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基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669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诊断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诊断基础.docx

《诊断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基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诊断基础.docx

诊断基础

诊断基础

1.诊断基础:

是一门关于诊断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的一门科学。

2.问诊:

是医务人员通过与患者或知情人(患者的家属、亲友、同事的等)进行全面的交谈、询问以获取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诊治经过、既往健康状况的过程称为问诊,又称采集病史。

3.主诉:

是本次患者就诊的最主要原因,是患者感觉最痛苦、最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4.现病史:

是病史采集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包括从患者开始患病至本次就诊时疾病发生、发展、演变和诊疗的全过程。

5.发热:

任何原因使机体产热过多和(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上升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6.症状:

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议常感觉或客观病态改变。

7.体征:

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体格检查时所发现的异常表现。

8.热型:

将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再将个标记点依次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体温曲线即为热型。

9.呼吸困难:

指患者在主观感受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发绀、辅助呼吸机参与呼吸运动,并伴有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

10.“三凹”征:

呼吸时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称“三凹”征。

11.咯血:

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和肺组织的出血,血液随咳嗽经口腔咯出。

12.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是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13.水肿:

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或细胞内有过多的液体积聚致使组织或细胞肿胀称为水肿。

14.腹泻: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带有黏液、脓血未消化的食物。

一般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腹泻。

15.呕血:

是指上消化道的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疾病)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

16.黑便:

血液经肠道排出时,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腔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而呈黑色,即称为黑便。

17.黄疸: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黏膜、皮肤黄染的现象。

当血清当中胆红素浓度为~μmol/L时称为隐性黄疸,当血清当中胆红素超过μmol/L称为显性黄疸。

18.意识障碍:

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的能力出现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

可表现为嗜睡、意识障碍、昏睡、昏迷。

19.谵妄:

是一种与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失调,称为谵妄。

临床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失调、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20.体格检查:

是通过医务人员运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手等)或借助简单的诊断工具(如听诊器、叩诊锤等)来检查身体状况的方法称为体格检查。

21.过清音:

是一种介于清音与鼓音之间的叩击音,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才有的音响,如肺气肿。

22.生命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的存在和质量的重要特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体格检查的必检项目。

23.水冲脉:

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潮水冲涌。

24.交替脉:

脉搏一强一弱交替出现而节律正常,一般认为系左心室收缩力强弱所致,

25.潮式呼吸:

特点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到浅慢,继之停止周而复始。

26.奇脉:

平静吸气时,脉搏显着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称为奇脉。

27.间停呼吸:

表现为有节律呼吸几次,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及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

28.肥胖:

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者称为肥胖。

29.语音震颤:

是患者发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共鸣,沿着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共鸣的震动所致。

30.啰音:

是正常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分为湿啰音和肝啰音。

31.腹膜刺激征:

腹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是腹膜炎的三大体征,临床上称腹膜刺激征。

32.移动性浊音:

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

33.匙状指:

又称反甲,其特点是指甲中央凹陷周边翘起,指甲变薄,表面粗糙有条纹。

34.杵状指:

是指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或鼓槌状指。

35.浅反射:

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的反射称为浅反射。

36.深反射:

刺激鼓膜、肌腱引起的反射称为深反射,又称腱反射。

37.心电图:

用心电图机在体表记录到的心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38.期前收缩:

是指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提提前发出激动引起的心脏博动称期前收缩。

39.咳嗽:

是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及气道异物排出体外对机体有益。

40.咳痰:

是指气管、支气管内的分泌物或肺泡腔内的渗出物,借咳嗽反射排出体外的过程。

41.诊断基础的主要内容:

包括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病案书写等。

42.诊断基础学习目的与方法:

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好的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方法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及全面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科学工作方法。

43.问诊的重要性:

1.问诊能获取重要的的诊断依据。

2.问真是了解疾病的主要方法。

3.问诊可为进一步检查提供线索。

44.问诊的内容:

包括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45.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特点(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缓解方法)、病因与诱因、病情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一般情况、其他。

46.系统回顾:

1.呼吸系统。

2.循环系统。

3.消化系统。

4.泌尿生殖系统。

5.造血系统。

6.内分泌系统与代谢。

7.神经系统。

8.运动系统。

47.个人史包括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冶游史、吸毒史。

48.热性及其特点:

1.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40℃或以上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

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大于2℃,但最低不能降至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结核病及化脓性感染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一天或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气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降至正常水平,再过数日后体温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

体温骤然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数日后有出现高热,这样高热期与无热期规律地交替出现。

见于回归热、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五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熊、胸膜炎等。

49.咯血的四大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50.发绀分为中心性发绀(肺性发绀、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淤血性发绀、缺血性发绀)、混合性发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51.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1发绀的病因与机制。

2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

1.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52.产生水肿的原因:

1.水水钠潴留。

2.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4.血浆体渗透压降低。

5.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

53.水肿分为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其他原因一起的全身性水肿)和局部性水肿。

54.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干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黄疸。

55.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浅昏迷、中度昏迷、深度昏迷)。

56.谵妄的临床表现:

意识模糊、定向力失调、感觉错乱(幻觉、错觉)、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57.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

视诊、触诊、扣诊、听诊和嗅诊。

58.扣诊音:

包括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实音。

59.面容与表情:

1.急性面容。

2.慢性面容。

3.特殊面容:

贫血面容、二尖瓣面容、甲状腺功能亢进面容、黏性水肿面容、肝病面容、肾病面容、肢端肥大症面容、满月面容、伤寒面容、苦笑面容、病危面容。

60.体位:

⑴.自主体位。

⑵.被动体位。

⑶.强迫体位:

强迫仰卧位、强迫俯卧位、强迫座位(端坐呼吸)、强迫蹲位、辗转体位、角角弓反张位。

61.姿势与步态:

①.蹒跚步态。

②.醉酒步态。

③.偏瘫步态。

④.共济失调步态。

⑤.慌张步态。

⑥.跨域步态。

7.剪刀式步态。

62.色素脱失:

⑴.白癜。

⑵.白斑。

⑶.白化病。

63.皮下出血:

直径小于2mm称为出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

皮疹加压时可褪色,出血点加压时不退色。

64.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症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称为蜘蛛痣。

65.肝掌:

慢性肝病患者手掌打、小鱼际处长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

66.局部淋巴结肿大:

⑴.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初起时柔软,有压痛、表面光滑、无粘连,中岛一定程度即停止。

⑵.淋巴结结核:

肿大的淋巴结常发生于颈部血管周围,呈多发性,质地稍硬,大小不等,可相互粘连,或与周围组织粘连,如如发生干酪性坏死,则可触到波动。

⑶.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转移淋巴结质地坚硬,或有象皮样感,与周围组织粘连,不易推动,一般无压痛。

67.临床上常见的头部大小异常或畸形:

小颅、尖颅、巨颅、方颅。

68.瞳孔的形状及大小:

正常瞳孔为圆形,双侧等大、等圆,直径为3~4mm。

生理情况下、婴儿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在光亮处瞳孔较小,青少年瞳孔较大,精神兴奋或在暗处瞳孔可扩大;病理情况下,瞳孔形状可因疾病而变化,青光眼或眼内肿瘤时,瞳孔可呈椭圆形;巩膜粘连时其形状不规则。

双侧瞳孔缩小见于巴比妥类、毛果芸香碱、吗啡、氯丙嗪等药物影响和有机磷类农药及毒草中毒;双侧瞳孔扩大见于阿托品、可卡因等药物影响及外伤、颈交感神经刺激、视神经萎缩等;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有颅内病变,如脑外伤、脑肿瘤、脑疝等;双侧瞳孔散大伴有对光反射消失见于濒死状态。

