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16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99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全册重点难点讲议和突破共20讲Word文档格式.docx

3、对化学实验室剩余的药品,处理方法正确的是(B)

 A、带回家中 B、倒到指定容器中 C、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D、倒回原试剂瓶中

4、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下列性质不必考虑的是(A)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是否与水反应

5、某实验室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

 A、用托盘天平称取11.7克氧化铜粉末 B、用100毫升量筒量取5.26毫升硫酸溶液

 C、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3.5 D、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数为25.68℃

6、NO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起反应生成NO2气体。

现要收集一瓶NO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A)

 A、只能用排水法B、向上排空气法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向下排空气法

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C)

 A、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氧气前,先检查氯气的纯度

C、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底加入少量细沙

8、下列玻璃器皿的清洗,正确的是(AD)

 A、试管中的油污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再用清水冲洗

B、先把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下水道,再用清水冲洗

C、附有氢氧化铜的试管,先用烧碱溶液溶解,再用清水冲洗

D、盛放石灰水后留下固体物质的烧杯,先用稀盐酸清洗,再用清水冲洗

9、下列仪器具有能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试剂三种用途的是(B)

 A、锥形瓶B、烧杯C、量筒D、试管

10、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有蓝色固体生成,如果给该试管加热,加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蓝色固体变黑。

11、通过实验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含量明显发生变化的主要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三种物质。

12、有一烧杯正向放置,上盖玻璃片,杯中收集了无色无毒气体,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确定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

 答:

据已知,该气体比重大于空气,无色无毒。

从假设、验证方法、可能看到的现象、结论几个方面来探究。

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来验证,如看到的现象石灰水变浑浊,那么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还可能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如木条复燃,那么该气体是氧气。

1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将其通入燃有蜡烛的烧瓶内,再通入澄清石灰水内,上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蜡烛熄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实验得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14、将一只装满二氧化硫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结果试管中的水液面上升到超过水槽中的水液面,由此你能得出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性质?

二氧化硫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

(1)试设计实验证明试管内液体的酸碱性?

(用拇指堵住管口,移出水面,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或用pH试纸测定pH值。

(2)由此实验你可联想到二氧化硫与我们学过的哪种气体化学性质相似?

试写出一个相似之处的化学方程式。

(二氧化碳,与水或氢氧化钠反应,H2O+SO2=H2SO3)

 

第二讲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组成

  按体积计算,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及其它0.03%。

2、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护气等;

氧气比较活泼,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气焊练钢等;

稀有气体,很不活泼,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3、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通常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加压、降温后可变成淡蓝色液体或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化学性质:

比较活泼,中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

4、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药品:

暗紫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或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固体的混合物。

(2)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

(3)装置:

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4)操作步骤:

查、装、定、点、收、移、熄。

(5)验证: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内是氧气。

(6)注意事项:

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后熄灭酒精灯,以防水的倒流。

5、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

6、物质的性质

颜色、气味、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硬度等

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稳定性等

7、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或化学反应)

(1)本质区别:

宏观,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微观,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是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A+B+……=C

  分解反应:

D=A+B+……

1、目前,我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检测项目中不包括(B)(A、C有毒,D能浑浊空气,B是植物生长需要的。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CO2) C、二氧化氮(NO2) D、总悬浮颗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其中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C)

 A、水受热沸腾、酒精燃烧 B、汽油挥发、动物的呼吸作用

 C、剩饭变馊、铁锅生锈 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成为农作物养料,这种气体是(B)(农作物的养料有氮磷钾等)

 A、氨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出,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

下列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C)(废水主要污染水源)

 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到处飞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

 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

5、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下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B)(铁丝燃烧溅落火花,易炸裂瓶底,应在瓶底加细沙。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C)(雪碧和牛奶中都有酸料和糖料等多种成份)

 A、清新的空气 B、无色透明的雪碧饮料 C、蒸馏水 D、牛奶

7、“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D)(从题干分析出“产品”只能有一种,不能有两种。

 A、分解反应 B、置换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

8、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C)(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五氧化二磷颗粒在空气中看到的现象是烟,不会是雾。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和放出热量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D、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烟雾

9、物质在“潮湿的空气”中发生的变化,主要与空气中的某些气体有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D)(潮解是固体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在固体周围形成溶液的过程,与二氧化碳无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变质有关。

