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26223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docx

河南省焦作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最贴近时代、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报告文学,其创作是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上,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报告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人物。

   在报告文学创作的实践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而写?

写什么?

思想感情的着落点和创作的立足点在哪里?

夏衍的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树立了一个榜样。

这部作品主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站在同情社会弱者的立场,创作的立足点面向平民,甚至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包身工》充满感情、带有温度,其旋律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博爱。

作者笔下散发出博爱情怀,对女童工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她们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进行直接揭露。

夏衍的笔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时代的“脓疮”,对那个社会进行“刮骨疗毒",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以形象的方式记录下来,他要告诉世人那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世界,是怎样的真相,进而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1959年,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他“感到‘灵魂的震动’"“感到愤怒”“觉得非把这个人间地狱揭发出来不可”。

    《包身工》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作者饱含真情之外,还在于作品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开头有这样的内容:

   “拆铺啦!

起来!

"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

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

    这段文字,无论是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都注重细节的刻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包身工》的艺术感染力还表现在充分运用和借鉴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等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

有些评论家甚至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

创作《包身工》时,夏衍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衔接得恰如其分。

尤其是小说手法的运用.他着重描写了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人物,如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姓名的小姑娘,通过对他们的刻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除了人物描写,值得研究的还有他对写作对象生活场景还原式的描绘,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串起一个个场景,结构严谨,情节生动,画面具有冲击力,特别是某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如包身工们早晨喝粥的情景描写,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无论是讴歌时代,还是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都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以有温度的作品感动读者,进而凝聚人心,激发更大的前行动力.

(摘编自曾散《以有温度的文字探索光明-—读夏衍的<包身工>有感》)

1.下列有关《包身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线索,反映了当时社会“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

   B。

《包身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饱含真情、注重细节刻画和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上。

    C.有些评论家把《包身工》作为小说来研究,这与《包身工》借鉴和运用了小说手法有关。

   D.《包身工》采用电影的表现手法,一些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写实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不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还有关于报告文学对时代、社会发展意义的思考,富有深度。

   B.文章引用夏衍在《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的话证明作者的创作饱含真情。

   C.《包身工》开头的语言、环境、动作等描写说明作品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D.本文创作的目的是从报告文学的特点入手,深入探究《包身工》成为经典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文学的创作,如果作者不是基于对社会的真情实感,不是基于发自内心深处的召唤,那么作品就很可能是苍白无力的.

   B.夏衍创作的《包身工》站在同情弱者的立场,散发出博爱的情怀,他要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真相,呼唤善良的人起来抗争。

   C.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生活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具体创作中可以采用小说的手法虚构人物。

   D.报告文学或讴歌时代,或记录社会,报告文学作家应有人文情怀,以有温度的作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文学力量,激励后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7月20日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我国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营业开放。

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电影界攻坚克难,制片企业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开放营业影院有9200多家。

电影市场的迅速回暖,充分证明中国电影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趋势没有改变,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具有坚实的基础。

这个坚实的基础,来自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热忱支持和由衷热爱.广大电影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在继续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加大国产新片的投放力度,提高有效供给,以创作生产为中心,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

只有源源不断给市场提供优质产品,才能进一步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摘编自明振江《中国电影保持长期向好态势》,《人民日报》2020年8月27日)

    材料二:

   近年来,《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一大批主流类型片,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8月21日,电影《八佰》正式上映,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

   《八佰》聚焦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在四行仓库这样一个极端的环境内,在数以百计中外新闻工作者的近距离围观下,“八百壮士”开始了四天四夜的守卫战。

市民们则为枪声所召唤,不只是观战,更是为助战而来。

    影片展现的并非缥缈虚空的偶像,而是军民一心、抵御外辱的战争史诗.这种不畏强敌、众志成城的精神是跨越时空的。

今天的观众,依然会被这种精神鼓舞。

这是新时代语境下,对不惧牺牲、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的一次全新诠释.历史上,“八百壮士”唤醒的民族情怀,今天更应该放在更大格局中去珍视。

   《八佰》作为国内首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有更大画幅、更高的画质清晰度,使观众获得沉浸式临场体验。

在制作上的心怀敬畏,铸就了《八佰》的高度工业化特征。

从整体呈现来看,导演管虎率领业内顶级制作班底,筹备十年,以20万平方米实景拍摄基地对战场进行了高度还原。

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呈现、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

