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691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整版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教材分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全诗围绕诗人的“喜欲狂”,着力向我们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兴奋之情,掩藏在这狂喜背后的,是诗人对国家的深情爱恋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思。

因此,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好教材。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难以深刻地体会。

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2.学习“借助点评”的读诗方法,抓住诗眼“喜欲狂”,体会诗人听闻喜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3.通过对比朗读何炼字朗读,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抓住诗眼“喜欲狂”,体会诗人听闻喜讯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难点:

能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诗方法——借助点评,借助名家的点评来进一步理解品味诗歌。

明代文学家王嗣奭,对杜甫的诗颇有研究,他是第一个把杜甫尊为“诗圣”的人。

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他作出如下点评“此诗句句有喜跃意,绝无装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敢道。

”句句有喜跃意,句句有喜,你有同感吗?

诗中有个词将喜发挥到了极致,你找到了吗?

喜欲狂,什么意思?

【板书】喜欲狂

二、品诗。

1、对比阅读:

(出示课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喜欲狂”?

第一句中有两个地名?

剑外在四川省,蓟北在河北的最北端,也就是叛军的老巢,这两个地方在地图上看上去很近,实际上是千里之遥,千里之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好消息,这个好消息从天而降,这样的喜叫喜从天降。

杜甫刚一听说这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就涕泪满衣裳。

这是一种怎样的泪?

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这是一种喜泪,喜极而泣!

你能读出这份喜悦吗?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不是一个爱哭之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

(出示课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却国破家亡,杜甫看花落泪,听鸟鸣揪心。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眼泪?

(伤心的泪;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一种悲泪,(出示课件)

杜甫的泪有喜泪,“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

班上有同学也曾因为自己考了双百分,因为获得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喜极而泣。

(出示课件)

杜甫的泪有悲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因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班上有同学也曾因为考试失误,因为同学之间的误会,留下悲伤的泪水。

通过对比阅读,同是喜泪与悲泪,你发现了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是为自己的得与失而喜而悲,杜甫的一喜一悲都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为国而悲,为国而喜。

(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2、对比阅读:

(出示课件)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喜欲狂”?

这是漫卷诗书的杜甫。

他们一家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们在眉开眼笑,开怀大笑,喜笑颜开。

为何笑得如此灿烂,就连平时嗜书如命的杜甫也随意地卷起了书稿?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你能想象他们一家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生活吗?

(出示课件)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译文:

小女儿饿得直咬我,怕小孩哭声被虎狼听到。

捂住她的嘴不让出声,但小孩却哭得更厉害了。

这是安史叛军攻陷潼关,杜甫携家带口逃亡,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真是“凄凄惨惨戚戚”啊!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从此以后,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怎能不喜?

从此以后,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天伦,怎能不喜?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3、以酒传情:

(出示课件)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除了放声高歌,还必须干嘛?

纵酒,开怀畅饮,把酒言欢。

曹操曰,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李白曰: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王维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古至今,酒是传递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一切酒语皆情语。

这一杯杯的酒里包含着杜甫怎样的情感?

杜甫为何而喜?

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这一路上,有谁与他作伴呢?

青春,美好的春光。

除了明媚的春光作伴,还会有谁与他作伴,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

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

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之喜吗?

还有谁的喜悦?

杜甫的心里时刻装着的是国家和百姓,他的一生都在为国而喜,为民而狂。

【板书】爱国爱民

让我们随着酒香,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吧。

此时的诗人欣喜若狂,连回家的路线都想好了。

4、炼字朗读: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两句中出现了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在我内心深处,他超越了狂放不羁的诗仙,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有几个地名?

三个。

杜诗更胜一筹,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是“路曼曼其修远兮”,而用穿,下,向三个动词贯串起来,显得紧凑又有一气呵成的感觉,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更能突出杜甫此刻怎样的心情?

归心似箭。

这是一种归心似箭的还乡之喜。

就像李白说,千里江陵一日还,此时杜甫想说,千里家乡一日还。

语言就在方寸之间,他却行了几千里。

这就是绝无装点,愈朴愈真之意。

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这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啊!

三、小结:

漫卷诗书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一生都在为国而喜,为民而狂,所以王嗣奭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

四、升华

杜甫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难,但是他笔下流露出的并不是一已之悲,而是忧国忧民的巨大痛苦。

他的大量诗篇都深切地表达了对天下民生的担忧,即便是自已所住的草屋被狂风卷破时还在呼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没有任何一所房子可以永恒地流传,但有一种精神的屋宇,像杜甫可以永流传!

杜诗就是凝固在笔墨之间,我们民族的灵魂。

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⑵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赏析悟情,体会写法;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⒈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

⒉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⒊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闻:

听说。

官军:

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

收复。

  意思是:

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⒋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自己自由朗读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⒉指名读一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地倾听。

听后请同学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强调“即”不要读成“既”,“裳”是轻声字。

“妻子”是指夫人和孩子,则“子”读为“zǐ”。

⒊齐读。

⒋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⑴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谁来说一说?

