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131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docx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

(原采矿权区块)探矿权评估报告

中正鑫磊评报字[2016]第05号

新疆中正鑫磊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接受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委托,根据国家有关矿业权评估的规定,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采用收入权益法,对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拟处置的“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原采矿权区块)探矿权”进行了评估。

本公司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探矿权进行了实地查勘、市场调研与询证,对该探矿权在2016年9月30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做出了公允反映。

现将探矿权评估情况及评估结果报告如下:

一、评估机构

机构名称:

新疆中正鑫磊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洪阶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91650102MA776RK42C;

注册地址:

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人民路446号南门国际城D2座三层1;

“探矿权采矿权评估资格证书”编号:

矿权评资[2011]001号。

经营范围:

探矿权和采矿权评估;专业技术咨询服务;矿业技术服务。

二、评估委托方和探矿权处置人

评估委托方和探矿权处置人: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

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胜利路24号;

法定代表人:

林亚松。

三、评估目的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拟处置“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原采矿权区块)探矿权”。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有关规定,须对该探矿权价值进行评估。

本次评估即为实现上述目的,而为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处置“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原采矿权区块)探矿权”提供公平、合理的的价值咨询意见。

四、评估对象和范围、矿权沿革、以往评估史

4.1评估对象及范围

本项目评估对象为“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原采矿权区块)探矿权”。

面积:

0.073km2,该探矿权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拐点坐标如下:

拐点号

西安80系

经度

纬度

1

99°05′21″

38°34′42″

2

99°05′34″

38°34′38″

3

99°05′31″

38°34′32″

4

99°05′18″

38°34′35″

经评估人员核实,截止评估基准日,评估范围内无其它矿权设置,无矿业权权属纠纷,本次评估范围与委托评估范围一致。

4.2矿权沿革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原采矿权区块)探矿权位于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区内,该普查(原采矿权区块)原采矿许可证证号:

6322200040001;原采矿权人:

海北州银瓦槽(阴凹槽)联营铜矿;有效期限:

2000年9月至2005年9月;期限5年;发证机关:

青海省海北州国土资源局;生产规模:

0.5万吨/年;矿区面积:

0.073km2;开采深度:

自4510至4388m标高。

2005年9月,采矿证到期后,海北州银瓦槽联营铜矿没有对采矿权进行延续,因此该矿权现已灭失。

4.3以往评估史

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原采矿权区块)探矿权以往未进行过评估。

五、评估基准日

本次评估基准日确定为2016年9月30日。

主要基于:

基准日选取应在月底或年底,评估结果应与评估目的实现日相接近的要求且无重大变化。

一切取价标准均为评估基准日有效的价格标准。

六、评估依据

(一)、法律、法规依据

1、1996年8月29日修正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

2、国务院1998年第240令发布的《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0]309号文印发的《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

4、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75号文印发的《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5、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6]166号《关于调整矿业权确认(备案)和储量评审备案管理权限的通知》;

6、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收益途径评估方法规范》(CMVS12100-2008)、《矿业权价款评估应用指南》(CMVS20100-2008)、《确定评估基准日指导意见》(CMVS30200-2008)、《矿业权评估参数确定指导意见》(CMVS30800-2008);

7、国土资源部2006年第18号公告《关于实施“矿业权评估收益途径评估方法修改方案”的公告》;

8、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2]410号《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

9、国土资源部2003年第23号令《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

10、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11、国土资源部2003年第23号令《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办法》;

11、国土资源部发布的《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1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174号《关于印发《矿业权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181号《关于规范矿业权出让评估委托有关事项的通知》;

14、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182号)《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矿业权评估报告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

(二)、行为、产权和取价依据

1、矿业权评估委托书;

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国土资储审备字[2015]046号“关于《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采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2015年6月26日);

3、青海省国土规划研究院青国土规储评字(2015)38号“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采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2015年6月16日);

4、青海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编制的《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采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015年3月);

5、青海地矿工程咨询中心编制的《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开发利用方案》(2016年4月);

6、青海省矿产开发学会青矿学审函[2016]6号“关于《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的函”(2016年5月18日);

7、评估人员收集的其它资料。

七、评估原则

1、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原则;

2、遵循产权主体变动原则;

3、遵循持续经营原则、公开市场原则和谨慎性原则;

4、遵循贡献性、替代性、预测性原则;

5、遵循矿产资源开发最有效利用的原则;

