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43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几点思考同名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睡,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

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以上,面积123.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耕地面积540万亩左右,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40万亩左右,全区牲畜存栏约2300多万头只(匹),全区有纯农业县36个,纯牧业县14个,半农半牧县24个。

西藏农牧业是农牧民收人的主要来源,由于受高原气温低、空气稀薄、降雨量少以及恶劣的自然环境,自然灾害频繁,如雪灾、早灾、霜灾、火灾和风灾等的影响给农牧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极大制约了全区农牧生产的健康稳步发展和农牧民收人的稳步提高。

  

(二)农软业基拙较差,内部结构不合理

  西藏农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内地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农牧业基础脆弱,抗相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经常出现了大灾大损,小灾小损,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农作物和畜种结构的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牧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基础建设中对硬件和软科建设严重不足,“瓶颈”制约因素特别突出。

  (三)农软民文化素质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认识和改造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它包括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术技能、身体健康状况等。

西藏农牧民由于受旧社会和旧体制的影响大多数劳动者属文盲和半文盲,因此,受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影响,对先进科学技术认识不够,应用率低,使农牧业生产才良准从传统的小农意识解脱出来,农牧业经营始终处于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水平上,导致农牧业比较效益低下,农牧民增收缓慢。

  (四)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力黄薄弱,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西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这些机构和科技队伍的建设对西藏农牧科技推广和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农牧业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过去建立的农技推广体系远不能满足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西藏贫困山区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没有完全健全,加上农牧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在岗培训、在岗受教育)力度不够,跑出农门的事件经常发生,影响队伍的稳定。

科技队伍的素质不高,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先进科技在生产中应用。

  (五)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

  培育农村市场,提高农牧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是发展农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

目前,全区农畜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够健全,主要市场以各地(市)的农贸市场为主,由于缺乏政策引导,农牧民市场意识不强,仍以分散的家庭生产为主,农畜产品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对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不灵,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什么东西价格高,什么东西价格低,对农牧民而言心中无数,导致农畜产品进人市场难,产品的商品转化率低,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牧民收人的增加。

  (六)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民族手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滞后

  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虽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地发展起来,为西藏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目前西藏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高水平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规模较小,效益不佳,使具有西藏特色的乡镇企业和民族手工业发展缓慢,各种产品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同时,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没有把它看作一个产业和一个经济增长点来抓,对旅游业的资金投人和人才培训工作不够,也就是说没有把西藏的旅游油分屏前森增加大竹昆此人的内容和项目来抓。

  针对上述存在的不利因素,紧紧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切实做好农牧民增收的各项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

  三、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对策及措施

  

(一)、正确把握政策机遇是农软民增收的关健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西藏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西藏农牧区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的富民政策,使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小康目标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在“九五”计划末,为解决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党中央为了使西藏人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总结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基础上,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特别是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继续加大对西藏的支援力度,增加对西藏经济建设投人力度。

所以,我们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咋抓住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有利机遇,在农牧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积极投人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大潮中,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主线,振奋精神,团结协调,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开拓市场,参与市场,占领市场,努力开发特色产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为农牧民增加收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强农枚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及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了巨大资金,用于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管理规范化、实施科学化、效益规模化方向发展,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已建基础设施项目效益发挥情况,西藏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在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牧民的资金投人,多渠道宽领域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农牧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对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防抗灾基地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重视软件建设,逐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积极推进农软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意志原则,典型示范原则和科技支撑原则,今后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优良农作物和畜禽种的引进选育工作,以推广应用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大品种改良力度,突出抓好适销对路产品生产。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的要求,适当扩大优质和专用农作物的品种种植面积,逐步减少低品后的小麦种植面积.积极扩大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畜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稳定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周转”的要求,提高基础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适当淘汰市场不畅销的公杂畜,以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牧民增收工作。

二是以发展区域农牧业经济为龙头,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布局。

农业方面,城镇郊区突出发展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和以服务城郊畜牧业发展的饲料作物,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布局粮、经、饲比例,以求效益最大化。

在粮食产区充分发挥粮食基地的优势,提高粮食品质,加快粮食的转化增值,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升级。

畜牧业方面,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草原资源,狠抓出栏,加快周转,提高草地畜牧业整体经营水平和防抗灾能力,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采取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措施,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肉蛋奶为主的畜产品优势,加快发展城郊畜牧业,大力兴办饲料工业,优先发展奶牛业、养猪业和养禽业。

积极培育农牧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牧民增收点。

三是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为手段,加快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步伐。

