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013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docx

古玉界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

古玉界:

中国玉器七千年的辉煌历史(战国-宋代全集)

小编听说做仿品的资料比我们还全,高仿很多是手里拿着真品实物做的!

本文呕心沥血收编大量馆藏玉器高清大图及文字资料,供古玉界的新老藏家学习收藏,提高免疫,去伪藏真,高仿始终是高仿,永远成不了真品!

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还是亲身多去博物馆看,古玉实物的光气、力度、质感、神韵,看得多了自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国宝免疫力更强。

想要提高自身鉴别水准,还是得多上手、多看真品实物、多看博物馆高清大图,增强对真品的“机械记忆”。

龙形玉佩战国长20.5、通高11.5、宽6.5、厚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半透明;器表受沁,局部白化。

采用璧边料加工而成,器呈半圆弧状。

“几”字形龙,龙回首,拱身,卷尾与背部相接,背上部一圆穿,穿偏龙首侧;龙无目,卷唇,长角后扬,向上翻卷;一足置后腹下。

通体以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以谷纹装饰龙身。

龙凤形玉佩(1对)战国上:

长27、宽10、厚0.3厘米下:

长26.5、宽10、厚0.3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光洁温润;局部受沁白化。

器形较大,呈“风”字形,对称设计,一端为凤,一端是龙,龙、凤共身。

龙回首,圆目,斧形嘴,长角向上回卷至龙首顶部;背部拱起,中央有一圆穿,足置于下腹部;凤昂首,圆目,勾喙,长冠后扬接龙背;曲颈挺胸,展翅,尾部接龙身。

均以单阴线勾勒龙、凤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

残长23.8、宽9.5、厚0.5厘米下:

残长22.2、宽9.6、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

器体较大且厚重,呈“风”字形,龙首残失,背部拱起,卷尾与背部相接;龙前后腹下各设一足;背部中央有一穿。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做工较粗疏,器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

长18.7、宽9.4、厚0.7厘米下:

长19.2、宽9.3、厚0.4~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灰绿色,半透明,器表点状受沁白化。

龙呈“几”字形,回首,拱身,卷尾。

龙长吻向上翻卷,无目,长角后扬且向上折翘;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圆穿;前后腹下各设一足,一爪从背部伸出与吻部相接,一爪置于腹下;龙尾分歧上卷与背部相接。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身饰谷纹。

器表有开料痕迹,做工较粗。

龙形玉佩(1对)战国上:

长21、宽10.2、厚0.3厘米下:

长21.2、宽9.9、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深青绿色,半透明,表面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局部受沁白化,有褐色斑。

器较厚重,呈“几”字形,龙回首曲颈,唇部向上翻卷;龙角后扬,角尖微向上翘;拱背,背部中央有一穿;卷尾与背部相接,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的躯干部分饰谷纹。

左件角、尾、足及身体部位均有残,器表及壁有开料痕迹。

龙形玉佩战国长14.6、宽7.6、厚0.2~0.5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绿色,纯净,半透明;一面受沁白化严重。

器体较小,厚薄不均,呈“几”字形,龙回首,拱背,卷尾。

龙首无目,卷唇,长角后扬上翘;背部弓起,中央有一圆穿;卷尾与龙背相接;下腹处设一足。

通体以单阴线勾勒龙的肢体轮廓,龙的躯干部分饰谷纹。

龙形玉佩战国长14.1、宽8.8、厚0.2~0.4厘米玉质青色,半透明;局部受沁白化,器表光洁莹润,有玻璃光泽。

器呈“风”字形,龙回首,拱背,尾上翘。

龙菱形目,张口,上唇向上卷起,以扭丝纹装饰吻部轮廓,长角后扬微上翘;背部中央有一圆穿;卷尾与背部相接;腹下设足。

通体饰谷纹。

双龙形玉佩战国长5.2、宽2.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质地温润。

玉佩透雕,为双龙合体形,中有一穿孔,可系挂。

玉佩两侧镂雕出双龙首,龙身相接为一体,龙上唇上卷,下唇内勾,身上阴刻勾云纹。

双龙身下镂雕一首双身的蛇形小夔,鳍与尾呈弯钩状。

龙形玉佩战国长31.2、宽9.8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青色,有铁锈色沁。

器呈扁平S状。

龙回首,通身周边饰弦纹,内饰谷纹,尾部上翘并饰二字纹,尾残缺。

两面纹饰相同。

龙形玉佩(2件)战国左:

长11.3、宽4.6~7.5、厚0.3厘米右:

长10.3、宽7.8、厚0.4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左:

碧玉质,上有黑色小点,微有土沁。

此佩为回首蜷伏的龙形。

龙首独角、圆目,躯体卷曲,尾部向前回卷。

两足向前伸展作伏卧状,龙首有较长的独角,向前出伸并向上旋。

龙角、足、尾皆以平行的阴线作为装饰。

龙身除雕以阴线纹轮廓外,满饰谷纹。

谷纹凸起不高,此器多处镂空,龙头和背部各钻一孔,可供系佩。

右:

碧玉质,有黄褐斑点。

此佩呈蜷伏的龙形。

龙首独角,圆目,躯体卷曲,尾部向前回卷。

龙口、龙尾连接处皆雕琢成镂空。

其腹部钻有一穿,可供系佩。

沿此龙轮廓的边缘雕琢阴线纹。

龙身表面饰阴线谷纹。

龙形玉佩战国长10.8、宽3.2、厚0.4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色泛青绿,黄褐色沁,局部半透明。

龙身细长弯曲,翻转扭动呈S形,龙角与龙背相接,龙体满饰勾连云纹,尾及卷毛用粗线条刻划,两面纹饰相同,一面留有制作痕迹。

龙体中部有一系孔,供穿缀,是战国玉组佩的重要构件。

龙形玉佩战国长18.1、宽6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玉质青碧色,有绺纹。

体扁平。

龙回首反顾,蜷曲呈S形。

龙独角上勾,圆眼,张口,上吻长而向上旋卷与背连接,下唇内勾,身饰谷纹,周边有棱。

两面纹饰相同。

龙形玉佩战国长20.8、宽2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玉质碧绿色。

体扁平。

身躯呈S形,张口,口部饰扭丝纹,圆头形上吻,枣核形眼。

周缘有边棱,内饰谷纹,尾部平齐。

中上部有一穿孔。

龙形玉佩战国长12、宽1.3、厚0.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赭色沁。

器物呈S形,一端为龙首,龙身弯曲,龙尾回卷。

龙身扭成绳索纹,中穿一孔。

玉龙线条流畅,富有动感、韵律,十分少见。

双龙首玉饰战国高3.6、宽5.9、厚0.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微有沁色。

器体为片状,略呈梯形。

两端各有一龙首,椭圆眼,上唇上卷。

龙身交接共体,镂空,龙身浮雕云谷纹,鳍内弯钩。

龙身下出一椭圆环,与双龙首内所打圆孔可共同系挂他物或佩戴。

双龙双螭纹玉佩战国高5.3、宽11.4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灰白色和褐色沁。

阴刻兼镂雕双龙双螭,龙身曲折迂回,饰云纹,下衬双螭。

交错盘绕,繁密有序。

龙螭遨游云天,观之令人神驰。

龙形玉佩战国长5.6、宽5.8、厚0.6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褐色沁。

玉佩为龙造型,龙首张口卷鼻,口内穿一孔。

龙身卷折回环呈方形,上下出龙鳍,分两瓣。

龙身饰谷纹。

造型独特新颖。

螭虎食人纹玉佩战国高3.8、宽6.2、厚0.4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白色沁,器表残存朱砂痕迹,两面纹饰相同。

器中部透雕一螭虎,身躯卷曲呈环状。

头部伏于一赤裸的女人身上,好似正在吞噬人的腹部。

螭虎头部有双耳,菱形大眼,右爪抓住人的手臂,左爪抓住人的左腿。

躯体两旁透雕两个带有飞翼的神人,神人面部与被食人的面部特征雕刻基本相同,神态祥和肩生羽翅,胸部刻有乳房。

两个神人下部雕刻略有不同:

一侧神人一腿粗壮,另一腿短小,下连一长尾,尾上刻有勾云纹;而另一侧神人的腿、尾已经连在了一起,其上没有云纹雕刻。

螭虎背脊正中有宽带纹,填饰阴线纹,旁饰弦纹。

凤鸟形玉佩战国高6.7、宽6.8、厚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红褐色沁。

玉佩造型奇特,边缘以阴刻线勾勒边框,一端雕琢凤首,勾喙,羽冠上扬;尾部上卷,一鳍饰以阴刻线,内卷。

器身浮雕涡纹,一边有修磨痕迹,估计为改制玉器。

凤纹玉饰战国高6.9、宽5.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红褐色沁斑。

器物两面纹饰相同,玉饰造型独特,下部为一半椭圆形框,上有一谷纹玉璧。

框内及玉璧外镂雕两两相对的四只凤鸟。

玉鸟均呈站立状,但姿势不同。

鸟身阴刻细密的网格纹和平行线纹,下框内阴刻S曲线及网格纹、平行线所组成的三角绳索纹。

整体纹饰十分精细工整。

龙凤纹玉饰战国长7.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有部分褐色沁。

器体近圆柱体,上部镂雕出廓凤鸟纹,凤鸟圆眼尖喙,高冠上卷,立于云纹之上。

玉柱一端略宽,呈斜坡状,浮雕一龙首,菱形眼,下有须,龙首下方又雕琢一夔凤纹,鸟身及尾翎向上卷曲回转。

器之窄端饰绹索纹,器表浮雕勾云纹。

龙凤纹玉佩战国长7.8、宽4.5、厚0.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黄色沁。

镂雕双龙与双凤,双龙相背,龙杏眼,上唇上卷弯钩,龙角上飘。

龙身呈S形弯曲,尾内钩,龙身装饰双阴线卷云纹及水滴纹,内饰网格纹。

双凤各攀附于龙身,头内钩,身饰双阴线二字纹。

凤首圆眼、勾喙。

龙凤合体形玉佩战国长16.5、宽2.2、厚0.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已受沁为红褐色。

器体呈扁平S形,两面纹饰相同。

精工细琢龙凤合体纹饰,一端为龙首,张口,椭圆形眼,上唇向上卷曲,下颚短,脑后凸起一角。

一端为凤首,勾喙、杏眼,一爪向上弯曲。

龙凤共用一身体,中部从头至尾蜿蜒一小蛇。

两边阴刻双S纹、勾云纹及网格纹。

器身中部有一佩孔,可系挂。

人首凤纹玉佩战国高3.7、宽3.2、厚0.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表面有红褐色沁。

片状,两面纹饰相同,镂雕一人首及双凤鸟纹饰。

人面五官清晰,穿交领衣,似女子。

人面之上有一对相背而立的凤鸟,勾喙,杏眼,长尾下飘。

玉佩上部中间有小圆孔,可系挂。

龙形玉觿战国长10.3、宽3.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

薄片状,两面纹饰相同。

呈龙形,龙身扭曲成S形,长带形角。

龙眼为一透钻小孔。

觿是一种角形器,最初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解结工具,后演变为佩饰。

最早的玉觿见于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商周至汉代,魏晋以后则少见。

鸭首环形玉饰战国环宽5.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铁红色沁。

器物呈椭圆环状,上饰多圈绳纹。

环的一侧凸出有鸭首,鸭嘴长且呈扁片状,上浮雕云纹和绳纹。

螭凤纹玉韘战国长4.5、最宽4.2、厚1.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温润细腻,有褐色沁斑。

