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基础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884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6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五莲基础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莲基础资料.docx

《五莲基础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莲基础资料.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莲基础资料.docx

五莲基础资料

第一部分:

县域城镇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

一、县域概况

(一)区域位置

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介于东经118度55分—119度32分,北纬35度32分—35度39分之间,南与日照市东港区相连,北与潍坊市诸城接壤,东邻青岛市的胶南县,西临莒县,东西最宽处55公里,南北最长处49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495.74平方公里。

五莲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属洪凝镇辖区,座落在洪凝河、山阳河之间的狭长丘陵地带上,地处东经119度11分—119度13分、北纬35度44分—35度47分。

五莲县现辖9个镇、3个乡共12个乡镇,634个行政村。

这12个乡镇分别是:

洪凝镇、街头镇、于里镇、许孟镇、潮河镇、汪湖镇、叩官镇、中至镇、高泽镇、石场乡、户部乡、松柏乡。

(二)历史沿革:

五莲县是个建县历史较短的县,原为莒县、日照、诸城的边缘山区。

自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至1942年,今五莲县由莒县、日照、诸城三县分辖;1943年至1944年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改由日北、莒北、诸城、诸莒边四县分辖;1945年日北县和诸莒边县撤销,今县境改辖于莒北、诸城、藏马三县。

1947年5月,五莲县建立,县名缘自五莲山而来,当时县政府驻自庙子村,归属胶东区滨北专区;县行政区划包括藏马县的户部、洪凝、街头、五莲及诸城县的常山、仁里、高泽七个区,1948年又增设松柏区,时县政府迁至仁里村。

1949年县政府又迁至前长城岭村,1950年春滨北专区撤销,改属胶州专区,时县政府又迁至洪凝村,一直至今。

1956年撤销胶州专区,改属昌潍专区;70年昌维专区更名为昌潍地区,81年改名为潍坊地区;83年撤坊地区,改建为潍坊市,五莲县属潍坊市所辖;92年因行政区划,改属日照市。

(三)气候条件:

五莲县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周期性变化明显,一年四季分明。

东南部因近海,地势低,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北部地势相对平坦,兼有大陆性气候特点。

1、气温

年平均气温:

12.6℃

年平均最高值:

17.3℃

年平均最低值:

8.4℃

最高极值:

40.7℃(15/7)

最热月(八月)最高月平均气温:

25.1℃

最冷月(一月)最低月平均气温:

-2.2℃

2、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65%

极端最大相对温度:

100%

极端最小相对温度:

0%

3、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785.1mm

年最大降水量:

1257.3mm(1990)

年最小降水量:

466.3mm(1983)

历年各月日最大降水量:

206.6mm(1974年8月13号)

年平均暴雨数:

2.7日

年平均雨季(汛期)开始时间:

六月二十日

年平均雨季(汛期)结束时间:

八月三十日

雨季(汛期)持续时间:

70天左右

4、降雪

最大积雪深度:

15cm

5、结冰

年平均结冰日数:

97.1天

年最多结冰日数:

109天

年最少结冰日数:

86天

6、冻土

年最大冻土深度平均值:

33cm

最大冻土深度:

50cm

年最大冻土深度的最小值:

14cm

7、太阳辐射(千卡/cm2)(无)

8、风

年平均风速:

3.2米/秒

最大风速:

18.0米/秒(2分钟的平均速度)

极大风速:

36.0米/秒(瞬时速度)

9、日照

年平均实照时数:

2501.4小时

(四)地形地貌

(1)地形:

五莲地处鲁东低山丘陵与鲁中南低山丘陵街接地带,崂山支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西来的泰沂山余脉也延伸至境内,构成由东至西穿越全境中部的马蹄铁型隆起地带。

这些地形特征构成了五莲县中部低山隆起,向南、北、东三向倾斜,河流呈放射状向四方分流的特征。

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海拔在18-706.7米之间,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山头有24座,100米以上的有103座,在涓河、院西河、洪凝河、街头河、潮自河等河流的下游和潍河两岸,有较大的平原地带。

全县山地面积511.54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2%,丘陵895.9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9.9%,零星小平原88.2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9%。

