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8939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课程标准

“成长中的我”部分: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我与他人的关系”部分:

“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部分:

“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意义,能够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出要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能力目标要求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知识目标要求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第一框题走近法律

我们身边的规则(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

法律的特殊性。

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学生活动:

小游戏:

“谁更快”

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来,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来,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1、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规则。

创设情境:

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

算还是不算?

同学们讨论。

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

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交叉换位

学生活动:

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

教师活动:

不做任何提示,不要提出不许怎样做的要求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式活动,让学生再次直观感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如果我们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我们发觉会很顺利,并提出规则是一种美。

生活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多规则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环境,请同学们寻找生活中有哪些。

如乘车先下后上,山区行路相互礼让,遇危险让妇女、儿童先撤退,拾金不昧,体育比赛更精彩,交通秩序井然。

“我的一天”,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活动:

一天中,你曾经历或直接感受到哪些有关衣、食、住、行、学习、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规则?

如果要你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你怎么分?

设计意图:

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思考讨论,也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并从对比中自然引出特殊的规则——法律。

特殊规则——法律

是真是假:

举四种规则的行为(社会道德、学生守则、法律、宗教规范),请学生开展竞猜,哪一种行为是法律,并从中寻找法律和其他规则的区别。

(可以运用课本中的表格)

社会道德:

双休日到市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要求必须保持安静。

学生守则:

在学校里上课,自修课必须保持安静,否则要扣除四项红旗竞赛分。

法律:

在法院旁听审判必须保持安静。

宗教规范:

每天早上,平阳寺的佛家子弟必须静坐一小时。

同样是保持安静,但他们却各有不同,通过对比找到:

2、法律的三个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1、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

马丽和妈妈去参观一次展销会,并且还帮助妈妈挑选了一双鞋子,没想到穿了三天后,鞋跟就掉了,妈妈想去换但展销会这时已经结束了,妈妈说:

算了,算了,就当花钱买了个教训。

如果你是马丽,你给妈妈一个什么样的建议?

2、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作业】生活中有什么规则?

法律作为一种规则,与其它规则有什么不同?

第二框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讲述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事例。

问:

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

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那么什么是违法呢?

案例展示: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名牌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怎么办?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P93页表格,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

(见书)

违反的法律社会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民事法律法规

刑事违法行为刑法严重社会危害性严重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1、犯罪、刑法(板书)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后果)

3、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活动“我是小法官”:

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应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一:

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

“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

”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

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二:

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三:

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

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懂得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板书

课外知识:

刑罚

内容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期限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终生,减为有期徒刑后,根据实际情况获得假释或者减刑终生,两年考验期满后改为无期徒刑,再减为有期徒刑,根据实际情况获得假释或者减刑

执行机关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监狱,低于一年的可以在公安看守所执行监狱监狱

是否在押否在押,每个月可以回家1—2天在押在押在押

待遇同工同酬参加劳动的,酌量发给报酬强迫劳动,按规定量实行供给强迫劳动,按规定量实行供给强迫劳动,按规定量实行供给

执行前羁押队刑期的折抵一日折抵两日一日折抵一日一日折抵一日无折抵无折抵

对构成累犯是否有影响否否有有有

能否适用缓刑不适用适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不适用不适用

能否假释不能假释不能假释能假释(有例外)能假释(有例外)能假释(有例外)

最低实际执行原判执行刑罚刑期(减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减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减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减刑后)不少于10年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改为无期徒刑,再减刑后,不少于十二年法。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附加刑,虽然实际一种附加刑,但是却是一种比较严厉的刑罚法。

商因为依照《刑法》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应当”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无期徒刑的犯罪,还“可以”适用于杀人﹑抢劫﹑强奸﹑防火﹑爆炸﹑投毒等严重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法。

法商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包括: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权利法。

法商剥夺政治权利期限①判处管制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同②判处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③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终生;判处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法。

法商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计算:

①被判处管制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和执行管制的期限同时起算同时执行;②被判处拘役﹑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③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判决发生效力之日起计算法。