根据全区区域特色及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优质粮、蔬菜为主的绿色农业,发展以耗牛、生猪产业为主的黑色牧业,发展以绒山羊,藏鸡为主的白色牧业,做到粮食品质有大的提高,蔬菜产量有新的增加,品种要多样化,以发展“三色”农牧业产业,促进农牧民增收。

四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途径,加快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的诸多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而且对整体国民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它是实现农村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

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牧民增收有效途径,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龙头企业带动型路子,在推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公司)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农牧民要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要保证农牧民的利益,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分享,使农牧民确实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四)按照科教兴农的战略原则,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牧业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坚持面向农牧业生产主战场,狠抓科教攻关,强化科技创新,实施农、科、教结合,实现农牧业增产技术与增收技术,生产技术与加工技术,减灾技术与增收技术,常规技术与先进技术相配套,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发挥科技的增产、增效和增收;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西藏区、地、县、乡四级农牧技术服务网络,实现服务目标由促进农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服务形式由单一技术服务向综合服务方向拓展,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针对目前农民科技素质低的现状,重点做好基础教育和农村扫盲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确保科技兴农兴藏战略的顺利实施。

  (五)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针对农牧区商品流通渠道狭窄且不畅、市场改良迟缓的“瓶颈”制约,要因地制宜地健全农牧区商品流通市场,坚持常年性农畜商品流通和季节性农畜商品流通相结合,固定市场和流动市场相结合,发展传统市场与培育新兴市场相结合,重点加强农牧区初级市场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牧业生产要素市场。

在农牧区市场中农牧民群众不断地认识市场,了解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拓宽经济收人渠道,政府部门要以“政府打台,企业唱戏,农牧民受益”的市场经济原则,加强农牧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流通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畜产品市场体系,确保农畜产品保值增值,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

  (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种经营,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

  全区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人的突破口,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积极发展一产业,重点发展二产业,加快发展三产业的原则。

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农畜土特产品加工、矿产业、建筑建材业、藏药加工、民族旅游产品加工业和城乡各类服务业等。

二是产品结构上,以民族特色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形成批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上,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名优产品和资本为纽带,引导培育企业集团,形成规模形势,发挥规模效益;

四是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坚持从基础管理人手,大胆地引进吸收先进的企业管理手段和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突出抓好市场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使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突破口。

  (七)积极发展旅游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枚民收入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影响面大的综合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和全国一样,对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旅游业已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早在199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它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西藏旅游业遇到了历史性的有利发展机遇,广大农牧民群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积极参与旅游业,不断提高农牧民自身的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千方百计地从旅游业中获取更多的收人。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推动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上。

应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新路子。

(一)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及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入了巨大资金,用于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西藏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向管理规范化、实施科学化、效益规模化方向发展。

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已建基础设施项目效益发挥情况看,西藏还需要继续加大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在争取国家资金的同时,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农牧民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宽领域争取资金,不断改善农牧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加大对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和防抗灾基地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还要重视软件建设,逐步改善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建立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将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举措制度化。

建立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将惠农政策、举措、方法等制度化、规范化,从制度的层面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有效性。

杜绝形式主义,防止朝令夕改。

之所以要将政策制度化,是因为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

邓小平同志曾深层地论述了制度的强大功能,他说,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办好事,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办坏事。

只有好的制度安排,才能将各种要素合理均衡地投入到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中,并迅速将各种要素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农牧民收入。

(三)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加快县乡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

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市场失灵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同样,政府决策失误也需要采用市场手段加以善治。

新公共管理要求将市场化引入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中,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理念。

政府应当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鉴于长期以来农牧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单独提供,导致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较差,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农牧民的现实需求。

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将市场手段和竞争引入政府部门,以提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当前,广大农牧区的农田和草场水利设施、农牧区信息服务体系、乡村道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极度匮乏,而县乡政府又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县乡政府应尽最大努力保证中央的转移支付专款专用;

二是县乡政府可以通过签订合同或其他方式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外包给其他社会主体,政府按产品质量的好坏进行付费。

(四)拓宽增收渠道,发展县域经济,促使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

随着整体经济的向前推进,农牧业机械化的普及,土地和草场容纳劳动力的数量锐减,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倍增。

可以想象,一旦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所以,我们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兴办乡镇企业,本土本乡如能吸纳大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就能大幅度地提高农牧民的非农收入。

二是乡镇企业要多兴建有关农牧产品加工的企业,既有利于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就业,又能增加粮食畜牧初级加工的附加值,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五)启动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提升科技对农牧业的支撑作用。

