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5011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docx

陕西省陕师大附中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会员独享

陕西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

③清朝的军机处④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

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在官方史籍中,清代人口数字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乾隆六年(1741年)突破了1亿大关(1.4亿),并相继在乾隆二十一年(1766年)突破2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突破4亿。

这种所谓的”人口爆炸”

A.促进了城市化进程B.对农业社会形成较大压力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D.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产物

4.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5.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

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

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载。

“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我国古代对牛等动物的崇拜B.牛耕在西周时已经出现并推广

C.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重大影响D.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6.《礼记·表记》中说: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

A.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7.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这表明鲁迅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B.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C.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

8.“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在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恶棍”,美国公使承认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

外国政府“庇护”在华“恶棍”“流氓”所依据的特权是

A.设立管理租借的特权B.领事裁判权

C.海关管理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9.“六月初六……(同治帝)登宝座,(各国)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家。

”(清·平步青《霞外裙屑》)这一场景的出现表明

A.清政府改变了外交礼仪B.列强承认了中国“天朝上国”的地位

C.外国礼仪取代了中国传统礼仪D.清朝统治集团彻底放弃了排外观念

10.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写了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表明

A.对《临时约法》的失望B.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不满

C.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D.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已经被推翻

11.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的《战必胜说》一文写道:

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

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有何惧哉?

”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国人对国情分析非常透彻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D.国人具有盲目自信的心态

1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贪大求全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

13.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晴的留学热潮

第二次

民国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的留学热潮

科技救国

第四次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热潮

第五次

改革开放以后的留学热潮

创业立业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B.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

C.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14.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着

C.民主科学的倡导者D.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15.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

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

下列不属于“沉重失望”的是

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B.尊孔读经成为

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

16.陈独秀在1915年说: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这表明他

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17.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

“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

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

18.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19.“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

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你们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直至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

”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约B.公民意识C.平民政治D.法律至上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称: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材料表明罗马法

A.巩固罗马的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是私有制社会法律的总结,推动法学研究

C.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D.为近代欧洲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

21.马克思说: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东印度公司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描述了西方殖民者对外殖民掠夺的主要方式

B.客观上说明了西方殖民掠夺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C.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是建立在对亚洲、非洲、美洲人民血腥掠夺的基础之上

D.这一时期西方对外掠夺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原料与市场的需求

22.17世纪中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

马克思说:

“荷兰衰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资本从属于工业资本的历史”。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中的“工业资本”是指机器大工业确立后的工业资本

②导致荷兰衰落的直接因素是三次英荷战争的失败

③荷兰是一个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商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④英国是手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工场手工业是商业贸易的基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在美国独立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曾谈道:

“现代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所说的“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是指

A.实行邦联制,缺乏统一的中央政府管理B.保留奴隶制,造成南北方日渐对立

C.实行联邦制,确立了联邦至上的原则D.1787年宪法有种族歧视的色彩

2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

“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而不适用的美丽艺术品

D.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

25.“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此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C.中世纪的经济垄断阻碍社会进步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26.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27.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

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

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宣称:

“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

”这说明了

A.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B.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缺乏爱国意识

C.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

D.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28.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

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

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9.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

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

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1913年

1938年

1973年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30.哈佛大学的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和平的主要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40分)

3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

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各国都加强了国家元首的权力,减弱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在英国.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1875年,首相狄士累利未经议会同意,擅自购买了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

——以上材料均摘自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特征。

(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征对欧美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4分)

(2)以英国为例,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

此后不断补充完善,到雍正十三年最后确立。

其基本原则是“为官员定养廉之资,为公事留办公之费”。

具体做法是“将州县之火耗(注:

火耗,即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要增加损耗,这种附加称为“火耗”或“耗羡”。

)重者严行裁汰”,并将原由州县私征之耗羡提解归公,收贮于各省司库,从解公之火耗中“酌中量留耗羡抵补无著之亏空”,然后再由各省长官根据下属不同级别、各地事物繁简程度定立分数,从司库提取相当部分作为“养廉银”分发各官,以为各级官员的“日用之资”,从而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

——吴敌《雍正时期养廉银制度简论》

材料二从赫德执政时起,海关关员的高薪待遇多达9项。

此外还实行年资加薪制度,一般洋员每两年晋升或加薪一次,(后来)华员每三年晋升或加薪一次。

年资越高、等级越高、待遇越好。

……赫德还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

……这样,养老储金实际成了促使关员保持操守、廉洁行政的保证金,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效力。

……此其一。

其二,海关对贪污案件处分极严厉,对发案的基层主管,亦因监管不力而受连坐处分。

……其三,近代海关有严密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从而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想贪而贪不到。

……赫德在海关所实行的高薪养廉,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是与严格的考试录用、考绩、监督、奖惩等制度相互联系、有机作用的。

注:

英国人,1863-1908年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

——文松《关于赫德评价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分析雍正时期实行养廉银制度的积极意义。

(4分)

(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分析赫德的养廉政策较雍正的养廉银制度有哪些不同之处?

(6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高薪养廉政策的认识。

(2分)

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后,谈谈你对湖北军政府的《对外宣言》看法。

1911年10月12日,军政府派外交司长胡瑛等人前往汉口,以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名义照会驻在汉口的各国领事,宣布革命政府的外交政策。

照会中指出:

“对各友邦,益敦睦谊,以期维持世界之和平,增进人类之幸福,所有国民军对外之行动,特先知照,免致误会。

一、所有清国前此与各国缔造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赔偿外债照旧担任,仍由各省按期如数摊还。

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之各国人民财产,将一律保护。

四、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

五、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借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知照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六、各国如有助清政府以妨害军政府者,概以敌人视之。

七、各国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事之物品者,搜获者一概没收。

陕西师大附中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中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题答题纸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40分)

31.(1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