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927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docx

版内科期末考试知识点资料

名词

1胃炎(gastritis):

指的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2胃病:

某些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损伤和上皮细胞再生,而胃黏膜炎症很轻,此种胃黏膜疾病称胃病

3急性胃炎: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4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多发性糜烂

5Curling溃疡: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衰竭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形成并大量出血,如烧伤所致者

6Cushing溃疡: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称

7异形增生:

胃上皮或化生的肠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发生发育异常,可形成异形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8消化性溃疡(pepticuker):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得名

9复合溃疡:

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

10球后溃疡:

DU多数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以下的溃疡

11肝硬化(heprifccirrhosis):

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12门脉高压性胃肠病:

胃黏膜可见淤血、水肿和糜烂呈马赛克或蛇皮样改变,称

13肝肺综合征:

由于门体分泌及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肺内毛细血管扩张,肺动静脉分流,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引起低氧血症,称肝肺综合征。

或指严重肝病,肺血管扩张和低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

14肝肾综合征:

失代偿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流重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

15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地额职场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16克罗恩病(C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性疾病

17肝性脑病(HE)过去称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18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需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19胃食管返流病(GERD)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临近的组织损害

20Barrett食管:

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

21胃黏膜萎缩:

胃黏膜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组织学上有两种萎缩类型:

非化生性萎缩及化生性萎缩

2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核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

23慢性萎缩性胃炎:

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

24结核性腹膜炎: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

25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指在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的情况下发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细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26Grey-Tuener征:

因胰酶、坏死组织及出血沿腹膜间隙与肌层渗入腹膜下,致两侧腹部皮肤呈暗灰蓝色,致脐周围皮肤呈青紫称Cullen征

27炎症性肠病:

致病因为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28难治性腹水:

使用最大剂量尿剂(螺内酯400mg/d加上呋塞米160mg/d)而腹水仍无减退

29原发性肝癌:

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30急性胰腺炎:

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性反应。

31伴癌综合征:

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组织对机体影响而引起内分泌或代谢异常的一组症候群

32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少数重者的胰腺出血坏死,长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

33.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以胰腺水肿为主,临床多见,病情常呈自限性,预后良好

34.门体分流性脑病(PSE)强调门静脉高压,肝门静脉与腔静脉间有侧枝循环存在,从而使大量门静脉血绕过肝脏流入体循环,是脑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大题

1引起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答:

①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 ②应激 ③乙醇

2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致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的几种假说?

答:

①幽门螺旋杆菌-胃泌素-胃酸学说 ②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学说 ③十二指肠碳酸氢盐分泌减少

3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答:

①幽门螺杆菌 ②非甾体抗炎药 ③胃酸和胃蛋白酶 ④其他:

吸烟、遗传、急性应激引起的应激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

4典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答:

①慢性过程,病史可达数年至数十年 ②周期性发作,发作与自发环节相交替,发作周期可为数周或数月,缓解期长短不一,短者数周,长者数年,发作常有季节性,多在秋冬或冬春交界之际,刻印精神情绪不良或过劳而诱发 ③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腹痛多为进食或服用抗酸药所缓解

5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有哪些?

答:

①复合溃疡 ②幽门管溃疡 ③球后溃疡 ④巨大溃疡 ⑤老年人消化溃疡 ⑥无症状性溃疡

6恶性溃疡(胃癌)的内镜特点?

答:

1.溃疡性状不规则、一般较大2.底部凹凸不平,苔污秽3.边缘呈结节状隆起4.周围皱襞中断5.胃壁僵硬,蠕动减弱

7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

答:

①出血:

最常见,也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最常见并发症 ②穿孔:

病灶向深部发展穿透浆膜层并发穿孔。

急性穿孔的溃疡常位于十二指肠前壁或胃前壁 ③幽门梗阻:

主要有DU或幽门管溃疡引起 ④癌变:

少量GU可发生癌变,DU则否

8引起肝硬化的病因

答:

①病毒性肝炎 ②酒精中毒 ③胆汁淤积 ④循环障碍⑤工业毒物或药物⑥代谢障碍⑦营养障碍⑧免疫紊乱⑨血吸虫病10原因不明

9门脉高压临床上有三只重要的侧支开放?

