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882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5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docx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附件4: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建设方案

二○一一年十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9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教育部备案,是东莞市政府投资11亿兴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

学院占地93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0万平方米。

学院坐落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南临深圳、北靠广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学院以“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办成具有东莞特色的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发展目标,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努力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

学院规划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专任教师800人。

目前已招生三届,在校生9000余人,已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业设计、印刷技术、会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园林技术、服装设计、电气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等16个专业,26个专业方向。

(二)专业建设背景

东莞近30年经济飞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各大中城市前列,2010年GDP达4246亿元,机电产品出口495亿美元,形成以电子、机械、服装、食品、化工、家具等支柱产业体系。

但目前企业中高技能人才只占一线人员的1%,已成为制约东莞经济转型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在这一背景下,东莞筹办职业技术学院,确定“起点高、体制新、有特色”的办学思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办成一所具有东莞特色国内一流的高职院校。

东莞制造业发达,制造类企业接近90%,共有制造企业1万多家。

这些制造企业,存在大量的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工艺、自动化生产线监控与维护、质量检测与控制、数控编程与加工、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产品开发、绘图、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机电产品销售、售后技术服务支持、车间管理等就业岗位,每年需补充机械类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人,但本地高校只能培养1000多,远不能满足需要。

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技能人才匮乏的局面,只有抓紧筹建紧缺专业,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东莞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素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目标为开设本专业提供可靠依据。

基于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转型升级、制造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等特点,学院已将本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在资金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进行倾斜。

(三)专业建设现状

2009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正式批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

2009年8月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招收第一届学生268人,2010年招生408人(其中自主招生2年制120人),2011年招生376人(其中自主招生2年制95人),目前有机电、数控、模具三个专业方向,在校生共计1052人。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一定规模,招生数稳定,报到率逐年提高,师资力量雄厚,各项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逐步完善,成为学院的重点和特色建设专业。

1.师资情况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朝气,现有在编专业教师32名(包括本学期新引进的11名),平均年龄34岁,其中副高以上8人,中级15人,博士后1名,博士2人,硕士25人,有企业背景的占47%。

兼职教师16名,已承担一定教学工作量,在数控实训、企业短期实训指导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训指导专任教师9名。

目前机电工程系已申报两个院级教学团队并获得立项: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数控技术实践教学团队。

2.课程建设情况

本专业现有机电、数控、模具三个专业方向,专业平台课程9门,基本技能实训课程6门,三个专业方向各有职业技能课程7门,专业方向技能训练课程4门,职业选修课程3门。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和《数控编程与加工》已申报院级精品课程。

根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以及各类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程度和课程教学的现有条件,着力建设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作用大、影响深、教学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建设目标分三个层次即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

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形成申报、审批、中期检查、自评、验收评优、奖励、举办课程建设成果展览等作法,对在建的各类课程进行专项检查。

教材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积极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根据现有条件、专业特点、东莞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组织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具有一定特色的实践教学教材,同时制作、收集和整理电子教材、课件、教辅、学辅资源库,逐步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近期教材建设情况如下:

序号

教材名称

适应专业

出版时间

备注

1

工程材料与加工

各专业方向

2009、7

已出版

2

金工实训指导书

各专业方向

2010、7

已编写(校本)

3

焊接实训指导书

各专业方向

2010、12

已编写(校本)

4

数控编程与加工

各专业方向

2011、7

在编

5

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专业方向

2011、9

在编

6

机电设备维修

机电专业方向

2012、2

在编

7

数控加工工艺高级编程

数控专业方向

2012、2

在编

8

机械制造技术

各专业方向

2012、3

在编

9

模具质检与保全

模具专业方向

2012、7

计划编写

10

模具材料

模具专业方向

2012、10

计划编写

3.实验实训室建设

经过两年多时间运作,本专业已投入经费1391.5万元,设备1612台套,其中大型设备78台套,价值757.6万元,建成实验实训室16间,总面积5968m2。

(1)2009年建成实训室:

机械基础综合实验室(包括机械零部件陈列柜1间、机器展示及机械拆装实训室1间、工程制图室2间、零部件测绘实训室1间、金相组织观测实验室1间、材料机械性能实验室1间、公差与技术测量实训室1间);机械加工实训室(包括车、铣、钻、磨,及磨刀房1间);钳工实训室1间;电工、电气实训室1间;PLC、单片机控制实训室1间(与电子工程系共建)。