(2)地貌

五莲县地貌单元大部分为剥蚀的低山丘陵地形,北部、东部有局部的山间小平原。

以马耳山、五莲山、九仙山、野虎山、大青山、珠宝山为脊,构成本区的分水岭,这其中最高的是马耳山,海拔706米。

(五)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1、工程地质:

五莲县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次级隆起——胶南隆起区的西北边缘、沂沭断裂带东侧,胶莱中生代拗陷盆地的西南部。

胶南隆起区位于县城东南部,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一半;胶莱盆地位于县域西北部,面积接近全县的一半;沂沭断裂带之昌邑——大店断裂纵穿全县西北边缘地带,经过于里镇的小窑、官帅镇东河、汪湖镇的高化村,一直向北、北东方向延伸,在全县的长度约24公里,沂沭断裂带是一个活动枢纽及地应力集中、释放带。

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山坡及沟谷两侧的残坡积砂砾层及山间平原的非积黄土层,大致可分为:

上更新统(Q3):

坡积黄土、亚粘土夹黑色粘土,主要分布在较大河流两岸及山间平原的边缘地段。

全新统(Q4):

冲积砂层及砂砾层,主要分布在周围边缘地区的于里、管帅、汪湖、许孟、潮河等乡镇的平原地带;全新统残坡积黄土、夹砂砾层主要分布在河床两边及较为平缓的山坡上。

2、水文地质:

五莲县境内主要水库有墙夼、长城岭、小王疃、河西、石木子、大绿汪、学庄水库等,其中墙夼水库为大型水库,长城岭、石木子、学庄水库为中型水库,其余均为小型水库。

主要河流有潍河、沭河头河向南汇入傅疃河。

潮白河向东流入黄海。

(六)自然资源:

1、地下矿藏

五莲县已发现的矿种有27种:

金、银、铜、铁、铅、锌、硫铁、红柱石、花岗石、大理石、玉石、萤石、重昌石、石英石、石墨、沸石、钾长石、刚玉、水晶、云母、膨润土、稀土、瓷石、红白岩、白云岩、硅灰石等。

已探明并保存储量的有12种,其中,黄金为全省重点产区之一,储量8.64吨,目前已形成0.625吨的生产能力,白银储量80.8吨,铜储量6万吨,与黄金伴生,均已开采;硫铁储量2.3023亿吨;现已形成5万吨生产能力;花岗石初探储量6612万立方米,远景储量10亿立方米,现已形成开采荒料5万立方米,加工板材20万平方米的规模;红柱石为国际稀有矿葳,属省内首次发现,储量215万吨;其它如石灰石、大理石、膨润土等非金属矿葳都有较大储量,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为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2、水资源

五莲县地处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域,降雨较充沛,但由于地形地势的山高坡陡,蓄水困难,水库存、塘坝的拦洪蓄水能力仅占径流总量的25%;县境内河流众多,但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流域总面积1060平方公里。

全县小型水库136座,中型水库2座,大型水库1座,总库容8.4亿立方米。

县境内地下水水质较好,但贮量小,且分布不均衡,全县地下水储量6169万立方米,人均占有126立方米,只及全省平均水平的45%,同时可供开采利用的极少,仅为2656万立方米。

总之,全县水资源贫乏,人民生产生活用水较困难,抵抗旱灾的能力差。

3、农业资源

2001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14067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8556万元;林业产值11218万元;牧业46023万元;渔业4874万元。

(1)土地

全县境内群山连绵、丘陵起伏,土地资源贫乏,仅北部汪湖、于里、许孟三镇地势较为平坦,有小块平原。

全县土地总面积1495.7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0.1%、35.8%、14.7%;耕地面积414平方公里(62.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7.6%,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3.98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0.82千公顷。

土层平均厚度1-1.5米,山地丘陵处偏薄,为20.50厘米。

按全国土地评级标准,全县无一级地,多为4-6级地,占80.5%,2-3级土仅占有19.5%。

(2)农产品

主要农产品产量有粮食产量208987吨,油料36901吨,蔬莱204686吨,果品41123吨,棉花122吨。

全县高效林业有全面发展,造林面积达到1406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42%,居全省第一,畜牧业中肉类总产量达到3.97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7500吨。