简单粗放的耕种土地较之科学合理的精耕细作,人力耕种较之机械化耕种,无论从投入产出比例,还是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方面来看,无不显示出了科学技术所能带来的巨大威力。

科技能使得每单位土地,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收益。

人们日益惊诧于科学技术的巨大的能量,所以一是要求政府加快推动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的进度,将科技入户制度化,以保证科技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牧民手中,从而提高农牧民掌握市场先机的本领。

二是引入市场化的手段,建立多元化主体提供科技服务的体系。

创办更多的科技服务机构,促进多元主体竞相提供质优价廉的科技服务,加快农牧业科技进步创新,从而形成科技提升农牧民增收、农牧民增收促进科技发展的双赢局面。

(六)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素质。

农牧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支撑农牧民增收潜力的根本所在。

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首先要抓好文化基础教育,加大农牧区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牧民子女的入学率。

各级财政对农牧区的转移支付,要优先安排支持农牧区教育事业。

其次,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大力开发农牧区人力资源。

要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方法,加强对农牧民进行包括现代农牧业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

同时要在农牧区举办各种各样的短训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和对科技人员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力度,例如信息网络技术等等。

(七)突出抓好农牧民外出务工工作,加快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

各地各部门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大对西藏基本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走出一条随着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牧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不断改善的新路子。

要因势利导,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县乡组建农牧民施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参与工程建设。

对于农牧民施工企业和队伍,只要有组织、有技术、有管理,在保证质量、工期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在项目投放上,应尽可能地交给他们承担或分包。

有关部门要在施工技术等方面做好服务工作。

对于以工代赈、农房改造、乡村公路和其他适合农牧民参与建设的工程,原则上要交给农牧民施工队伍承建。

二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

要结合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牧业科技和技能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增强农牧民的就业竞争力。

要逐步调整农牧区教育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定向培训、用前培训。

自治区每年用于农牧民培训的经费不得少于1000万元。

有条件的地县和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牧区劳动力的培训。

鼓励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承担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

要在政策上对参与农牧民技术培训的企业给予支持和扶持。

三是不断改善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环境。

进一步消除农牧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定居的限制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鼓励农牧民到城镇落户就业。

对进城务工农牧民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计划生育、卫生防疫以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要与其他人员同等对待,不得向农牧民和用工单位乱摊派、乱收费。

对拖欠农牧民工工资、乱摊派、乱收费的问题要开展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

西藏农牧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

2008-10-30  来源:

西藏发展论坛  作者:

杜莉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西藏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50%的人口是农牧民,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第三次、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农牧区经济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区粮食连续十四年丰收,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农牧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然而,当前发展农牧业的关键是解决农牧民收人增长缓慢的问题。

农牧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农牧民收人增长的幅度除直接影响下一年度的农牧业投人和产出外,还影响到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进而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历程

  从1975年开始,西藏着手考虑调整农牧区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978年9月西藏自治区党委颁发了《关于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牧区人民公社几个政策的规定》,要求划小生产和核算单位,扩大自留地和自留畜,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

在牧业上,加强经营管理,生产队对畜群作业组实行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两定一奖”制度;

分配上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

从此,农牧民在发展生产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自留地、自留畜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试行联产责任制。

  1980年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坚持从实际出发,放宽政策,采取特殊政策,农牧民得到修养生息逐渐改善生活。

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放、免、减、保”四字方针。

1984上中央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

这个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牧区生产力的发展,从1988年至199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6.57亿公斤,人均粮食总产量达到292公斤。

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198s年至1992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由14.00亿元增加到23.64亿元,增长了68.86%,农牧民人均纯收人由374亿元增加到48}元,增长了29.68%。

  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全局、战略高度专题研究了西藏改革、发展、稳定问题,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

会后西藏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区稳定的中心任务,提出了到20世纪末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基本完成脱贫,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

到2000年,全区实现了粮油肉基本自给,大多数群众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群众已开始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农牧民人均纯收人达到1331元。

  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提出了特色追赶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必将进一步为加快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牧区工作重心从增产到增收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中央特殊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地省区无可比拟的政策优势。

20年来,西藏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质量明显改善。

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牧民收人增长缓慢。

当前农牧民增长缓慢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农牧民增收缓慢原因分析

  影响西藏农牧民增收的原因很多,我们深人研究分析就会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牧民收人增幅缓慢的深层次的原因与农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有直接关系。

据统计就农村经济结构而言,第一产业占80%,第二产业为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