6、遵守地质规律和资源经济规律的原则、遵守地质勘查规范的原则;

7、遵循探矿权价值与矿产资源相依托的原则;

8、遵循供求、变动、竞争、协调和均衡原则。

八、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概况

1、矿区位置和交通

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位于托莱山主脊南侧,行政区划隶属祁连县央隆乡管辖,地理座标为:

东经99°05′21″—99°05′38″;北纬38°34′31″—38°34′41″。

面积约0.073km2。

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东距祁连县城110km,距省会西宁市约520km,湟(源)—嘉(峪关)公路沿黑河从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北侧通过,沿湟(源)—嘉(峪关)公路到达央隆乡尚属方便。

由央隆乡至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约有80km便道通行,但多为草滩及沼泽地,交通较为不便;区内草甸、沟系、碎石流发育,地形高差较大,车辆通行困难。

2008年青海天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矿区北部的煤洞沟口沿沟修筑简易公路20km,目前自祁连县城沿湟(源)—嘉(峪关)公路西行约130km可达祁连县石棉矿岔路口,再沿岔路口南行20km可达煤洞沟口,再沿煤洞沟简易公路南行20km可进入,很大程度改观了交通困难的局面。

2、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地处北祁连托莱山中西段,山系在区内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地形切割强烈,山势陡峻,峭壁林立,雪山及现代冰川广布,属典型高山岳地貌。

海拔高度一般4100—4700m,相对高差600m。

最高峰海拔4839m,绝对高差在800m以上。

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南侧为托莱河,自东向西流入甘肃省。

区内较大的水系有下铁莫尔河、阴凹槽河。

阴凹槽河自北向南注入下铁莫尔河,下铁莫尔河又自东向西注入托莱河。

支流一般呈树枝状,水系较发育。

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冰融水,水量明显受季节控制,在夏季6—7月降雨(雪)和气温较高时水流量较大。

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属内陆高寒山区气候,潮湿寒冷,具有冰冻期长,无霜期短,四季不分明之特点。

每年9月至翌年5月为冰冻期,6—9月为较暖季,年平均气温为-3.2℃,极端最高气温26℃,极端最低气温-35.7℃,年平均降水量382.6mm,年平均蒸发量1138.6mm。

从5月至10月初,约有30%—40%时间为降水天气,每天阵雨频繁,尤其夏末秋初,几乎每天下雨,有云即下。

降水量最多为7月份,5—9月份约占全年65—80%。

高山比谷地湿润。

年降水量高山一般为500—600mm,谷地为200—280mm。

常年西北风盛行,春末夏初刮风最多,风速平均达2.0m/秒,最大风速23m/s。

区内植被垂直分带明显,一般在4200m之上基本无植被,成壤作用差,为碎石流;4200m以下植被发育,成壤条件良好。

岩石受冰解等机械物理风化作用强烈,碎石流覆盖广厚,仅在山脊及其附近有不同程度的基岩出露。

区内人口稀少,居民以藏族为主,另有裕固族、回族、汉族。

主要集中于央隆乡附近,有少量藏族牧民集中在河谷地带,牧民多已定居;藏族多游牧在托莱河、黑河流域,放牧有牦牛、羊、马匹等,畜牧业在本区占主要的经济优势,以游牧业为主,无工业、农业可言;其它居民稀少,主要从事工商业,在央隆乡政府所在地有供销社、气象站。

本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地区。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央隆乡地区以畜牧产业为龙头的贸易活动以及铜、煤、石棉、铬铁矿、多金属等矿产的开发等均有了一定的起色,推动了本区经济的发展。

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南西120km处有瓦乌斯煤矿,虽开采量不大,但可满足燃料供应。

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西80km处的央隆乡有小型水力发电站,但装机容量小,到冬季持续的底温使托勒河水流量减小,其装机容量尚不能满足该乡的生活用电。

为了解决矿区生产用电问题,2012年青海天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架通了石棉矿-矿区的输电线路并于2013年2月开始送电。

矿区生产、生活用水可取自各沟内的自流水。

3、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五十年代以前区内基本处于地质研究的空白区,从1956年开始先后有不同科研和地质单位,在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及周边进行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科研工作,较多以铁、金等矿种为主的不同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普查工作,为开展本区找矿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地质资料,对今后的工作无疑具有指导意义。

3.1基础地质工作

①1965年,青海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五分队开展了野牛台幅(J—47—16)1:

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划分了区内的构造单元,比较系统的建立了测区地层层序,并对本区矿产成矿规律作了初步探讨,指出了今后找矿方向,为此后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可靠的基础性资料。

②1986年,青海省地球物理勘查队开展了《野牛台幅》和《祁连幅》1:

20万区域地球化学扫面,该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圈定综合异常57处,划定找矿靶区19处。

阴凹槽AS-8异常就是该次工作圈定的。

③1990—1993年,青海省第二地质队完成了《柯柯里幅》、《黄羊滩幅》、《嘎海幅》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产分布特征,为区内普查找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④1995年,青海省物勘院编制了祁连山1:

50万航磁(△T)平面图,在该地区圈定出一系列航磁异常,为分析区域磁场特征与矿产的关系提供了系统的资料。

⑤2006-2007年青海省有色地勘局地质矿产勘查院在北祁连成矿带嘎海-苏吉滩一带开展了二十二幅1:

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及地面磁法测量工作,水系沉积物测量覆盖阴凹槽铜锌矿普查区,并在阴凹槽普查区内圈定了2个以Cu元素为主的甲类水系异常。

3.2矿产地质工作

①1959—1960年,青海省地质局祁连山地质队根据群众报矿,对阴凹槽地区开展勘查工作,通过工作大致查明矿床地质构造特征,对矿体作了初步控制,提交C1+C2级铜锌混合储量6286.88吨。

②1992年,青海省第二地质队对该区再次开展普查工作。

通过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化带范围,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产出特征,伴生矿产及新发现矿产作出了综合评价。

基本查明了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对矿床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提交了《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阴凹槽铜锌矿地质普查报告》,普查工作范围是4-3线,在0线施工了ZK001孔,4线施工了ZK401孔,3线施工了ZK301孔。

提交D级铜锌储量29634.34吨,其中表内外铜储量12438.05吨,表内外锌17196.29吨,新探明硫表内外储量192779.71吨。

③2000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祁连县黑刺沟—油葫芦一带开展铜金资源评价工作,该区为重点工作区。

通过1:

5万水系加密将1:

20万AS—8异常进一步分解,缩小了找矿靶区;并通过1:

1万地质草测,大致掌握了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破碎蚀变带的分布特征及规模;对阴凹槽已知矿体及其外围采用激电剖面控制,预测阴凹槽铜锌资源量(334)68.2万吨。

④2005—2006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该区进行了铜锌矿普查工作,该项目是2004年8月下达给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的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

提交了《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普查报告》。

该次工作通过1:

1万地质修测,初步了解了AS4号异常区中、东段地质构造特征。

对含矿蚀变破碎带进行了进一步的控制,蚀变带规模东西长约4.2km,宽10-160m不等,走向110°-290°,展布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

面积性激电测量圈定出视幅频散率异常11处,其中1号异常与已知矿体的分布位置十分吻合,2号及6号异常位置与控矿蚀变带基本对应。

其余异常虽不在主控矿蚀变带上,但其规模及异常强度均较大,从其所处地段的地质背景看有可能指示了隐伏硫化物矿体的存在。

在视幅频率异常区初步通过钻探工程进行了验证,其结果在二个孔内见有不同规模的矿(化)体。

即1号异常区在ZK601孔内初步圈定出一层视厚度6.74m的铜矿体;2号异常区在ZK901孔内圈定出视厚度4.31m的锌矿化体。

⑤2007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根据青海地勘局“青地地[2007]05号文件”要求,继续在该区进行了铜锌矿普查工作,通过本次钻探、槽探工作,在矿区已知矿体以西的6勘探线上,圈定铜矿体5条、锌矿体2条。

矿体均呈脉状赋存于硅化大理岩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一致(19°∠65°)。

围岩具不均匀硅化、黄铁矿化,黄铁矿呈细脉状、团斑状、星点浸染状,主要沿岩石细小裂隙分布。

黄铜矿呈细脉状、斑点状与黄铁矿紧密共生。

控制测量工作,共完成D级点11个,E级点20个,为工程点、地质观测点、勘探线剖面的定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尤其是将1个D级点放在了ZK001钻孔上,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区测量控制不足的局面。

