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988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docx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大全

一•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1器材:

溢水杯、小桶、弹簧测力计、水、重物

2.猜想与假设:

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液体所受的重力。

2.实验步骤分析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物。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的重力G桶。

3溢水杯中放满水,把物体浸没在溢水杯内的水中,用一个空的小桶来接溢出的水(这样,

桶中的水就是物体排开的水)。

同时记下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贝UFs=G-F。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水的总重力G总,贝UG排=G总一G桶。

5比较F浮与G排的大小关系,换用其他形状的物体,重复实验,寻找规律。

(2)实验表格

实验次数

物体所受重

力G物(N)

物体在水中时测力计的读书

F(N)

浮力F浮

(N)

小桶和排开水所受的总重G总(N)

小桶所受的重力G桶

(N

排开水所受的重力G排(N)

1

2

3

二•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实验原理:

称重法测浮力。

2.

1个、细线。

实验器材:

弹簧测力计、圆柱形金属块、分别装有适量的水和酒精的量筒各

3.猜想与假设: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重力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浮力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实验过程:

(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将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1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一的体积浸入量筒

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4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的大约三分之二的体积浸入量筒

的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5

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把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1中。

6利用Fs=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

F浮,记录在表格1中。

表格1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排开液体

的体积有关

实验次数

物体重力

G/N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填"大小”)

浸入水中弹簧测力

计示数F/N

浮力F浮/N

1

2

3

(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1弹簧测力计调零,用细线系好圆柱形金属块。

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圆柱形金属块所受重力G,将数据记录在表格2中。

3沿竖直方向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静止后,将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记录在表格2中。

4沿竖直方向用用弹簧测力计吊着圆柱形金属块,使金属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填入表格2中。

(5)利用F浮=G-F,分别计算出两次的浮力F浮,填入表格2中。

表格2探究浮力是否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

液体种类

物体重力

G/N

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填"大小”)

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

计示数F/N

浮力F浮/N

酒精

3.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1用细线拴好铁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铁块的重力G;

2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1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仁G-F1;

3将铁块浸没在水面下3Cm处,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求出铁块受到的浮力F浮2=G-F2

(3)比较F浮1和F浮2的大小:

表格3探究浮力是否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实验

次数

物体上表面距物体重力水面的距离G/N

浸入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N

浮力F浮

/N

1

2

3

分析论证:

1如果F浮1=F浮2,浮力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如果F浮1VF浮2,浮力随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如果F浮1>F浮2,浮力随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得出结论: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有关,跟物体的形状、密度、重力、物体浸在液体中深度等因素无关。

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三。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实验器材:

杠杆、钩码盒一套、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

2、探究假设:

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动力和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有关。

3、实验步骤:

步骤1:

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避免杠杆自身重对实验的影响)

步骤2:

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用细线依次悬挂个数不同钩码,并移动钩码的位置,直至杠

杆水平平衡(便于测量力臂),分别记录下此时动力F1、动力臂丨1、阻力F2和阻力臂

I2的数值,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步骤3:

固定F1大小和动力臂I1的大小,改变阻力F2的大小,在移动阻力作用点,改变阻力臂I2大小,直至杠杆平衡,记录下此时的阻力F2和阻力臂I2的数值,并填入到实验

记录表格中。

步骤4:

改变动力F1的大小,保持动力臂I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变,再改变阻力F2作用点,直至杠杆重新平衡,记录下此时动力F1大小和阻力臂I2的大小,并填入到实验数据记录表。

步骤5:

整理实验器材。

4、数据记录:

实验数据记录表如下:

实验次

动力F1(N)

动力臂

11(cm)

动力x动力臂

(N-m)

阻力F2(N)

阻力臂12(cm)

阻力x阻力臂

(N?

m)

1

2

3

公式表示:

FlLl=F2L2

思考:

在上述探究实验中,为什么每次都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答:

便于测量杠杆的力臂大小四•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器材:

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等。

2、实验步骤(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镜做反射面,用白色硬纸板和白纸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0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并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

3、误差分析

描光线的径迹时,因为纸竖直放置,没有依靠,画的线的歪斜,影响到角度的测量,误差会大一些,量角器读数有误差。

 

实验结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五•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1、提出问题:

(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与物的高度是否相同?

(2)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跟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猜想假设:

(1)平面镜成像时,像的高度h'等于物的高度h。

(2)

平面镜成像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设计实验:

(1)实验器材:

泡沫塑料板一块(35cmX30cm),一张坐标纸(30cmX20cm)、一块带支架的薄透明平板玻璃(厚度2mm左右)、一把刻度尺、同样大小的蜡烛两支、两把相同的直角三角板、一盒火柴、一支记号笔。

(2)实验步骤:

1将坐标纸平放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坐标纸中间画一条直线MN把带支架的薄透

明平板玻璃沿直线MN放置,使平板玻璃底边与直线MN重合,利用两只直角三角板检查,

确定平板玻璃垂直于纸面,如图1所示。

2将一支蜡烛用火柴点燃,作为物体S,竖直立在平板玻璃前面的坐标纸上,用眼睛可观察到此蜡烛在平板玻璃中所成的像S'。

用记号笔在坐标纸上标记出物体蜡烛S所在的位置A(围绕蜡烛的底足画圆,圆心标为A)。

3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平板玻璃后面,在平板玻璃前从各个不同角度观察未点

燃的蜡烛,直到未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的像S'完全重合,用笔在坐标纸上标记未点燃蜡

烛所在像S'的位置A'(围绕未点燃蜡烛的底足画圆,圆心标为A')。

4将点燃的蜡烛的置于BC点,重复上面的步骤

(2)(3)记下B'、C'的位置

5移去平板玻璃,用刻度尺通过物体的位置A和像的位置A'做一条直线,用刻度尺分别测量ABC点到平板玻璃(直线MN的距离Ui、U2、us和A'、B'、C'点到平板玻璃(直线MN的距离vi、V2、vs,并将u和v的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

(二)中。

4•实验数据记录表

物距u/m

像距v/m

5、分析论证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v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u。

(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六.八年级物理学生实验报告一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刻度尺、光屏、火柴。

2.提出问题:

改变蜡烛在凸透镜前的位置即物距,通过凸透镜后会成什么样的像?