这使得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

   (摘编自支菲娜《<八佰>:

爱国主义的战争史诗》,“光明网”2020年8月21日)

   材料三:

   《八佰》不是我们常见的传统战争片,它的出发点并不始于领导层,而是个体生命,是千差万别、色彩各异的草根士兵.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们操着各地方言在四行仓库内的弹雨中呐喊着、嘶叫着,进行着顽强的军事抵抗……在这些士兵中,有的是逃兵,有的吓破胆,有的是临时入伍的农民,从未扣动过扳机.面对突如其来的弹雨和炮火,他们无所措手足,他们害怕开枪、害怕杀戮。

影片真实呈现了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尽管他们充满“人性的弱点”,但是在民族危亡面前,在炮火和弹雨的一次次洗礼中,他们一步一步突破自身的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

从初见死亡时的害怕到怀抱集束手雷,高呼自己的名号从高楼跃出,跳入敌群;从逃兵班成为护旗班,在敌机的扫射下集体中弹,挣扎着也不让旗帜倒下……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走向英雄的升华,都驻足于华夏民族忠孝节义的伦理精神及其文化传统的外在表象之上:

怀抱手雷的壮士们跳向敌群的一刹那高喊的是:

娘,我走了,孩儿不能尽孝了!

留给母亲的遗书是八个血写的大字:

“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童子军小湖北的精神想象是:

端午成为赵子龙,身披盔甲,手持长枪,骑着白马,屹立山顶,冲向曹营。

对面的戏台上,武生演员手持刀枪威武亮相,唱的是“七进七出长坂坡”,马精武作为戏班头领神色悲壮,高举棒槌为对岸的将士击鼓助威……

    (摘编自张卫《<八佰>:

个体生命汇聚而成的宏大叙事》,《中国电影报》2020年9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中国电影产业迅速恢复活力,充分说明中国电影得到广大观众的积极支持和由衷热爱,具有坚实的基础.

   B.《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八佰》等主流电影,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优秀的艺术品质,实现了“叫好"与“叫座"的统一。

    C.操着各地方言的士兵们在四行仓库的弹雨中呐喊嘶叫着抵抗,反映了《八佰》的创作是从个体生命出发,展示草根士兵的升华转变.

   D.《八佰》中的士兵有的是逃兵,有的未扣动过扳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这颠覆了战争题材电影的严肃性,给人一种历史的无力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电影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保持和激发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市场活力。

   B.《八佰》延续了近年来银幕上优秀主流商业大片的创作模式,无论是主题立意还是艺术制作层面,都可圈可点且有所突破.

   C.《八佰》既是高品质的国产战争片,也是歌颂民族英雄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从个体生命出发来“讲好中国故事”的范例。

   D.《八佰》作为战争题材的电影,是中国军民抗战的缩影,表现出个体生命在民族危亡时的英雄壮举,给观众以精神洗礼。

6.材料二和材料三介绍电影《八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艾青谈诗

孙琴安

    虽然同样是“五四”以来的著名诗人,但在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可以读到郭沫若的诗,却读不到艾青的诗。

时值动乱的岁月,焚烧了很多书。

   1967年初,我弄到一本《艾青诗选》,一下就被这本书里面的诗吸引住了,犹如醍醐灌顶,《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北方》《乞丐》《向太阳》《我爱这土地》等诗,都深深打动了我,令我爱不释手。

有一次在理发店排队时我也聚精会神地在读他的诗,直到理发师大声叫我,才回过神来。

   后来,我从报纸上得知艾青获得了平反,出版了诗集《归来的歌》,很为他感到高兴。

当时我正撰写《现代诗四十家风格论》,其中也包括艾青的诗,很想有机会去北京时能拜访他,谈谈我对他的诗的看法.

   1984年10月,我去北京出差,登门拜访艾青。

那年艾青74岁,与我想象中的模样差不多,大脑袋,大脸庞,大眼睛,很有气派,身板硬朗,穿一身藏青色中山装,朴素大方。

客厅中央挂着一副楹联,是王维的诗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字很大,也很有气势.楹联前面放着一大桌,两边放着椅子,我们就分坐在桌边闲聊起来。

   我当时根本就顾不得什么寒暄,见了艾青就想把自己多年的感想倾诉出来,也非常坦率地说出了对他诗的喜欢,随后话锋一转,说:

“由于您书赠给一位诗友的八个字是‘朴素、单纯、集中、明快’,因而有些人用这八个字来概括您整个诗歌创作的风格和特点,这恐怕是欠妥的,至少我是不大同意的。

   “噢?