物探工作以50m线距、20m点距对原1/1万5号激电异常进行了1/2千激电精测。

工作后,区内出现多个弱激电异常。

全区视极化率最大值为2.69%,除JD1和JD2外,其他三个异常范围均较大,且形态不规则,全区异常总体走向为北西向。

经实地踏勘,JD3和JD5异常区出露安山质玄武岩,结合该区岩矿石的电性特征,推测这5个异常由矿化蚀变玄武岩引起。

⑥2009-2013年青海天仁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青海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对阴凹槽铜锌矿进行了进一步的普查工作。

通过普查工作在区内共圈定19条铜矿体、锌矿体4条、金矿体2条。

矿体大部分呈脉状存在。

主矿体Ⅸ沿走向延伸稳定,从西侧的CM1平硐到东侧的勘探线均有发现,向深部有较好的延伸。

主矿体Ⅺ成脉状赋存于变玄武岩和硅化大理岩接触带的变玄武岩一侧,矿体厚度大,品位相对较高,形成角砾状、网脉状矿石,为本地区首次发现的矿石类型,矿体稳定向东部延伸,向深部厚度明显增大,显示接近火山通道的特征,为本地区提供了新的找矿思路。

普查区共估算铜333+334资源量为23940.83T,其中333资源量为7398.57T,334资源量为16542.26T,工业资源量为19996.69T,低品位资源量为3944.14T。

普查区锌333+334资源量为1381.66T。

估算334级金资源量26.49kg。

3.3综研工作

①1956年中科院祁连山地质队在本区进行了路线地质调查,所著的《祁连山地质志》为今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②1991~1999年由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牵头完成了一系列有关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成矿方面的专题研究,著有《北祁连山早古生代海相火山沉积相及地质找矿》、《北祁连山火山岩带金矿》等专题著作,对北祁连成矿带进行了成矿规律总结和成矿预测。

③以夏林圻等研究群体确立、深化、完善了北祁连山加里东期活动大陆边缘的沟-弧-盆体系骨架,在区域海相火山作用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和时空展布格局基础上确认了三个成矿时期、三种拉张成矿环境、三类矿床成矿作用。

研究发现,在已划定的沟-弧-盆体系的不同构造部位均有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出。

这一趋于完善的成矿模式的建立,为本次找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3.4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开采历史及保有资源储量

①1995年兰州人在西矿带掘进平巷(该硐口已掩埋,位置无法确定,大体位置在0勘探线附近)70m,探得一条块状矿体,采出含铜品位4%的矿石近万吨。

②1996年-1997年,采区先后掘进探矿工程300m,在2号平硐内发现小而富的矿体,在3号平硐内采出含铜平均品位2%的矿石约2000吨。

同时,新开4号平硐。

③2000-2005年,由于资料缺失,采矿区内开采铜矿石量无法估算,通过走访调查得知,采矿区内4388m以上铜矿体及铜锌矿体已全部采空,其主要通过在采硐2及采硐3中施工深度约为70m竖井对深部矿体进行开采。

④2005年-2012年,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在采硐2中通过进一步加深(在原竖井中加深约70m)竖井,对采矿区内4388m高程以下矿体进行了开采。

2000年采矿权人将选矿厂修建在央隆乡,距离采矿区约为70km,其年生产规模为0.5万吨,随着生产的开展,采矿权人不断修筑简易公路,并增加了矿山设备,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到2007年其矿山开采规模已达到15万吨以上。

⑤2015年2月10日,青海省海北州国土资源局委托青海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对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资源储量进行核实。

工作时间为2015年2月25日至2015年3月25日,通过采坑调查、采坑测量等工作,得出1995-2012年,普查区(原采矿权区块)(4388-4510m)铜锌资源量已全部采空,共开采铜333+334级资源量为11152.74t,其中333资源量为111.55t,334资源量为11041.19t。

锌矿体334级资源量2349.95t,铜锌矿体334级矿石量225992.22t,其中锌矿体4629.92t,铜矿体1090.18t,在采矿区4388以下空白区开采铜333+334资源量8711.21t,锌334级资源量为1297.66t。

因此,在核实范围内共开采333+334级铜资源量20954.13t,锌334级资源量6198.13t。

采空区现保有333+334级铜资源量6578.65(其中194.65t为铜锌共生矿体),其中333级铜资源量为0.04t,334级资源量为6578.61t,334级锌资源量781.74t(其为铜锌共生矿体)。

该报告经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以青国土资储审备字[2015]046号“关于《青海省祁连县阴凹槽铜锌矿采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评审备案,本次评估依据该报告。