器中部有一圆孔,左侧凸出并雕有一凤,昂首张口,长尾;右侧凸雕一螭,紧贴器壁。

玉韘一端成斜坡,上饰有勾云纹及凤鸟纹。

内壁饰蟠虺纹。

后面有象鼻式穿孔。

战国时期玉韘逐渐失去实用功能,无扣弦拉弓的凹槽,所以体型短小,表面多有纹饰,仅是佩戴之用,成为象征性的装饰品。

云纹玉韘战国宽3.3、厚0.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

器物呈环状,上部出尖,一端宽而扁,上饰双勾云纹,两侧各雕一出廓钩。

此玉韘造型纹饰简约,并已开始向佩饰玉发展。

玉磬战国高9.5、宽30.8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灰沁。

曲尺形,顶有一穿,素面无纹。

磬身保留有切割痕。

“行气”铭文玉饰战国高5.4、底径3.4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苍绿色,有杂斑。

器呈12面棱柱状,中空,但顶部未透,下部有一横孔。

内中未加打磨,留有钻凿痕迹。

器表磨制光滑,阴刻篆体文字,每面3字,凡36字,另有重文符号8个。

铭文内容为:

“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

顺则生,逆则死。

”论述了呼吸和行气的全过程,是我国古代关于气功修炼的最早记录,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字学价值。

此器为合肥李氏旧藏,曾著录于《艺媵》、《三代吉金文存》等书,郭沫若、于省吾、陈邦怀等都曾对其进行过研究考订,是一件著名的刻铭古玉。

虎形玉挖耳勺战国长6.8、宽1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纯白莹洁半透明。

器薄,作卧虎状,虎身满刻卷云纹,尾端为圆形小勺,柄端对钻一孔。

蟠虺纹玉鐏战国长8.1、宽2.2、厚1.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质已深沁为不透明的深浅黄褐色,小局部尚保留青绿色,局部黏附土质。

完整的戈由戈、柲和鐏构成。

鐏是安在柲的下端,使戈能插在地上不易偏斜。

此玉鐏为上窄下宽的柱状体,器面阴线刻饰蟠虺纹及各式云纹。

双人玉佩战国高5.7、宽3.2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白色,有褐色沁。

镂刻着筒袖长衫并肩挎臂而立的二人,服饰方格纹,头顶及身侧附雕对称的四凤。

纹饰以细短阴线刻成,纤若发丝,刀刀见锋。

下部衣纹与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所出玉人极似。

玉人战国高6.1、宽1.9、厚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铁褐色沁斑。

圆雕一人,五官明显,脑后结辫,头戴高冠,冠巾系于下颚,身着长袍,腰系长带,袖口紧束,拱手直立。

面部表情严肃,似为官员。

此器为清宫旧藏,十分少见,清宫收藏时配有册页及锦匣。

玉人秦代高12.1、宽2.3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

长方形片状。

玉人偏髻,正面用细线阴刻出五官和胡须,躯体为长方条形,四肢被略去,腹部以两条细线及支叉纹阴刻出腰带,为男性形状。

同样的玉人在西安市北郊秦代祭祀坑有出土。

兽面纹玉璧西汉直径25.3、璧面宽10.2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青色,多墨斑。

以绳索纹为界,分为内外二区,内区浅浮雕蒲纹,外区以粗细结合的阴线刻四兽面纹。

刀法粗犷,体大精美。

兽面纹玉璧西汉直径26.3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质碧绿色。

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

璧面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

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璧尺寸较大,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

凤鸟纹玉璧西汉直径16.5、厚0.4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玉质青色,半透明。

玉璧两面纹饰一致,纹饰分为内外两区,两区间以绳纹间隔,璧外缘雕刻一周阴线。

内区饰蒲纹;外区一周均匀分布三只凤鸟,凤鸟昂首,高冠,圆目,尖勾喙,屈体、展翅、卷尾;该璧破损成四块,粘接修复成型。

双龙纹玉璧西汉直径10.1、璧面宽3.3厘米。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璧面透雕以首相对的二龙,近似橄榄形眼,身躯曲迥有力,线纹刚劲健拔。

谷纹玉璧

汉代直径15、孔径3.5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有灰白色沁。

璧内外边缘各刻一周阴线形成边廓,其内满饰浅浮雕谷纹,谷纹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显然在雕饰时事先在玉的表面刻划出菱形或方形的网纹,然后在每一个网格内碾琢谷纹。

