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419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江西省上饶县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礼记·曲理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

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B.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

C.宗法制分封制得到持久延续D.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

【答案】B

【解析】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力。

由此,不同等级的称呼也就不同,这种不同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中等级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称呼,体现不出君王地位的尊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宗法制持续长久信息,故C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故D项错误。

2.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

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

这反映出该制度

A.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B.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C.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D.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答案】A

3.“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诗中所咏工具

A.是开沟播种结合的耧车B.是可以调节深浅的曲辕犁

C.是鼓风冶铁的工具水排D.是不需人力而自转的筒车

【答案】D

【解析】“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中的“法轮”是依靠水力的筒车,故D项正确;A属于播种工具;B是耕地工具;C是冶铁工具。

4.唐宋政府都试图维持“里坊制(以及相配套的夜禁制)”,一些正统的宋代士大夫也颇

怀念里坊制下的秩序。

但最后政府只好顺应历史潮流,迁就现实,以新的坊厢制(—个

坊厢就如一个开放性街区)取代旧的里坊制(—个里坊就如一个封闭型小区)。

这表明

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使抑商政策松动B.宋朝的封闭小区已经完全消失

C.商品经济引发经济重心的转移D.统治者的意志决定了城市布局

【答案】A

5.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

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

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

包公形象的变化反

映出

A.人治社会中人民对司法公正的渴望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学水平提高

C.市民阶层开始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已逐步确立

【答案】A

【解析】明代传奇体现出文学的世俗化趋势加强,“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说明人民对于司法公正的渴望,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文学水平的提高,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只是渴望,不能主导法制观念,故C项错误;明代法制并没有确立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

6.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

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

A.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相权被大大削弱

C.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皇权被宦官架空

【答案】A

【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

7.下表所示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时间

货物名称及输出国

价值(银元)

提示说明

1781~1790年

中国茶叶

9600多万

每年从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

1781~1793年

英国呢绒等

1600多万

仅及中国输英货价的六分之一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自给自足特性使中国贸易出超

C.中国在中英贸易中保持逆差D.英国尚未重视开拓中国的市场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格中“英国流入中国几百万银元”信息说明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主要是中国自给自足经济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之后;C中逆差不符合材料中顺差的信息;D中“尚未重视”与表格中英国对中国输出商品信息不符。

8.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

“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

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

”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

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

A.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B.贫穷落后的中国形象

C.儒家传统文化代表符号D.辱没汉族文化的体现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说明满清强迫汉人留长辫子是对汉人的侮辱,故D项正确;辫子是满族人的生活象征,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B项和C项均不是材料中体现主要信息,排除。

9.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

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

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

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

之上。

此人主要强调的是

A.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军备技术提高B.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风气转变

C.洋务运动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要学习西方制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托民厂包办包用”说明主张发展民营企业,“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说明民营企业有利于军备技术提高,故A项正确;B项是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C项中限制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学习制度不符合洋务运动宗旨。

10.“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

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幅漂亮的拳击手套。

”材料意在说明

A.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B.洋务运动的严重局限

C.中体西用理论的合理D.扶清灭洋做法非理性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枪炮和军舰基础上,却没有改变传统封建管理模式,最终在中日之战中溃败,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不符合“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故A项错误;材料批判中体西用的错误性,故C项错误;D项是义和团运动。

11.下图是中国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民族工业限制有所松动B.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D.清政府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

【答案】A

【解析】材料柱状图显示1895年—1899年和之前相比较,近代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明显上升,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造成,故A项正确;列强侵略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是一战期间原因,故C项错误;清政府政治制度出现了变动是20世纪初,故D项错误。

12.“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

转折点,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民

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是在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符合材料中“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D项正确;西天后掌权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和B项均错误;C中政府进行顽强抵抗。

13.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

其中某一时段出现

的频度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革命”出现的频度

0.78%

2.45%

25.14%

A.十月革命的影响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民大革命推动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答案】C

【解析】国民大革命中1926年的北伐战争促进了民众“革命”思想发展,导致《新青年》中登载“革命”频率的提升,故C项正确;十月革命的影响是1918年之后,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是在中共七大之后,故B项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1927年之后,故D项错误。

