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77658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docx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

060106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议印刷稿

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建议

  国家制订《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规划的制订与实施有利于高效配置区域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京津冀地区的整体竞争实力,使京津冀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地。

  “十一五”时期,北京进入了城市现代化的质量提升、集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发展阶段,北京既面临着举办奥运、国际产业转移、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等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特别是作为一个人文资源优势突出而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特大城市,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空间范围优化城市功能、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实现北京与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配合国家制订《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结合我市情况,特提出规划建议如下:

  一、关于北京市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

  按照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依据区域的总体定位和城市的分工基础,建议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的功能定位表述为:

京津冀都市圈核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商务中心和总部经济基地、区域连接世界的门户。

  在城市功能分工上,立足强化首都服务功能,着力完善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为区域服务、为全国服务的创新服务功能,构建全国知识创新中心。

着力构建总部经济基地,吸引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创建世界级服务中心。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都市圈提供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物流、中介等方面的服务。

  二、推进区域产业分工,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

  依据首都的功能定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在产业分工上,北京要加快向创新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变,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发展文化、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拓展面向区域和国内国际市场的外向服务功能。

现代制造业要着力发展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石化新材料等六大行业中的重点项目,以骨干企业为纽带,完善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规模和水平。

要引导、支持不适合首都功能要求的产业向外转移,形成与首都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三、加强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构建区域和全国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是北京乃至全国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承担着重要职责。

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首先应当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科技创新基地。

  建议将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重点开发的国家和区域主体功能区,明确写入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推进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及相关生产者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切实发挥其作为区域科技创新源头的辐射作用,为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及整个京津冀都市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创新支持,使之成为区域知识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与辐射基地,成为区域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为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四、设立“临空经济开发区”,建设区域接轨世界经济的“全球门户”

  首都机场是国内最大的航空港,随着三期扩建工程的实施,将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复合型枢纽空港。

北京已确定把顺义作为产业功能区,统筹规划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空港工业区、空港物流基地及周边区域。

建议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建设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7~8公里为半径、总面积达150-200平方公里的“临空经济开发区”。

大力发展临空关联型(物流、配送及适宜于空运的高新技术产业等)、临空附属型(会展业、分销中心等)、机场服务型(临空服务区、临空居住区、观光旅游区等)临空经济。

使之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加工型制造业基地,以航空港为枢纽、以商务会议关联产业(物流、会展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基地,成为我国和京津冀都市圈汇集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凝聚各种资源、联系世界的窗口与基地。

  五、打造区域总部经济基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北京拥有丰富的高端战略资源,具有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

发展总部经济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有利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了CBD、金融街和中关村科技园等总部聚集区。

建议京津冀都市圈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为基础,规划建设国际国内企业总部聚集带,吸引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技术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国际组织总部,形成京津冀都市圈总部经济基地。

  六、建设京津塘产业带,提升区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京津塘高速公路连接着京津冀都市圈的两大核心城市,沿线汇集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园、天津滨海新区等十多个经济开发园区,产业聚集形成了一定规模。

随着京津第二高速公路、京津城际轨道的建成和使用,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规划建设京津塘产业带,是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主轴,是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和合理分工的重要纽带。

  建议规划建设起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经亦庄新城、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市区到天津滨海新区的京津塘产业带。

突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科技创新和研发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亦庄新城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

产业带以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以物流、金融等生产者服务业为纽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主导产业板块,使之逐步建成世界知名、集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生产制造、研究开发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带,提升区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七、拓展“首钢模式”,加快曹妃甸新区开发

  首钢搬迁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对优化我国钢铁工业布局,加快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首钢转移曹妃甸也是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大型企业跨地区转移的一次重大实践,对区域乃至全国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

建议积极推进首钢搬迁政策的落实,探索建立支持企业跨地区转移的协调机制,为促进区域产业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加深经济合作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我市将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北京、河北共同搞好曹妃甸新区开发规划的指示,积极参与曹妃甸新区的规划建设,鼓励北京企业参与曹妃甸的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实施,推进曹妃甸作为京津冀都市圈重化、能源基地的建设。

  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体系,促进城市群形成

  

(一)加快《环渤海京津冀地区城际客运铁路网规划方案》的实施。

建设以北京为中心,以京津为主轴,以石家庄、秦皇岛为两翼的区域快速铁路网构架,尽快形成覆盖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的区域“两小时交通圈”。

建议在目前已经启动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前后,启动建设京石、京秦线;2020年前,启动建设京承线;使城际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与高速公路城际通道共同构成京津冀都市圈的大流量快速交通系统。