璧的表面和内外边缘的侧面均作了较细的抛光处理。

谷纹璧出现较早,春秋中期以前,谷纹排列稀疏不规则,为浅浮雕,谷粒圆鼓,形体较大,手感圆钝;春秋晚期到战国,中间突出部分手感尖锐,排列密致有序,谷粒似旋涡;汉代的谷纹璧谷粒小而圆,有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

谷纹玉璧汉代直径13.1、孔径4.2、厚0.4厘米现藏于常熟博物馆玉质青色,有褐色沁。

扁平圆形,中有孔,两面均琢谷纹,布局匀称,排列整齐,边缘阴刻轮廓线。

制作规整,抛光精细。

谷纹玉璧汉代直径14.2、厚0.3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色。

扁平圆形,中有圆孔,璧面上琢有谷纹和蒲纹,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

正反两面纹饰一致。

谷纹玉璧汉代直径13.7、孔径4.5、厚0.5厘米现藏于福建博物院玉质青色,有褐色、白色沁斑,中间有一斜向裂纹。

璧体轻薄,制作规整,双面皆琢整齐划一的谷纹,内外边缘有一周阴刻弦纹。

兽面纹玉璧汉代直径22、孔径3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有土沁。

璧呈扁圆形,璧外缘和孔内缘各起弦纹一周,内外缘起凸棱,两面纹饰相同,分内外两区,区间以一周绳索纹相隔。

内区饰谷纹,外区阴刻四组双身龙纹。

龙首为长须、圆眼、双角上内卷,龙双身分两侧,蛇曲成S形,体侧为勾卷的双翼。

这种玉璧分区琢纹始于战国,即在璧的平面上划分成两个或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各雕纹饰。

这种璧上双身兽面纹在战国时期已出现,汉代流行。

兽面纹玉璧汉代直径21.5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

璧体扁圆,厚薄均匀,两面纹饰相同。

璧琢两组主体纹饰:

内区琢刻排列整齐的蒲纹,并留有毛雕痕;外区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向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兽面纹玉璧汉代直径18、孔径6厘米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质暗绿色,璧面上有两块黄色瑕斑。

扁平状圆体形,中有圆形穿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孔壁有清晰对钻旋纹。

两面均刻有花纹,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外区为三组一首双身的龙纹。

谷纹玉璧汉代直径12.5、孔径4.3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绿色,有灰白沁。

扁平圆形,璧面上满饰谷纹。

嵌于木雕花卉的盒子中。

刻字谷纹玉璧汉代直径10.96、孔径4.5、厚0.4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外缘局部有深浅不一的褐色沁斑,半透明。

外形圆整,有内、外廓,廓为战国时代流行的斜高窄廓,器面疏朗地布满细小而圆鼓的谷纹。

玉璧外缘刻有5字,其中后3字是“六十九”,前2字尚不能解读,

谷纹玉璧东汉直径16、璧面宽6.5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白色,略有黄褐色沁。

双面雕琢排列规则的乳钉形谷纹。

琢磨精工,颗颗晶莹,是典型的东汉谷纹璧。

螭凤纹“长乐”铭文玉璧东汉高16.55、璧径13.47、孔径2.9、厚0.4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半透明。

璧体分成三区,内区为一中孔,中区饰以乳钉纹,外区镂空螭凤纹,并延伸至璧体之外。

此种将花纹延伸至廊外的玉璧设计,被称之为“出廓玉璧”,而在外区中轴上下,镂雕“长乐”二字。

双螭谷纹玉璧东汉高15.7、直径13.9、璧面宽4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白色,多黑褐色沁。