商④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法。

防患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犯罪百害而无一利,从内心深处憎恶违法犯罪;

欲望面前,理智地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重视修养,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矫正不良行为。

2、能力目标:

理解道德水平的高低影响行为的好坏,从小事做起,加强道德修养;

理解犯罪的危害,逐步形成自觉依法律已的观念;初步培养自我分辨、自我控制、自我践行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知道自我防范应从矫正哪些不良行为做起。

二、教学重点:

道德品质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犯罪的危害

三、教学难点:

道德品质的高低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充分享受学习。

教师精心指导,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

防范于未然。

展开教学:

(一)、“认清犯罪危害”

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

(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

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

)……

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分析思考我们认识到: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

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小迪的案例教师提问导入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

①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

……

对。

严重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犯罪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它对家庭、他人以及行为人自己都会造成伤害,

②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

(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

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教师朗读)。

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危害性。

(教师板书以下内容,与学生共同讨论,并板书危害性)

对他人的危害:

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

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

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

影响社会安定

教师归纳小结:

犯罪的危害有哪些?

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通过上面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到: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

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的内容: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

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

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6、教师归纳过渡:

通过前边的学习和探究,我们知道:

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青少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呢?

(二)、“加强自我防范”

1、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同学们,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的习惯”)思考其中的问题:

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

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老人们常说:

“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

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弄清什么事是我们应该做的,什么事是我们不应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我们应该怎样矫治自己的不良行为。

我国有一部《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就设专章规定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为我们划清了是非界限。

我们来了解一下有关内容。

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学生活动:

填表(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100页的表格)

寻找校园中,身边的同学或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的行为,并分析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

会的危害。

通过这一活动,有助于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不良行为。

学生填好后相互交流,教师点评。

行为表现对他人的危害对行为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其他(学生举例)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上的人是形形色色的,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老人们常说:

“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俗话也讲:

“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无数事实都证明,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

许多的人违法犯罪都是从交上了不良朋友或沾染了不良习气开始的,我们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谨慎交友,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学生活动:

写一封回信,要求:

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的“父亲给儿子信”,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信。

框题教学小结:

违法犯罪的危害是极大的,而违法犯罪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青少年要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作业:

练习册

第八课法律护我成长

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

1、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名称,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

2、能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现象和行为。

3、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给予未成年人深深的、浓浓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四个保护,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害末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每位同学发一张小白纸做准备)

同学们,请先阅读两则材料进行思考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2年9月29日,我国公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该《条例》于是2005年11月15日实施。

其第9条规定:

中、小学校园周围环境200米范围内和居民住宅楼(院)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媒体显示)

材料二:

2004年1月,我国下发了2004年第2号文件:

开展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施的专项治理。

该通知明确规定:

网吧自设立以来,两次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责令停业整顿;对累计三次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对情节严重或规定营业时间以外接纳未成年人的,一律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媒体显示)

1、为什么不得在中、小学校园周围环境200米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媒体显示)

2、为什么要对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进行处罚?

(媒体显示)

从刚反馈的情况可以看出:

网上的不良影响太多。

例如:

网络游戏、恐怖、暴力等有害信息,会影响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学校附近地方设立网吧会影响我们的学习。

国家之所以这样一规定,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维护我们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同学们的健康成长。

而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里,国家为我们未成年人设置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道防线。

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的四种保护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共同探讨的课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首先我们来学习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1)、什么是未成年人?

(媒体显示)

未成年人指的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查《现代汉语词典》,先弄清“公民”的意思(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的人。

)请一位同学回答什么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是指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媒体显示)

(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

(媒体显示)

党和国家给予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其原因有两方面:

a、因为我们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媒体显示)b、因为我们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媒体显示)要求同学们联系自己和身边实际进行举例,教师加以归纳。

我们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还不成熟,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可朔性很大,辨别真假的能力还不强,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的确能力低,容易受到各种违纪、违法犯罪行为侵害。

(3)、我国有哪些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媒体显示)

要求一位同学回答: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媒体显示)教师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说明: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里,国家为我们未成年人设置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道防线。

国家以法律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