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743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河南省焦作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注意: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00分,附加题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1~4页是第Ⅰ卷,第5~10页是第Ⅱ卷。

答案必须写在第Ⅱ卷的相应位置上,在第Ⅰ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2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吐蕃(fān)呱呱坠地(ɡū)庇护(bì)怦然心动(pīnɡ)

B.干系(ɡān)呼天抢地(qiǎnɡ)晋谒(yè)供不应求(yìnɡ)

C.缜密(zhěn)鹬蚌相争(yù)饮马(yìn)身陷囹圄(yǔ)

D.渲染(xiàn)嘉言懿行(yì)脊梁(jí)披肝沥胆(lì) 

2.下列句子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

A.信访也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多菱镜”和“晴雨表”,能够多层面反映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

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高潮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D.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

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世界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学习外语呢?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A.况且偶然依托B.何况偶然依附

C.何况偶尔依托D.况且偶尔依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B.诸郎中执兵(《荆轲刺秦王》)

C.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D.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为明日黄花。

B.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

C.昨天早上的凄风冷雨让广州市民体验了冬天的“威力”,联想起11月的那次大幅降温,有市民担忧:

今年春节其间冰灾又会重演吗?

D.虽然计算机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但拥有了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会那么轻而易举,一挥而就。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高考资源网()

A.继原始人在劳动中创造了《邪许歌》以后,现在留传下来的最古老的歌是《弹歌》。

B.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

C.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7.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出席了隆重的葬礼B.近期汇市美元对日元的比价有小幅攀升

C.新年里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物送祝福D.这是名模马艳丽摄于2009年11月的照片

8.下面复句的结构关系第一层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②虽然已经45岁,③却偏爱当个老来俏,④小鞋上仍要绣花,⑤裤腿上仍要镶边,⑥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⑦用黑手帕盖起来,⑧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⑨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展翅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10.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   ,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④它们看似陈旧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高考资源网()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

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

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

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

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字学家们。

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

如此等等,其说不一。

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金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

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

“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

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

这也是由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

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

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

“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1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巨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前殷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

高考资源网()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

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

芝戏问曰:

“卿欲官不?

”对曰:

“设官求人,非人求官。

”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

除南清河大守。

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

即便放之。

密走私访,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

“但付府君。

”有邻郡富豪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

“我物已寄苏公矣。

”贼遂去。

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

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

其弟子问其故,研曰:

“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

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来送。

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上,竟不剖。

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间,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集郡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

州计户征租,复欲推其贷粟,纲纪谓琼曰:

“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

”琼曰: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遂上表陈状,使检皆免,人户保安。

迁左丞,行徐州事。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

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选自《北齐书·苏琼传》)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敬D.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

①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②密走私访,别获盗者③每见则谈问玄理

④仍致于听事梁上⑤遂上表陈状

A.①③B.②④⑤C.③④D.①②⑤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

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他认为应当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主动求官。

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

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

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

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

 

焦作市2009—2010学年(上)语文选修模块《语言文字应用》

水平测试试卷

题号

第Ⅰ卷

附加题

总分

得分

第Ⅰ卷答题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第Ⅱ卷

四、(9分)

1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径将我入青云间

译文:

(2)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译文:

18.下面给出一些成语或俗语,请写出意思差不多的另一个熟语(5分)

①赶鸭子上架——

②臭味相投——

③自己打自己嘴巴——

④得过且过——

⑤此地无银三百两——

五、(12分)高考资源网()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9~21题。

几年前,某刊物就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问题组织了一次座谈,下面是其中三个人的发言。

甲:

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的看法恰好相反。

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

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

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

古人是很讲究文字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今天的文风。

古文里可学的东西是很多的,但不要去学古代的那些辞藻。

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

学古文,要学它的文风,学它的文气,就是看人家写文章开始怎么写、中间怎么写、最后怎么收的。

韩愈不是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吗?

