传下来的教育事业,可是有时候又夹杂着出巡视察,偶然还患病待在家中。

有尘世俗事的拖累,缺乏悠闲悠游的快乐。

因此对客观整理的精微之处,不能寻觅出其中的深理。

对人事的是是非非,对古今的成败兴废的原因,细细查考也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

何况古人的学问,之所以渐渐地修养并持之以恒,是因为没有能在心里施行出来,而亲身理论罢了。

这样,但凡要做什么,就早晚孜孜以求,以希望事业有所成就,并希望道德上可以有所增进的,可以说是很虚妄的。

可是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一箪饭食,一瓢清水,泰然处之,从来不会心里伤悲,也不会在言语上喋喋不休,是因为他们在当时非常不畅达,比其他的人更甚。

而又因为自己心里有所得,就一定期望可以尽心尽力行事,这点或者和我不太一样。

孔子说:

“贫穷,但快乐。

〞又说: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进步自己。

〞这是很对的。

他们怎么能因为饥寒而改变志向,怎么能因为挟着简策读书,就自称学问家呢。

我如今正修身养性,力求到达圣人的境界。

所以表达其中的缘由,并将这篇短文题写在墙壁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