1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战役名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

俘日军280余人、

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人,

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A.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役中,中日双方对与伤亡的数字均不同程度记载,说明舆论宣传也是战争斗争主要手段,故A项正确;日方统计也缩小数字的嫌疑,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中日双方伤亡数字统计,不能说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八路军的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

15.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平衡国民经济比例的需要B.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C.八大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D.大跃进中浮夸风的影响

【答案】A

【解析】1960年,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中央对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八字方针,主要是调整国民经济建设的比例,材料中正是这一现象反映,故A项正确;B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C是1956年;D是1958年。

16.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这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

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淡化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B.面对共同军事威胁而加强合作

C.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不满D.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进程

【答案】B

【解析】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之所以能后出现缓和机会,主要是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想利用中国来共同对抗苏联,故B项正确;中美两国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不满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政治多极化不是两国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17.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

上述结论

A.是对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抵触B.反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正确分析了姓“资”姓“社”的标准D.体现改革之初对管理体制的探索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之初,当时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观念模糊,不敢轻易主张进行市场经济,材料中信息正是体现出改革之初对于经济体制探索,故D项正确;材料中是探索,不是抵触,故A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4年,故B项错误;正确分析了姓“资”姓“社”的标准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故C项错误。

18.学者郑水年说: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紧要和迫切。

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

”鉴于此,邓小平

A.作出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的决策B.决定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开放上海浦东拉动长江流域发展D.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答案】D

【解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邓小平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为此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故D项正确;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B是1984年;C是1990年属于对外开放政策。

19.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

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

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

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公民民主B.人民民主C.间接民主D.代议制民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说明雅典是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故A项正确;人民民主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雅典属于直接民主,故C项和D项错误。

20.下表是古代罗马的部分法律。

这反映了

时间

法律

内容或影响

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

《卡努雷阿法案》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一赛克斯法案》

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公元前28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A.罗马对外侵略疆域在拓展B.贵族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

C.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D.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表格中古罗马法律中对于“贵族特权进行限制”“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保护私有财产”等规定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共和国统治,故D项正确;疆域拓展是罗马帝国时代,故A项错误;贵族仍然拥有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自由民的权力逐渐走向平等,故C项错误。

21.英国在17世纪和18世纪上半期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了提升。

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万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

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推动B.圈地运动变革了生产关系

C.机械化耕作的普遍推广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刺激

【答案】B

【解析】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为了获取国内市场和劳动力进行了圈地运动,促使农民大量破产,导致粮食大量出口,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故A项和C项错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产生,故D项错误。

22.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的富人终日不是在打听舞会传闻,就是在奔赴舞会的路上。

与简·奥斯汀相隔半个世纪的另一位英国女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其名著《南方与北方》中的主人公换成了脾气暴躁、时常抡起胳膊和闹事工人干仗的纺织厂厂主。

发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兴起B.重商主义的兴起

C.工业革命的兴起D.自由主义的兴起

【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之后,由于使用机器生产的劳动强度增大,经常产生工人对抗工厂主的事情,材料中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C项正确;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后产生,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前殖民扩张时期,故B项错误;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之后产生,故D项错误。

23.下图是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千克),由此可以推知

A.苏联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B.农业集体化经济政策面临破产

C.斯大林模式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赫鲁晓夫改革未改善农民处境

【答案】C

【解析】柱状图显示1940-1945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平均实物工资逐渐呈下降趋势,由于收入的减少,会逐渐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劳动生产率表格中难以体现,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时期一直实行农业集体化,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是1955年开始,故D项错误。

24.1947年苏联在东柏林首先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成就。

随后美国也在西柏林开设“美国会堂”,放映电影,举办音乐会、报告会和艺术展览,美国还动用了“马歇尔计划”2亿美元资金资助欧洲的科技文化。

上述现象的实质是

A.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冷战B.战后各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C.欧洲一体化趋势已经显露曙光D.美苏开展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答案】A

