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530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docx

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体温为37oC左右(36-37oC,系指口腔温度;肛温高0.3-0.5oC;腋温低0.5oC);昼夜差别不超过1oC。

凡体温高于37.6oC或日差>1oC者称发热。

发热在38oC以内为低热;38oC-39oC为中等度发热;39oC以上为高热。

热程在2周以内为短期发热,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一.病因:

临床上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

占首位,约近半数。

各种病原体都能引起感染性发热,如病毒、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常发生于感染性疾病——

①结核病:

引起长期发热的结核病主要是粟粒性结核。

是由肺结核病灶经血道扩散形成,可累及肝、脾、骨、肾、脑膜、腹膜、心包等。

表现为粟粒大小的多发病灶。

②.伤寒、副伤寒:

国内仍可见到,临床表现多典型,确诊要靠伤寒血清凝集反应和血培养

发现伤寒杆菌。

③.感染性心内膜炎:

原先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突然出现长期发热,白细胞增多,进行性贫血,心脏杂音等,反复血培养可确诊。

④败血症:

是由于某一感染灶的病原体入血而形成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病变,有时除了发热没有其它症状。

病原体不同发热的热型也不同。

⑤疟疾:

由疟原虫引起,可呈长期持续发热,但有其特殊的伴随症状,确诊可作骨髓穿刺,也可作抗疟治疗观察。

⑥腹腔内脓肿:

以肝脓肿与膈下脓肿为多见,伴有其它感染症状,确诊可作穿刺或超声波检查。

⑦胆道感染:

常见胆囊炎、胆石症,可有持续性发热,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同时有白细胞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⑧泌尿道感染:

多见于已婚女性、老年前列腺肥大或有血尿病史者,常有腰部不适,尿常规异常。

2.非感染性发热:

常见于下列几种疾病——

①肿瘤性发热(约占20%):

是肿瘤细胞刺激机体引起的发热。

如淋巴瘤,发热是首发症状:

肝癌,发热是早期的主要表现(甲胎蛋白测定);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也可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其它肿瘤都可引起长期发热。

②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约占20%):

是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发热。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热是首发症状,后期可有关节痛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类风涅性关节炎,关节表现轻微,但有高热、复发性皮疹、淋巴结肿大、心肌炎、虹膜睫状体炎等;药物热,用药时发热,停药后热退。

③其它(占10%):

如甲亢、水肿是有产热增多和散热减少所引起;中暑、安眠药、中毒等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二.诊断要点:

1.病史:

注意发热的规律和热型,详细了解伴随症状,了解预防接种史和传染病接触史。

2.体查:

注意测量体温,观察皮肤色泽,有无皮疹及紫斑,检查有无心、肺、腹、肝、胆、神经系统体征。

3.化验及特殊检查:

需做血、尿、粪常规化验;同时根据初步印象选择特殊检查手段。

如怀疑自身免疫病(狼疮、类风湿),作血沉、血清免疫学检查;怀疑肝胆疾病,做肝功能检查;怀疑肿瘤,应做x线检查、超声波、内窥镜、活组织检查等。

4.治疗性试验:

经多方检查仍不能确诊而疑为某种疾病,可用特效药试验治疗。

如疑为结核,可用抗结核药治疗。

三.治疗要点(原则):

1.积极查明原因,进行病因治疗。

为了不干扰热型,体温在38.5oC以上,不必做退热治疗。

2.病情严重者,疑有感染而未明确感染部位者,在获得必要的试验室检查和各种采集标本后(血、尿、痰、穿刺液等),可用相关的抗生素治疗,同时也可应用激素治疗,以防止高热抽风,减轻毒血症。

3.对紧急情况应给予对症处理,如①中署高热;②术后高热;⑧高热谵妄;④婴幼儿高热等,

T>39oC或更高,应予以降温。

降温措施包括:

①物理降温——用冰水或冷水湿敷前额或大血管处,温水酒精擦浴有较好的效果,可望短期

内降温。

②化学降温——可适量选用退热药,如APC、安乃近、布洛芬口服或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肌注;极度虚弱者为防止虚脱,剂量宜小。

第2节、头痛

头痛为一常见症状,他不仅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而且是某些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突发的早期症候。

在临床上,头痛的类型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偏头痛

1.病因:

复杂,可能由发作性血管舒缩障碍、生化改变、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变态反应等引起。

2.诊断要点:

①青春期发病,女性较多,常有家族史。

②头痛呈发作性,可有先兆如闪光、暗点、半身麻木。

③头痛呈搏动性.每次持续半至数小时,头痛剧时可伴恶心、呕吐。

④间歇期病人完全正常。

⑤头痛发作初期用麦角胺治疗多数有效。

3.处理要点:

①一般发作可用各种镇静剂及止痛剂.

