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0711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6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docx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班级:

城规1211

成员:

指导老师:

王勇老师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

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

基本特征产业分析比较分析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

[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图1-2南京都市圈范围(注:

来自网络)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

南京都市圈的高速铁路是以南京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辐射,整体呈放射状。

目前,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南京、镇江、滁州间开通了动车组。

南京都市圈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地区的交汇地带,国家的东部和中部的交接之地,具有承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枢纽区位优势,广阔腹地的发展潜能。

同时,南京又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直接接受上海的辐射。

因此,南京具有吸收辐射的功能,又有向外辐射的功能,具备了上海大都市带副中心的功能。

南京特定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南京都市圈形成的可能性。

发展基础

1)独特的水文景观

“倚江凭河”、“河湖纵横”是都市圈各地的共性特征。

除了长江、运河构成都市圈主体水系之外,全国五大淡水湖,都市圈得其二,洪泽湖以1851km“的面积居第四,巢湖面积为753km“,居第五。

另有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以及众多河流水系交织其中,在提供优良水运条件的同时,形成了都市圈独特的水文景观。

2)丰富的旅游资源

南京都市圈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南京都市圈内的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的城市,深厚的文化资源赋存和旅游资源条件构成了城市发展文化旅游的本底条件,对地区间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发放的“南京都市圈旅游一卡通”、“南京都市圈旅游消费一本通”、“南京都市圈旅游交通图”和宁镇扬公园年卡互用等,加速了都市圈旅游一体化的实质性进展。

1)经济规模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南京都市圈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5000元以上,其中有4个市在20000元以上,最高的城市超过28000元。

“十一五”期间八市年均增幅均在12%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南京都市圈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其中南京、镇江两市超过10000元,扬州、马鞍山两市在9000至10000元之间,芜湖、淮安两市在7000至8000元之间。

“十一五”期间八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均在12%以上,高于全国水平。

而在2011年,南京都市圈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7个城市完成工业投资亿元。

都市圈内的7个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高达亿美元,其中有6个城市比上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且增幅高于全国%的水平。

2)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方面主要是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二三一”格局,即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次之的发展结构现状,“退一进三”,即第三产业即将逐渐代替第一产业主导位置的发展趋势。

1)教育科研

南京市文化资源丰富,拥有38所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等学校数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圈内各城市之首。

镇江市有高等学校5所,扬州市有5所,淮安市有6所,滁州市有2所,马鞍山市2所,芜湖市8所,巢湖市2所。

除此之外,南京还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博物馆、展览观、图书观、影剧院、并投资26亿元,新建了奥体中心等12个现代化的体育场观,是全国体育设施最完善的4个城市之一。

2)文化旅游

在南京都市圈中,古都南京传承了金陵文化,扬州传承者淮扬文化,镇江代表着井口文化,淮安传承了淮安文化,芜湖宣扬了徽商、宗教以及茶文化,而书画文化,则在宣称体现的淋漓尽致。

由此,南京都市圈所具有得多元化文化底蕴,为发展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3)人口资源

2004年南京圈域内共有人口万,其中,南京为万,扬州市为万,镇江市为万,吁胎县为万和金湖县为万,滁州市为万,马鞍市为万,芜湖市为万,含山县为万与和县为万,南京市人口占圈域内总人口的%。

根据统计,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县城)的人口变化为小城市向大中城市转移,大中城市人口向核心城市转移。

在区域内,小城镇人口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大中城市人口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增长的速度比核心城市小,南京人口增长的速度最快。

这一现象说明在最近的10年中南京都市圈人口不断在向核心城市积聚。

4)交通运输

交通资源主要集中在南京。

南京机场在客流量方面是中国的十大机场之一,在货运量方面是中国第五大国际货运机场。

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经开通了11条国际货运航线,近期将开通南京到德国法兰克福、到美国落杉矶的航线。

南京有长江的内河港,它是亚洲最大的内河港口,2004年吞吐量亿吨,集装箱万标箱,对外辐射至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个港口。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全,在现如今中国的城市当中是不多见的。

2012年,南京与都市圈各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通,快速干线公路覆盖所有县级城市,以沿江通道作为主通道,以沪宁合、淮宁宣、滁宁杭、淮扬镇、巢马溧、宁盐高速公路作为辅通道,构成“一主五辅”的综合交通骨架。

