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392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4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docx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

专题溶液的浓度及其配制

一、选择题

1.(2015•威海中考)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制成溶液.下列有关的量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的是()

A.溶质质量分数

B.溶液的pH

C.氢氧化钠的溶解度

D.最多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溶质的质量分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A.氢氧化钠的质量是一定的,水的质量越大,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着水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B.溶液中水越多,溶液的碱性越弱,氢氧化钠溶液的pH越小,可见溶液的pH随着水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氢氧化钠的溶解度也不会改变;

D.二氧化碳不但与氢氧化钠反应,还能与水反应,可见水的量改变,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也随之改变.

故选C.

2.(2015•莱芜中考)化学学习中常用到“质量守恒”“反应先后”等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50mL酒精中加入50mL水,根据溶质守恒推出酒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B.酒精燃烧生成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为2∶3,根据原子守恒推出酒精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3

C.少量铁粉放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根据反应的先后推出先析出固体铜

D.向硫酸铜与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根据反应的先后推出先生成蓝色沉淀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溶质的质量分数;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A.因为酒精和水的密度不同,故相同体积的酒精和水的质量不相等,故A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水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完全来自酒精,故可根据CO2和H2O的分子个数比推出酒精中的C、H原子个数比为:

(1×2)∶(2×3)=1∶3,故正确;

C.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被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故C错误;

D.向硫酸铜与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因氢氧化铜沉淀能溶于酸,故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开始不会出现沉淀,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3.(2015•岳阳中考)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滴加水

C.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溶质的质量分数;电解水实验;酸的化学性质;酸碱溶液的稀释.

A.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会为零,故图像错误;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水稀释,溶液的浓度减小,酸性减弱,pH变大,但是溶液始终显酸性,pH小于7,故图像错误;

C.向NaOH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会生成气体,故图像正确;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而图像的纵坐标是质量,质量比不等于体积比,故图像错误.

故选C.

二、解答题

1.(2015•泉州中考)农业生产上通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

(1)现要配制12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kg;

(2)用6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可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kg.

【答案】

(1)24

(2)10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用水稀释改变溶液浓度的方法.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120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溶液,需要取用固体食盐的质量为120kg×20%=24kg.

(2)设稀释成12%的食盐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60kg×20%=x×12%,x=100kg.

2.(2015•株洲中考)化学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室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浓硫酸中溶剂的质量分数是.

(2)要把50g上述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

(请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上述浓硫酸中溶剂的质量分数是:

1-98%=2%;

(2)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g×98%=x×10%,

x=

=490g,

需要水的质量=490g-50g=440g.

答:

要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需要水440g.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用水稀释改变溶液浓度的方法.

3.(2015•北京中考)利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前K1、K2、K3均已关闭.

内容

装置

[实验1]制备气体

[实验2]测定气体含量

Ⅰ.打开K1,用注射器向盛有锌粒的A中注入稀硫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

Ⅱ.在K1上方导管口收集气体

Ⅰ.A(容积350mL)中为用排空气法收集的CO2,B中装满水.用注射器向A中注入15mLNaOH溶液(足量),充分反应

Ⅱ.打开K2和K3

(1)检查装置气密性:

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瓶外壁,说明装置在左侧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实验1中,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气体收集完毕后,在不拆卸装置的情况下,使A中未反应的稀硫酸大部分转移到B中的操作是.

(3)实验2中,当B中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得B中减少了160mL水,则A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

【答案】

(1)B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2)Zn+H2SO4═ZnSO4+H2↑;打开K2、K3,关闭K1

(3)5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碱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等.

(1)检查装置气密性:

保持K1关闭,打开K2、K3,向B中加水至液面浸没下端导管口,用手捂住A瓶外壁,A中气体体积膨胀,看到B装置左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打开K2、K3,关闭K1,导致装置A中气体压强增大,稀硫酸被气体压入装置B中.

(3)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气体减少的体积为:

160mL+15mL=175mL,则A中CO2的体积分数约为:

×100%=50%.

4.(2015•岳阳中考)某同学用锌粒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从下图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选择的收集装置为;

(3)用上述方法制得的氢气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可将所制得的气体通过以下哪一种试剂?

