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774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

数学学院

培养层次

■硕士■博士■硕博□直博

学科名称

信息安全

学科代码

070120

覆盖二级学科

(按一级学科制订方案需填写)

学科名称(0000);学科名称(0000);

适用年级

从2018级开始适用

修订时间

2018年5月

学制

硕士:

3年,最长学习年限:

4年

博士:

4年,最长学习年限:

6年

硕博:

5年,最长学习年限:

7年

直博:

5年,最长学习年限:

7年

提前毕业要求

原则上不予提前毕业,特别优秀者可提出申请,提前时间1年或半年。

提前毕业的研究生除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外,必须有一篇以上SCI论文发表,并须经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要求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作者单位需为山东大学。

应修总学分与课程设置

(具体课程列表另附页-附件2)

硕士:

总学分≥30学分,必修学分≥24学分(含培养环节)

课程设置要求:

1.必修课(学位课)

思想政治理论,3学分;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2学分。

(修读培养方案中1门及以上全英语教学必修课程并通过课程考核的,可免修专业外语。

硕士中期考核前(第四学期)以专业为单位提交专业外语翻译文章,登录成绩。

学位基础课:

(2-3门)

现代泛函分析或高等泛函分析(全英语课程。

需具有较好的泛函分析基础)任选其一、近世代数基础或高等近世代数(全英语课程。

需具有大学抽象代数基础)任选其一;

学位专业课:

(2-3门)

算法数论、密码算法的分析与设计、网络攻击与防御,三选二。

2.选修课(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至少修读不少于2门的专业选修课。

非专业选修课: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至少修读1门公共选修课或1门跨培养单位选修课。

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1-2门。

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博士:

总学分≥15学分,必修学分≥13学分(含培养环节)

课程设置要求:

1.必修课(学位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专业外语,2学分。

(第三学期)

重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计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学位专业课,1门,3学分:

算法数论与密码学。

2.选修课(非学位课)至少选修1门,计2学分。

(1)公共选修课:

具体详见研究生院安排的博士通选课一览表

(2)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程具体见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生须补修本专业硕士阶段主干课程1-2门。

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硕博:

总学分≥40学分,必修学分≥32学分(含培养环节)

课程设置要求:

1.必修课(学位课)

思想政治理论,3学分;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

专业外语,2学分,(博士阶段论文开题时考核(第五学期)。

专业课:

学位基础课2门,不少于6学分[硕士阶段:

现代泛函分析或高等泛函分析(全英语课程。

需具有较好的泛函分析基础)任选其一、近世代数基础或高等近世代数(全英语课程。

需具有大学抽象代数基础)任选其一];

学位专业课硕士阶段2门,不少于6学分;(硕士阶段:

三选二,算法数论、密码算法的分析与设计、网络攻击与防御)

博士阶段学位专业课1门,不少于3学分。

(博士阶段:

算法数论与密码学)

2.选修课(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具体详见研究生院安排的博士通选课一览表

非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程具体见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3.补修课

跨学科硕博连读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硕士阶段主干课程1-2门。

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记学分。

直博:

总学分≥学分,必修学分≥学分

课程设置要求:

 

培养目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富有历史责任感。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目前的进展与动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直博)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学风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掌握本专业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有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

全面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并在该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第一外国语非英语的博士生,第二外国语必须选修,且语种必须为英语。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研究方向

1、Hash函数的分析与设计

2、密码协议的分析与设计

3、群签名与电子钱币

4、对称密码的分析技术与设计技术

5、数论代数安全计算

6、网络与系统安全

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前沿讲座,2.0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要求研究生参与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二是要求研究生主讲一定数量的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第五学期结束前,使用新版《前沿讲座考核表》交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登录成绩。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少于15次,主讲不少于2次附每篇报告不少于1000字。

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前沿讲座考核成绩按“通过”、“不通过”记录。

“通过”可记录学位课2个学分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直博)培养方式: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各个环节,应着重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获取知识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博士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博士研究生入学两周内制定完成。