②头痛发作严重时,于发作初期即服咖啡因麦角胺1片,如无效,半小时后可再腥一片。

患有严重高血压症、闭塞性血管疾病及孕妇禁用.

③苯噻啶(0.5-lmg,Tid),可预防和减轻偏头痛发作。

④复方羊角冲剂,一包,bid.

二.血管性头痛

由于血管运动失调所引起的头痛。

1.病因:

可由于全身感染发热、缺氧、一氧化碳中毒、贫血、血红蛋白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低血糖、高血压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可能是血管收缩痉挛所致)。

2.诊断要点:

①头痛呈胀痛、搏动,跳动性质,无神经系统等其它体征。

②根据原发疾病的临床征象作病因诊断。

3.处理要点

①病因治疗。

②对症治疗:

各种止痛镇静剂。

三.颅压增高性头痛

1.病因:

只要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均可引起此种头痛,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占位性病变。

2.诊断要点:

①渐进性、持续性头痛。

②头痛剧时可伴有喷射性呕吐,用力时头痛加剧。

③可有视乳头水肿及神经系局灶性体征。

④其他辅助检查(如腰穿及头颅平片等)发现有颅内压增高征。

3.处理要点

①病因治疗。

②对症治疗:

a.50%葡萄糖40-60ml,iv,bid-tid。

b.20%甘露醇250ml,iv,gtt,每日1-数次。

c.三氨喋啶50-100mg,tid,po。

d.双氢克尿塞25mg,tid,po.

四.紧张性头痛

1.病因:

由焦虑、忧郁、精神紧张引起,也可由头、颈、肩部的姿势不正引起这些部位的肌肉持久收缩,产生头痛。

2.诊断要点:

①长期慢性持续性头痛,位于两侧额部、枕后和颈项部,呈紧箍感;

②局部肌肉可有按痛;

3.处理要点:

①病因治疗:

②对症治疗——应用镇静止痛剂;

③针灸、理疗。

五.五官疾病及牙病引起的头痛

常有五官疾病和牙痛的存在(眼部疾病——青光眼、眼眶病;耳源疾患——感染、肿瘤、耳咽管阻塞;鼻及鼻窦疾病——鼻窦炎、鼻咽癌等);

处理也是一般处理手段——病因治疗;镇静止痛的对症治疗。

第3节、腰痛

腰痛,又称腰背痛,是一种临床症状,指的是背部、腰部以及臀部的疼痛,有时尚可以

放射至大腿后方。

一.病因:

(一)由于腹部或盆腔内脏的病变所引起——

1.消化系疾病,如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及胃后壁溃疡等。

2.泌尿系疾病,如肾下垂、肾结核及肾肿瘤等。

3.女性生殖系疾病,如盆腔炎,子宫位置不正等。

4.其他,如后腹膜肿瘤,腹主动脉瘤等。

(二)由于脊柱本身的疾病或附于其上的软组织病变所引起——

1.脊柱骨病,如结核,化脓性炎症,肿瘤及强直性脊柱炎等。

2.脊柱骨折或附丽其上的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3.脊柱先天性畸形或功能性缺陷,如脊柱侧弯、半椎体畸形。

二.处理原则:

对于因腹部或盆腔内脏病变所引起的腰痛,应处理用原因,对于脊柱骨病变或因畸形造成的腰痛,不同病因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未获及时治疗,使损伤未修复或反复多次的轻度损伤都可引起腰肌损伤。

1.诊断要点:

1.外伤史:

急性损伤常有典型的外伤史,而慢性损伤常不能问出,但可能有长期处于固定姿势下工作的病史。

2.疼痛的部位在背、腰及臀部,可向下肢放射;腰骶椎棘突上、棘突间、第三腰椎的横突处、

骶髂关节处、髂翼下方等特定部位常可扪及压痛点,常伴肌痉挛。

3.直腿高举试验大多为阴性,皮肤感觉及腱反射一般无改变。

4.X线检查仅可发现脊柱曲度改变,如生理性前突消失,脊柱侧弯等。

二.处理原则:

治疗方法颇多,但没有一种是特效的。

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或在同一病人的不同阶段需选择不同的方法。

1.适当的休息.急性损伤者,常需要卧床休息数天,对于慢性损伤者,可用石膏腰围固定1-2月。

2.药物的选择.腰痛部位外敷伤膏;内服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七厘散,伤科七味片,三七片等。

3.封闭及针灸治疗.在压痛点可用醋酸氢化考的松0.5ml加1%普鲁卡因3-5ml作封闭;压痛点不明确者,用针灸治疗更好。

4.手法、推拿或理疗.适用于疼痛范围广泛者。

5.慢性腰痛患者,应作体育疗法、太极拳等锻炼背部肌肉。

腰椎间盘凸出症

1.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以中年人为多见,20岁以下、50岁以上者少见,大多有外伤史。

2.往往先腰痛,以后向臀部及下肢放射,在腹内压增高时(咳嗽、排便),疼痛加剧。

3.脊柱常有侧弯,腰部活动受限,在L4-5或L5-S1处可有压痛,且向下肢放射,在臀部及腿后方坐骨神经处也有压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大多为阳性。

5.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

6.x线检查,可见脊柱侧弯、椎间隙狭窄及骨质增生等间接征象。

二.处理要点:

(一)非手术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2-4周,常可使症状缓解,以后再用石膏固定;

2.骨盆牵引,重量自15Kg开始,可增加到30Kg,视反应而定;

3.推拿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以经推拿而治愈,

因此,推拿常可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非手术治疗无效而症状严重者;

②非手术治疗虽有效,但经常反复发作者;

③有排尿障碍者。

2.治疗方法:

切除突出的髓核,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

第4节晕厥

是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

一.病因:

1.心源性晕厥:

由于急性心脏排血障碍及严重的心律失常所引起。

2.血管抑制性晕厥:

最常见,主要是因为某些因素的刺激使小血管扩张,造成急性脑缺血所致。

3.直立性低血压:

由于植物神经系统疾病、手术切除交感神经或应用交感神经阻滞药后、久病虚弱的、晚期妊娠者等。

4.颈动脉窦晕厥:

即颈动脉窦综合症,由于衣领过紧或快速旋颈时,颈动脉窦受压过大而导致。

5.脑血管阻塞性晕厥:

见于广泛性脑血栓形成等。

6.血液或代谢因素所致的晕厥:

见于过度换气、低血糖、严重贫血及缺氧。

7.神经精神原因所致的晕厥:

见于癔病、癫痫等。

二.诊断要点:

1.急性心力衰竭引起的晕厥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紫绀、气急、颈静脉怒张等;急性血管功能不全引起的晕厥常有面色苍白明显,但无紫绀和气急等;其它心源性晕厥都伴有相对应的异常,如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

2.低血压引起的的有血压降低,高血压引起的有血压升高。

3.低血糖引起的有血糖的降低。

4.血管抑制性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多见。

发作前有情绪紧张,还伴有全身症状,晕厥数秒或数分后清醒,醒后有乏力、头痛、恶心等症状。

5.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发生在突然站起的过程中。

6.脑动脉粥样硬化性晕厥多发生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常有全身动脉硬化的诊断。

7.有晕厥现象,排除其它疾病,做摇头试验即摇头运动与颈部过旋运动,若有症状或血压脉搏变化,提示颈动脉窦过敏或脑血管阻塞性病变。

三.治疗要点:

1.病因处理:

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①血管抑制性晕厥如果发生频繁,患者应避免劳累和久立。

②对频发体位性晕厥可穿弹力长袜、腹带结扎,可给高盐饮食、补中益气汤、麻黄素5mg,tid,氢化可的松0.5-1mg,bid.