”艾青前面一直在安静地听,这时却发出了声音,看看我,鼓励道:

“你说说看。

    “好吧。

”我直截了当地说,“这八个字,可以说是您经过多年的创作实践的心得体会,在晚年对诗所得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如用这八个字概括您晚年的诗作《花样滑冰》等,是对的,确实显示了这些特色。

但如要包括您早期的诗作,则不确切.您早年的诗歌朴素和单纯是有的,集中和明快则谈不上,非但不明快,而且可以说是非常阴暗,节奏缓慢。

”好在我对他的诗比较熟悉,便一边背诵一边作为例子说明: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像这样的句子怎么能说明快呢?

可以说,您早年写的《手推车》《北方》《乞丐》等一系列诗,甚至包括《向太阳》等,节奏都是缓慢的。

只有到您复出以后所写的《平衡木》等,才称得上是集中、明快……”

    我只顾把心中的看法说出来,根本就没注意到艾青的想法和表情。

没想到等我一气说完,他立刻说:

“对!

你说得很有道理。

"

    艾青与卞之琳、冯至等人一样,似乎都不太习惯谈论自己的作品,但当我们谈起戴望舒,他的话明显多了起来.

    “你看,戴望舒的诗写得多好哇!

”他用手比划着,“他写过《灾难的岁月》《我的记忆》《狱中题壁》,很爱国,特别是他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他伸出手掌一边比划,一边背诵起诗里的句子: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他继续向我比划着,偶尔作一点讲解,主要还是赞美:

“你看,这些句子写得多好!

还有‘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

   我没想到他对戴望舒的诗竟如此熟悉,便说:

“你们都到法国去留学或旅学过,都受过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诗中都有象征性。

只是所受影响的诗人不一样。

   艾青并没有回应我的话,只是继续赞美戴望舒的诗,仿佛沉浸其中,最后又说:

“所以,从他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些诗来看,这才是大手笔!

大诗人!

"

   后来我读到一本《望舒的诗》,内选戴望舒的诗数十首,编选者正是艾青。

老话说:

“同行是冤家。

”艾青却不是。

同样写诗,译诗,学法国象征诗,艾青却盛赞戴望舒,从中正可以看出他的胸襟。

   随后,我问艾青他的近况,也跟他谈起了他近些年来的新作。

足足谈了两个多小时,我便起身告辞。

艾青在《艾青短诗选》扉页写上我的名字,赠送给了我。

   30多年以后,有一次与《诗刊》社的老编辑朱先树谈起拜访艾青的事,他说:

“艾青平时不太爱说话,能与你谈两个多小时,已经很不错啦!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运用对比手法来写郭沫若和艾青以及两人的诗,表现出作者对艾青的敬仰和读不到艾青诗的遗憾.

   B。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重点写作者与艾青谈诗的经过,主要涉及作者对艾青诗风格的看法和艾青赞美戴望舒的诗。

    C。

作者认为艾青晚年的诗可以用朴素、单纯、集中、明快概括,但早年的诗谈不上集中、明快,而是节奏缓慢。

   D.文中运用了肖像和语言描写来刻画艾青的形象,并通过艾青对作者的鼓励和赠书等情节来表现他为人的平和。

8.文中为什么插入作者后来读到艾青编选的《望舒的诗》这一内容?

请简要说明。

(6分)

9.结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

大父、父具相韩。

良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

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至博狼沙中,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急甚。

后十年,行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沛公入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

樊哙谏,沛公不听。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欲击沛公,项伯夜驰至沛公军,私见良,欲与俱去。

良曰:

“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乃具语沛公.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良曰:

“沛公诚欲背项王邪?

"沛公曰:

“鲰生说我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王也,故听之.”良曰:

“沛公自度能却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今为奈何?

