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791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 专练09 历史解释必杀30题.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题专练09历史解释必杀30题

必杀题型二素养专题复习

专练09历史解释30题-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

1.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可推知

A.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

B.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C.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西汉中期为界,史书中对人物籍贯的记载以封国国名为主改变为郡县名称为主,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人物籍贯与宗法血缘无关,A项错误;从国名为主到“郡”名为主,B项与题意不符;D项与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

2.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

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

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

“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C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错误。

3.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

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题干说明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才出现避讳现象,故C正确。

A没有解释问题实质,B的说法不准确,皇帝的权力没有受到侵犯,而D项说法明显错误。

4.意大利法学家维柯把罗马法看成“诗”“歌”,即法律是用一些暗含事实真相、具有公文程式般的面具来表达。

“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它们把这种公文程式叫做诗或歌。

”据此可知,罗马法

A.具有人文主义特征

B.追求法律严谨公正

C.蕴含着自然法理念

D.体现罗马公民意志

【答案】B

【解析】材料“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体现出罗马法的严谨、庄严,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强调人性尊严,材料没有体现出,故A项排除;自然法反映的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罗马法体现的是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

【点睛】“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是关键信息。

5.“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

”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B.实现了民族独立

C.确立了议会立法的原则D.确立了现代政党制

【答案】A

【解析】“新的、不同类型”说眀这种政体不同于当时世界上已有的君主专制与君主立宪制等政体,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形式,故A项符合题意;实现民族独立与政体无直接关系,故B项不符合题意;议会立法并非创新,此前英国也已实行这种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的现代政党制度早于美国形成,且政党制并非美国革命最重要的创新,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

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

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A.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之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同德意志历史上分裂割据状态下各邦长期分裂独立有密切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同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这不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未体现其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错误。

故选A。

7.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

1884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

这表明法国

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

C.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D.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可知这表明法国为巩固共和政体建立保障。

这从侧面反映出法国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责任内阁制指的是内阁对议会负责,材料没有体现责任内阁制的特征;B选项错误,法国政体是议会制共和制,不是总统制共和制;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

这些改变说明

A.西方国家借鉴苏俄实行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而调整了政策,说明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故D选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定的教训,不是西方国家借鉴苏俄进行改革,A选项错误;题干中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变化,不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而是从俄国革命中吸取了一些教训,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始终是被统治阶级,其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C选项错误。

9.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而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共产党宣言》已逐渐过时B.马、恩主张放弃暴力革命

C.革命理论要适应时代变化D.无产阶级使命已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材料“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革命理论要适应形势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故C正确;材料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并不是说《共产党宣言》已逐渐过时,排除A;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主张放弃暴力革命,排除B;1872年正值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还没有实现,排除D。

故选C。

10.《欧洲史》中写道:

“二战后……仿佛只有欧洲建设速度加快尚可保证本大陆的稳定……欧洲观念就是领导阶层精英人物的观念,这种看法由来已久。

”其中“欧洲观念”带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彻底消除了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标志着欧洲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D.使欧洲国家经济实力超过了美国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欧洲观念”是指欧洲成立欧洲共同体,加强了欧洲国家经济、政治的联系,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完全摆脱”上;D选项错在“超过”二字。

11.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

这表明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答案】A

【解析】在两极对峙时期,法国与中国建交,法国总统访问苏联并发表联合声明,这些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故A正确;“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指的是欧盟的成立,故B错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故C错误;外交政策的变化是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法国改善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是出于本国国家利益的需求,不可能改变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故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考生对冷战格局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两级格局确立后,各自阵营由于国家利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出现了分化,这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因此,备考中一定要注意教材的基础知识的记忆。

12.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可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选项错误,中国家庭手工业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人力和时间的增加,其生产效率低于西方机器生产;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并未涉及科学技术因素。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17、18世纪,景德镇生产的碗、盘等外销瓷器(景瓷),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图案,也有特洛伊木马、手持雷电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话故事类装饰。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瓷器贸易