璧上部镂雕对称形双螭,眉眼上挑,身饰短阴线、小圆圈纹及细毛纹。

璧身浮雕乳钉形谷纹,琢磨精致,莹如露珠,做工严谨规范。

团龙形玉佩汉代最长5.65、最宽5.0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褐色沁。

环体雕琢为卷曲的龙形,龙首倾侧,细长头颈,张口咬住前爪之状,神态凶猛,双耳外搭,独角后卷,龙爪踩于龙尾之上,龙尾内卷。

长细阴刻线雕琢龙身,线条劲挺如铁线。

玉圭汉代长9.3、宽2.4厘米现藏于晋祠博物馆玉质青色。

长形扁体。

尖首呈钝角,底部平齐,形制规整,通体抛光,素面无纹。

谷纹玉剑首汉代直径4.8、厚1.5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白色,受沁后呈黄褐色。

圆形,正面居中饰凸起的卷云纹,周围环饰谷纹。

背面阴刻一周弦纹,其外均匀分布三孔。

鸟纹玉剑首汉代直径5.1、厚1.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器表有黄褐色沁。

器体呈斗笠形,正面以二周弦纹将纹饰分为三层,中心圆圈内浅浮雕勾连云纹。

中间一屋浮雕变形鸟纹,外层饰云纹。

底面中心有象鼻穿孔,边有一圈绳纹及勾连云纹。

整器玉质优良,造型独特,在存世品中少见。

云纹玉剑首汉代直径4.9、厚0.5厘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质青灰色,局部有沁。

圆饼形。

正面纹饰分为内外二层,外层饰勾连云纹,内层以云纹围绕着菱形纹,菱形纹里为斜格网纹,是汉代玉剑首上最常见的纹饰。

背面有环槽和穿孔,可嵌接剑柄。

谷纹玉剑首汉代直径4.5、厚1.8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色,布满灰白色沁。

扁圆形。

正面正中微凸,饰勾云纹,其外至边缘刻饰谷纹。

底部中心有二道相通的小孔。

螭纹玉剑格

汉代长5.7、宽2.3、高2.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温润光洁。

正面立雕一蟠螭,双目圆睁,昂首曲颈,挺胸拔背,塌腰提臀,肢爪撑地,甩扭丝形尾,尾端卷起若半球状;螭身以单阴刻线中分作脊一贯而下,两侧以不对称短小双阴刻线显肋。

其神态生动,身姿健劲,为西汉螭雕的典型。

剑格为剑饰之一,处于剑柄与剑脊之间,做护手用。

正视,朝柄的一面齐平,中间下凹若缺口,朝向剑脊的一面出尖,中脊凸起如鼻;侧视,横断面呈棱形,作矩形贯穿孔,供剑柄嵌入。

兽面纹玉剑格汉代长4.8、宽2、高1.4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温润,器身有黄褐色沁。

器体中部略突起,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出尖。

两面纹饰相同,皆为圆眼粗眉兽面纹。

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兽面纹玉剑格汉代高2.1、长5.4、宽2.2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色青白,器身有褐色沁斑。

此器中部突起如鼻梁,上端中部琢一缺口,下端中部略微出尖,一面为减地隐起的勾连云纹,一面为兽面纹。

俯视呈菱形,中间有一椭圆形穿孔,以供剑柄插入。

兽面纹玉剑格汉代高2.1、宽6.1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白色,微浸。

两面装饰兽面纹,眉毛和鼻子用阴刻线表示,眼睛和周边的卷云纹使用单彻技法,主题纹饰的空白处填以三角网纹。

剑格横剖面呈菱形,中有椭圆形贯穿孔,用于插剑柄。

嵌玉剑格的铁剑汉代全长89.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玉剑格嵌于剑上,与铁剑锈蚀一起,不能取下。

玉剑格为青玉,饰兽面纹。

铁剑髹漆,保存尚佳。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9.5、宽2.5、高1.5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白色。

器呈长方形,正面满饰勾连云纹及变形兽面纹。

俯视呈桥形,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并带有朱砂痕迹。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4.2、宽2.5、厚1.8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沁色严重,局部略透明。

此器正视为长方形,璏面略弧。

饰以三道凸起弦纹,并阴刻勾连云纹和兽面纹,云纹规整细致,兽眼圆睁,长眉弯曲向后。

俯视下部有一长方形孔洞,背部较薄,光素无纹。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8.2、宽2.6、厚1.4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玉质因土沁严重呈黄褐色。