(2)2010年建成实训室:

液压与气动实验室1间;焊接实训室1间;模具陈列柜及模具拆装实训室1间;CAD/CAM/CAE/CAPP专业应用软件综合实训室3间;数控CAD/CAM一体化实训室1间(含数车、数铣、加工中心、电火花、线切割)。

(3)2011年建成场室:

数控维修实训室1间;机电一体化技术技术综合实训室1间。

实训基地有机械专业实训指导教师9人,校外聘请3人,工种包括车、铣、焊、钳、磨、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模具等。

目前能承担本专业所有实训教学任务,且能对外开展普车、普铣、焊接、钳工、数车、数铣、加工中心、模具、电火花线切割、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AutoCAD、UG、Pro-E、CAXA等培训,为当地企业、周边社区和院校服务。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已建成场室一览表:

序号

名称

建筑面积(m2)

仪器设备

其中:

大型仪器设备

主要实训项目

台/套

总值(万)

台/套

总值(万)

1

钳工实训室

376

30

35.36

0

0

钳工实训、考证

2

焊接实训室

366

27

17.13

0

0

焊接实训、考证

3

制图室(2间)

267

324

16.97

0

0

工程制图、测绘、课程设计

4

机械原理及零件陈列室

138

7

14.04

0

0

机械基础认识及训练

5

金工实训室

1255

115

325.5

27

171

普车、普铣及考证

6

CAD/CAM机房(3间)

387

312

178.2

0

0

CAD/CAM实训、CAD考证

7

公差技术测量实训室

127

200

94

2

23.8

公差、测量实训

8

数控综合实训室

1165

112

292.8

18

280

数车、数铣、加工中心实训及考证

9

机电一体化实训室

185

83

113.4

10

102

机电PLC控制、综合实训

10

数控维修实训室

180

72

86

7

74

数控原理、数控调试维修实训

11

材料性能实验室

87

5

20

2

17

材料拉、压、扭、冲击实验

12

材料金相组织实验室

94

37

11.75

0

0

材料金相组织观察实验

13

液压气动实验室

130

16

26.26

0

0

液压、气动实验

14

模具综合实训室

1111

213

152.56

12

89.8

模具设计、制造、拆装、注塑

15

零件拆装实训室

100

59

7.58

0

0

零件拆装、机床结构认识

合计

5968

1612

1391.55

78

757.6

(四)校企合作情况

东莞在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急需大量高技能技术人才,大力促进校企合作刻不容缓。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身优势,不断加强与各企业的密切合作,努力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真正做到锻炼师资、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贴近市场、创造效益。

2010年12月15日,东职院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同时与22家珠三角优质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盛大的签约仪式,到场的包括中海物流、新洲印刷、广东生益科技、西门子(中国)等32家知名企业近百名代表,以及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和相关领导。

截止至签约当日,东职院现已与4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此次参与签约的企业均表示,学院搭建了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优质平台,相信学院的办学优势和企业的技术、设备资源优势的有力整合,必将推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已和东莞铭丰、新科磁电、北京精雕(东莞)、虎门服装机械、西门子(中国)、易事特电源、佳居乐橱柜等1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有4个,实现“企业进学校、课堂进车间、相互培训、互相交流、资源共享”的共赢目标。

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是北京精雕51家分公司之一,其主要功能为华南地区提供技术服务支持,为公司培养后备技术人才。

2010年底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选送18名学生去东莞分公司参加2个月的短期培训,并就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达成初步意向,由东莞分公司提供设备、培训方案、指导教材,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场地、师资,在校内成立精雕培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和学校师资、场地优势,满足华南地区精雕人才的迫切需求。

东莞永畅兴塑胶五金电子有限公司是粤港合资企业,规模较大、管理先进、重视教育,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最近与其签订“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协议”。

校方在实训中心提供一个1500m2的场地和包括磨床、铣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在内的20多台套设备,价值200多万元;而企业提供65吨到220吨的注塑机10台,内圆磨、慢走丝、镜面电火花机等一批,价值255万元,建成一个集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塑生产等一体化的综合车间。