(七)交通条件:

五莲县地处山东沿海与山东内陆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现状交通也较发达。

胶新铁路(2004年通车)穿越城区北部。

南部与日东高速相邻。

另有206国道、334国道、222省道等主要交通线路。

现有县道通车里程200.8公里,县乡道通车里程42.8公里,乡道通车里程164.3公里。

(八)自然灾害:

五莲县境内曾多次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诸多自然灾害中,以旱灾最重,发生频率也高,受灾面积大,危害程度最严重。

旱灾:

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959-1980年间,春旱发生频率最高为77%,其次是伏旱10次,频率为45%。

1941年旱情持续4个多月,64年半年仅降毛毛雨(30mm),1981年工业、生活和农业用水都发生困难,83年夏秋立交大旱,农业受到巨大损失。

水灾:

水灾主要由暴雨及连阴雨引起,暴雨多发生在6-9月,连阴雨则在麦收期间出现,历年的水灾以1950年、56年、62年、74年、75年和86年较为严重。

风灾:

包括暴风、龙卷风在内的大风和干热风,严重影响农业作物及林果树种的生长,同时摧毁房屋,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破坏。

雹灾:

此灾害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大致有4条路径:

(1)自县境西北面直入于里;

(2)由汪湖或管帅起,经七宝山、中至、罗圈、石场,止于杜家沟或街头;(3)由院西始,经松柏、户都、叩官至潮河或魏家;(4)起自许孟,经户部至叩官,其中高崖和前湖家等地是冰雹加强地带。

降雹多在麦收前后,最多的年份降雹达3次。

病虫灾害:

此灾害随生态环境、耕作制度、种植品种及防治措施的变化而变化,有些由主下降为次,有些由次上升为主,有的绝迹有的新生。

地震:

县境西部汪湖、管帅、于里、石场四乡镇处于构成沂——沐地震带的四条大断裂带之一的昌邑——大店断裂带上,郝弋庄小断裂带亦从县境东北向入境,从高泽东部消失,沂沭构造带是一条活动性的地震带,它通过五莲是境内地段是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区域,五莲山区裂度在10-9度之间;1971-83年屡次发生小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沂—沭地震带上。

县地震台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19度12分5秒,北纬35度45分。

地震烈度为七度二组

附:

地震情况概述

1、地震的基本烈度

烈度是表示地面及建筑物受到破坏的程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对不同地区烈度是不一样的。

我国使用的烈度表共分12度。

三度以下无人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三度在夜静时人有感觉;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灯摇晃;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七至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十一至十二度灾害更为严重。

震级

1-3

4

5

6

7

8

8-8.7

烈度

1°-3°

4°-5°

6°-7°

7°-8°

9°-10°

11°

12°

震级与震中烈度的关系(震源深度为10-30公里)

2、防震措施

①县里成立了五莲县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县委宣传部、财政局、公安局、卫生局、电力公司、民政局、科技局、交通局、建委等近20个单位,领导组织协调我县的地震工作。

②制订了五莲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确保地震后按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救活动。

③地处沂沭断裂带上的于里镇、原管帅镇、汪湖镇都设有群测网点,有专人负责,发现震情,地震前兆及时向市、县地震部门上报,以捕捉地震前兆,采取防震办法。

④宣传张贴地震知识挂图,发放明白纸,向人们宣传地震知识,提高全社会防御地震的能力。

⑤地震台、群防点、地震管理单位昼夜值班,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地震异常现象,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宁提供保障。

3、地震科研机构情况

五莲县暂时没有地震科研机构。

五莲县地震台是垂直管理的专业台站,地址位于人民路25号,职工人数3人,占地面积2128平方米,建筑面积975平方米。

五莲县地震局于1993年撤销,至今未恢复。

(九)名胜古迹:

五莲县地处黄海之滨的鲁东南低山丘陵区,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名胜荟萃,境内名胜古迹众多。

1、文物古迹

(1)遗址

丹土遗址:

位于潮河镇丹土村,系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许多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昆山县城遗址:

位于洪凝镇赵家郭村北面,系汉代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城仙遗址: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汪湖遗址:

汪湖镇驻地北,遗址对研究商周时期东夷文化的发展变化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崮寺头遗址:

位于叩官崮寺头村,对研究商周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古建筑

牌孤楼:

位于王世疃乡迟家庄,系战国时期兵营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国长城:

横亘于县境北部,全长20余公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丁公石祠及仰止坊:

叩官乡丁家楼子村,系明代嘉靖年间修建。

望海亭:

位于五莲山望海峰,约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

光明寺:

位于五莲山,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石窟、石刻

观音洞:

位于五莲山天竺峰南。

九仙山石佛:

座落户部公庄沟村,为明代雕刻。

“白鹤楼”石刻:

位于九仙山,相传为苏轼所写。

2、风景名胜

五莲山:

座落于县境东南部,明代万历年间敕建光明寺,诏改五朵为五莲,有著名景点118处。

九仙山:

与五莲山毗邻,各峰奇石从多,宋熙宁年间苏轼知密州间以“奇夯不减雁荡”赞五莲、九仙二山,二者并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二、城镇及经济发展现状

1、城市化水平

截至2001年底,五莲县全县总人口数为50.9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26.12万人,女性人口24.79万人,性别比105.4,农业人口为40.79万人,非农业人口10.12万人,城镇人口11.16万人,乡村人口39.7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21.92%,远低于同时期全省平均水平。

2、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完善,现无统一的规划。

附表:

五莲县各城镇分析对照表

城镇人口(人)

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农业总产值

(万元)

财政收入

(万元)

农民人均收入(元)

总人口(人)

乡镇企业产值

(万元)

教师学生比

备注

洪凝镇

52934

15460

1775.2

2820

140403

叩官镇

6771

7115

7065

351

3060

28285

238/3326

旅游资

源丰富

潮河镇

23680

195700

2918

33770

26280

289/3664

汪湖镇

7400

45000

37100

324.2

2826

25879

9300

177/2078

许当镇

5619

98400

13500

774

3062

60310

249/4219

中至镇

11780

393.62

2708

27511

街头镇

15000

180000

20072

1816

3200

55107

182860

630/7153

于里镇

69000

28494

1733.3

3300

43550

139000

478/7813

省级中心镇

高泽镇

63349

15960

506

2848

36776

42389

372/4942

松柏乡

46600

5000

346

2678

17084

158/1990

户部乡

11000

7400

426.6

2580

19836

10000

177/2177

石场乡

13778

10242

356

2627

20297

1500

187/2290

3、县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

城镇密度适中,空间分布较均衡。

全县现有12个乡镇,城镇(包括建制镇和城区)密度为60个/万平方公里,和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城区、镇的二级框架基本形成。

4、县域城镇体系职能分工

现已形成各城镇的职能特色。

如“江北石材第一镇”、“水果之乡”街头镇,以机械加工工业为主导的省级中心镇于里镇,县政府驻地洪凝镇,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叩官镇等。

但是以农村经济的收入来看,全县最高的于里镇达28.494亿元,而松柏乡只有5000万元,从总体来看,各城镇之间职能分工仍不明确,城镇之间联系不够密切,不能协调发展,沿未形成各具特色有机结合的城镇体系。

5、全县的产业结构

2001年五莲县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1.3:

47.5:

31.2,而同时期日照市的三个比例为22.2:

40.2:

37.6,据近五年来五莲县的三产比例结构变化情况分析(附:

近五年来五莲县三产结构对照表)

三产结构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7年

25.9:

46.4:

27.7

1998年

24.4:

46.3:

29.3

1999年

23.7:

47:

29.3

2000年

22.5:

47.3:

30.2

2001年

21.3:

47.5:

31.2

由以上数据对照分析可得:

五莲县近五年来,第一产业的比例稳步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稳步上升,但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的比重增加稍快。

这说明五莲县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的同时,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但与同时期日照市的三产结构相比,五莲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稍重,说明五莲仍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导,以服务性功能为辅。

6、经济发展水平:

为对比加以说明,选择了六项指标把五莲县与周围的县市进行了比较,六项分别是: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农村住户人均收入、农村住户人均总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在这六项指标中,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莲排在第一位,其他均排依靠后,这说明五莲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巨大。

五莲与周围的城市人均经济水平比较

分区

指标

东港区

岚山办事处

日照开发区

五莲县

莒县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090

12736

24067

7984

604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2.1

11.8

35.6

10.2

11.7

全部职工平均工资

9569

6679

7538

农村住户人均收入

4726.54

9374.81

4576.23

4762.89

农村住户人均总事业

3574.67

7512.27

3262.73

3584.62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10.69

2063.82

1373.85

三、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五莲县的发展有许多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有很多的制约因素,现就以区位、交通、资源和经济基础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一)区位条件

全省来看,五莲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全省最发达的经济和城镇发展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胶新铁路的修建又增加了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成为西部内陆地区进入东部沿海的又一重要结点,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以日照市来看,五莲县是“一个中心城市、两个县域中心、八个中心镇”中“两个县域中心”之一。

按日照市的总体规划的“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管理,加快建设大绿化、花园式、开放型、生态化的海滨城市”的要求。

日照市“以争创中国优秀城市为目标,坚持‘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开发,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

(摘自日照市2001年政府工作报告)。

以日照为龙头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必将崛起,五莲作为日照的一个重要的辅助中心,必将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开发自身的旅游资源的同时,依托胶新铁路和日东高速,大力发展仓储、贸易、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及机械加工、化工采矿等工业。

兴办信息、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山东东部沿海的区位来分析,五莲正处于日照与青岛两大旅游城市的过渡地带,是游客经日照往青岛以及青岛往日照的必经之地。

五莲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应为加强两地的联系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交通条件

五莲县的交通条件也十分优越,铁路方面,胶新铁路将于2004年建成通车,成为联系东西的又一交通干道。

公路方面有日东高速、334省道、222省道等主要的交通线路。

现有县道通车里程200.8公里,县乡道42.8公里,乡道164.3公里。

附表:

五莲县主要公路一览表

 

主要道路一览表

国、省道线路名称

技术等级

路面质量

宽度(米)

交通量

222省道

二级路

汽—20挂--100

12

334省道

二级路

汽—20挂--100

10

206国道

二级路

汽—20挂--100

12

县乡公路建设规划

序号

1

吕(标)-街(头)路

松柏南段

16

2

五连山东路

6.1

3

九仙山路

3

4

吕(标)-街(头)路

松柏北段

15.5

5

潮(河)-日(照)路

7.5

6

王(世疃)-南(湖)路

1.3

7

叩(官)-魏(家)路

7.5

8

七(宝)山-马(庄)路

9.3

9

洪凝-贺(家岭)路

13

10

石(场)-杜(家沟)路

6.2

11

槎(河)-户(部)路

123

12

杜(家)沟-三(庄)路

6.3

13

中(至)-石(场)路

19.9

14

叩(官)-街(头)路

17

15

洪(凝)-罗(圈)路

8.1

16

合计

148.7

交通量情况表

序号

路线名称

汽车

拖拉机

自行车

合计

1

G206

4063

166

872

5101

2

S222

4005

298

686

4989

3

S334

3898

436

2532

6866

(三)资源条件

五莲县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是五莲县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但土地资源贫乏,现状土地利用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土地集约化水平不高,利用效率偏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四)经济基础

2001年五莲县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1、据初步测算,2001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0.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94%;农民人均收入2902元,比上年增加82元,增长2.9%。

2001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实施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加上遭受了一定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工作,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取得了较好成效;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200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40671万元,按可比价格增长4.9%,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林业生产不断发展,造林质量和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造林21900亩,其中:

经济林20850亩;低产林改造1050亩,本年四旁植树170万株,年末实有四旁植树2200万株,全县林木覆盖率达43%。

畜牧业,坚持走“大户、小区、龙头”发展的路子,依靠科技示范大户,带动以家禽为主的规模养殖业发展;狠抓品种改良、疫病防治和圈舍改造工作,不断推广养殖新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使畜牧业保持了良性发展。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存出栏头数如下:

2001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吨)

39704

-0.9

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