A.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C.由地中海地区转口到西欧D.推动了景瓷生产方式变革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外销瓷器既有中国传统的图案,又有从西方传来的故事类装饰,这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B;材料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外销瓷器有中国传统的图案,无法体现瓷器贸易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瓷器贸易的路线,排除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4.元朝时期将工匠編入专门的“匠籍”,称作“匠户”,规定其身份世袭,不得脱籍改业;明代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允许班匠以银代役;清顺治年间宣布废除“匠籍”。

这一改革

A.反映出君主集权统治的弱化

B.表明政府不再倚重官营手工业

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D.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元至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的人身限制,这使得工匠可以相对自由从事该行业,有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减少对工匠的人身限制不等于政府不倚重官营手工业,排除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选项C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15.陈赡,真定人,“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董后有张顺,亦赡婿,而所制不及渊,亦失赡法云”。

这说明古代的制墨技术(  )

A.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B.与宗法观念的淡薄有关

C.缺少革新而最终失传D.在传承方面存在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说明陈赡的制墨技术流传较少,“所制不及渊,亦失赡法云”说明陈赡的制墨技术失传,这些信息体现出古代手工业技术明显存在传承的局限性,故D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因为技术传男不传导致失传,不是因为统治者的不重视,排除A;材料中传男不传女的观念显然与强烈的宗法观念有关,排除B;材料中的技术是因为传承观念问题导致,不是因为缺少革新的技术导致,排除C。

故选D。

16.“星期日”源于犹太教的安息日,是休息和礼拜的日子。

11世纪时,英国法律禁止人们在星期日进行聚会、狩猎等世俗活动;到18世纪以后,娱乐、购物、郊游等成为星期日的重要生活内容。

这一变化反映出英国

A.贵族政治走向没落B.宗教淡出社会生活

C.工厂制度已经形成D.休闲活动商业化趋势

【答案】D

【解析】星期日从休息和礼拜到禁止世俗活动,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中世纪宗教和封建统治形成了冲击,故禁止世俗活动;到18世纪后变为娱乐购物等,这也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C选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到18世纪以后,娱乐、购物、郊游等成为星期日的重要生活内容”,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分析解答。

17.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

“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

”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成为“海上马车夫”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开辟新航路

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16世纪”“葡萄牙”,据此可以排除A、B、D,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海上马车夫”指的是荷兰,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垄断欧亚之间贸易及处于欧洲贸易中心的表述均不合葡萄牙的史实,而其只是率先开辟新航路,故选C。

【名师点睛】分析新航路的开辟的原因。

①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社会根源:

《马可。

波罗游记》及由此引发的“寻金热”。

③直接原因:

转口贸易及高额利润的刺激,寻求与东方直接贸易的途径。

④政治因素:

欧洲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的需要。

⑤宗教因素:

基督教会向外传教的需要。

⑥社会条件: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天文、地理知识进步;⑦目的:

满足欧洲和亚洲的直接贸易、开辟市场和寻找廉价工业原料产地的需要。

18.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1879年,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美国生产的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1902年,美国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材料反映出美国

A.重视新技术的运用B.率先进行工业革命

C.工业生产后来居上D.企业管理日趋完善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自1870年以后美国电气设备工业突飞猛进,故A符合题意;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美没有比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状况,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企业管理状况,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1926~1939年,苏联城市人口增长近3000万,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从18%上升到32%。

学术界将这一发展进程解读为“只有拉力,没有推力”。

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城市化

A.推动了工业高速发展B.以农业集体化为基础

C.缺乏城乡之间良性互动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答案】C

【解析】1926~1939年,苏联实行工业化,城市人口大量增加,这促使了国家实力的迅速增强,这是“拉力”,但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压制,这不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没有推力”,故选C;AB只反映了一个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并非城市化,排除D。

20.王家福在其著作中道“斯大林走向历史之际,国库为苏联积累了2000吨黄金,在当时是个巨大的存储,而以后的败家子把它荡涤一空,难道现实中的人们在沿街讨饭之时,有资格指责斯大林给后代留下的黄金太少了吗?