答:

①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②腹壁静脉曲张③痣静脉扩张

10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

答:

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两大临床表现。

同时可有全身多系统症状

(一)肝功能减退:

1全身症状:

一般情况和营养情况较差,消瘦乏力,精神不振面色幽暗无光泽2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等3出血倾向和贫血4内分泌紊乱

雌激素增多,雄激素减少

(二)门静脉高压:

1脾大2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3腹水(三)肝触诊:

大小与脂肪浸润,再生结节和纤维化程度有关

11腹水的形成机制(论述全答,简答答大框)

答:

为水钠的过量潴留,与下列腹腔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有关:

①门静脉压力增高:

超过300mmh20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减少而漏入腹腔②低白蛋白血症:

白蛋白低于30g/L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只是血液成分外渗③淋巴液生成过多,肝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浆自肝窦渗透至窦旁间隙,是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约7-11L,正常为1-3L)超过了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 ④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致肾钠重吸收增加 ⑤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致使水的重吸收增多 ⑥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得肾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前裂腺素,心钠素以及激肽释放酶-激肽火星降低,从而导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

12.肝性脑病分哪四期?

答:

①一期(前驱期)②二期(昏迷前期)③三期(昏睡期)④四期(昏迷期)

13.重症胰腺炎的表现

答:

①临床症状:

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皮肤呈斑点状等症状 ②体征:

腹肌强直,腹膜刺激征,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 ③实验室检查:

血钙显著下降2mmol/L以下,血糖>11.2mmol/L(无糖尿病史),血尿淀粉酶突然下降 ④腹腔诊断性穿刺有高淀粉活性的腹水

14.急性胰腺炎相鉴别的疾病有哪些

答:

①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 ②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 ③急性肠梗阻 ④心肌梗死

15.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

答:

①消化性溃疡 ②食管为敌静脉曲张破裂 ③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④胃癌

16.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答:

①呕血、黑便 ②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③贫血和血象变化 ④发热 ⑤氮质血症

1肝硬化的并发症

答:

①上消化道出血:

最常见,多突然发生大量呕血和黑粪,常引起出血性休克或诱发肝性脑病,病死率很高,出血病因除食管为敌静脉曲张破裂外,部分为并发急性胃黏膜糜烂或消化性溃疡所致 ②肝性脑病:

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死亡病因 ③感染者抵抗力低下,常并发细菌感染,如肺炎,胆道感染,大肠杆菌败血症和自发性腹膜炎 ④肝肾综合征:

失代偿期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及肾内血流重分布等因素,可发生肝肾综合征,特征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钠尿,但肾无重要病理改变 ⑤肝肺综合征:

指严重肝病,肝血管扩张和低氧血症组成的三联征:

肝硬化时由于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肝内毛细血管扩张,飞动静脉分流造成通气/流血比例失调,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 特殊检查显示肺血管扩张 ⑥原发性肝癌:

多在大结节性或大小结节混合肝硬化基础上发生,患者短期内出现肝迅速增大,持续性肝区疼痛,肝表面发现肿块或腹水 呈血性等 ⑦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低钠血症,低钾低氯血症与代谢性碱中毒,并可诱发肝性脑病

2急性胰腺炎的额临床表现

答:

一、症状1.腹痛:

为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突然起病,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钝痛,刀割样痛或绞痛,呈持续性。

可阵发性加剧,不能为一般胃肠解痉药缓解,进食可加剧,多在中上腹可向腰背呈带状放射。

2.恶心、呕吐及腹水,起病后出现,右室频繁,突出食物和胆汁,呕吐后腹痛并不减轻 ,同时腹胀甚至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3.发热:

多数患者中度以上发热,持续3-5天,持续一周以上不退或逐日升高,白细胞升高者可为继发感染 4.低血压和休克:

重症胰腺炎常发生,患者烦躁不安,皮肤苍白,湿冷等,少数突发休克,甚至猝死 5.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机代谢紊乱:

多有轻重不等的脱水,低血钾,呕吐频繁可有代谢碱中毒,重者尚有明显脱水和代谢酸中毒,低钙血症(<2mmol/L)部分伴血糖高,均可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二、体征:

1轻症急性胰腺炎:

体征较轻,与住宿腹痛程度不十分相符,可有腹胀和肠鸣音减少,无肌紧张和反跳痛 2、重症急性胰腺炎:

上腹或全腹压痛明显,并有肌紧张,反跳痛。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出现移动性浊音,并发脓肿时有明显腹胀,腹水多呈血性,淀粉酶明显升高,可出现Grey-Turner征或Cullen征

3急性胰腺炎并发症

答:

全身:

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咦性脑病、败血症和真菌感染、高血糖、慢性胰腺炎

局部:

胰腺脓肿、假性囊肿

4急性胰腺炎实验室检查

答:

1、血、尿淀粉酶测定:

①血清胰淀粉酶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

48小时开始下降,持续3-5天,超过正常值3倍可确诊。

淀粉酶的高低不一定反应病情轻重,出现血坏死型胰腺炎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

其他急腹症如消化性溃疡穿孔胆石症,胆囊炎,肠梗阻等都有血清淀粉酶升高。

但一般不超过正常的2倍

2、生化检查:

①空腹血糖高于10mmol/L,反应胰腺坏死 ,提示预后不良 ②血清ASTLDH可增加 ③血钙低于1.5mmol/L以下 以下提示预后不良 ④高甘油三酯血症

6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指证

答:

1、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 2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3.有胃癌家族史者

10.肠结核诊断?

答:

1.中青年患者有肠外结核,主要是肺结核 2,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右下腹压痛 ③x线小肠钡剂检查发现跳跃征、溃疡、肠管变形和肠腔狭窄 ④结肠镜发现回盲部的肠粘膜炎症、溃疡、炎症息肉或肠腔狭窄 ⑤PPD试验阳性 ⑥对高度怀疑肠结核的病例,如抗结核治疗2-6周有效,可作出肠结核的临床诊断

11.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①中青年患者,有结合病史 ②长期发热原因不明,伴有腹痛、答:

腹胀、腹水、腹壁柔韧感或腹部包块③腹水为渗出液性质,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x线胃肠钡餐检查发现常年连 ⑤PPD试验呈强阳性

13.肝硬化腹水的形成原因

答:

1、门静脉压力增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3.有效血容量不足 4其他因素:

心房钠尿肽相对不足、抗利尿素分泌增加

15.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答:

1.早期缺乏典型症状2.中晚期临床表现:

①肝区疼痛:

最常见症状 ②肝肿大:

最常见体征 ③黄疸 ④肝硬化征象 ⑤恶性肿瘤的全身性表现 ⑥转移灶症状 ⑦伴癌综合症

16.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

答:

1.肝性脑病 2.上消化道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 4.继发感染

17.甲胎蛋白的临床意义

答:

AFP对肝癌的普查、诊断、疗效、术后复发和预后的估计都有重要意义。

血清AFP浓度与肝癌大小呈正相关。

AFP诊断肝细胞癌的标准;1,血清AFP>500μg/L,持续四周以上 2.AFP≥200μg/L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 3.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18.1-4期肝性脑病的诊断依据

答:

①有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的基础 ②出现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可引起扑翼样震颤③有肝性脑病的诱因 ④反应肝功能的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和或血氨增高 ⑤脑电图异常

19.轻微感性脑病的诊断依据 

答:

①有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的基础,②心里只能测验、诱发电位、头部CT或MRI检查及临街视觉闪烁频率异常 

20.急性胰腺炎的病因

答:

①胆石症和弹道疾病 ②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 ③胰管阻塞 ④手术与创伤 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⑥感染 ⑦药物 ⑧其他:

血管性疾病、遗传因素

21.大量饮酒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机制

答:

1乙醇通过刺激胃酸分泌,使胰泌素与缩胆囊素分泌,促使一线外分泌增加 2 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和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胰液排除受阻,使胰管内压增加 3长期酒瘾者常有胰液内蛋白含量增高,以沉淀而形成蛋白栓,致胰液排出不畅

22.急性胰腺炎的并发症

答:

一、局部并发症:

①胰腺脓肿②假性囊肿二、全身并发症:

①急性呼吸衰竭②急性肾衰竭③心力衰竭与心率失常④消化道出血⑤胰性脑病⑥败血症及真菌感染⑦高血糖⑧慢性胰腺炎

23.特殊类型消化性溃疡的共同临床特点

答:

①上腹部疼痛规律性改变 ②常较剧烈,抗酸药不易缓释 ③常伴放射痛 ④常出现并发症 ⑤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差

24.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案

答:

常用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治疗原则:

单种药物疗效差,常采用联合用药、治疗方案:

常以铋剂或PPI为基础

25肝硬化门脉高压可导致哪些临床表现

答:

腹水:

最突出的临床表现,蛙腹、脐疝。

侧枝循环形成与开放: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痣静脉扩张。

脾肿大:

淤血脾,大出血后可缩小,脾功能亢进

26试述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

答:

①门静脉压力升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③有效血容量不足④其他:

心房利钠肽相对不足

27试述原发性肝癌AFP的诊断标准

答:

1,血清AFP>500μg/L,持续四周以上 2.AFP≥200μg/L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以上 3.AFP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

28试述肝性脑病的诊断依据

答:

①有严重肝病和广泛门体侧枝循环形成的基础②出现精神紊乱、昏睡或昏迷,可引起扑翼样震颤③有肝性脑病的诱因④反应肝功能的血生化指标明显异常及血氨增高⑤脑电图异常

29诱发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

答:

①药物②低血容量③增加氨的产生、吸收及进入大脑④门体分流⑤血管阻塞⑥原发性肝癌

30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指证

答:

①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②有消化不良症状者③有胃癌家族者

31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包括

答:

复合溃疡、幽门管溃疡、球后溃疡、巨大溃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无症状性溃疡

32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预防性溃疡复发的药物有哪几类?

答:

①抑制胃酸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②保护胃黏膜药物:

硫糖铝

33肝硬化哪些并发症?

答:

①上消化道出血:

最常见②感染: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较多③肝性脑病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⑤原发性肝细胞癌⑥肝肾综合征:

氮质血症,血肌酐升高,稀释性低钠血症⑦肝肺综合征:

严重肝病、肺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肺泡-动脉氧梯度增加的三联征⑧门静脉血栓形成

34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包括?

答:

①限制钠和水的摄入②利尿剂:

主张螺内酯和呋塞米两药合用③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④难治性腹水的治疗:

I大量排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II自身腹水浓缩回输III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IV肝移植

血液

1贫血:

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2溶血:

指红细胞遭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3溶血性贫血(HA):

溶血超过造血代偿出现的贫血称~

4溶血性贫血疾病:

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骨髓有正常造血6-8倍的代偿能力)可不出贫血

5出血性疾病:

因止血功能缺陷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为主的疾病

5裂孔现象:

大多数病例骨髓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呈~

6白细胞瘀滞症(leukostasis):

当循环血液中白细胞数>200×10/L,患者可产生白细胞瘀滞症

7完全缓解(CR):

白血病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L血小板≥100×10/L白细胞分类中午白血病细胞;骨髓中早幼粒细胞≤5%还应无Auer小体,红细胞及巨核细胞系列正常,无髓外白血病

8.AL复发:

指CR后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可检出白血病细胞,多在CR后2年内发生,以骨髓复发最常见

9血液凝固:

是无活性的凝血因子(酶原)被有序的,逐级放大的激活转变为有蛋白降解活性的凝血因子的系列酶反应过程

10凝血活酶:

在Ca2+存在的条件下,FXa、FV、PF3形成复合物即~

11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PD):

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降解为小分子多肽A、B、C及一系列碎片称~

12白血病: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值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止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13急性白血病AL:

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

14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超过10×109/L以上者,称为~

15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1.0×109/L,称为~

16淋巴瘤:

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1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

18缺铁性贫血(IDA):

指缺铁引起的额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相关的缺铁异常,是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的一种

19再生障碍性贫血(AA):

通常指原发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综合征,病因不明。

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血、感染,免疫抑制治疗有效

20无效性红细胞生成或原味溶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造血有缺陷,幼红细胞在成熟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

2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C):

又称慢粒,是一种发生在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主要涉及髓系

大题

1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类及常见疾病?

答:

①大细胞性贫血,常见巨幼细胞贫血②正常细胞贫血,见于再障(AA)溶血贫急性失血③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见于缺铁性贫血

2贫血按发病机制和或病因分类及常见疾病

答:

一、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一)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1、再障(AA)2、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PRCA)3、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疾病(CDA)4、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二)、造血调节异常所导致贫血1、骨髓基质细胞受损所致贫血2、淋巴细胞功能亢进所致贫血3、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所致贫血4、造血细胞凋亡亢进所致贫血(三)、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1.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2.缺铁和铁利用障碍性贫血二、红细胞破坏过多贫血;溶血性贫血(HA)三、失血性贫血

3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答: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2.铁吸收障碍3.铁丢失过多

4再障临床表现

答:

一、重型再障(SAA):

1.贫血2感染3出血,其中以2.3为主二、非重型再障(NSAA)1贫血2感染3出血,以1为主

5再生障碍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答:

一、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二、骨髓象:

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且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骨髓小粒皆空虚,可见较多脂肪滴

6AA(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答:

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0.01,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一般无肝脾大3.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正常50%)或重度减轻(<正常25%)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4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PNH,FA等

7AA(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答:

支持治疗

(一)保护措施,预防感染,避免出血,杜绝接触各类危险因素,必要的心理护理

(二)对症治疗:

1.纠正贫血2.控制出现3.控制感染4.护肝治疗

8AML(急粒)分哪8型?

答:

M0,M1,M2,M3,M4,M5,M6,M7

9AL(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答:

一、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表现1.贫血2.发热3.出血二、白细胞增殖浸润的表现:

1.淋巴结和肝脾肿大2.骨髓和关节局部压痛3.眼部:

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4,口腔和皮肤:

牙龈增生,肿胀,皮肤出现蓝灰色斑丘疹,AL尤其是M4,M5牙齿增生5.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

头晕,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以ALL最常见6.睾丸:

无痛性肿大

10白血病的一般治疗

答:

1.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2.防止感染3.成分输血4.防止尿酸性肾病5.维持营养

11凝血的过程

答:

1.凝血活酶生成2.凝血酶生成3,纤维蛋白生成

12凝血酶的作用

答:

凝血酶形成是凝血连锁反应中关键,除参与第三阶段凝血反应外,还有多种作用:

1.反馈性加速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变,此作用强于凝血活酶2,诱导血小板的不可逆性凝聚,加速其活化及释放反应3.激活因子XIII加速稳定性纤维蛋白形成5.激活纤溶酶原,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活性

13.抗凝系统的组成

答:

1抗凝血酶(AT)2.蛋白细胞系统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4.肝素

14过敏性紫癜诊断要点

答:

1、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2.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有腹痛关节肿痛及血尿3.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正常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炎及紫癜

1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象

答:

1,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显著增加2.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为明显,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变小,胞浆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3.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0%)4.红系及粒,单核系正常

16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答: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10g/L,MCV<80fl,MCH<27pg,MCHC<32%2.有缺铁的依据,符合储铁耗尽(ID)或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DE)的诊断,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①血清铁蛋白<12μg/L②骨髓铁染色现实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少于15%缺铁性红细胞生成①符合ID的标准②血清铁<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