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原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7865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原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医学原虫.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学原虫.docx

《医学原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原虫.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学原虫.docx

医学原虫

医学原虫

二、各论

叶足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histolyticaschaudium,1903

属肉足鞭毛门、叶足纲,以具有宽大叶状伪足的运动细胞器为特征。

滋养体:

原虫具有摄食、运动、生长繁殖的阶段

包囊:

原虫静止运动、不摄取营养的阶段

[形态]

大滋养体:

直径10~60μm,有透明的外质和颗粒状内质,一个泡状核,核直径4~7μm,胞质内常有吞噬的红细胞以及食物泡。

小滋养体(共栖型):

直径10~30μm,内外质不分明,细胞内无吞噬的红细胞,细胞核同大滋养体。

包囊:

圆形,直径5~20μm,囊壁为双层,细胞核结构与滋养体相似。

不成熟包囊:

1~2核,可见糖元泡和棍状拟染色体

成熟包囊:

4核,偶见8核,具感染性

[生活史]

基本生活史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大滋养体

肝肺结肠溃疡皮肤脑

生活史特点:

1.基本生活史是:

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2.感染时期:

四核包囊

3.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4.致病时期:

大滋养体

[致病]

致病机制:

溶组织阿米巴分为有毒株、无毒、株致病与否与毒力、肠腔微环境的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宿主的机体状态有关。

致病与三种因素关系密切:

凝集素、穿孔素和半胱氨酸蛋白酶

病理与临床表现

1.无症状带虫者占90%

2.肠阿米巴病:

典型病理改变为结肠溃疡,为口小底大的的烧瓶型溃疡。

好发部位:

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直肠,慢性病例见阿米巴肿。

3.肠外阿米巴病:

肝脓肿、肺脓肿、脑脓肿、皮肤阿米巴溃疡。

[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①粪检:

急性阿米巴病:

生理盐水涂片查大滋养体

粪便标本送检时应注意:

新鲜、保温、及时、挑取浓血便部分、勿让化学试剂、尿液等污染。

慢性阿米巴病:

碘液染色法查包囊,可用浓集法(硫酸锌浮聚法、甲醛、乙醚法等)。

②人工培养、组织检查:

通过内窥镜取材

2.免疫诊断

[流行病学]

阿米巴病呈世界性分布,带虫者约10%发病。

因素:

1、患者与带虫每日排包囊量大,大于5000万个,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2、包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强。

3、易经口食入感染,4核包囊是感染期

4、蝇、蟑螂等可机械携带包囊而传播

5、人类对阿米巴病易感

[防治]

1.查治病人、带虫者:

首选药物为甲硝咪唑(灭滴灵);根治药:

甲硝咪唑配伍用喹碘方、碘氯羟喹等,肠外阿米巴病可用氯喹、中药鸦胆子仁、大蒜素、白头翁等有效。

2.管理水源:

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管理,杀灭包囊,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3.健康教育:

注意饮食卫生,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蝇、蟑螂等。

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coli

人体最常见的非致病性阿米巴,应注意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的鉴别诊断。

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①福氏耐格里阿米巴(Nacgleriaspp):

形态不规则,大小为7×20μm,在不良环境中可形成有两根鞭毛的滋养体,包囊直径7mm,感染方式为接触污水或游泳时,滋养体进入鼻腔,经增殖后穿过鼻粘膜和筛状板,沿溴神经入脑。

②卡氏棘阿米巴:

滋养体大小10~40mm,体表有多个棘状突起,无鞭毛型,包囊圆型,滋养体可经皮肤伤口、角膜外伤、损伤的眼结膜或经呼吸道、生殖道进入人体,多数寄生于脑、眼、皮肤等部位。

致病特点:

福氏阿米巴:

可引起原发性的阿米巴脑炎

卡氏棘阿米巴:

以角膜炎为主,亦可引起脑膜炎及皮肤、呼吸道病变。

诊断及治疗:

诊断标准:

靠活检与培养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二性霉素B对耐格里属有效;磺胺嘧啶、庆大霉素对棘阿米巴属有效。

预防:

不在温热的、不流动的水中游泳。

鞭毛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donovani,LaveranetMesnil,1903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内脏利什曼病的重要病原,引起“黑热病”,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

无鞭毛体:

又称利杜体,卵圆形,大小为2.9~5.7×1.8~4.0μm,内有较大的圆形核,杆状的动基体。

前鞭毛体:

虫体呈梭形,大小14.3~20×1.5~1.8μm,核位于虫体中部,从基体向前发出一根鞭毛游离于虫体之外。

[生活史]

3~4d白蛉吸血

无鞭毛体前鞭毛体无鞭毛体

(人、犬巨噬细胞)(白蛉体内)(人、犬巨噬细胞)

生活史特点:

1.该虫生活史需要两类宿主:

昆虫白蛉、人或哺乳动物

2.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巨噬细胞内,以二分裂法繁殖

3.感染时期;白蛉体内的前鞭毛体

4.感染途径:

白蛉吸血时,前鞭毛体随唾液经过皮肤感染人体。

5.犬是主要的保虫宿主。

[致病]

致病机理:

无鞭毛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主要场所在肝、脾、骨髓和淋巴结内,导致肝、脾、淋巴结肿大。

1.脾肿大常见,引起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红细胞的破坏,是贫血的原因之一。

2.白细胞的破坏,是常继发感染的原因之一。

血小板的破坏,是出血的原因之一。

3.通过免疫病理机制,产生免疫性溶血。

4.免疫所陷:

易导致各种感染,是黑热病死因之一。

皮肤型和淋巴结型黑热病。

[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

(1)骨髓穿刺

A.涂片染色镜检利杜体

B.穿刺物的培养:

用NNN培养基

C.动物接种后做脾印片检查

(2)皮肤、淋巴结的活组织检查

2.免疫学检查

3.分子生物学技术、PCR等。

蓝氏贾第鞭毛虫

Giardialambliastile,195

[形态]

1.滋养体

呈倒置的梨形,大小为9.5~21×5~15×2~4μm,腹面前部有吸盘状隐窝,泡状核2个,虫体有4对鞭毛,轴柱一对,2个半月形的中央小体。

2.包囊:

椭圆形,囊壁较厚,大小为10-14×7.5~9μm,成熟包囊有4个核。

[生活史]

经口

包囊滋养体包囊

(4核)(人小肠、胆囊)

生活史特点:

1.滋养体寄生于人的小肠及胆囊

2.感染期为四核包囊

3.感染途径:

经口食入

4.宿主随粪便排出包囊的量较大

5.蝇、蟑螂等昆虫可机械性携带传播包囊。

[致病]

发病的机制与阿米巴相似

1.肠炎:

腹痛、腹泻(水样便、脂肪泻、腹胀、呕吐、厌食、营养不良等)

2.胆囊炎:

上腹疼痛、肝肿大、脂肪代谢障碍等。

[诊断]

1.病原诊断

(1)粪检:

生理盐水涂片法查滋养体

碘液染色法查包囊,也可用浓集法查包囊

(2)十二指肠液或胆汁引流检查虫体或包囊

(3)肠检胶囊法

(4)小肠活组织检查

2.免疫学检查

3.分子生物学技术

[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在前苏联较严重,有“旅游者腹泻”之称,国内感染率0.48~10%。

流行因素:

1.传染源:

粪中带有包囊的病人和带虫者

2.传播途径:

经口食入带包囊的水或食物,昆虫携带包囊污染食物

3.人群均易感,儿童为优

[防治]

1.治疗病人和带虫者,用灭滴灵、阿苯达唑等

2.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健康教育

3.管理好粪便

4.保护好水源

5.消灭蝇、蟑螂等害虫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vaginalisDonne,1837

[形态]

滋养体:

梨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0~15×30μm,无色透明,具有4根前鞭毛,1根后鞭毛,后鞭毛与波动膜外缘相连,胞核为泡状核,轴柱向后贯穿出虫体

[生活史及特点]

1.阴道毛滴虫生活史简单,只有滋养体期

2.虫体以二分裂法繁殖

3.滋养体就是感染期

4.感染方式:

直接或间接接触

5.寄生部位:

女性:

阴道、尿道

男性:

尿道、前列腺等

[致病]

与虫株有关,在人体特殊状态下,如妊娠月经后使阴道pH接近中性,有利于滴虫的生长繁殖。

1.阴道炎:

泡沫状白带、外阴瘙痒

2.尿道炎:

尿频、尿急、尿痛等

3.前列腺炎

4.不孕症

[诊断]

1.取阴道分泌物镜检,观察活滴虫,或经涂片染色(端氏或姬氏)镜检

2.尿液、前列腺液检查

3.培养:

将待检物用特殊培养基培养

[流行]

滴虫病呈世界性流行,感染率各地高低不一。

流行因素:

1.患者或带虫者的存在。

直接传播:

不洁性生活。

2.间接传播:

通过公共浴池、浴具、公用泳衣裤、坐式马桶等传播。

[防治]

1.治疗患者和带虫者。

口服药物:

灭滴灵

局部用药:

可用滴维净、洁尔阴、高锰酸钾液清洗外阴。

2.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

尽量不去公共场所洗浴,洁身自好。

孢子纲

孢子虫均营寄生生活,细胞内寄生阶段一般无运动细胞器,生活史比较复杂,有世代交替现象,主要的致病原虫外有:

1.疟原虫2.弓形虫

3.隐孢子虫4.卡氏肺孢子虫

一、疟原虫

疟原虫寄生于人及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体内。

目前已知疟原虫的种类有130多种。

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人的疟原虫寄生于人红细胞内,引起疟疾。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

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P.mlariae

卵形疟原虫P.ovale

在我国,以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多见,其它两种少见。

[疟疾研究历史简介]

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细胞中发现疟原虫,以后,Marchiafava.CelliGolgi等也分别在病人的血液内观察到了疟原虫。

Golgi还观察了间日疟原虫与三日疟原虫的区别。

1884年,Gerhardt证明疟疾可经过输血传播。

1892年Marchiafava等发现恶性疟原虫,1922年Stephens鉴定和描述了卵形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RonaldRoss发现疟疾的传播媒介,并因此获1902年的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949-1960年间,Shortt等相继证实了人体几种疟原虫的红细胞外期(肝细胞期)。

1977年,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形态]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场所依次为肝细胞内及红细胞内,现以间日疟原虫为例,描述如下: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胞质纤细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形似戒指状,故称环状体。

红细胞为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虫体明显增大,胞质增多,并伸出不规则伪足。

虫体胞质中出现细小杆的疟色素。

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浅,开始出现被染成红色的小点-薛氏点。

3.裂殖体

(1)未成熟的裂殖体

虫体逐渐变圆,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细胞质未分裂,疟色素分散。

红细胞胀大色浅,有薛氏点。

(2)成熟裂殖体

核分裂到12~24个时,胞质也随之分裂,一团细胞质包绕一个核,形成12~24个椭圆形的裂殖子,疟色素集中成堆,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胞浆出现红染的薛氏点。

4.配子体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无空泡,内有均匀散在的疟色素。

雌配子体:

核小,较致密,深红色,常位于虫体的一侧,胞质深蓝色。

雄配子体:

核大而疏松,淡红色,位于虫体中央,胞质浅蓝略带红色。

5.常见的三种疟原虫形态的比较

分别对比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具体形态特点参见教材的374页表33-1。

[生活史]

雌性按蚊吸血

裂殖体(裂殖子)入侵

(经皮肤)20~30℃RBC

环状体

成熟裂殖体

(裂殖体)大滋养体

蚊吸血未成熟裂殖体

合雌雌、雄配子体

子雄

生活史特点:

1.生活史需二个宿主:

人、按蚊

人是中间宿主,在人体内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及开始有性的配子生殖。

按蚊为终宿主,在蚊体内完成有性的配子生殖及进行无性的孢子增殖。

2.疟原虫的发育分红内期和红外期发育。

3.感染时期:

子孢子

4.感染方式

(1)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叮人吸血时,子孢子经皮肤感染。

(2)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5.间日疟、卵形疟原虫有速发型和缓发型子孢子。

6.致病阶段:

红内期裂殖体。

三、致病

1.潜伏期

恶性疟原虫:

3~7天

间日疟原虫:

11~25天,缓发型6~12月

三日疟原虫:

18~35天

2.发作:

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典型过程。

寄生虫引起发病的时间:

间日疟、卵形疟为48小时一次,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

3.再燃:

残存于血中的原虫所致

4.复发:

由肝细胞内的缓发型子孢子所致

5.贫血:

以恶性疟为甚,兼顾有脾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和免疫病理。

6.脾肿大,肝肿大

7.凶险型疟疾,包括脑型、胃肠型、超高热型、厥冷型。

8.疟性肾病

9.其它如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和输入性(输血)疟疾等。

[免疫]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诊断]

1.病史和流行病学

2.病原学检查

常用方法:

薄血膜法、厚血膜法、染色采用姬氏染色或瑞氏染色。

3.其它诊断法:

免疫学方法、PCR法及DNA探针法。

4.取血注意采血的时间

三日疟、间日疟:

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恶性疟:

发作时采血

厚薄血膜的优缺点比较

[流行]

全世界疟疾流行情况:

疟疾在世界上分布广泛,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十分严重。

全球约100个国家或地区的20亿人不同程度地受到疟疾的威胁,估计,现在全球仍有疟疾患者近1.2亿人,带虫者近3亿人;非洲地区每年有100万儿童死于疟疾。

我国疟疾流行情况:

据98年疫情报道,全国(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疟疾发病31319人,平均发病率0.0253‰,死亡人数为24人。

全国疟疾发病人数比97年略有减少,但主要疟区海南与云南等6省、自治区疫情有所回升。

在我国流行最广的是间日疟,其次是恶性疟,三日疟少见。

我国恶性疟的流行区仍限于海南、云南二省,有47个县发现恶性疟传播。

流行环节:

1.传染源:

外周血中有配子体患者。

2.传播媒介: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等。

3.易感人感:

普遍易感,特别是儿童和外来无免疫力的人群。

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以温度及雨量最为重要;

2.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水平、人口流动及人类的社会活动等。

直接或间接地与疟疾流行和传播有关。

[防治]

消灭疟疾必须采取治疗、灭蚊、防护三结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治疗病人,控制传染源,间日疟、卵形疟还须服用杀灭红外期原虫的药物以防复发。

杀灭红内期原虫的药物有:

磷酸氯喹、咯萘啶、青蒿素等。

杀灭红外期原虫和配子体的药物有:

伯氨喹啉、乙氨嘧啶等。

2.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的保护:

预防服药,常用预防药:

乙胺嘧啶。

防蚊叮咬,皮肤涂抹驱避剂。

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gondiiNicolk&Manceanx,1908

刚地弓形虫简称弓形虫,该虫呈世界性分布,寄生在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引起人兽共患病,尤其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属于机会性致病原虫。

[形态]

弓形虫发育的过程有五个不同阶段。

1.滋养体、假包囊2.包囊

3.卵囊(囊合子)4.裂殖体

5.配子体

滋养体形态:

新月形或香蕉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

长4~7μm,宽2-4μm,姬氏染色后胞质呈蓝色,胞核呈紫红色,核位于虫体中央。

假包囊形态:

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数个至十余个速殖子的集合体。

包囊: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5~100μm,具有一层富有弹性的囊壁,囊内有数个至数十个缓殖子。

[生活史]

1.生活史需要两个宿主:

中间宿主:

人、动物及猫科动物。

终宿主:

猫科动物。

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现象。

2.寄生场所:

中间宿主:

除红细胞外的各种有核细胞内。

终宿主:

小肠上皮细胞内

3.感染时间:

包囊、假包囊、滋养体及卵囊。

感染方式

(1)经胎盘血的先天性感染(垂直感染)

(2)获得性感染:

经口、经皮肤粘膜感染、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致病]

1.先天性弓形虫病:

流产、死胎、早产、脑积水、无脑儿及各种先天畸形。

2.后天性弓形虫病:

多无特征性改变。

可出现淋巴结肿大、视网膜炎、脑膜脑炎、心肌炎等。

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弓形虫脑炎是主要原因。

[诊断]

1.询问病史及临床表现。

2.病原学诊断:

直接涂片染色、动物分离虫体。

3.免疫学诊断染色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4.其它:

PCR、DNA探针技术等。

[流行]

弓形虫病是一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病,人及动物的感染较为普遍,据血清学调查,人群抗体阳性率为25~50%,我国为5~20%,人体感染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国内弓形虫病例已报道了数十例,家畜的阳性率为10~50%,常造成局部流行,严重影响牧业发展,威胁人类健康。

[防治]

1.开展卫生宣教,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食生肉、蛋、奶等食品,加强肉类检查检疫。

2.注意粪便(猫粪)的管理,防止猫粪污染水源及食物。

3.孕妇不宜养猫,对孕妇要定期进行弓形虫感染的检难检测,以防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发生。

4.对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要积极进行弓形虫的监测及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及生存质量。

5.对供血者及器官供体者要进行弓形虫检测。

6.积极治疗病人:

常用药物有:

磺胺类、乙胺嘧啶等药物。

孕妇应选用毒性小的螺旋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