  整合北京市郊铁路线路能力,对既有铁路进行配套改造及连接,加快郊区轨道交通的开发,建立起市内与边缘组团、郊区新城之间快速高效的交通联系,带动轨道线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的区域公路运输体系,形成区域主通道、城际走廊、市域射线三个层次架构的城际多通道、通道多线路的网络型布局,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便捷的交通体系的支撑。

重点推进京津第二条高速公路、京承高速公路、京张二线高速公路、京平高速公路等高等级公路的建设。

打通北京周边城市之间的快速公路连接,建设张家口经承德至唐山、张家口经保定至石家庄的快速路或高等级公路。

 (三)加强天津港、唐山港(京唐港、曹妃甸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港口的功能分工协调,构建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拓展京津冀地区出海通道。

 (四)完善以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

“十一五”期间完成首都机场三期改造工程,达到年客运能力6000万人次。

确定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适时开展为首都第二机场配套的交通设施建设。

  九、加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是京津冀都市圈面临的共同问题。

建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优先关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问题,作为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建设。

  

(一)继续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

加大对农业、工业节水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工业、城市污水治理项目实施力度,增加流域内县级城镇的污水治理项目。

加强密云、官厅水库上游的水源保护及水污染治理,统筹考虑上游地区水利设施(特别是蓄水设施)布局,增加下泄水量,尽快恢复官厅水库作为饮用水源的目标。

  

(二)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近期重点推进黄河以北段工程(应急工程)建设,为在南水北调全线贯通之前,外调河北省岗南、黄壁庄、西大洋等水库或黄河水源应急向北京供水创造条件。

加强对调水的保护,划定南水北调保护区,强化管理机制。

  (三)将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扩展为“引黄入晋济京工程”。

从黄河万家寨水库引水经桑干河至官厅水库,既可解南水北调工程贯通之前北京的缺水之急,也可作为首都跨区域调水的第二条备用水源,保障首都用水安全。

  (四)继续实施2001—201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加强“三北防护林”和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推进京津生态工程建设。

  (五)将张家口、承德作为生态示范区,实施特殊政策,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污染环境和水源的产业发展。

(六)采取扶持政策,积极支持海水淡化项目的实施。

  十、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保证能源供应链的有效衔接

  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未来五年,仍是能源用量的高速增长期,建议区域规划对能源开发和能源供应链衔接问题做出统筹安排。

  

(一)加强电源电网建设。

强化北京及周边地区电源点的规划建设,推进北京周边地区大唐王滩电厂、滦平电厂等大型电厂项目的实施。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华北受端电网,完善北京及京津冀都市圈500千伏环网。

建设三河热电厂二期工程和热力管网,实现向通州新城供热。

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河北抚宁电厂、滦县电厂等电力开发项目合作。

  

(二)完善长庆气田至北京第二输气管线工程建设,加快引进国外液化天然气工作,加快曹妃甸LNG项目的建设。

  (三)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制订相关政策,积极发展新能源,推广热泵技术,推进浅层地热、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能源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鼓励利用垃圾、污泥进行发电和制气。

鼓励张承地区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发,积极探讨在北京周边地区建设核电、低温核供热项目。

  十一、引导产业、人口在区域层面上合理分布,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已成为影响首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建议区域规划以区域内主要经济轴线上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好的城市为重点,支持区域次中心城市健全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产业、人口的集聚和吸纳能力,疏解北京人口压力,引导人口在区域层面上合理分布。

  建议区域规划从整体上考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探讨跨地区的区域耕地占补平衡,缓解北京市的用地压力,整体提高区域土地利用率。

  建议在京津冀都市圈构建“一轴、两核、三区”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

“一轴”,即指京津城镇走廊,亦指京津塘高速公路产业带。

“双核”,即以京津两市作为京津冀都市圈双核心。

“三区”,即依托京唐、京(保)石城镇发展走廊的京津唐产业区、京津保(石)产业区和京张承生态涵养发展区。

在空间方向上,北京将根据“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战略布局,逐步疏解中心城功能,建设顺义、通州、亦庄新城,并沿京唐、京津塘、京石线延伸。

  十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区域规划实施的机制保障

  区域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创造基础条件,构建良好的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京津冀三省市参加,组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定期进行区域规划、政策及重大合作项目的协调。

  二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尽快搭建京津冀都市圈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各地政务、商务及公共信息的公开、交流与共享。

为企业跨地区寻求商机,加快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服务。

  三是建立市场开放机制。

地区间相互开放要素市场,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完善商品市场,发展物流与贸易合作,建立联合认证与检验检疫体系,实现物畅其流。

  四是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在税收、土地利用、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争议解决等方面加强地区间的政策协调,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和各方利益的公平分享。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