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指导、关键工序由企业负责,学校选派经过训练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生产。

最终实现“校方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企业完成生产任务并获取相应利润”的双赢局面。

已建成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合作企业

主要实训内容

1

东莞铬丰包装品制造有限公司

模具设计、制造、CAD设计、绘图

2

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磨刀、零件造型、精雕编程、精雕操作、设备维护

3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机械城培训学院(虎门站)

服装机械操作、维护、改进、革新、研发

4

东莞新科磁电制品厂

钳、磨、车、铣、下料、CNC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发展规划与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东莞、面向广东、辐射中西部。

通过实施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建成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使本专业成为东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办学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在5年内成为省内领先、10年内达到国内一流。

要实现本专业发展目标,重点应抓好师资队伍、实训基地、课程及教材、校企合作等。

基于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转型升级、制造技术人才需求旺盛等特点,学院确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重点专业,在资金投入、师资引进等方面倾斜。

本专业已有一定的建设基础。

经过两年多时间运作,本专业已投入经费1391.5万元,设备1612台套,其中大型设备78台套,价值757.6万元。

师资队伍初具规模,在编专业教师32名(本学期新进13名),其中博士3名,硕士25名,有企业背景的占47%。

已签约校企合作单位12家,其中东莞新科磁电制品厂、北京精雕东莞分公司等在2010年11月接纳本专业88名学生短期实习,岗位包括数控编程、加工设备操作、绘图、产品设计、工艺制定等,实习取得圆满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建设分两步走:

(1)第一步:

用2年出特色,在师资队伍质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课程改革、实验实训项目开发、教材开发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进和提升。

全力培养师资队伍,引进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占到50%,“双师”型教师超过90%,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一批有技术骨干作兼职教师。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切合企业实际需要开设实践课程,形成适应本地产业需要的专业特色。

(2)第二步:

用3-5年创一流,主要在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衔接、产学研结合、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省内乃至全国一流。

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专业教师平均积累2年企业工作经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依据,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合作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注重中、高职衔接,优化课程体系,贯通培养通道,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建成2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生产规模,有一定研发能力;建成4间“厂中校”,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订单式培养高技能人才。

加大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年培训1000人。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必须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知识,获得机械工程师素质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加工设备安装调试与维修、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要求:

1.基本素质:

热爱祖国,热爱劳动,身心健康,具备法律法规常识,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具备一定的工程计算、英语应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专业知识和技能:

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有关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识图、绘图、设计计算能力,会应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辅助设计与加工,具有分析与制定加工工艺、进行数控编程和操作机床的能力,初步掌握常用自动化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操作规范和使用维护,掌握常用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安全生产、质量控制和生产成本控制等意识。

3.主要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

现代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工程力学、工程材料与加工、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分析应用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液压与气动技术、机床电气与PLC、CAD/CAM软件应用、专业英语。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周):

钳工实训(1周)、机加工实训(3周)、机械拆装与零件测绘实训(1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2周)、数控编程与加工实训(2周)、机床电气与PLC实训(2周)、数控综合实训(4周)、专业专项实训(3周)、职业技能考证(2周)、生产实习(3周)、顶岗实习(16周)。

(4)应取得的各类证书:

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获得数控机床操作工、模具钳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之一;鼓励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获取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三)教学质量目标及监测指标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前提。

通过持续投入、管理创新、师资提升、课程改革、加强实训、工学结合,经过2年的建设,将本专业建成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专业建设方案科学、合理、前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优秀专业。

可供监测的教育教学质量指标主要如下:

①经费投入:

平均每年投入不少于400万;

②师资队伍:

在编专任专业教师34名,其中从企业引进或有企业背景的师资比例占50%,硕士及以上学位占90%以上,“双师型”达90%,从企业生产一线外聘兼职教师32名,实训指导专任教师10名。

③实训基地:

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校外实训基地12个;

④学生“双证”率:

逐年递增,第一届90%,第二届95%,第三届100%;

⑤校企合作:

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业签约40家,进行深度合作企业12家,共同研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师资培训、项目研发等,实现长期共赢的合作目标;

⑥新生报到率:

≥96%;

⑦初次就业率:

逐年递增,第一届90%,第二届95%,第三届98%;

⑧初次就业对口率:

逐年递增,第一届80%,第二届85%,第三届90%;