69.外耳道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时,见于外耳道炎或中耳炎。

70.鼻出血多见于外伤、炎症、血液系统疾病、鼻咽癌、高血压等。

71.颈静脉怒张:

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平卧时可稍见充盈,30°~40°半卧位时充盈水平线与锁骨上缘至下颌角的下2/3内。

若取30°~45°半卧位时颈静脉充盈超过正常水平,或立位或坐位时见颈静脉明显充盈,称为颈静脉怒张。

提示静脉压增高,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72.颈动脉搏动:

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不易看到颈动脉搏动。

如在安静状态下出现颈动脉明显搏动,多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经及严重贫血患者。

73.异常胸廓:

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脊柱畸形致胸廓改变。

74.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的原因:

①.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

②.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

4.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④.胸膜高度增厚粘连

5.胸壁皮下气肿。

75.语音震颤增强的原因:

①.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因肺组织实变语音传导良好,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梗死等。

②.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的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浸润并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使语音震颤增强,如空洞性肺结核、肺脓肿等。

76.正常呼吸音:

⑴.支气管呼吸音。

⑵.肺泡呼吸音。

⑶.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77.异常呼吸音:

⑴.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⑵.异常肺泡呼吸音。

⑶.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78.啰音:

⑴.干啰音:

是由于气流通过狭窄的支气管或冲击支气管的粘稠分泌使之震动所产生的音响。

⑵.湿啰音(水泡音):

是由于气流通过支气管或空洞内有较薄的分泌物时形成水泡并立即破裂所产生的声音。

79.心尖搏动:

⑴.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平卧时,心尖搏动因膈肌较高而稍上移;左侧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左移2~3cm;右卧位时,心尖搏动可向右移1~;小儿、矮胖体型、妊娠女性、心呈横位,心心尖搏动向上外方移,甚至可达第4肋间隙;瘦长体型者心成垂直位,心尖搏动可向下移至第6肋间隙。

⑵.心尖搏动的病理因素:

左心室肥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肥大,心尖搏动向左移位。

80.心脏本身的病变:

①.左心室增大:

靴型心

②.右心室增大

③.左、右心室增大:

普大型心

④.左心房增大:

梨形心

6.心包积液:

三角形烧杯形心

81.瓣膜听诊区:

⑴.二尖瓣听诊区:

位于心尖部,即位于左锁骨中线内侧第5肋间隙处。

⑵.主动脉瓣听诊区:

第一听诊区在胸骨右缘第2肋间处;第2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处。

⑶.肺动脉瓣听诊区:

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处。

⑷.三尖瓣听诊区:

剑突下,在胸骨下端稍偏左处。

82.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

①.血流加速。

②.瓣膜口狭窄。

③.瓣膜口关闭不全。

④.异常通道。

⑤.心腔内异物。

⑥.血管腔扩大或狭窄。

83.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

①.部位

②.时期

③.性质

④.传导

⑤.强度

84.腹腔积液仰卧位时呈蛙状腹。

85.脊柱弯曲度:

⑴.脊柱后凸:

脊柱过度后弯,多发生于胸段。

⑵.脊柱前凸:

脊柱过度向前弯,多发生于腰段。

⑶.脊柱侧凸:

脊柱离开正中线向两侧偏曲。

86.浅反射:

①.角膜反射

②.腹壁反射

③.提睾反射

④.跖反射

87.深反射:

①.肱二头肌反射

②.肱三头肌反射

③.桡骨膜反射

④.膝反射

⑤.跟腱反射

88.病理反射:

①.巴宾斯基征:

巴宾斯基征的检查方法同跖反射,若拇指背屈,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为阳性表现。

②.奥本海姆征:

检查时,用拇指及示指沿卑贱者的胫骨前缘由上向下推移,阳性表现为巴宾斯基征。

③.戈登征:

检查时,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分置于被检者腓肠肌两侧,以适当的力量捏压,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