”良因要项伯见沛公。

沛公与伯饮,为寿,结婚,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汉元年,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

汉六年,封功臣。

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

“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良曰:

“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良为留侯。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

或谓吕后曰:

“留侯善画计,上信用之。

”良曰:

“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然上高此四人.令太子为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

令上见之,则一助也。

”上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高帝崩,吕后德良,乃强食之,曰:

“何自苦如此!

”良不得已,强听食。

后六岁薨,谥曰文成侯。

   (节选自《汉书·张良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B。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C.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D.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去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帝,秦朝建立者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为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B.结婚,指双方结为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意思相同,与现代汉语中的“结婚”有所不同。

   C.元年,文中指帝王更改年号后,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现代一般指某个事物或事件开始发生的时间.

   D.崩,指古代帝王的死;薨,指诸侯、有爵位的官员、大夫的死,也可指太后、皇后、皇子、公主的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良国破家亡,誓为家国复仇。

他的先人在韩官至相位,韩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亲自带人刺杀秦王。

   B.张良思虑深远,临事敢于直谏。

他追随刘邦攻入咸阳后,面对刘邦、樊哙贪于安逸的做法,张良大胆劝谏,最终说服刘邦。

   C.张良义不独存,救刘邦于危难。

在项羽要进攻刘邦的关键时候,他不仅拒绝与项伯一起逃命,还帮助刘邦解除了危局。

    D。

张良懂得谦让,又善出谋划策。

在高帝封功臣时,他拒绝了三万户的爵位,只求封留侯;又为吕后谋划,保太子之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令伯具言沛公不敢背项王,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2)令太子为书,因使辨士固请,宜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拟咏怀诗

庾 信①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②,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③,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④.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奉命出使北朝,从此被扣留在北方.②白狄:

泛指北方的民族。

③此句指苏武归汉,李陵送别时说:

“异域之人,壹别长绝.”④此句指项羽被围垓下,曾在帐中作歌,歌中有“力拔山兮气盖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写边塞建有防守堡垒,景物萧条,满目风尘,也表明诗人的心境。

   B。

三、四句写关门之外是白狄所居之地,边关的城墙为日所照,影入黄河之中,关河冷落.

   C.本诗由景入情,触景伤怀,五、六句用“秋风”“别”“寒水"“送”等词来表达对苏武、荆轲的追念。

    D。

最后两句写项羽虽有盖世的气魄,但在被困垓下面临失败时,也无能为力.

15.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抒情主人公逆流而上,追寻之路的艰险、漫长。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一句概括了秋天万物的总体特征,“________”一句表现出作者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3)《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写潭水并由此联想到“彩虹似的梦”,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自己如何追寻梦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汉字是具有表意特征的书写符号、审美价值的视觉符号、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华文明(   )的重要标志,汉字承载了华夏文化的悠久历史。

激光照排系统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汉字走上了数字化道路,也标志着世界上非表音语言也可以写入电脑,而且具有拼音文字(   )的优势。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是最薄的版本。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训练学生汉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不仅形式对仗工整,对汉字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内容(   ),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民俗、名胜等方面。

例如:

“子夜钟声传春讯,________.”这副对联不仅上下联词语对应,结构一致,也写出新年到来的祝福和(   )的美景。

传承对联文化,既有利于提升我们对汉字的理解力,也能增强我们对文化的自信力。

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来源    不可比拟   丰富多彩   春意阑珊

   B.来源   望尘莫及    丰富多彩   春意盎然

   C。

起源   望尘莫及   包罗万象    春意阑珊

   D.起源   不可比拟   包罗万象    春意盎然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在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是最薄的版本。

    B.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C.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是最薄的版本.

   D.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联合国常用的6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和书籍,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19.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鼠年鹊语报福音   B.春牛耕地谷香飘

   C.玉鼠探头迎新春   D.东风劲吹暖家乡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失其所与(结交)    愿大王少假借(宽容、原谅)之

   B.殒身不恤(抚恤)   忆往昔峥嵘(不平凡)岁月稠

   C。

浪遏(阻止)飞舟   若属(我们这些人)皆且为所虏

   D.太子迟(迟疑)之   指点(评论)江山,激扬文字

2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最初称“曲词”或者“曲子词”,风格上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属于豪放词。

   B。

《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C.“汉字七体”指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七种不同字体: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D.狄更斯创作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以大卫的成长史为主线,结局体现了“善恶必报”的道德信念.

22.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