器正视呈长方形,器面的两端向下向内弯曲、微敛,璏面平整,沿周边阴刻一周弦纹,浅浮雕有规整细致的云纹和兽面纹,兽眼圆睁,长眉略弯。

纹饰雕琢流畅,磨制规整。

俯视下部略近一端有一长方形穿孔,而且孔洞较开阔,供穿挂之用。

兽面云纹玉剑璏

汉代长5、宽2.2、高1.4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白色,局部有黑沁。

璏面微凸呈弧形,一端浅浮雕兽面,大眼大鼻,游丝细眉;身部为隐起的连云纹;下有长方形穿孔。

雕琢精细。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7.6、宽2.2、厚1.2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有赭褐色沁。

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

器面琢减地兽面云纹,一端为兽面,兽大眼,眼睑下垂,浓眉上扬内曲。

下有长方形穿孔。

勾连云纹皆阳纹凸起,云身长而不瘦,勾弧圆曲,是汉代典型器。

兽面云纹玉剑璏汉代长11.1、宽3厘米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玉质青白色。

长方形,上面两端弯曲,下面有长方形穿孔。

表面用减地隐起工艺,饰兽面的双眼双眉,其余地方饰勾连云纹。

纹饰凹凸有致,颇有立体感。

兽面谷纹玉剑璏汉代长9、宽2.9、高1.2厘米现藏于北京颐和园玉质青色,有黑褐色沁斑。

呈长方形,侧看如两头弯曲的拱桥。

正面浅浮雕兽面纹和谷纹,背面光素,有一长方形穿孔。

颐和园旧藏。

勾连谷纹玉剑璏汉代长13、宽2.4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色,多处有褐色斑。

长方条形,两端下向卷曲。

正面琢勾连谷纹,背面一侧有长方形孔,供穿佩。

螭纹玉剑璏汉代长8、宽4、高1.2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灰色沁。

扁长方形,两端向下朝内卷曲,下承用以系带佩挂的矩形孔。

正面出廓透雕螭纹。

螭头若虎面,方耳,耳后的分支歧角与口衔仙草交相呼应;身姿矫健,回首,弯颈,挺胸,塌腰,提臀,甩尾,扭曲作势,颇具动感与力量之美。

玛瑙剑璏汉代长7、宽2.5、高1.8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半透明玛瑙质,分布有绛色至红色的斑块,深浅相间,色彩夺目。

璏面略弧,下接长方形穿孔。

通体光素。

玛瑙剑璏汉代长6.8、宽2.6、带穿长2.5、宽0.6厘米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玛瑙质,红白两色,色艳丽。

长方形,稍短,两端微下弯,器壁较厚。

白色璏面上有两列七枚红色乳状凸起,十分罕见。

背部设长方形带穿。

紫檀嵌玉剑璏墨床玉剑璏为汉代,墨床为明代玉剑璏长10.7、宽2.9厘米墨床长13.5、宽4.8、高1.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长方形紫檀木正面挖槽嵌入旧玉璏,玉质青白色,泛黄斑,浮雕兽面纹与蒲纹。

此玉璏原为汉代剑饰,但切除穿带孔的侧壁与底壁,而呈条几形。

紫檀墨床器底嵌银丝“嘉禾项墨林珍赏”及“墨林山人”款。

龙纹玉剑珌汉代长5.3、宽6.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白色,温润纯净,略有褐色沁。

梯形框内镂雕团身翼龙,龙身浮雕勾云纹,四肢粗壮,丝束形卷尾。

蟠螭纹玉剑珌汉代长3.2、宽4.9、厚1.5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

器呈梯形,横剖面呈橄榄形,一面浅浮雕蟠螭纹,另一面饰几何纹。

较窄端中部有不透的圆孔,以供剑鞘插嵌之用。

兽面纹玉剑珌汉代长4.7、宽4、厚1.2厘米现藏于河北省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