他就提倡这个气,气盛文章就好。

学古人的文气,对改变文风大有好处。

乙:

我是主张学习文言文的。

现在课本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文言文,但师生不满足,教师还自行补充大量古代作品。

这里当然有应付高考的成分,不过文言文确实值得学习。

古文中有许多精华,文字简洁,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千锤百炼,经得住推敲。

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要明确,不是要复古,不是为学文言文而学文言文,而是古为今用。

阅读当代文章,有时需要有文言的知识。

这些文章经常引用成语典故,也使用一些古代词语。

当然,文白夹杂的文风不好,但古代词语吸收得当,文章是能增色的。

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点古代作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也是必要的。

实践证明,中小学生可以欣赏古代诗词。

古诗确实有艺术魅力,吸引人,所以中小学生喜欢读,甚至超过了新诗。

自然,我们毕竟是生活在现代的人,总要以学好现代汉语为主,因此中学学习文言文要摆好主次位置。

总之,我主张学文言文与古诗词,现有的分量还可以适当增多,但目的要明确,比例要适当。

丙:

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还值得研究。

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教学大纲提出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得打个问号。

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

加到三分之一?

二分之一?

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

会不会搞得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

有的同志说,学文言文对学生作文有帮助,不但是没有坏影响,不会“不文不白”,倒大有好处;点缀一点文言词语,套用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

听口气,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虽然没有说得这么明白。

当然,我不否认学习文言在一定程度上对白话文的写作有帮助,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

篇章和语言。

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

为什么这些不能从现代作品中学到,还要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呢?

但是也要想一想,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的,而把白话作为全面使用的工具才半个多世纪啊。

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是否能从现代文里学到呢?

比如“豁然开朗”出于《桃花源记》,不读《桃花源记》是否也能学到呢?

我看文言里有用的东西多数都能从白话里学到,不一定非要读《桃花源记》才能学到“豁然开朗”。

有些人学文言对他写文章有好处,但也不能担保人人如此。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举过报纸上存在的滥用文言词语的例子,记者、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就不会犯这种毛病?

退一步说,学生在作文中没有文白杂糅的毛病,但是文言词语用得很多,又会形成一种什么风格?

是不是现代人气息少了点?

据说白话里加点文言成分就象菜里边加点盐,味道好,可是也要想到盐多了会咸得咽不下去。

文绉绉的语言有文绉绉语言的味道,可以说是“别有风味”,但是毕竟不如人民嘴里来的语言那么新鲜、生动、泼辣,那么有泥土味,有时代气息。

19解释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2分)

①但是目的不在于此。

()

②帮助是有的,但是否非此不可呢?

()

①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文学()

②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20.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

(4分)

①我们学文言文,学它的辞藻,这是错误的,会使文章不文不白。

 ②这也可以说是对现代作家的一种批评。

21.丙的发言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列三个比喻所谈的分别是与学文言文有关的哪方面的问题以及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

(6分)

①“驼子摔跤”这个比喻谈的是(不超过8个字)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②“到老祖宗那儿去讨救兵”这个比喻谈的是(不超过9个字)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③“菜里边加点盐”这个比喻谈的是(不超过6个字)的问题,发言者的主张是。

六、(7分)

22.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3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

(3分)

大家知道令尊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

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

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23.学校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请您填写下面的表格,从必修1-5中推荐一篇课文。

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

(4分)

课文题目

推荐理由(不超过40个字)

 

七、(40分)

24.请以“汉字,我爱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附加题:

(20分)

1.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如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如此说法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里密切相关,请试着再写出5个这样的说法。

(5分)

示例:

受人欢迎叫“吃香”

2.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0字。

)(6分)

11月1日,在停办了80年之后,清华大学复建国学研究院,希望以此续写其在该领域创造的辉煌历史。

1925年,清华学堂开始转向成立大学,首先成立的是研究院,而国学门则是研究院中最先成立的。

当时的教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被尊称为“四大导师”,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虽然清华国学研究院在短短4年后就停办,但培养的近70名毕业生中有40余人后来都成为中国文学界的著名学者。

据报道,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将秉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精神,参与新时期以来清华文科的恢复振兴,着重围绕中国哲学、史学、美学与文学、世界汉学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提倡宽正、沉潜、广大、高明的学风,发展国际化的视野。

3.请列出3个近两年出现的新词新语,加以释义并造句。

(9分)

 

 

焦作市2009—2010学年(上)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测试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20分,每小题2分)

1C.2D.3C.4D.5D.6B.7B.8C.9A.10C

二、(6分,每小题2分)

11D.12B.13D.