⑵质疑。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⒈指名再读,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⒉借助注释,自主弄懂字词之意和诗句之意。

⒊交流字词理解情况。

闻:

听说。

收:

收复。

官军:

指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

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

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

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

刚听说。

涕泪:

鼻涕和眼泪。

这里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

再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漫:

随意地,胡乱地。

漫卷:

胡乱卷起。

(唐朝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欲:

将要,简直要。

放歌:

放声歌唱。

须:

须要。

纵酒:

纵情饮酒。

  青春:

指春天的景物。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即:

就。

巴峡:

地名,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

地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

地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洛阳:

在河南省。

(杜甫有田园在洛阳。

⒋交流诗句之意: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我的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趁着这明媚的春光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于是,就放舟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回洛阳。

四、赏析悟情,体会写法

⒈第一、二句是写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时的心情。

“忽”字写出了喜讯来得突然。

“涕泪”写出了什么?

(惊喜的程度。

从这泪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渴望国家的统一啊!

⒉第三、四句中告诉我们诗人和家人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情绪怎样的变化?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杜甫“喜若狂”的心情?

(从“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青春作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词句可以看出。

)这抒发诗人怎样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

⒊第五、六句是把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进一步渲染和升华。

“放歌”“纵酒”能让你体会到什么?

(写出了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不仅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

⒋第七、八句“即从……穿……”“便下……向……”写出诗人同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里用了哪些地名?

(剑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有何作用?

(因为贯穿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

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⒌师小节:

“放歌”“纵酒”写“喜若狂”的“狂”态;“还乡”则写“喜若狂”的狂想。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从眼前一闪而过。

诗人闻讯而喜,盼归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⒋归纳中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忽闻叛军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⒌补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讲究对仗。

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慢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严谨工整,又极其贴切自然。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⑵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赏析悟情,体会写法;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⒈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古诗。

⒉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⒊解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闻:

听说。

官军:

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

收复。

  意思是:

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⒋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自己自由朗读这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⒉指名读一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请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地倾听。

听后请同学们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师强调“即”不要读成“既”,“裳”是轻声字。

“妻子”是指夫人和孩子,则“子”读为“zǐ”。

⒊齐读。

⒋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⑴通过反复地读诗,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谁来说一说?

⑵质疑。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⒈指名再读,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⒉借助注释,自主弄懂字词之意和诗句之意。

⒊交流字词理解情况。

闻:

听说。

收:

收复。

官军:

指唐王朝的军队。

河南河北:

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

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蓟北:

今河北省北部。

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

刚听说。

涕泪:

鼻涕和眼泪。

这里指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

再看。

妻子:

妻子和孩子。

漫:

随意地,胡乱地。

漫卷:

胡乱卷起。

(唐朝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欲:

将要,简直要。

放歌:

放声歌唱。

须:

须要。

纵酒:

纵情饮酒。

  青春:

指春天的景物。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即:

就。

巴峡:

地名,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

地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

地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洛阳:

在河南省。

(杜甫有田园在洛阳。

⒋交流诗句之意: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我的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趁着这明媚的春光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于是,就放舟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就一直奔回洛阳。

四、赏析悟情,体会写法

⒈第一、二句是写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时的心情。

“忽”字写出了喜讯来得突然。

“涕泪”写出了什么?

(惊喜的程度。

从这泪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渴望国家的统一啊!

⒉第三、四句中告诉我们诗人和家人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情绪怎样的变化?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杜甫“喜若狂”的心情?

(从“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青春作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词句可以看出。

)这抒发诗人怎样的心情?

(抒发了诗人无比欢快的心情。

⒊第五、六句是把诗人内心的狂喜之情进一步渲染和升华。

“放歌”“纵酒”能让你体会到什么?

(写出了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不仅因为诗人自己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表达了作者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

⒋第七、八句“即从……穿……”“便下……向……”写出诗人同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里用了哪些地名?

(剑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有何作用?

(因为贯穿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并不使人感到丝毫的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

这是诗人爱国热情的自然流露。

⒌师小节:

“放歌”“纵酒”写“喜若狂”的“狂”态;“还乡”则写“喜若狂”的狂想。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穿起来,就出现了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从眼前一闪而过。

诗人闻讯而喜,盼归急切的心情跃然纸上。

⒋归纳中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忽闻叛军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心情,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⒌补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律诗,其中第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讲究对仗。

这里,“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慢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与“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仗十分严谨工整,又极其贴切自然。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堂实录:

师:

在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我们来读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

发现了吧,李白的诗里面地名很多,把地名圈出来。

生: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师:

一共28个字,地名就占了将近一半。

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代诗人杜甫的这首诗里面也出现了许多地名,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师:

请你翻到第150页,你觉得哪些是地名,请你圈出来。

(师巡视指导:

圈得很好,但是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

我们来听听,*同学圈的是哪一些?

生:

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

一个个来,他先圈的是河南,河北,然后是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放慢速度,让其他孩子都听见)

师:

还有没有?

生:

剑外。

师:

对,剑外也是也是一个地点。

这首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地名,跟李白那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

(齐读诗歌,教师声音穿插其中,产生和音的效果。

师:

这么多地名,有哪些是你知道的?