④.查多克征:

检查时,用钝竹签划被检者外踝下方及足背外缘,阳性表现同巴宾斯基征。

⑤.霍夫曼征:

检查时,左手持被检者腕关节上方,使其腕关节稍背曲,右手一中指及食指挟持被检者中指第2关节,稍上提,并用拇指向下弹刮被检者中指指甲,若出现拇指及其他四指掌屈动作为阳性表现,此为上支锥体束征,较多见于颈髓病变。

89.脑膜刺激征:

①.颈项强直

②.凯尔呢格征

③.布鲁津斯基征

90.核左移提示机体严重感染。

91.核右移提示造血功能下。

92.导联连接方法:

⑴.标准肢体导联:

Ⅰ导联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Ⅱ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Ⅲ导联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⑵.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右上肢加压肢体导联(aVR);左左上肢加压肢体导联(aVL);左下肢加压肢体导联(aVF)。

⑶.胸导联:

V1置胸骨右缘第4肋间;V2置胸骨左缘第4肋间;V3置V2与V4连线的中点;V4置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V5置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处;V6置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处。

93.正常心电图:

⑴.P波:

为心房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

⑵.P–R间期:

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所需的时间。

⑶.QRS波群:

为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和时间。

⑷.S–T段:

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后缓慢复极的一段时间。

⑸.T波:

为心室复极波,代表心室肌快速复极的电位变化。

⑹.Q–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开始至复极结束所需总时间。

⑺.U波:

产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为心室激动的“后继电位”。

94.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和正常范围:

⑴.P波:

少于秒。

⑵.P–R间期:

正常成人为~秒。

⑶.QRS波群:

~秒。

⑷.Q波:

时限少于秒,振幅小于同导联R波的1/4.

⑸.T波:

振幅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⑹.U波:

方向与T波一致,不高于同导联的T波。

⑺.Q–T间期: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延长。

一般为~秒。

95.异常心电图:

⑴.心房肥大:

以P波德形态改变为主。

①.左心房肥大:

P波增宽≥秒,可呈双峰形,两峰间距≥秒。

这种宽大P波常由二尖瓣狭窄引起,故称为“二尖瓣型P波”。

②.右心房肥大:

P波高尖或呈三角形等,这种高而尖的P波常由肺部疾病引起,故称为“肺型P波”。

⑵.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①.缺血型改变:

早期T波高耸,很快转变为双向、倒置,形成“冠状T波”。

②.损伤型改变:

损伤区相关导联ST段抬高,并与T波融合为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鱼钩弓背)。

③.坏死型改变:

梗死区相关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

⑶.扑动与颤动:

①.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相同、呈锯齿样的扑动波(“F”波),“F”波节律规则,频率250~350次/分。

②.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不一、快慢不均的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

③.心室扑动:

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快速、匀齐、宽大、连续的正弦波,频率是200~500次/分。

④.心室颤动:

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节律完全不同的波,频率是200~500次/分。

⑷.房室传导阻滞:

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仅P–R间期延长,大于秒

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距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脱落一个(心室漏搏)QRS波群,漏搏后P–R间期又缩短,以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称为文氏现象。

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又称莫氏Ⅱ型、固定型):

P波规则出现,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P–R间期固定。

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P–P间距与R–R间距各自保持固有的规律,P波与QRS波群失去固定关系,通常心房率高于心室率。

⑸.电解质紊乱、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①.高血钾:

T波高尖、基底部变窄、双肢对称,称“帐篷T波”。

②.低血钾:

U波增高,甚至于T波融合在一起,称“T–U融合”;Q–T间期延长(有时为Q–U间期);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

③.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

洋地黄作用是服用洋地黄后的心电图改变,并不意味着有洋地黄中毒。

心电图改变为以R波为主的导联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ST段呈斜型下移。

ST–T融合呈“鱼钩样改变”;Q–T间期缩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