(填序号).

①浓硫酸②氢氧化钠固体③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

(1)Zn+2HCl

ZnCl2+H2↑

(2)B;D

(3)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氢气的制取和检验;气体的净化(除杂);书写化学方程式.

(1)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Zn+2HCl

ZnCl2+H2↑.

(2)锌和稀盐酸反应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为B,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所以应选择的收集装置为D.

(3)浓硫酸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固体既能够吸收水分,也能与盐酸反应,所以要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可将所制得的气体通过②.

5.(2015•十堰中考)如图1所示,A、B、C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2)t1℃时,将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析出的晶体含有A和C

B.t2℃时,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C.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实现

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只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三种玻璃仪器

(4)如图2所示,向放有镁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形瓶中C的饱和溶液变浑浊.请解释原因.

【答案】

(1)C

(2)不饱和

(3)BC

(4)镁与盐酸反应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减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1)据图可以看出,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小的是C.

(2)t1℃时,B的溶解度是40g,将30gB物质投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温度不变,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A.t2℃时,将A和C的混合溶液(两者均已达到饱和)降温至t1℃,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C无晶体析出,错误;

B.由于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A>B>C,则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A>B>C,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由于A和B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但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发生变化,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正确;

C.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从混有少量B的A物质中提取较纯净的A,可通过冷却它们的热饱和溶液实现,正确;

D.t1℃时,欲用A的饱和溶液配制10%的A溶液,需要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四种玻璃仪器,错误.

(4)向放有镁片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后,锥形瓶中C的饱和溶液变浑浊,原因在于镁与盐酸反应放出了热量,温度升高,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6.(2015•海南中考)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填“A”或“B”).

(2)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g.

【答案】

(1)A

(2)不饱和;69.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1)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由溶解度表可以看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A是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故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不能形成饱和溶液;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故降温到10℃时能溶解20.9g硝酸钾,故析出晶体的质量是90g-20.9g=69.1g.

7.(2015•株洲中考)如图所示为①硝酸钾,②氯化钠,③硼酸(H3BO3)的溶解度曲线图.由图可知:

(1)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氯化钠和硼酸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请用序号作答).

(2)当温度为25℃时,上述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请用序号作答).

(3)要将P点处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加入硝酸钾固体、(任写一条)等.

【答案】

(1)③<①<②

(2)③<①=②

(3)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当温度为10℃时,硝酸钾、氯化钠和硼酸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③<①<②;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当温度为25℃时,上述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③<①=②,因为在该温度下③的溶解度最小,①和②有交点,它们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3)要将P点处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

加入硝酸钾固体、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等,降温是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8.(2015•大连中考)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2)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3)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是.

(4)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应采用的方法是.

【答案】

(1)氯化钠

(2)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3)11∶10

(4)降温结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

(2)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g,因此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比=110g∶100g=11∶10;

(4)6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有少量的氯化钠,提纯硝酸钾应采用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比氯化钠大.

9.(2015•营口中考)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2)t2℃时,向30g甲物质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将其升高到t3℃时,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

(3)t4℃时,把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4)将t4℃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答案】

(1)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50g

(2)75g;3∶8

(3)丙>乙>甲

(4)乙>丙>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的关系.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P点的意义是,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50g;

(2)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因此向30g甲物质中加入50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25g+50g=75g;将其升温到t3℃时,剩余的固体全部溶解,水没有变化,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30g∶80g=3∶8;

(3)t4℃时,把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因为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甲>乙>丙;

(4)将t4℃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乙>丙>甲,因为乙析出固体最少,丙没有固体析出,甲析出固体最多.

10.(2015•日照中考)亚硝酸钠(NaNO2)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NaNO2、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设计的鉴别NaNO2、NaCl固体的方案如下:

20℃时,取6.0gNaNO2和6.0gNaCl分别放入两只小烧杯中,各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观察现象.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2)除去NaNO2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实验步骤: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然后过滤、洗涤、干燥.

(3)20℃时,将182.2gNaNO2饱和溶液蒸发掉50g水,再降温到20℃,可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4)分别将60℃时等质量的NaNO2、Na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填“NaNO2”或“NaCl”).