其他培养环节及要求

培养环节

学分

内容或要求

备注

前沿讲座

(硕士)

2

前沿讲座,2.0学分

前沿讲座旨在使研究生熟悉本学科的重要学术理论和前沿性成果,提高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前沿讲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要求研究生参与一定数量的学术活动,包括各类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二是要求研究生主讲一定数量的前沿讲座。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第五学期结束前,使用新版《前沿讲座考核表》交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登录成绩。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前沿讲座不少于15次,主讲不少于2次附每篇报告不少于1000字。

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前沿讲座考核成绩按“通过”、“不通过”记录。

“通过”可记录学位课2个学分

前沿讲座

(博士)

5

前沿讲座,5.0学分

“前沿讲座”的形式,一是博士生本人做专题综述报告,要求主讲者撰写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要有个人见解,能过反映所研究领域进展的新动态,并准备接受有关提问。

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做出杰出成绩的专家作学科前沿系列报告。

可以有讲授、讨论和对话等多种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

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15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5次。

可采取、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鼓励博士研究生全英语写作自己参与讨论主讲的前沿报告讲稿,每篇报告不少于1000字,由参加讲座的教研室的老师和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第七学期结束前,使用新版《前沿讲座考核表》交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登录成绩。

前沿讲座考核成绩按“通过”、“不通过”记录。

“通过”可记录学位课5个学分。

前沿讲座

(硕博、直博)

6

前沿讲座,6.0学分

“前沿讲座”的形式,一是博士生本人做专题综述报告,要求主讲者撰写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要有个人见解,能过反映所研究领域进展的新动态,并准备接受有关提问。

二是听取国内外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做出杰出成绩的专家作学科前沿系列报告。

可以有讲授、讨论和对话等多种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

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15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6次。

可采取、学术论坛、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讲座、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鼓励博士研究生全英语写作自己参与讨论主讲的前沿报告讲稿,每篇报告不少于1000字,由参加讲座的教研室的老师和指导教师共同进行考核、评定成绩,并写出评语。

前沿讲座应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第九学期结束前,使用新版《前沿讲座考核表》交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登录成绩。

前沿讲座考核成绩按“通过”、“不通过”记录。

“通过”可记录学位课6个学分。

讨论班

(硕士)

1

讨论班,1.0学分

讨论班指一定范围内的研究生在指导者的引导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研讨,一般以研究方向或课题组为单位设立。

讨论班定期举行,每期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研究生充分参与讨论,展开学术争鸣。

讨论班是一种极具研究强度的学习形式,旨在通过参与者的直接交流和思想碰撞,以开拓思维,激发创新,养成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讨论班同时也是一种学术指导形式,鼓励导师或导师组依托讨论班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学术指导。

硕士研究生自第三学期,应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讨论班。

每次讨论班应有完整记录,并在第五学期末结合个人论文写作,提交论文写作提纲或论文初稿,并由导师给出评语,交研究生教务办公室登录成绩。

讨论班计学位课1学分。

讨论班

(博士)

1

讨论班,1.0学分

讨论班指一定范围内的研究生在指导者的引导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研讨,一般以研究方向或课题组为单位设立。

讨论班定期举行,每期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研究生充分参与讨论,展开学术争鸣。

讨论班是一种极具研究强度的学习形式,旨在通过参与者的直接交流和思想碰撞,以开拓思维,激发创新,养成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讨论班同时也是一种学术指导形式,鼓励导师或导师组依托讨论班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学术指导。

讨论班计1学分。

博士研究生自第二学期开始,应至少每两周参加一次讨论班。

每次讨论班应有完整记录。

含硕博、直博

社会实践

(硕士)

1

社会实践,1.0学分

社会实践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

根据本专业实际和特点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本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院将提供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岗位供研究生选择和锻炼,参加社会实践不少于40个学时。

研究生本人需填写《山东大学研究生教学实践考核表》或《山东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考核表》,各岗位负责人要对实践者写出考核评语并签字,由指导签署对考核评语的意见后,第五学期结束前,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考核合格者方可取得社会实践学位课1学分。

