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121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docx

寄生虫腹泻原虫2+弓形虫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

人体寄生虫学

授课

对象

系别:

医学系

年级:

2013级

班级:

临床医学、定向

本单元

(章节)

学时数

2学时

课程

类型

大 课(√)

实验课()

讨论课()

章节题目

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弓形虫

教学目的

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贾第虫)、隐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弓形虫与诊断有关的形态特征,掌握它们生活史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致病机制,主要实验诊断,熟悉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重点(△)

难点(○)

疑点(?

时间

分配

(分钟)

举例/教具

一、贾第虫

1.贾第虫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致病机制,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二、隐孢子虫

1.隐孢子虫的卵囊形态。

2.生活史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致病机制,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三、结肠小袋纤毛虫

1.滋养体、包囊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特点,致病情况,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四、弓形虫

1.弓形虫滋养体的形态特征。

2.生活史特点,致病情况,实验诊断。

3.流行与防治。

 

△、〇

 

△、〇

 

△、〇

 

△、〇

30

 

20

 

10

 

20

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示:

贾第虫滋养体、包囊的形态、生活史图。

隐孢子虫卵囊的形态、生活史图。

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包囊的形态图。

弓形虫滋养体、包囊、假包囊的形态特征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引起腹泻的医学原虫主要有哪些?

2、比较它们的致病机制及腹泻特点。

3、它们的主要病原学诊断方法各是什么?

4、弓形虫的感染方式及弓形虫病的临床表现。

参考书目:

诸欣平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

詹希美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8╱7年制(2010年7月第二版);

沈继龙主编: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第4版);

吴观陵主编:

《人体寄生虫学(第3版)(精装)》。

授课教师:

刘光英职称:

副教授2015年5月13日

蓝氏贾第鞭毛虫——也称贾第虫

Giardialamblia

前言:

寄生于人体小肠,以十二指肠多见,偶尔寄生于胆道或胆囊,引起腹泻是旅游者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

贾第虫有包囊和滋养体两个虫期(见形态结构)。

一、形态结构:

1、滋养体:

半梨形,勺状。

铁苏木素染色——1对泡状核(大的核仁)、1对轴柱(中部有两个中体)、四对鞭毛(前侧、后侧、腹、尾鞭毛)。

1、

包囊:

椭圆型,囊壁厚,2~4个核(偏一端),

轴柱(1对)、鞭毛、丝状物

 

碘液染色铁苏木素染色

二、生活史:

包囊

脱囊到结肠后

滋养体

感染期:

四核包囊;致病期:

滋养体;感染途径:

经口;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十二指肠)、胆囊

三、致病:

1、致病机制

(1)与致病有关的因素:

①虫株毒力

②宿主的免疫力

③二糖酶缺乏

④细菌协同作用

(2)主要致病作用

①损伤肠粘膜

②机械阻隔作用

→肠功能紊乱,影响消化吸收。

③侵入胆囊、胆管,可能引起炎症。

2、临床表现:

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带虫者)。

典型病人有爆发性水泻、粪便恶臭、含较多脂肪颗粒(无粘液脓血)、伴腹胀、腹痛、嗳气、呕吐、发热、疲乏、厌食等症状。

儿童久病不愈可致营养不良,甚至引起贫血。

四、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检查

1、粪便检查

<1>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急性患者

取材:

稀便

检查阶段:

滋养体

<2>碘液染色法─亚急性或慢性期病人

取材:

成形便

检查阶段:

包囊

2、小肠液检查:

<1>十二指肠引流

<2>肠内试验法(肠检胶囊法)

3、小肠活体组织检查:

<二>免疫诊断:

主要有ELISA、IFA、CIE,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为辅助性诊断。

五、流行

贾第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前苏联最严重,我国分布亦广。

各地感染率在0.48~10%之间,儿童高于成人,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

1、传染源:

排包囊的患者及带虫者,包囊排出量可达9亿/d。

包囊在外界有一定的抵抗力。

2、传播途径:

粪便污染食物、水源后经口感染是主要方式,苍蝇、蟑螂携带传播也起一定作用。

3、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严重感染。

六、防治原则

1、彻底治疗病人和带虫者。

常用治疗药物有灭滴灵、丙硫咪唑、氯硝唑、吡喹酮等。

2、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免受污染是重要环节。

3、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旅游者应饮用煮沸过的水。

隐孢子虫

Cryptosporidium

前言:

隐孢子虫广泛存在于包括家畜和宠物在内的多种动物中,寄生于人体的虫种是微小隐孢子虫。

微小隐孢子虫属机会致病性原虫,主要引起腹泻,是一种重要的腹泻病原体,在寄生虫性腹泻中占首位或第二位。

此虫生活史中具有滋养体,裂殖体,雌、雄配子体和卵囊等不同虫期。

一、形态结构

卵囊:

圆形或椭圆形,4~6um,囊壁较厚,内有4个月牙形子孢子和一团残留体。

改良抗酸染色后,卵囊和子孢子均染成玫瑰红色,残留体暗黑(棕)色颗粒状。

二、生活史:

简单,不需转换宿主就可以完成。

子孢子滋养体Ⅰ型裂殖体Ⅱ型裂殖体

卵囊

合子♀、♂配子♀、♂配子体

小结:

1、感染阶段:

卵囊;2、感染途径:

经口;

3、寄生部位:

宿主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纳虫空泡内——空肠近端最严重,重者可达整个消化道,甚至呼吸道、肺、扁桃体、胰腺、胆囊。

4、生活史周期:

短,5~11天即完成。

5、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多分裂(裂体增殖、孢子增殖)。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

三、致病

1、致病机制

(1)隐孢子虫寄生在肠粘膜、使肠绒毛表面可出现凹陷、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轻度感染者肠粘膜病理变化并不明显)。

(2)肠粘膜表面积缩小,多种粘膜酶减少。

由于肠粘膜的上述病理变化破坏了小肠正常生理功能,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腹泻。

2、临床表现

(1)感染隐孢子虫卵囊后约有80%的人发病并表现临床症状,其余则为隐性感染。

(2)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免疫功能正常者常表现为自限性腹泻,病程一般持续1~2周。

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腹泻程度严重,表现持续性霍乱样水泻,病程可长期甚或终身。

伴:

肠外器官寄生——如呼吸道、肺、扁桃体等。

☆为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外该虫为AIDS病人的常规检查项目)

☆老年人死亡率80%。

四、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诊断:

粪便、呕吐物——查卵囊,常用的方法有

1、金胺-酚染色法:

染色后的卵囊在荧光显微镜下为圆形,发乳白色略带绿色的荧光,中央淡染,似环状。

2、改良抗酸染色法:

背景——蓝绿色,卵囊——玫瑰红色,内部结构清晰。

3、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

卵囊——玫瑰红色,非特异性颗粒——蓝黑色。

<二>免疫诊断:

一般在感染后6~8周血清抗体升高,可持续1年左右。

方法——IFA、ELISA、单克隆荧光抗体法(敏感、特异)

五、流行与防治

1、本病呈世界性分布,许多地方均有隐孢子虫病流行。

2、控制传染源:

传染源为病人、带虫者及感染本虫的家畜。

3、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方式传播。

人际间的相互接触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消毒自来水的氯化物的浓度不能杀死卵囊,一旦水源污染,易引起爆发流行。

因此防止病人、病畜的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是切断本病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4、护易感者:

人群对隐孢子虫普遍易感。

婴幼儿、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大量应用多种抗生素以及水痘、麻疹患者和经常感冒者均易感本虫。

因此,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增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的免疫力,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为保护易感者的重要措施。

5、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有效药物。

国内试用大蒜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国外报道口服巴龙霉素二周后,卵囊排出量减少,但长期疗效仍不确定。

结肠小袋纤毛虫

Balantidiumcoli

一、形态:

滋养体包囊

二、生活史:

1、寄生部位:

结肠

2、致病阶段:

滋养体

3、感染阶段:

包囊

4、感染途径:

经口

5、保虫宿主:

猪、猫、鼠(猪是重要传染源)

三、致病:

1、致病机制:

机械性+透明质酸酶作用

2、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

多数

急性型(痢疾型):

肠炎——似溶组织内阿米巴,肠外病灶偶见

慢性型:

周期性腹泻(粥样或水样)

四、病原学诊断

Ø取材Ⅰ:

粘液脓血便

Ø检查:

活滋养体

Ø方法:

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Ø取材Ⅱ:

成形便

Ø检查:

包囊

Ø方法:

碘液染色法

刚地弓形虫(P67)

Toxoplasmagondii

引言:

1、简称弓形虫、弓形体、弓浆虫。

2、广泛寄生于人和多种动物的有核细胞内,引起人兽共患的弓形虫病,是一种机会致病原虫。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于:

攻击母体内的胎儿,从而引起流产、早产、死胎、畸胎等等,严重影响优生、优育,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3、呈世界性分布,但人群感染率不高,多为隐性感染,福建4~8%。

一、形态:

1、速殖子(快速增殖的滋养体):

游离的滋养体呈弓形或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

大小约2~4×4~7µm,活虫体无色透明,染色后胞质呈淡蓝色,胞核紫红色,位于虫体近钝圆端。

细胞内寄生的虫体呈纺锤形或椭圆形。

急性期在细胞内增殖→假包囊。

2、包囊:

圆形或椭圆形,5µm~100µm不等,有一层弹性囊壁,内含增殖缓慢或相对禁止的滋养体—缓殖子。

3、裂殖体:

4、配子体

5、卵囊(囊合子):

圆形或椭圆形,10~12µm。

成熟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4个子孢子/孢子囊。

(1、2、5均为感染期)

二、生活史:

终末宿主:

猫及猫科动物(重要的为家猫)

中间宿主:

四大类——哺乳类(包括人)、鸟类、鱼类、爬行类。

猫及猫科动物也可做为中间宿主。

寄生部位:

终末宿主——肠上皮细胞;中间宿主——有核细胞。

感染期:

卵囊(在猫粪中可存活1年,室温可存活3~18个月)

包囊(在宿主内可存活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速殖子(滋养体)、假包囊、

感染方式:

1、经口感染(主要):

食入含包囊、假包囊的未熟的肉制品;含滋养体的生蛋、奶类;被猫粪污染的含卵囊的水、食物(节肢动物携带传播起重要作用)。

2、胎盘(垂直传播):

人际间传播的主要方式。

3、经破损的皮肤粘膜感染:

含有滋养体的病人、病畜分泌物和排泄物经损伤的皮肤粘膜、眼结膜而感染。

4、输血、血制品等

5、器官移植

三、致病:

1、致病条件:

1)宿主免疫力:

机会致病--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发病。

2)虫株毒力:

强毒株(如RH株)、弱毒株(如Beverley株)。

2、致病期:

主要——速殖子(滋养体)

3、机制:

(不要求)

增殖→胀破细胞→组织炎症和坏死

慢性期:

压迫、Ⅳ变态反应

4、临床类型及表现:

1)先天性弓形虫病:

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血流传播(传播率为43.33%)。

脑、眼为主要受累器官。

A、胎儿:

于早孕期间感染

可表现为:

流产、早产(〈7个月)、死产、畸胎。

B、婴幼儿:

于怀孕中、晚期感染

存活者:

多呈隐性感染,数月、数年后才出现症状。

脑—脑炎、脑积水、小脑畸形、无脑儿、智力发育不全(低智儿感染率高)等。

眼—小眼球、视网膜脉络膜炎(表现手抓眼症)

四大典型症状:

a、脑积水b、大脑钙化灶c、精神运动障碍(80℅)d、视网膜脉络膜炎(50℅)

全身症状:

发热、皮疹、呕吐、腹泻、黄疸、肝脾肿大等。

多死于:

融合性肺炎。

2)获得性弓形虫病:

多发生在大龄儿童和成人。

主要由食入含活包囊的肉类或被卵囊污染的食物、水所致。

淋巴结受累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复杂,视虫体侵袭部位及机体反应性而表现不同症状。

急性期:

1)淋巴结肿大(最常见):

多见于颌下、颈后淋巴结,伴低热。

(因此,临床上若有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伴低热者应怀疑本病)

2)脑:

脑炎、脑膜脑炎、癫痫、精神异常(抑郁症)

3)眼(多为双侧性):

视网膜脉络膜炎(成人表现视力突然下降);

有的出现斜视、虹膜睫状体炎、色素膜炎等。

4)其它:

肺炎(AIDS病人多死于此)、心肌炎、肝炎、肠炎、肌炎等。

慢性期:

产生免疫力后,在脑、肌肉等组织中形成包囊→隐性感染。

四、诊断:

一)病原检查:

查滋养体或包囊,较困难。

1、涂片染色法:

2、虫体分离法:

二)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

可达到病原学诊断的目的。

1、免疫学:

染色试验、IHA、IFA、ELISA

2、PCR及DNA探针:

具有灵敏、特异、早期诊断的意义。

血清PCR试剂盒:

虫血症期--早诊首选!

五、流行:

全世界五大洲的各地区。

1、传染源:

人、动物(主要)——如做为中间宿主的猪、牛等家畜,其阳性率可达10~50%;终宿主猫及猫科动物是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方式多样。

口(感染的肉、蛋、奶制品,污染的食物、水源和土壤)+胎盘+输血、血制品+器官移植+损伤的皮肤粘膜、眼结膜等。

3、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尤其免疫力低下者。

六、防治:

1、不养宠物:

加强家畜、家禽和可疑动物的饲养管理、监测和隔离;

不养猫类动物。

2、注意饮食卫生:

强化对肉类加工的检疫、食品卫生的管理;不食未煮熟的肉、蛋、奶类;防止猫粪污染食物和饮水。

3、对孕妇作弓形虫检查:

阳性者,可预防服;

早孕期——最好人流处理,防止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

其他人群:

免疫缺陷者、需用免疫抑制剂者、输血或器官移植时,也应注意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4、药物:

复方新诺明、复方新诺明+乙胺嘧啶。

孕妇——乙酰螺旋霉素。

另加免疫增强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