4、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普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秦祁昆造山系北祁连弧盆系北祁连蛇绿混杂岩带。

位于托莱山金铜多金属成矿带中段。

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北北西向的逆断层为主,沿托莱山分布,长度一般超过50km,北祁连南缘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断裂构造。

4.1区域出露地层

区域上出露地层主要有元古界片岩组(Ptb)、中寒武统黑茨沟组片岩段(∈2hca)、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上奥陶统扣门子组(O3k)、下石炭统臭牛沟组(C1c)、上石炭统羊虎沟组(C2y)、上石炭统俄堡组(C2e)、上二叠统窑沟群(P2yg)、下二叠统大黄沟组(P1d)、下中三叠统西大沟组(T1-2x)、上三叠统南营尔组(T3n)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下沟组(K1xn)和第四系(Q)等。

其中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是本区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层,也是普查区主要的含矿地层。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1)元古界片岩组(Ptb)

分布于下铁莫尔—辽班台一带,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岩性为灰绿色绢云绿泥石英片岩、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夹大理岩、片麻岩等,与两侧地层呈断层接触,出露厚度大于1049m。

(2)中寒武统黑茨沟组片岩段(∈2hca)

主要分布于窑洞沟、川刺沟等地,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与两侧地层均呈断层接触,其岩性为绢云石英片岩,含炭片岩、斜长白云石大理岩夹变玄武安山岩,出露厚度510m。

(3)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

为区内的主要地层,分布广厚,构成了托莱山的主体。

按其岩性组合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岩组,区内仅出露下、中两个岩组。

下部火山岩组(O1yna)

主要分布在托莱山北坡及主脊,下部为一套碎屑岩夹火山岩、碳酸盐建造,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

有基性岩超基性岩侵入。

与下伏中寒武统黑茨沟群(∈2hc)未见接触,与上覆地层呈断层接触,出露厚度大于2500m。

中部碎屑岩组(O1ynb):

分布于托莱山南坡,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该岩组为一套变砂岩,板岩类复理石沉积建造夹碳酸岩建造,局部夹凝灰岩。

出露厚度大于4000m,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均呈断层接触。

(4)上奥陶统扣门子组(O3k)

主要分布于托莱山南坡下铁莫尔—辽班台一带,呈北西西—南东东向条带状展布,为灰白色、灰色变长石石英砂岩、变石英岩屑砂岩夹板岩、局部有变砾岩。

出露厚度大于777m。

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多呈断层接触,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5)下石炭统臭牛沟组(C1ch)

主要分布在峡拉河沟口、红土沟一带,呈北西西向窄条带状展布,岩性为灰色灰岩、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夹灰黑色炭质页岩,与下伏下奥陶统阴沟群(O1yn)地层未见接触。

(6)上石炭统羊虎沟组(C2y)

主要分布在峡拉河、大水沟一带,呈北西西向窄条带状展布,为一套以陆相沉积为主的灰白色石英砂岩夹灰黑色炭质页岩,与下伏下石炭统臭牛沟组(C1ch)呈整合接触。

(7)上石炭统俄堡组(C2e)

主要分布于辽班台、小水沟、红土沟、中铁目勒一带,呈北西西向窄条带状展布,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以陆相沉积为主的灰岩、炭质页岩,灰白色石英细砂岩夹灰岩。

出露厚度约337m,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8)下二叠统大黄沟群(P1dh)

主要分布在峡拉河、赛日贡切一带,呈北西西—南东东向条带状展布,上部为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夹钙质岩屑长石砂岩,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9)上二叠统窑沟群(P2yg)

主要分布于托莱山北坡山麓地带,受断裂控制,呈北西西—南东东向条带状展布,其岩性为紫红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细粒长石砂岩夹有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10)中下三叠统西大沟群(T1-2xd)

分布于赛日贡切一带,展布和区域构造线一致,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夹岩屑石英砂岩,与下伏下二叠统大黄沟群(P1dh)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11)上三叠统南营儿群(T3nn)

分布于赛日贡切一带,展布和区域构造线一致,岩性为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炭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等,与下伏中下三叠统西大沟群(T1-2xd)地层呈整合接触。

(12)下白垩统新民堡群(K1xn)

分布于峡拉河、大水沟—小水沟一带,呈北西西—南东东向窄条带状展布,为一套山麓相、河湖相的浅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