由此可见,南京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网已初步构成。

以南京为起点的长途客车发车状况基本反映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强度。

在以南京为核心50公里左右范围内,城际交通已呈现公交化。

这一现象表明南京与周边的经济联系强度逐步上升,都市圈核心圈层的发育己具雏形。

2.南京都市圈的基本特征

人文基础相近

南京都市圈中的7个城市,几乎都有着相同的吴楚文化底蕴,同时也经历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七个城市都是比较着名的旅游文化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代表着“山水城林”的特色。

其中,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从古至今就是联系紧密的城市。

贸易往来频繁,并且区位交通比较便利,交流程度相比其他城市而言更加密切。

同时,人文基础也是南京都市圈经济协作的合作基础。

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着

21世纪以来,南京都市圈的各个省市区与所辖县市的人均GDP之比为:

1,其中,南京市区与郊县的人均GDP之比高达:

1,苏锡常都市圈为:

1。

据统计资料显示,南京的人均GDP平均为镇江的倍左右,为淮安南部地区的倍,扬州的倍,马鞍山的倍,芜湖的倍,滁州的倍,巢湖北部地区的倍。

[2]

从工业化发展水平看,南京镇江已向工业化后期过渡,而扬州、芜湖、马鞍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滁州、巢湖、淮安南部等地区却仍然处于工业化前期。

工业化加速发展

南京都市圈的制造业基础雄厚,南京的电子、石化生产规模高居全国第二位,汽车为第三位,扬州的化纤、汽车,马鞍山的钢铁,芜湖的建材,镇江的造纸工业,都在全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都市圈的中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产值的50%。

南京都市圈的主要产业发展集群化,这主要体现在沿江的石化、机电、建材具有集群化的发展趋势。

除此之外,都市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综合科技实力雄厚,但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仍然较低。

南京都市圈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近年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40%以上。

服务业的兴起主要体现在:

1)新型服务也兴起:

南京都市圈的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上具有明显的集聚优势,主要体现在商贸、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

2)现代服务业水平较低:

截止2000年,南京有会展公司20多家,并且不成规模,管理也不够规范,而同期深圳却有300多家。

3)传统服务也的区域扩展较为保守。

以上毛也为例,核心城市尚未利用自身优势去整合周边地区生产和消费资源。

城市化进程加速

截止2000年,南京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为46%,其中省内50%,省外40%,城镇个数为440个左右,省内为240个,省外为200个左右。

县城以上城市为30个,其中省内为14个,省外为16个。

城镇密度为10个/千km2,其中省内的平均水平为12个/千km2,省外为8个/千km2。

南京都市圈中,南京的GDP占据了整个都市圈的39%,财政收入更是高达53%,实际利用外资占64%,进出口总额则高达75%。

南京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形成了很强的辐射力,截止2001年,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就占据了整个都市圈的81%,而双休日南京市的主要商场外地消费者占总客源的30%-50%.

由此可见,南京作为都市圈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具备。

“九五”期间,镇江的GDP年均增长率为%,扬州为%,马鞍山为11%,而芜湖、滁州分别为%与%。

在南京都市圈内,长江港口、铁路、金融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各种区域性管理机构。

而各个城市在产业布局、物流中心建设和旅游一体化发展等工作也已经进行了深入协作。

同时,各个城市在高校、科研机构、人菜和科技资源等方面也有较强的互补性。

3.产业分析

产业结构分析

近年来,由二、三产业拉动南京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特征愈加明显,二、三产业成为优势产业,产业结构效应明显彰显。

但这并不意味着都市圈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没有调整的必要。

不同城市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政策规划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业结构存在高低级别并存的状况。

第一产业方面,在全国没有竞争力,属于劣势产业。

因此要把调整第一产业结构作为着眼点,例如淮安市作为都市圈内农业资源优势最为明显的城市,应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把淮安市有农业大市建成农业强市,在都市圈内起引领作用。

其他城市也要确定适宜的农业发展方向,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第二产业方面,南京、镇江、淮安等城市的第二产业竞争力相对偏弱。

如何在细分第二产业中挖掘增长潜力值得思考。

例如芜湖市的第二产业在南京都市圈中最具竞争力,虽然产业规模处在南京、镇江、扬州之后,但增长速度较快,未来芜湖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和都市圈其他城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在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继续努力。