”。

这表明作者

A.批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指责斯大林后继者们的失误

C.赞扬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

D.承认斯大林的政策是错误的

【答案】B

【解析】很明显,该作者对斯大林体制是一种赞扬而非批判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斯大林走向历史之际,国库为苏联积累了2000吨黄金,在当时是个巨大的存储,而以后的败家子把它荡涤一空,难道现实中的人们在沿街讨饭之时,有资格指责斯大林给后代留下的黄金太少了吗?

”可知,作者对斯大林继任者的施政方针是一种批判与反对的态度,故B项正确;作者的侧重点是对斯大林继任者的批判而非对斯大林历史功绩的颂扬,故C项错误;作者在材料中提及的是斯大林的功绩而非错误,故D项错误。

21.1929年6月至9月,苏联有90多万农户新加入集体经济组织,这一数字相当于革命后12年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总和。

但从全局看,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7.6%,其耕地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6%。

这表明

A.农户对农业集体化持怀疑态度B.新经济政策宣告停止

C.农业集体化进程受大萧条影响D.集体化影响农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说“加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只占总农户的7.6%,其耕地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6%”,这表明农户对加入集体经济热情不高,基本持怀疑态度,故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始后,新经济政策宣告停止,故B项错误;材料与大萧条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业集体化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22.1953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

1956年,他在阐述执政方针时又说,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

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

A.致力于实现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

B.转而实行有限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面临外部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

D.着力解决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

【答案】B

【解析】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认为“政府在国内事务上的作用是确保公平,而不是直接指导全国的经济生活”,而1956年则主张“联邦政府负有领导责任,在对我们巨大经济机器的生产力进行安排时,要做到没有一个人无辜地遭受灾难和贫困”。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由基本反对国家干预转变为有限度的国家干预,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公平,故A错误;日本、欧洲崛起的严峻挑战是在70年代,故C错误;美国经济滞胀的困难局面也是出现在70年代,故D错误。

23.二战前后,工党、社民党、社会党等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纷纷放弃激进革命立场,开始以福利国家、最低工资、工资集体谈判权等经济议题为核心诉求,崛起于欧洲各国政坛而成为执政党。

这反映了当时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B.新的社会阶层扩大

C.劳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答案】A

【解析】二战后,这些政党提出的“福利国家、最低工资"等核心诉求均反映出国家千预经济的基本特征,故A正确;材料所提及的政党主要代表工人阶级,并非代表新的社会阶层,排除B;二战后欧洲社会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劳资矛盾,而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缺失,排除C;二战前后,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到多国,此时马克思主义并未衰败,排除D。

故选A。

24.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

这说明牛顿力学

A.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形成

B.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C.否定了传统的文化体系

D.加速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可知是理性的思维过程,并不是“形成”,故排除A项;牛顿主张理性,认为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确道路,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故选B项;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否定传统的文化体系,故排除C项;牛顿力学产生于17世纪,而宗教改革发展于16世纪,故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牛顿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牛顿科学研究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结合牛顿力学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5.1996年,克林顿正式通过因特网进行自己的总统竞选活动,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得克林顿竞选的一切信息。

有许多选民通过因特网向克林顿提出各种问题,并得到答复,克林顿被称为“因特网总统”。

这反映因特网

A.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

B.维护美国政治民主化

C.使信息时代飞速发展

D.取代传统的交往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美国政治选举产生重要影响,故因特网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A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因特网具有维护美国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而是强调因特网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因特网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交往方式,也没有涉及因特网取代传统的交往方式,排除D。

26.如图是近代一部科学巨著的封面,该著作所阐述的学说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

该学说

A.否定了封建教权的合理性B.有利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C.首提“用进废退”的原则D.奠定了生命科学的研究基础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在不断进化。

再结合材料中的“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可知,该科学巨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特权,否定封建教权的合理性的是宗教改革,故A不符合题意;首提“用进废退”的原则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故C不符合题意;细胞学说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

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

这反映

A.康梁极力维护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C.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D.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一起加入革命党

【答案】C

【解析】康有为“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说明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即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制,而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制。

故答案为C项。

康梁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康梁与孙中山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点睛】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他们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他们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