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966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docx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己亥杂诗知识点及练习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

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父丽正,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

母段驯,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之子,著有《绿华吟榭诗草》。

创作背景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己亥杂诗》诞生了。

在这路途中,龚自珍一有感触便写下来,扔进篓里。

他珍惜诗篇,315首诗一首都没丢。

他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印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编辑本段

名篇选析

己亥杂诗(第5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1.浩荡离愁: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

无限。

  2.吟鞭:

诗人马鞭。

东指:

东方故里。

天涯:

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

落花。

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

比喻国家。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句表明作者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高贵品质。

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己亥杂诗(第125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九州:

中国。

  2.风雷:

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3.生气:

生气勃勃的局面。

  4.恃(shì):

依靠。

  5.喑(yīn):

哑。

万马齐喑: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

终究、毕竟。

  6.天公:

造物主。

重:

重新。

抖擞:

振作精神。

  7.降:

降生。

  【译文】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

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

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

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

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人教版语文六(下)册第一单元,与s班六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百花园。

 

《己亥杂诗》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______自况,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

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什么?

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

《己亥杂诗》

  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

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

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练习:

①、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鸣鞭,挥鞭)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花)比喻(自己)。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现了诗人想继续为(国家或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

今天常用来比喻(              )。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        ,       ) 

④、读了本诗,你对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思考?

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

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

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

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20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20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

吵闹的声音。

    ②君:

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

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

说明。

    

  ⑤忘言:

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

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

“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

“问君何能尔?

”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

“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

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

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

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

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

副词,渐渐。

    安:

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

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

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

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

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多么深切的期望!

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

组织

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

    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3)研读:

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

    (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运用比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

资料链接

    1.陶渊明:

《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祖茂,曾任武昌太守。

父逸,曾任安城太守。

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

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

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

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

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

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

《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

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时行乐、人生无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