③对颈动脉窦晕厥可用阿托品注射或服用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

④对高血压、低血糖、心律失常及其它心血管疾病应做相应的处理。

2.对症治疗:

①发作时取卧位,头低脚高位。

②松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测血压、脉搏、心律心率、心电图。

③针刺人中、百会、合谷、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第五节咯血

是指喉以下呼吸道或组织出血,经口咳出。

咯血量的多少随疾病的原因和病变的性质而不同,少则痰中带血,多则大口涌血,小量咯血<100ml,中量100-500ml,大量>500ml。

一.病因:

1.肺部感染性疾病: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炎、支气管炎等。

2.肺部肿瘤:

支气管肺癌、肺部转移癌、支气管息肉等。

3.心血管病:

二尖瓣狭窄、肺动—静脉痿等

4.其它:

如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胸膜瘘、动脉瘤穿破等。

二.诊断要点: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测量血压、脉搏、呼

吸,注意血压波动和呼吸道通畅情况。

2.进行胸部x线检查,及早作出诊断。

三.处理要点: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1.小剂量咯血:

应找出出血部位和原因,进行病因治疗,痰中带血不必特殊处理。

2.中等和大剂量出血:

①使病人镇静,消除其紧张心理并和医务人员合作。

②预防和解除气道阻塞:

病人卧床,取头低脚高位,并尽可能侧卧,以使可能出血处位于下方以减少血液进入健侧支气管的机率。

在病员近处宜备好吸氧器、气管导管等以应急用。

可待因、吗啡等有可能抑制呼吸中枢的药物应慎用。

③咯血量超过100ml者,应静脉保留输液管,随时输液或输血以维持血压,同时随时测记血压、咯血量、呼吸等变化。

④止血药物的应用:

a.垂体后叶素注射液5-10u加入20-40ml生理盐水或20%葡萄糖液,缓慢静注;反复咯血者,以10-20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滴注。

b.普鲁卡因250-30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滴注。

c.鱼精蛋白硫酸盐注射液50-100mg加入20%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注,bid,连续应用不过3天,对凝血机制障碍或肝功能不全的中小量咳血效果较好。

d.其它止血药:

也可应用其它止血药如VitK、止血敏、安络血等

第6节呕血与黑便

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及胆管)出血经口腔呕出者,称为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酸及肠道细菌作用,血液中的钙变为硫化钙,排出时呈黑便;一般来说幽门以上出血易致呕血,幽门以下出血则易致黑便。

一.病因:

(一)胃肠道疾病:

1.食管疾病:

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损伤等。

2.胃、十二指肠疾病:

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癌、十二指肠炎等。

3.空肠疾病:

胃肠吻合术后空肠溃疡、肿瘤、出血坏死性肠炎等。

4.胆、胰疾病:

胆管胆囊结石、癌肿、胆道蛔虫病、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

(二)肝脏疾病所致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

曲张破裂。

如肝硬化、肝癌、门静脉炎、门静脉血栓形成等。

(三)全身疾病:

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动脉粥样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应急性溃疡等。

二.诊断要点:

1.询问病史,了解有无与出血相关的原发病史,体查有无原发病的表现。

2.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

短时间内呕出大量鲜红色血,多为门静脉性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呕出暗红色或咖啡样胃内容物者,多为胃部疾病所致;以黑便为主者,多为十

二指肠溃疡及胆道出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如呕血伴有头晕、口渴、心悸、无力、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血

压下降等,说明有周围循环衰竭。

(4)出血后表现:

出血后疼痛缓解者,多见于溃疡病;不缓解者多见于胃癌;出血伴有发热、

右上腹痛者、多见于胆道出血;伴有腹水、昏迷者,多见于肝硬化等。

3.辅助检查:

1)粪便外观是否呈柏油样,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是否为阳性。

2)肝功能检查是否有异常;

3)胃液分析、胃纤维镜、十二指肠镜、钡餐透视是否有胃肠疾病;

4)B超检查是否有腹部包块。

三.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2.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镇静药。

3.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1)脱水时给予5%葡萄糖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静脉输注。

(2)血红蛋白低于90g/L,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时,应予输全血,至血压恢复,但应防止输血辅液过急,以免发生急性肺水肿。

(3)酌情选用血管加压药,如阿拉明、去甲基肾上腺素等。

4.止血治疗:

(1)止血药可选用:

肌肉注射维生素K、安络血,止血环酸、去甲基肾上腺素等;

(2)用Y形胃管以40C冰水或冰盐水反复灌洗胃部。

(3)凝血酶8000U加生理盐水印60ml口服,tid。

(4)善得定、施他宁、立止血等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也可用三枪管压迫止血;还可用中药、

三七粉等。

呕血

咯血

出血基本疾病

消化溃疡,肝硬化,急性胃黏膜损伤,胃癌

肺结核,支扩,肺癌,二尖瓣狭窄等

出血方式

呕出

咳出

出血先兆

恶心,上腹不适或疼痛,头晕,心悸,晕厥等

咳嗽,喉痒,胸闷等

出血物性状等

棕褐色,咖啡样,酸性

鲜红色,有痰,碱性

出血后情况便

有实物,伴有黑便

有血丝痰,无黑便

第七节黄疸

黄疽既是症状也是体征,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使粘膜及皮肤染成黄色。

正常血清胆红素低于1mg%,>2mg%时,临床上出现黄疸(显性黄疸);1<x<2mg%,胆红素升高,但无表现,称隐性黄疸;服用大量胡萝卜素(胡萝卜、南瓜等),也可使皮肤黄染,但血清胆红素不升高,称假性黄疸。

一.病因、分类及诊断要点:

1.溶血性黄疸:

是大量红细胞破坏所致。

常见的病因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误输异型血、蚕豆病、某些药物或化学晶中毒(如伯氨喳啉、磺胺药引起的溶血)等。

诊断有两点依据:

(1)有急性溶血的临床表现。

如寒颤、高热、恶心、呕吐、血红蛋白尿等。

(2)一般黄疽较轻,

皮肤无瘙痒。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占总胆红意的75%以上。

尿中尿胆原增加,血红蛋白尿潜血阳性。

2.肝细胞性黄疽:

因肝细胞摄取、结合及排泌胆红素能力障碍所致。

常见病因有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痛、某些全身化学晶中毒(如四氯化碳、酒精、异烟肼、利福平等)。

诊断依据:

(1)有肝功能减退的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水、高热等。

(2)肝大、肝区压痛。

(3)皮肤发黄色,皮肤有瘙痒。

(4)血清游离与结合胆红素均增多,后者占30%以上。

尿胆原增加,尿胆红素阳性。

(5)肝功能化验明显异常(血清转氨酶增加,絮浊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碱性磷酸酶稍高,胆固醇含量正常或降低。

3.阻塞性黄疽(胆汁淤积性黄疸):

因胆汁排泄通道受阻引起的黄疸。

分肝外梗阻和肝内梗阻两类——

(1)肝外阻塞:

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癌、壶腹周围癌、肝癌、各种原因所致肝门淋巴结肿大等。

(2)肝内阻塞:

常见疾病有肝内胆管结石、毛细胆管性肝炎、局部占位性病变等。

诊断要点:

(1)血中总胆红素增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尿中胆红素阳性。

(2)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胆固醇、转氨酶增高。

(3)有原发疾病的相应表现。

如胆囊炎和胆石症有x线、造影、B超等异常表现;胰头癌有钡餐十二指肠框增大;总胆管癌及壶腹癌在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可见癌细胞、胆汁可呈血性。

二.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

如溶血性黄疸首先要治疗溶血;肝细胞性首先要治疗肝病;阻塞性首先要解除阻塞病因等。

2.支持疗法:

给予高蛋白、高糖、低脂肪饮食或静脉输入葡萄糖。

3.有出血倾向者,可肌肉注射维生素K类。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苯巴比妥,对酶缺陷所致黄疽疗效显著。

5.中医治疗:

中医在退黄方面有很有效的方剂。

如肝细胞性黄疽属阳黄,可用清热泻火、利湿舒肝的茵陈蒿汤治疗;对癌瘤性黄疽属阴黄,可温阳利湿、舒肝化瘀,常用茵陈术附汤治疗。

第八节水肿

水肿是指血管外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

视病变不同可为全身性或局部性。

水肿

主要是由于血管内外卸转移失去平衡或钠水过分潴留所致。

一.病因:

1.全身性水肿——

(1)心源性水肿: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疾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如风心病、肺心病、高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及心包疾患(如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等。