第三产业方面,南京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第三产业优势明显,极大拉动了都市圈经济的发展,未来南京市要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同时也要确保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目前南京市服务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边远城区服务业比重偏低,这就需要合理规划引导,充分调动各种发展要素,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3]

总之,南京都市圈八座城市产业发展各具特点,产业结构优化不能局限于某一座城市,应该全盘布局和谋划,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主客观因素,跳出行政区划的藩篱,宏观上大胆创新,微观上精心操作,这样才能使南京都市圈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

2005年

2010年

都市圈合计

:

:

:

:

南京市

:

:

:

:

镇江市

:

:

:

:

扬州市

:

:

:

:

淮安市

:

:

:

:

马鞍山市

:

:

:

:

滁州市

:

:

:

:

巢湖市

:

:

:

:

芜湖市

:

:

:

:

表3-1“十一五”南京都市圈八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注:

来自网络)

文化产业的发展分析

表3-2南京都市圈本科院校(截至2014)(注:

来自网络)

由上文对南京都市圈近几年的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得知南京都市圈的第三产业逐步壮大,文化产业在南京都市圈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文化产业的高度聚集性、精神体验性,决定了其必须立足于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科教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和都市圈空间,并依托大城市的辐射空能来构建产业链和消费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促进整个都市圈深度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有助于发掘该地区文化资本的潜在价值,带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半径为100公里的跨行政区的一体化发展空间,主要覆盖江苏镇江、扬州以及安徽马鞍山、芜湖、滁州等部分区域。

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产业基础、文化、商贸及服务业,显示出了对南京的高度向心力。

尽管这个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水准不均衡,但产业集群、产业链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尤其是南京作为区域性管理总部、研发总部所在地,加上信息产业、文化科教事业以及先进的制造业基础较好,营造了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1)丰富的人文资源

南京都市圈内的多数城市都具有丰厚的人文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表3-2南京都市圈本科院校(截至2014)(注:

来自网络)

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不是空中楼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城市必须整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以达到产业“调轻”的目标。

在这方面,南京都市圈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古都南京的金陵文化;扬州的淮扬文化;镇江的京口文化;淮安的淮安文化;芜湖的徽商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宣城的书画文化。

其中南京、扬州、镇江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迄今都有2500年以上的建城历史,历史给这三个城市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是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的重要条件,通过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提升其附加值,便能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

2)人才优势明显

南京都市圈内的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人才优势明显。

人才是文化产业的最重要资源,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根本问题。

文化产业对其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都非常高,必须具有创新的头脑和持续的激情,众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可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3)核心城市的带动效应

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基础,南京举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文化产业交易会,已经成为知名的文化会展品牌。

在南京地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以及南京广电集团和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已形成。

就整个南京都市圈空间的文化产业而言,南京的文化产业无论在规模、结构还是在前沿性等方面,都属于绝对的龙头地位。

来自南京市和江苏省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2006年,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涉及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下同),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同时,市民的文化体育娱乐消费持续增长,2006年仅全市网络文化服务就创造增加值亿元、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创造增加值亿元、其他文化服务创造增加值亿元。

从2004年到2006年,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以及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升。

南京作为长三角北翼的中心城市、科教之都和省会城市,有着天然的“磁场效应”,对知识、资本、人才有着很强的凝聚力。

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出,南京市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城市新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成为投资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南京文化创意产业协会81个会员单位中有56家民营企业,占会员总数的%。

2007年8月南京市公布的70项文化产业载体建设项目中,民营资本和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占到%。

这标志着南京市体制内与体制外文化产业合流并轨,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文化产业正在集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始高端融合。

[4]

目前,南京都市圈除核心城市南京已建设成并运行的若干文化创意产业园外,其他城市的创意产业园基本都处在规划、起步阶段,如马鞍山市在南京都市圈中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由于城市本身的钢铁产业化程度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对文化产业的渴求分外强烈,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打造“马鞍山文化产业园”,服务范围与服务功能则主要针对南京都市圈、安徽沿江及皖南各市县在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4)政策支持

南京都市圈的决策者对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性的认识日益加深,并着手制定系列政策,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005年底,南京市政府经过反复的调研、考察和论证,把立足于文化南京的“创意南京”确定为南京的“五大发展战略”之一,把文化产业确定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2007年8月,南京市政府一次性向70多家文化创意类企业资助的扶持资金、补贴资金以及银行贷款贴息总额高达3000万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力度最大。