硕士中期考核

/

中期考核

硕士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

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进行硕士研究生中期筛选。

硕士研究生应在中期考核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学习,确定论文写作计划结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对硕士生进行中期筛选。

筛选内容包括:

1.政治思想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政治学习,思想表现,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性。

考核小组应参照硕士生的“操行评定”、政治课学习成绩,听取导师和政治辅导员对每个学生政治思想表现情况的介绍,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2.业务学习考核:

以学科综合考试为主,并结合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完成情况、科研能力、专业外语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定。

(1)学科综合考试:

考试范围应包括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主干课程,要着重考核硕士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形式可采用笔试或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考试试卷(或纪录)由各培养单位留存备查。

专业外语水平考核,由各专业考核小组负责安排。

(2)科研能力的考核应结合论文开题报告、不少于8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和科研成果等进行。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

中期筛选成绩不合格者,按《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处理。

转博资格考试

/

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转博资格考试,具体按学校有关文件执行。

硕博

博士中期考核

/

中期考核

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考核时间:

博士生的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11月份)。

硕博连续培养研究生中期考核在转博当年,第一学期进行(11月份)。

考核结果及处理:

博士生中期考核根据《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规定》结果分为优秀、合格、暂缓通过、终止攻读博士学位四个等级。

博士生中期考核每年进行一次。

所有博士生必须参加第一次中期考核,未参加的按暂缓通过处理。

暂缓通过博士生4年内最多可再参加1次中期考核,第二次中期考核结果仍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终止其攻读博士学位。

应严格按照中期考核实施办法组织考核。

中期考核优秀比例不高于考核基数的20%,暂缓通过及终止攻读博士学位比例不低于考核基数的15%。

考核基数由第一次参加考核人数和上一年暂缓通过人数构成。

含硕博、直博

科学研究与创新性成果要求

学生类型

具体要求

备注

硕士

博士(含硕博连读、直博)

博士创新成果要求另附页(详见附件3)。

学位论文

学生类型

学位论文要求

备注

硕士

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全面训练,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综合能力和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硕士学位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应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从事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研究工作。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且要求研究生提交不少于1000字的文献综述。

1、选题和开题报告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期初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强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研究项目等相结合。

硕士生第四学期中期筛选时提交论文撰写计划,并向专业组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和不少于8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经过专业组专家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2、定期检查学位论文进展情况

导师定期检查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要求硕士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参加,帮助硕士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需按照《山东大学学位论文规范(试行)》有关规定执行,于第五学期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3、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

硕士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5个月向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有关教师、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全面地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论文字数不低于2万字。

提倡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导师、指导小级及院、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和主管院、主任,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认真组织做好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的各项工作,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硕士学位论文仍执行10%校外匿名评审规定,如外审结果不符合学校答辩及申请学位的要求,则答辩无效。

5、论文发表要求

硕士生在学期间,撰写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全面训练,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综合能力和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硕士研究生毕业前需在国内外密码学学术期刊或会议上发表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均要求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单位为山东大学数学学院)。

本学科学术刊物和会议名称参见“中国密码学会(CACR)推荐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目录”。

博士(含硕博连读、直博)

博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预答辩和原始资料审核是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应公开进行,且要求博士研究生提交2000字数的文献综述。

(一)选题和开题报告

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期末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硕博连读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一学期末完成论文选题工作。

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应强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省部级以上的重点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研究项目等相结合。

博士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应于中期筛选时提交论文撰写计划,并向教研室或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二)中期检查

导师定期检查其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研究生,下同)学位论文进展情况,要求博士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参加,帮助博士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博士研究生应对其学位论文写出论文中期进展报告。

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需按照《山东大学学位论文规范(试行)》有关规定执行,于第五学期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

(三)原始资料审核

根据教育部对文、理、工、医中各实验性、应用性学科的博士论文实行原始资料审核的规定,山东大学学位办要求在上报答辩材料时将《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始资料审核表》一同汇总交学位办公室审查。

凡属于此范围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做原始资料审核的一律不接受学位申请,导师组需对其研究生论文原始资料的真实性进行认真把关。