(2)肾源性水肿:

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3)肝源性水肿:

见于原发性肝癌、肝硬化等。

(4)营养不良性水肿:

见于慢性腹泻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5)其它:

内分泌性水肿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垂体前叶机能减退症。

经前期及妊娠水肿、

特发性水肿。

2.局限性水肿——

(1)局部感染:

血栓性静脉炎、丹毒、蜂窝组织炎、蚊虫叮咬等。

(2)静脉回流障碍:

上腔静脉血栓形成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肿瘤压迫、静脉曲张等。

(3)淋巴回流障碍:

慢性淋巴管炎、丝虫病。

(4)变态反应:

过敏性水肿、接触性皮炎等。

二.诊断要点:

1.心源性水肿:

首先发生在身体下垂部位,多在晚上出现,常从下肢起始,逐渐延及全身。

常伴心衰的其他症状(如呼困、颈静脉怒张、肝大)和体征。

2.肾源性水肿:

首先出现晨起眼脸及面部水肿,常伴肾脏疾病的症状及体征(如腰痛、高血压、蛋白尿、管型尿、低蛋白血症)。

3.肝源性水肿:

以腹水较常见,可有蜘蛛痣、肝掌、静脉曲张、脾肿大等表现,肝功能试

验异常。

4.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从下肢开始,逐渐蔓延,有苍白、消瘦、体重减轻及其它营养缺乏的表现。

5.上腔静脉综合征:

表现为面部、上肢、上胸部水肿、并有颈静脉及上胸壁静脉曲张。

6.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下肢与阴囊水肿伴腹胀、腹壁静脉曲张。

三.治疗要点:

1.治疗原发病。

2.必要的对症治疗(消肿治疗、利尿剂应用)。

3.全身性水肿——

①适当限制Na盐摄入,可给予KCl、VitB1口服

②水肿明显者可用小剂量双氢克尿塞口服;

4.功能性水肿:

①特发性水肿,可用苯丙胺,效果不佳者可用小剂量双氢克尿塞;

②经前期水肿,经前10天少食食盐,加入少量KCl;经前10天口服甲基睾丸素。

第9节血尿

血尿即尿中有红细胞出现,根据血尿的严重程度可分——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一.病因:

1.泌尿系统疾病:

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肿瘤、泌尿系损伤感染等。

2.全身性疾病:

指血液性疾病,如血友病、白血病、紫癜等。

二.诊断要点:

(一)病史——

1.性别与年龄:

新生儿肉眼血尿常见于败血症;儿童镜下血尿多为急性肾炎;青壮年血尿多为结石、肾炎;育龄妇女血尿多为尿路感染;老年男性血尿可见于前列腺肥大、炎症或癌肿等。

2.血尿与排尿的关系:

排尿初血尿多为前尿道病变,如炎症、结石、异物、息肉等;排尿末血尿可见于后尿道、膀胱底部的炎症、息肉或肿瘤等;全程血尿常见于膀胱、输尿管及肾脏的炎症、结石和肿瘤等。

3.疼痛部位与血尿的关系:

肾区疼痛可见于肾结石、肿瘤或感染;输尿管部位疼痛,多见于输尿管结石、炎症;小便时疼痛常见于急性下尿路感染。

4.尿液色泽、性状与出血器官的关系:

肾性血尿多为暗红色及云雾状尿;膀胱出血,越到终末,血色越深;鲜红色血尿,大多来自膀胱、尿道或肾和输尿管有大量出血。

5.血尿与体位的关系:

血尿、腰痛若在卧床休息后好转或消失,在体力活动后即加重,则肾下垂可能性较大。

运动性血尿及其它病变如输尿管结石也可有此现象。

6.血尿与浮肿的关系:

血尿伴眼睑浮肿者,多为急性肾炎。

7.血尿伴其它部位出血:

多见于血液病,也可见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二)体格检查:

1.伴有高血压、浮肿者,多为急慢性肾炎。

2.肾区叩痛、膀胱区压痛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肛诊触及肥大的前列腺或质硬的包块,可能为前列腺肥大或癌肿。

4.触及腰部包块多为下垂的肾脏,即肾下垂。

(三)其它检查:

根据伴随症状,可做相应的其它检查(如B超及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