【解析】冷战不管是政治、军事和经济,在科技好文化等领域同样进行,材料中苏联和美国对于各自控制范围实行文化控制,实质上是美苏意识形态的冷战,故A项正确;B中“各国”说法绝对;C是1951年开始;D与材料意思相反,此时美苏是对抗。

25.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

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

世界油价大幅下跌,苏联损失惨重。

这表明

A.能源竞争成为美苏争霸的核心B.斯大林模式在二战后仍然延续

C.里根走中间道路成效非常突出D.石油危机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答案】B

【解析】当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时,苏联却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一味的发展石油出口,结果因油价下跌损失惨重,表明苏联的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整,过度依赖于能源出口,故B项正确;美苏竞争的核心是军备,故A项错误;里根是20世纪80年代上台,故C项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源是斯大林模式弊端,故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22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2分。

共50分。

26.(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謇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

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

1903年从日本考察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在张謇的支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等

材料二安德鲁·卡耐基(1835~1919年)是世纪之交美国最大的工业巨头和著名的慈善家。

卡耐基指出,富人应该赚到的钱在他们生前通过适当的运作用于造福公众的事业,投向建立大学、图书馆、医院、公园、公共泳池以及捐赠教会等领域。

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

1911年建立了卡耐基基金会。

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资中筠《散财之道:

美国现代公益基金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慈善公益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张謇慈善公益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謇与卡耐基慈善公益活动的不同之处。

【答案】

(1)特点:

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以工代赈;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

(2)原因:

儒商的责任意识;近代西方慈善思想的影响;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传统救济方式不适应近代形势的需要。

(3)不同:

①机制不同,前者依靠个人兴办,后者按照企业管理运营;②范围不同,前者集中于南通地区,后者遍布全美,乃至面向世界;③结果不同,前者逐渐停滞甚至夭折,后者持久发展、影响至今。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可知,其特点为将慈善与发展教育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办赈至善善策”可知,其特点为以工代赈;根据材料一中“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可知,其特点为注重公益事业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注重发挥公益事业的多功能性。

(2)根据材料一中“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可知其原因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根据材料一中“同时,1903 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可知,其原因为外国慈善思想的影响;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可知,其原因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结果。

(3)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中“1901年卡耐基退休后,开始尝试以管理企业的运作方式——现代基金会的形式会来有系统地捐献财产”可知,张謇的运作模式是依靠个人运作,卡耐基的运动模式则是按照企业管理运营;根据材料一中“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和材料二中“该基金会以‘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为宗旨”可知,其不同之处是前者范围只局限于南通地区,而后者范围包括整个美国;根据材料一中“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和材料二中“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新形势,提出新的工作重点,迄今在美国仍有广泛的影响”可知,其结果不同,前者最后陷入困境,后者至今仍有广泛影响。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的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监察机构基本从行政体系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监察体系。

监察官员品级较低,但监察权限大,对公卿宰相、普通官吏均可弹劾。

除在中央设御史台进行经常性的监察外,还有中央不定期、临时性差派监察官员到地方进行巡视。

隋朝的《监察六条》、唐朝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等都有利于监察的规范化。

——摘编自刘永昌《浅谈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监察制度蕴涵着一个人性假设:

行使权力的人有一种自私、邪恶的自然本性。

于是权力制衡构成西方国家行政监督的理论依据。

行政监察机构摆脱对监察对象的依附关系,地位超然,保持监察权的自主行使。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称得上是“多管齐下”。

另外,完善的听证制度,保证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使得政府的重大决策必须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能。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出西方监察制度的特点。

【答案】

(1)特点:

监察机构和权力运用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以小驭大;经常性监察和临时性巡察相结合;监察活动日益法制化。

(2)特点:

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监察机构自主行使权力;监督方式多样化;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监察机构的设置与监察权力的运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监察官员品级较低,但监察权限大”“经常性的监察外,还有中央不定期、临时性差派监察官员到地方进行巡视”“隋朝的《监察六条》、唐朝的《巡察六条》《风俗廉察四十八法》”等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中“权力制衡构成西方国家行政监督的理论依据”“保持监察权的自主行使”“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保证了民众对政府的监督”的信息从“监督方式、监察权力以及民众监督”等角度分析回答。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