此外,南京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如扬州、镇江等也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和思路。

2006年,扬州提出重点推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包括七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产业。

[4]

虽然南京都市圈文化产业发展有其良好的人文资源等生态环境,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审视南京及南京都市圈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就会发现其文化产业不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那么引人注目,这固然有产业基础、消费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观念问题,毕竟文化产业的收益相对慢些,且前期投入大、风险大,而发展现代制造业、城市房地产业的收效快、风险小,南京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以下薄弱环节,要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必须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

(1)都市圈内各城市政府决策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需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仍偏低。

(2)都市圈内文化消费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具有跨地区、跨行业以及现代资本运作、整合资源能力的文化企业偏少。

(3)基于整个都市圈、面向长三角大都市圈的文化产业集群的规划建设有待引导,文化产业链条偏短。

(4)都市圈内的文化产业竞争层次有待提升,具有核心竞争力文化企业主体培育偏弱。

(5)文化产业不善借势发展,与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商贸休闲业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偏小。

(6)都市圈内各城市整体的文化消费过于保守,直接面向文化产业的消费结构偏窄。

[5]

目前,国内各大都市圈、城市群的竞争,已经体现在文化产业及相关的服务业的层面上,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历史性大发展的机遇。

南京都市圈发展文化产业,应该在“又好又快”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产业的层次,对各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落实“孵化”机制,培育竞争主体———企业和企业群,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1)从提升都市圈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

(2)优化产业链和价值链,强化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3)打造文化产业集群,激发都市圈文化产业的创造力。

(4)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突出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5)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推动合作共赢。

(6)以“两结合”推进文化产业队伍建设,造就领军人才群体。

[5]

4.与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分析比较

三大都市圈概况

南京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共为江苏省三大都市圈,并录入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

下面是三大都市圈的一个比较:

南京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

徐州都市圈

核心城市

南京市

无核心城市

徐州市

成员城市

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

苏州、无锡、常州及其辖区

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永城市,共涉及8个地级市

面积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

2182万人

3188万人

发展侧重点

促进宁镇扬同城化

提升与上海对接与互动水平

发挥徐州和连云港龙头和带动作用

功能定位

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于上海,江苏省重要都市圈,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圈,开放多元的文化旅游型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州都市圈和徐连城镇发展轴要加强接受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技术扩散和转移;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区位优势,加强各城市间优势互补,加快我国东部沿海“低谷”地区的发展;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服务,推动陇海兰新经济带快速崛起;充分发挥苏北地区后发优势,成为苏北地区首要的增长极和实施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

发展方向

推动都市圈的经济、市场发展一体化,培育平等、互利的发展环境;针对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制定相应策略,扩大区域合作,创造多种灵活的合作方式,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都市圈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长江为纽带、沿江城市为依托,联合培育都市圈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中心,构建国际性的沿江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以历史文化、山水城林为特色的城市带。

加强苏锡常都市圈要素整合、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与上海的对接与互动水平。

加强与江北的合作,适时构建苏锡常通泰都市圈。

围绕“阶段推进、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突出对产业、劳动力、政策环境等发展要素的有序培育、择优培育和重点培育;围绕“市场主导、广求机遇、创造特色”,加强对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围绕“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形成合力”,深化对城镇布局、交通网络、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协调

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

按照“提升核心、带动圈层、推进一体化、辐射中西部”的原则,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鲜明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将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枢纽和基地。

按照“产业转型升级,交通一体构建,设施共建共享,旅游资源整合,生态环境共保”的原则,重点加强都市圈要素整合、分工协作、协调发展,加快该地区进城农民和外来人口的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化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将苏锡常都市圈建设成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的先导区、全国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

按照“强化核心,轴向集聚,城港互动,辐射中西部”的原则,加强接受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的产业、技术扩散转移,突出核心城市功能,振兴都市圈经济,将徐州都市圈建设成为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连接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纽带。

可以看到,除苏锡常都市圈为均属于江苏省的都市圈,且地区发展相对平衡,虽然土地人口量少,但是工业经济水平高。

南京都市圈与徐州都市圈都涉及省外市县,且由于地区发展较不均衡,需由核心城市带动发展。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徐州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条件极好。

存在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