⑨主要就业岗位:

制造工艺编制、数控编程与设备操作、机电产品设计、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设备改造、生产管理、机电产品销售、售后技术服务,等。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

以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和学院五年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坚持“对外引进、对内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有真才实学的高层次人才,积极培养提高有发展潜力的已有中青年教师,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能够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从其他高校引进:

尽量引进有高职教育教学经历的“双师型”教师;

2.从企业引进:

不拘一格降人才,对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高技能人才,不唯学历、职称,在政策上给予保证,使企业引进的人才达到50%以上;

3.从企业聘用:

考虑从周边企业聘用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直接授课,或指导课题,或作讲座,或作技术交流,力争外聘人员与专职教师1:

1;

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与提高的制度,落实师资培训计划,使“双师型”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90%;

5.制订相关政策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和职称,使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达到40%以上,硕士以上达到90%;

6.建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标准,积极引进真正有水平的“名师”和专业带头人,提供各种条件让“名师”和专业带头人发挥重要作用。

师资建设年度目标一览表:

年度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备注

本专业在校生总数

1050

1100

1100

教师编制

(兼职教师)

师生比

1:

18

1:

18

1:

18

合计

(兼职教师)

58

(24)

61

(27)

62

(28)

(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内涵的核心,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因此实验实训室建设非常重要而且紧迫,应从细规划、抓紧建设。

1.建设基本思路

参考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评估标准进行建设,营造与生产一线相一致的工程环境,尽量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按照产业群或技术应用大类集中布局,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和综合效益,鼓励教师自己设计、制造、改造实验实训设备,利用社会资源、鼓励校企合建,创办经济实体,实现滚动发展。

2.具体建设计划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一览表:

建设时间

场室名称

数量

面积

备注

2011—2012学年

数控机床维修实训室

1间

150m2

实训楼150m2

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

包括快速成型、激光加工、光整精密加工、三坐标测量等。

400m2

实训楼400m2

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室

1间

300m2

实训楼300m2

2012—2013学年

模具设计制造实训中心

1间

1100m2

实训楼1100m2

机械创新实验室

1间

140m2

实验楼

机械加工生产车间

根据实际需要

与企业共建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布局要求:

根据专业及技术设备特点,综合考虑水电气供给、设备负荷、未来发展等进行总体布局。

专业相近、联系紧密的场室尽量靠近;设备重、工作时振动、噪声大的场室尽量放在一楼:

例如机械加工、数控、模具、汽车检修等。

建筑要求:

考虑到机电类实验实训场室设备重、体积大,层高一般不低于6米;如果按生产车间布置还要安装起吊设备、行车等,则应高于8米;二层及以上如有重型设备,其承重应不低于750Kg/cm2.

设备要求:

尽量与企业现有生产设备相一致,生产车间完全按企业标准进行建设,尽可能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场室。

使用和管理:

实行开放式管理和使用,提高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管理要素包括:

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设备管理。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是校内实践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其承担的任务主要包括:

认知实习;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创新研究;顶岗实习;职业素质训导。

建设的途径:

依靠当地政府的行政职能;借助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社会关系;引导企事业单位的主动参与;寻求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广泛人脉。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一览表:

建设时间

专业(方向)

校外实习基地

地理位置

2011、10~2012、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1个

东莞厚街

数控技术

1个

珠海

模具设计与制造

2个

东莞长安

机电一体化技术

1个

东莞松山湖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个

东莞寮步

制冷与空调技术

1个

东莞南城

2012、8~2013、7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1个

东莞万江

数控技术

1个

深圳

模具设计与制造

1个

东莞横沥

机电一体化技术

1个

松山湖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1个

东莞南城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1个

广州南沙

制冷与空调技术

1个

东莞东城

合计

14个

(四)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各类课程的不同特点,以及各类课程对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程度和课程教学的现有条件,将着力建设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作用大、影响深、教学覆盖面广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建设目标分三个层次即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

经过努力,使开设的所有课程在合格标准的基础上,选取一批条件好、有优势、有特色的课程建设为优秀课程,并推荐申报“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乃至“省级精品课程”。

通过长期持续地多层次建设,最终争取一批课程达到省内同类地方院校的先进水平。

2.课程改革措施:

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力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实验实训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