(四)博士预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内容:

导师介绍答辩人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学术作风、科研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情况;答辩人报告学位论文的完成情况,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论文的创新点等;预答辩委员会对论文进行评议;做出论文是否通过预答辩的决议。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的要求:

学位论文预答辩时间安排在论文初稿完成后,一般在正式答辩3个月之前;由导师或培养单位根据博士生的研究方向和论文内容聘请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教授及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5人(校内、校外不限)组成预答辩委员会,并报所在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批准;学位论文预答辩应公开举行,由预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学位论文预答辩按正式答辩的程序和要求进行,每位答辩人的预答辩过程不少于60分钟;预答辩委员会应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严格、认真审查,重点检查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论文工作量、有无违反学术规范现象等,并详细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预答辩委员会采取评议方式做出是否通过预答辩的意见。

对有争议者,可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做出决定;预答辩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填入《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意见书》,并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后交校学位办公室备案。

如未获通过,答辩人须于再次申请时重新进行预答辩。

凡我校博士学位申请者(包括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必须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通过者方可向校学位办提出正式答辩申请,并进行学位论文的匿名外审工作。

(五)博士学位论文匿名外审

根据山大研字〔2016〕19号《山东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实施办法》的通知精神,所有申请博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在答辩前必须进行校外同行专家匿名评阅。

未进行匿名评阅者,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须送3份进行匿名评阅。

由学校组织实施。

 

评审意见的处理规定详见:

《山东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处理规定》山大研字〔2016〕20号的通知

 第一条  学位论文评阅意见的设计

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包括对论文详细的学术评语和评阅结论。

评阅结论分为两部分。

(一)对学位论文的总体评价,包括:

优秀、合格、不合格。

(二)对是否同意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意见,包括:

1.同意进行答辩;

2.同意略作修改后进行答辩。

简称“略作修改”;

3.须对论文进行较大修改,重新评阅。

简称“较大修改”;

4.不同意进行答辩。

第二条  评阅意见对论文的总体评价为“不合格”,或答辩意见为“较大修改”或“不同意进行答辩”,属于专家对学位论文存在异议。

第三条  评阅意见的处理

(一)全部评阅专家对学位论文没有异议。

按正常程序组织答辩。

要求“略作修改”的,论文作者应根据评阅意见进行修改,经导师审核通过后组织答辩。

(二)1位评阅专家对论文存在异议。

1.对论文的总体评价为“合格”及以上,仅要求进行“较大修改”。

论文作者认可专家的修改意见,可根据评阅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修改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修改完成后,写出书面修改说明,经导师审核确认,报所在分委员会审批。

审批通过后,分别由原匿名评阅组织单位重新匿名评阅一份。

原则上,重新匿名评阅的同行专家仍为原评阅人,评阅时向专家提供原评阅意见及修改说明书。

原评阅书、修改说明和重新匿名评阅书一并存学位档案。

重新评阅后,专家对论文无异议的,可组织答辩;仍有异议的,本次答辩申请无效。

须对论文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修改,期间不接受其答辩申请。

2.总体评价为“不合格”或答辩意见为“不同意进行答辩”的,本次答辩申请无效。

须对论文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修改,期间不接受其答辩申请。

(三)2位及以上专家对学位论文存在异议的,本次答辩申请无效。

仅需“较大修改”的须对论文进行不少于1个月的修改;总体评价为“不合格”或答辩意见为“不同意进行答辩”的,须对论文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修改,期间不接受其答辩申请。

(四)两次答辩申请无效的,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

第四条  博士学位申请人和由学校组织匿名评阅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因评阅专家对学位论文存在异议致使本次答辩申请无效的,下次申请答辩时,一律由学位办公室组织匿名评阅。

由分委员会组织匿名评阅的硕士学位申请人,因评阅专家对学位论文存在异议致使本次答辩申请无效的,下次申请答辩时,由分委员会组织匿名评阅2份。

第五条  申诉的提出及处理程序

(一)申诉的提出

1位专家对论文存在异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