3.设计实验: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用纸片再透镜的另一侧移动,直到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用刻度尺测出小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该透镜的焦距f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把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

的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调节的目的是:

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间。

3将蜡烛移至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某一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4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2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上面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

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5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某一位置,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上面

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的像距和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6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倍焦距处,调节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测出此时物距,并记录在表中。

7将蜡烛移至距凸透镜焦距以内的某一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在表中。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f=cm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u)

(v)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像物同侧或像物异侧

u=cm

v=cm

u=cm

v=cm

u=cm

v=cm

u=cm

v=cm

u=cm

v=cm

 

5.分析和论证

物距

像的性质

(u)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大于2倍焦距

等于2倍焦距

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

等于1倍焦距

小于1倍焦距

观察水的沸腾(参阅八上P35)

考查内容:

1、实验装置与仪器用法

2、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

观察沸腾实验:

实验装置: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

仪器用法:

温度计的使用注意量程和分度值

1测量时玻璃泡应全部浸入液体中且不能接触容器底和侧壁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

3视线应该与温度计的液面相平

实验现象:

1.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1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玻璃泡接触容器底;

2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液体中;

3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48C。

(2)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实验过程中主要观察温度计示数,

为了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请你提出二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①;

②减少水的质量

(3)如图E中甲乙图中,图甲所示是水沸腾的情况。

可以看到沸腾现象是在液体内

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如图F,是小明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后所绘制的图象。

图象

中BC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水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此时水的沸点是

101C,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杯子盖盖,使烧杯内气体压强增大,液体的沸点

升高。

(4)为了研究水的沸腾,张怡然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C

90

92

94

96

97

98

99

99

99

99

①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E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从图像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99_C,你认为原因是:

烧杯上方气压小于1标准大

气压。

3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水沸腾的特点是: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4水沸腾时,可以看到水面上不停的冒“白气”,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水蒸气遇冷

液化形成小水滴。

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参阅九上P89)

考查内容:

1、选择器材(量程),连接电路图;

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操作的特殊要求、电表读数;

3、实验数据的处理,如画成图像或图像分析;

4、实验结论的表达。

注: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调节的方法、结论表述是重点

实验器材:

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实验电路图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示例]如图所示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

因素变化对电流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2)实验探究分两步进行:

a.保持__电阻___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连接实物,断开开关,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

②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至适当位置,记录此时电压表、电流表示数③重复步骤2,记录多组电压、电流值

b.保持__电压___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连接实物,断开开关,将滑动变阻器调到阻值最大处

2第一次是把15Q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

压表的示数为2.5V,读取电流表示数;

3断开开关,再把15Q的电阻换成10Q的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读取电流表示数;

4

改变电阻,重复上述步骤

b)当把15Q的电阻换成10Q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的示数将一变小_;

按照你连接的电路,详细叙述你接下来的操作过程:

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向阻值

变小的方向移动,至电压表为2.5V为止。

(4)在探究过程中,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有:

保护电路和

a)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5)右上图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正确表示电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

是_乙_图(选填“甲”或“乙”)。

实验

8

电阻U=6V

探究一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分布(九下P39)

一、提出问题:

在我们熟悉的磁体的磁场中,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二、猜想假设:

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三、设计实验

(一)实验器材:

通电螺线管磁场演示器、条形磁体、菱形小磁针(2个)、铁屑、干电池、开关、导线

(二)实验步骤:

1、开关断开,如图所示连接电路。

2、在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各放一个菱形小磁针,并在螺线管的周围均匀撒铁屑。

3、闭合开关,观察菱形小磁针的指向,轻敲面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

用数码相机将铁屑的排列情况和小磁针的指向照相,断开开关。

4、在条形磁体的两端各放一个菱形小磁针,观察菱形小磁针的指向,并在条形磁体的周围均匀撒铁屑,轻敲面板后,观察铁屑的排列情况。

用数码相机将铁屑的排列情况和小磁针的指向照相。

四、进行实验

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做好实验。

通电螺线管周围铁屑的排列情况及小磁针指向如下图所示。

条形磁铁周围铁屑的排列情况及小磁针指向如下图所示。

验装置,闭合开关后,铜棒AB电流表、开关组成闭合电路•小明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次数

开关

磁场方向

导体AB的运动方向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

1

断开

上N下S

向右运动

不偏转

2

断开

上N下S

向左运动

不偏转

3

闭合

上N下S

向右运动

向左偏转

4

闭合

上N下S

向左运动

向右偏转

5

闭合

上N下S

向上运动

不偏转

6

闭合

上S下N

向下运动

不偏转

7

闭合

上S下N

向右运动

向右偏转

3

闭合

上S下N[]

向左运动

向左偏转

(1)通过比较实验次数3和4(或7和8)可知:

在磁场方向一定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2)通过比较实验次数3和7(或4和8)可知:

在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不变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

(3)

切割磁感线运动

小明通过以上实验解析得出:

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

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