熟石灰变质与二氧化碳在关。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B、氢氧化钠固体潮解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C、白磷在空气中自燃与氧气有关 D、熟石灰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10、下图分别是火星与地球的大气组成(体积分数)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相同

 B、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都含有氮气

 C、地球和火星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相同

 D、地球和火星的大气组成完全相同

11、攀登珠穆朗玛峰必备的物品之一是氧气瓶,此时氧气的作用是供给呼吸;

氧气与人体内的葡萄糖(C6H12O6)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提供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式:

C6H12O6+6O2=6CO2+6H2O

1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21%,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自然界中氧气的来源是光合作用。

13、物质的变化过程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能量转化,这是因为不同物质包含的化学能的大小不同,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化学能可以转化成热能、光能和电能等。

(1)举出从环境中吸收热能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干冰升华、冰块溶化;

(2)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14、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和漂白剂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怎样鉴别水和双氧水两瓶无色液体(简述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答:

各取少量无色液体于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有气泡产生的是双氧水,无气泡产生的是水。

或者,分别加入有色布条或滴入红墨水,能褪色的是双氧水,不能褪色的是水。

15、在氧气的性质探究实验中,有同学取了一段纱窗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①从细铁丝的情况分析:

铁丝可能生了锈或表面有油污;

②从收集到的氧气分析:

收集的氧气纯度可能太低;

③从燃烧条件来分析:

可能预热时没有达到铁丝的着火点。

16、空气的主要成份是氮气和氧气,右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充分消耗实验装置内的氧气。

(2)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外,还可能推论出氮气难溶于水和其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

(3)在此实验过程中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

因为碳和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均为气体,容器内气体体积几乎不变,瓶内液面不上升,测不出氧气的消耗量,影响实验结果。

17、根据下图用序号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应选用 D作气体发生装置;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 B 作气体发生装置;

已知二氧化锰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氧气,则应选择 A 作发生装置。

(2)某同学欲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应从导管口 a 通入。

(3)若该同学还欲收集一定体积的氧气,除用上述装置 G 外(氧气从导管口 d 通入),还应该选择另一种仪器,该仪器的名称是 量简 ,其作用是量取被排出水的体积,即为收集到氧气的体积。

第三讲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

正极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

负极得到的气体能够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它们的体积比为1:

2,质量比为8:

1。

(2)化学方程式

(3)由电解水实验可知: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净化

(1)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不同途径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3)水有硬水、软水之分。

①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不含或少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

②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

产生泡沫较多的水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易起浮渣的水是硬水。

③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

洗衣服不净、变硬,锅炉浪费燃料、损坏过热爆炸。

④硬水可软化。

蒸馏,煮沸。

3、爱护水资源

(1)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2)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从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考虑)

4、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1)物质组成。

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

(2)物质构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

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②分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如,在电解水实验中,水分子可以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以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分子。

1、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为了防止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B)

 ①减少向空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数量,防止形成酸雨

 ②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③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④生活汗水经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⑤任意排放工业废水

 A、全部 B、①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2、下列方法中可明显降低水的硬度的是(C)

 A、过滤 B、静置 C、煮沸 D、混合

3、过滤操作中,不必使用的仪器是(D)

 A、漏斗 B、烧杯 C、玻璃棒 D、量筒

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C)

 A、空气、铁粉 B、水银、氧化汞 C、二氧化硫、氧气 D、冰、干冰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A、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可以结合成分子

 B、“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6、能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

 A、Cl B、2Cl C、Cl2 D、4Cl

7、一个装有开水的热水瓶有时瓶塞会被顶开的原因是(D)

 A、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B、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数目增多

 C、水分子变大了 D、水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体积膨胀

8、右边方框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示意图是(D)

9、经实验测定,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里面也只有一种元素)

 A、该物质一定是单质 B、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该物质一定是混合物 D、该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10、点燃下列各组混合物时,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C)(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燃烧才有可能爆炸)

 A、氢气和氧气 B、天然气和空气 C、氮气和氧气 D、面粉粉尘和空气

1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分子 、 原子 等,如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金由金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12、下列物质:

①清新的空气;

②酒精;

③过氧化氢溶液;

④水银;

⑤冰水共存物;

⑥加热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剩余物;

⑦液氧;

⑧矿泉水。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序号)①③⑥⑧;

属于单质的有(化学式)HgO2;

属于化合物的有(化学式)C2H6OH H2O。

13、用电解水产生的氧气和用加热高锰酸钾产生的氧气,它们的化学性质是 相同 的。

14、右图是自来水厂生产示意图:

(1)工厂生产自来水时使用了哪些净水方法?