生:

河南,河北。

师:

这首诗中的河南河北跟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地域差不多。

不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面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山的东面”。

(现在想来,表述确实有问题)

生:

襄阳好像看到过。

师:

师:

襄阳好像在书里看到过,不过模模糊糊的。

(课件出示地图,结合地图浏览一遍这些地名。

教师依次指地名,学生读古诗。

师:

杜甫现在在哪块地方?

想到哪里去?

心在哪里?

学生带着自己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师:

这首诗有情绪在里面。

这么多字其实是围绕一个字在写的,请你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

***,你圈哪个字?

生:

喜。

师:

我们会发现整首诗是围绕“喜”字来说的。

板书:

师:

如果给“喜”字组词,***,你会组什么?

生:

喜悦。

生:

欢喜。

生:

欣喜。

生:

欣喜若狂。

师:

“喜”字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变过,都是欣喜,高兴的意思。

是什么原因让杜甫欢喜,喜悦,欣喜若狂?

生:

剑外忽传收蓟北。

所以杜甫这么开心。

师:

了解历史的同学知道是因为什么事件导致蓟北这个地方“失去”吗?

生:

安史之乱。

师:

是的,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国家,一心渴望九州能够统一,希望能够收复失地。

这的诗,你读到过吗?

生:

《已亥杂诗》。

师:

《已亥杂诗》,那是龚自珍的。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那是希望国家通过改革实现振兴,跟收复失地还没有关系。

生: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

读了陆游的诗,我们能感受到陆游一生都在盼望九州统一,例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愿望不实现,他心里悲伤啊。

从这一点上说,杜甫比他幸运。

为什么?

生:

因为杜甫听到了好消息——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

所以杜甫心里“喜”啊,再次默读。

说他喜,你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

请划一划。

(学生独立找一找,划一划,较长时间。

 生:

白日放歌须纵酒,他白天都唱着歌,还喝酒。

师:

两点,一个是放歌,一个是纵酒。

板书:

放歌,纵酒。

师:

除了这两点,还有吗?

生:

却看妻子愁何在。

妻子的愁也没有了。

师:

他说的“妻子”指的是什么?

生:

现在的妻子和儿子(孩子)。

板书:

妻子。

师:

这个妻子跟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是指老婆,古代指两类人,老婆和孩子。

在这首诗里面,还有没有

词语跟现在用法不一样的?

生:

青春,现在指示年轻,古代指春天中的景物。

师:

还有哪个词跟现在用法不同?

生:

……(沉默,发现不了)

师:

“衣裳”也不一样呢,现在,衣裳指的是衣服,在古代指两类,上为衣下为裳,杜甫这个眼泪流得够可以啊。

(生笑)

师:

从“放歌”可以看出喜,从“纵酒”可以看出,还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

生: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从“漫卷”这个动作可以看出。

师:

“漫卷”就是随随便便一卷,杜甫性格上是一个比较沉稳的人,跟李白不一样,但是性格这么沉稳的人现在却漫卷诗书,高兴啊,高兴才这个样子。

还有吗?

板书:

漫卷

生:

初闻涕泪满衣裳。

他哭得衣和裳都湿透了。

师:

是啊,这不是难过地哭,而是——喜极而泣。

生:

即从巴峡穿巫峡。

“即”可以看出杜甫听到这个事情很高兴,马上就要回家。

师:

立马就动身,一刻不停留,干嘛呀?

——还乡

(再读一遍诗歌。

师:

你看(指板书),杜甫高兴了,做了哪些事?

——涕泪(交零)、与(妻子)家人同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还乡。

你也过高兴的时候,哪些事你也做过,哪些你没做过?

生:

我也喜极而泣过。

生:

我也放歌过,在卡拉OK。

(生笑)

生:

我有高兴的事会跟爸爸妈妈讲。

师:

是的,你也不可能和妻子讲啊。

(生笑)

师:

没做过的事呢?

生:

我没喝过酒。

(生笑)

师:

你也不能喝酒啊,你还没成年。

(生笑)但是古代的诗人喜欢喝酒,回忆一下,哪些诗里面出现过酒?

生: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有酒)

生:

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有酒)

生: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专门就奔着酒去了)

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湖阳关无故人。

(有酒)

生:

酒酣胸胆尚开张。

(那是苏轼的词)

师:

关于酒的诗歌太多太多。

各种情绪,诗人都用“酒”来表达,而在这里面,“白日放歌须纵酒”主要表达什么情绪?

生:

喜悦,高兴。

生:

老师,我“还乡”也没体会过,因为我都没离开过家乡。

师:

是啊,诗人想快快地回到家乡,你从哪些字里感受到这种“快”?

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表明诗人想立刻动身,一刻都不停留。

生:

诗里写到马上到了巴峡,就到了巫峡,刚过了襄阳马上到洛阳。

师:

还是回到诗中吧,你是从哪些字里感受到的。

生:

穿,便,下,向。

这些字眼让我们感受到这一路非常畅通无阻,非常的快。

师:

同学们,人高兴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不相信我们来看看另外一首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