【答案】

(1)可行

(2)降温结晶

(3)41.1g

(4)NaNO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1)某同学设计的鉴别NaNO2、NaCl固体的方案如下:

20℃时,取6.0gNaNO2和6.0gNaCl分别放入两只小烧杯中,各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为1g/mL).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观察现象:

全部溶解的是NaNO2,有剩余固体的是氯化钠,因此该方案可行;

(2)除去NaNO2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实验步骤:

加水溶解、蒸发浓缩、降温结晶,然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因为NaN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NaCl大;

(3)20℃时,将182.2gNaNO2饱和溶液蒸发掉50g水,再降温到20℃,可析出晶体的质量是41.1g,因为20℃时,NaNO2的溶解度为82.2g;

(4)分别将60℃时等质量的NaNO2、NaCl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NaNO2,因为NaNO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NaCl大.

11.(2015•东营中考)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写出一种),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的方法提纯甲.

(3)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若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选填序号).

a.溶质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c.溶质的质量分数

(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是(答出一条).

【答案】

(1)3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

(2)增加溶质;降温结晶

(3)37.5%;abc

(4)t℃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P点的含义是3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

(2)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加溶质、降低温度等;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小,因此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3)3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只能够溶解30g,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37.5%;

若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蒸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溶液的质量增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4)从图中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t℃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温度小于t℃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等.

12.(2015•大庆中考)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图中a、b、c三点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2)由c点到a点可采取的措施是.

(3)若KNO3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Cl杂质,可以采取方法获得较纯净的KNO3.

(4)若将b点溶液逐渐加水稀释使其质量分数降至10%,在此稀释过程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图像是.

【答案】

(1)a、c

(2)升温并加入硝酸钾(或升温并蒸发水)

(3)降温结晶

(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用水稀释改变溶液浓度的方法.

(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c是位于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属于不饱和溶液.

(2)由图像可知,由c点到a点可采取的措施是升温并加入硝酸钾,或升温并蒸发水.

(3)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所以若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利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4)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向一定质量分数的KNO3溶液中逐渐加水稀释,溶质的质量不变,图像应该为一条水平直线,故B图像正确.

13.(2015•临沂中考)已知氯化钠、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

35.5

36

36.5

37

碳酸钠

6

10

18

36.5

50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出了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图中能表示碳酸钠溶解度曲线的是(填“A”或“B”).

(2)图中两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此点表示的意义是.

(3)40℃时,把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生活在盐湖(主要成分是NaCl和Na2CO3)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NaCl),冬天捞碱(Na2CO3)”.请你答出“冬天捞碱”的道理.

【答案】

(1)A

(2)在30℃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3)饱和

(4)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明显减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故A曲线表示的是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2)图中两溶解度曲线相交于M点,表示在30℃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3)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50g,把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4)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冬天温度低,碳酸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故冬天捞碱.

14.(2015•泸州中考)根据下列坐标图回答:

(1)图一表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

②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2)某学习小组模拟海水,以测定海水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取模拟海水(含NaCl、MgCl2)2000g,向溶液中滴加10%的硝酸银溶液,其沉淀质量变化如图二.

①沉淀的化学式为.

②模拟海水中氯的质量分数是.

【答案】

(1)①30g②丙

(2)①AgCl②1.77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①据图可以看出,t2℃时,甲、乙的溶解度均为30g.

②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据图可以看出,仍大于甲和乙,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丙.

(2)①氯化钠和氯化镁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的沉淀是氯化银.

②生成沉淀的质量是143.5g,化学反应前后氯元素的质量不变,氯化银中氯元素的质量就是模拟海水中氯元素的质量,故模拟海水中氯的质量分数=

×100%=1.775%.

15.(2015•遵义中考)溶解度是解决溶液相关问题的重要依据.

Ⅰ.根据图1解决下列问题:

(M、N均不含结晶水)

(1)温度为℃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1℃时,将20gM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为g.保持温度不变,向该溶液中再加入10g水充分搅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t2℃时,将25gN加入50g水中,完全溶解后要提高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其操作方法是.

Ⅱ.根据表格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