(沉淀、过滤、吸附)

(2)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是什么?

(明矾溶于水生成胶状物,吸附杂质产生沉淀,达到净水的目的。

(3)活性炭吸附池的作用是什么?

(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使水达到进一步净化。

(4)最后配水前要加药消毒的原因是什么?

(杀死水中有害病菌,保证人体健康。

15、水收受热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而电解水时,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属于化学变化。

16、小强同学在做水的净化实验时,经过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请分析一下原因。

过滤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原因可能有: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接受滤液的烧杯内有不溶性固体杂质。

17、法轮功邪教组织头目李洪志说,他发功能使铝发生化学反应变成铜和金,使铝分子变成铜分子和金分子,根据所学化学知识,指出这种说法的反科学之处。

①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因此不存在铝分子、铜分子、金分子。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铝不会变成铜和金。

18、右图是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能从中得出哪些结论?

①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

第四讲 物质构成的奥秘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以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体积很小,原子在不断地运动,原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4)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等到的比。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元素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或核内电子数。

(2)元素可以组成物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

①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②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金属元素符号、稀有气体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5)元素周期表

①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7个周期,16个簇。

3、离子

(1)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离子团,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核外电子的排布。

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化学反应中很容易得到电子,从而带正电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He为2个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化学式与化合价

(1)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③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该物质一个分子的组成。

(2)化学上用化合价表示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3)应用化合价推求物质化学式的根据是:

①这种化合物确实存在;

②化合物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氢原子核内只有1个中子,没有质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相等 C、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可以相同 D、原子里有相对较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2、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g,某原子的质量为bg,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A、12a/b B、a/12b C、12b/a D、b/12a

3、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份是双氧水(H2O2),下列关于双氧水的叙述正确的是(B)

 A、双氧水由氧气和氢气组成 B、双氧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双氧水分子由氧分子和氢分子组成 D、双氧水分子由二个氢元素和二个氧元素组成

4、国际互联网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我国政府即将启动“酱油补铁工程”,这里的铁是指(A)(平常所说的补钙、补锌等,都是指补这种元素。

 A、铁元素 B、铁单质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铁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

 A、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定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有时显正价,有时显负价

 B、在各种原子团中,各原子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一定不等于0

 C、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D、在H2O和O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6、有X、Y、Z三种元素,它们的化合价分别为+1、+5、-2,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BC)

 A、X2YZ3 B、XYZ3 C、X3YZ4 D、X2YZ4 

7、N2表示氮气,还可以表示(B)

 ①氮元素 ②1个氮分子 ③2个氮原子 ④氮气由氮元素组成 ⑤1个氮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 ⑥2个氮分子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8、1991年,我国化学家测得了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它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中子数为(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A、115 B、49 C、66 D、164

9、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和一种单质的是(AB)

 A、Mg B、He C、H2 D、O

10、等质量的下列金属含原子数目最多的是(C)(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

 A、锌 B、铁 C、铝 D、镁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氧元素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元素 ,由它们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

12、Fe、Fe2+、Fe3+三种粒子具有相同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因而属于同种元素,但它们的化学性质 不相同 ,这是因为它们的 最外层电子数 不同。

13、摇头丸的化学式为C9H13N,它的一个分子里含有 23 个原子,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135 ,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108:

13:

14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80%  ,10g摇头丸中含碳元素 8 g。

第五讲 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1)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关键词语:

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原因。

一切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解释现象,推断化学式,相关计算等。

(4)研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

定量实验分析法。

2、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

(1)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如:

4P+5O2 点燃 2P2O5 其质的方面的信息:

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量的方面信息:

微观上,4个磷原子和5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宏观上,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2)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条件,箭号。

3、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审题仔细,格式规范,计算准确。

设、写、找、列、解、答。

1、下列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C)(抓住参加、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