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3997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docx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

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

 

 

————————————————————————————————作者:

————————————————————————————————日期:

 

2014年高考语文考点难点突破: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第一讲 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

多义词

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

“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

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

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

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

等候。

解题思路:

“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

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

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着箭阵前冲”。

冒,解为“顶着、迎着”。

答案:

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题思路:

①郭浩斩杀的是夏人,②是与夏人打仗时的事,⑤为乱的是老百姓。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题思路:

文中说吴玠、郭浩审问得到不同的口供,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没有说“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

答案:

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解题思路:

“虑”是担忧的意思;“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

参考答案: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解题思路:

“招辑”,招抚集聚;“规置”,规划安排。

参考答案:

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

宋徽宗时,曾经率领百余名骑兵到达灵州城下,夏人用千余名骑兵追击他,郭浩亲手斩杀夏二名骑兵,带首级而还。

后来跟随种师道进军并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葺平砦水源,使我军无水饮用,郭浩率领数百名骑兵夺回被侵占的水源。

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箭阵前冲,被乱箭射中左胁,郭浩大怒没有拔出,用力呐喊,擒获敌人后才停止;各路军跟从他追击,敌人逃跑而去,他因此战而闻名。

郭浩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后,经过种师道的举荐,被钦宗召见并议论有关政事的问题,郭浩上奏说道:

“金人连年征战在外,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乡的念头。

我请求带领轻兵从小路赶往滑台,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可以趁机攻击他们。

”适逢朝廷在是和是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异议,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皇帝又问西边的战事,郭浩说:

“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不久夏人果然进攻泾原路,并攻取西安州、怀德军等地。

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又全部丢失。

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

建炎二年,金人攻取长安,守卫泾州的大臣夏大节弃城而逃,郡中的人也投降了。

郭浩到达泾州郡的时候是半夜时分,带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抓住一名金军俘虏,放他回军中时对他说:

“替我对你的将领说,我是郭浩,想打的话就来决一死战。

”金兵于是退兵而去。

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侵犯梁州、洋州,侵入凤州,进攻和尚原。

郭浩与吴璘前往增援,杀伤、俘获敌人达万人。

郭浩升迁为邠州观察使,又调任兴元知府。

难民在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

又调任为利州知州。

金人用步兵、骑兵十余万人攻破和尚原,进军并窥伺川口,杀到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敌军。

吴玠追查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中与敌国勾通的事,与利州审讯的情况不一致,因此与郭浩的意见相左,朝廷于是调郭浩任金州知州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十分残破凋敝,人口所剩无几,郭浩召集逃亡流落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其他地方因为穷困依靠朝廷供给,只有郭浩积攒余钱十万缗来资助户部,朝廷嘉勉了他,凡是有所奏请,都可以直接上报。

绍兴九年,又改任金州、洋州、房州的节制。

绍兴十四年,受到皇帝的召见,任命为检校少保。

十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方法归纳

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

上文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

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

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爱:

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  安:

使……安。

C.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倍:

增加一倍。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

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

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

兵器,军械。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礼不辞小让    辞:

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乘:

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

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当:

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

“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

____________

(2)目:

____________

(3)清真:

____________

(4)移:

______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

____________

(2)傍:

____________

(3)不者:

____________

(4)嘿然:

____________

(5)息:

____________

(6)录:

____________

(7)乡使:

____________

(8)寤:

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

“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

“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

“正此好!

”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书:

____________

(2)语:

____________

(3)信:

____________

(4)白:

____________

(5)佳:

____________

(6)咸:

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考查角度二:

通假字

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

如:

“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

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

通假字往往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

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

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

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

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

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

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不必童而智童  状:

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  童:

儿童。

C.戴发含齿    戴:

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     几:

通“冀”,希望。

解题思路:

B项,童:

通“同”,相同。

答案:

B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  近:

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疏:

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 亲:

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

达到才智。

解题思路:

D项,至智:

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

答案:

D

参考译文:

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

品格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

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

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

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

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

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

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

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

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增加偏旁辨析法。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

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

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

这样的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

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

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旨”)等。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

“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①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

注:

①鲁哀公:

鲁国国君。

②贰过:

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______”通“______”。

②今也则亡    “______”通“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

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

这种情况大致有:

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

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

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遂留共语,弥日累夜。

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问叔:

“好骑乘不?

”曰:

“亦好尔。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邓粲《晋纪》曰:

“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

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

‘叔父用此何为?

颇曾看不?

’湛笑曰:

‘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

湛曰:

‘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

湛曰:

‘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

唯当就蚁封耳。

’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

既还,浑问济:

“何以暂行累日?

”济曰:

“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浑曰:

“何如我?

”济曰:

“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

“臣叔不痴。

”称其实美。

帝曰:

“谁比?

”济曰:

“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晋阳秋》曰:

“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

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

”】

注:

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

有删改。

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   肃:

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    绝:

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      就:

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  谓:

评价。

解题思路:

“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

C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

“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题思路:

④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⑥是武帝对王湛的不理解。

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答案:

A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题思路:

A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看望叔父。

答案:

A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解题思路:

(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

关键词有“因”“共”。

(2)关键词有“具”“如此”。

(3)关键词有“辄”“以”“调”。

参考答案:

(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参考译文:

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

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

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

王济原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止都变得严肃恭谨。

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

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

“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

”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

王济的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

王济姑且问叔父:

“喜欢骑马吗?

”他叔父说:

“也喜欢呀。

”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

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

【邓粲在《晋纪》中说:

“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

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