三、(6分,每小题2分)

14D.15C.16D.

四、(9分)

17

(1)(2分)他就直接把我带到青云中。

或:

他直接把我带入飘渺的云天中。

(2)(2分)我一人获罪,便可救活近千家人,还有什么值得怨恨的呢?

18.(5分,每写正确1个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示例:

①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②臭味相投——一个鼻孔出气③自己打自己嘴巴——自相矛盾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⑤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

五、(12分)

19.(2分)此:

①用文言文写作②从文言文里学习写作

文字:

①记录语言的符号②写作运用的语言

20(4分)①不要在现代文里引进文言成分。

②学习写白话文而必须求助于文言文,这说明某些现代作品的不足。

21.(6分,1空1分,大意对即可)

问题①:

文言和白话(的)比例(答"文言和白话的关系"也算对)

主张:

不同意加大文言文的分量

问题②:

学习写作(的)途径

主张:

文言文中有用的东西也可以从现代文中学到

问题③:

语言风格(只答"文白杂糅"不算对)

主张:

白话文中的文言成分不宜太多

六、(7分)

22.(3分,找出并修改正确1处得1分,否则不得分)

(1)“犬子”改成“儿子”

(2)“小有名气”改成“很有影响”

(3)“有幸”改成“应邀”

23.(4分,课文题目1分,理由表述连贯1分;符合课文特点2分。

)答案略。

七、(40分)

24.参考2009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可适当降低。

附加题

1.(5分)参考示例:

靠积蓄过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偏爱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没人理会叫“吃闭门羹”,有苦难言叫“吃哑巴亏”,嫉妒叫“吃醋’,负不起责任叫”吃不了兜着走”

2(6分)清华国学研究院复建

3(9分,自造词语者不给分)答案略。

参考译文

苏琼,字珍之,武强郡人。

幼年时跟随父亲到边界去,曾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

曹芝开玩笑问他说:

“你想不想当官?

”苏琼回答说:

“设立官职,选人以充任,并不是由人去找官做。

”曹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便让他做自己将军府的长流参军。

朝廷任命他为南清河太守。

零县百姓魏双成丢了一头牛,怀疑是同村人魏子宾偷的,便把他送到郡上,苏琼经过仔细查问,知道魏子宾不是偷牛贼,当即把他放了。

苏琼暗中下去查访,另外抓到了偷牛的人。

从此以后,南清河郡的百姓放牧牲畜时不加收检,大都散放在野外,说:

“只管放心地交给苏府君。

”有个邻郡的富豪带着财物到南清河郡存放以躲避盗贼,被盗贼追得很紧,便对他们说:

“我的财物已经交给苏公保管了。

”盗贼便离去。

苏琼生性清廉谨慎,找他办私事的信他连拆都不拆。

道人道研任济州沙门统,财产极多,在南清河郡放了不少高利贷,先前常得到郡县官吏帮他催债。

当他来拜见时,苏琼猜到他的意图,每次见到他便谈论寻问佛法,言语极其严肃恭敬,道研虽因讨债多次前来,都没法说出口。

他的弟子问他其中的原由,道研说:

“我每次见到苏府君,他就直接把我带到青云中,哪有可能谈论地上的俗事。

”南清河郡人赵颖,曾作过乐陵郡太守,八十岁告老归家。

五月初,他摘了两只新产的瓜,亲自来送给苏琼。

赵颍仗着自己年纪大,竭力请求苏琼收下,苏琼于是把瓜留下了,但还是把瓜放到大堂的梁上,竟不切开吃。

人们于是争先恐后地给他送新摘的瓜果,来到门上,才知赵颖送的两只瓜还放在那儿没有动,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只好回去。

天保年间,南清河郡内发大水,百姓受灾,有一千多家揭不开锅,苏琼把郡中有粮食的人家全都召集来,亲自向他们贷粮分给挨饿的人。

州却按户征收租税,并且想追查苏琼向百姓贷粮的事。

郡主簿对苏琼说:

“虽说是哀怜那些饥饿不堪的百姓,恐怕要连累府君得罪。

”苏琼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